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人的身体需要一个遮风挡雨的家,心灵也需要一个呵护的家,也许绘画就是一位呵护心灵的天使,让心灵休憩的港湾。搭建心灵的家,就是要让心灵得以宣泄、压力得以释放,追求一份平静、从容与自然,向往一份美好与微笑,在绘画创作中把心灵体验传递给他人。
关键词:心灵感受;无意识创作;综合感受;心灵体验
有一位朋友是建筑工程师,经常面对电脑绘制施工图纸。利用线段的粗细表达构造的边界,运用线段虚实都表达着物体的可视与隐蔽,运用各种符号表示草地、树木、墙体、盖板等等,这令我羡慕不已,因为这些图纸将会变成为我们遮风挡雨、休息娱乐的家!开始我以为他对我的绘画会不屑一顾,但令我大感意外的是,他对绘画十分钟爱,每每放下手中的工作,与我探讨绘画的方方面面。
一个圆规、直尺搭建的头脑,一个力矩、材料组成的思维,何以对绘画有如此的热情?!后来我终于体会到,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人的身体需要一个遮风挡雨的家,人的心灵也需要一个呵护的家,也许绘画就是一位呵护心灵的天使,一个让心灵休憩的家。
说起心灵,我们不得不从它的本质谈起。首先,让我们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认识一下心灵吧。心灵不是我们的肉体,也不是我们的思想,它存在于我们的头脑里,存在于我们的心脏里,存在于我们的每一寸肌肤里。人类的心灵是一个场,一个生命场,这样的一个场有一个能量聚集的中心,那一个中心在我们的腹部。它是随着作为个体的生命的诞生而诞生的。心灵有属于它自己的组成部分和功能,就如同头脑有它自己的组成部分与功能一样。心灵如同肉体一样,有着属于它自己的成长与发育的过程和规律。我们可以将心灵的选择的功能称之为自由意志;心灵是能量的调配者,尽管作为能量的调配者它并不是唯一的;心灵是一个感受器,是我们的情感以及情感取向的感受器,也就是说,我们的喜、怒、哀、乐、焦虑、恐惧以及喜欢、厌恶等感受是属于我们的心灵的,另外,我们的自卑、自信及信心等也不是头脑的感受,它们同样是属于我们的心灵的感受。
心灵是一个生命场,它是以“场”这样的一种形式与我们的其它器官发生相互作用的;同时,心灵也是一个能量场,它的能量是通过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后转化而来的,并且,这部分能量只会在履行其自身的功能以及在其成长发育的过程中被消耗掉。
用如此大段文字来描述心灵,并不是为了普及生物学知识,而是强求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使命,那就是用绘画来呵护我们的心灵,为心灵构筑一个家。面对心灵的这样一个特质感知,如何进行绘画创作才能满足这一要求呢?我想,我们必须避免两个误区。
首先一个误区就是刻意强调有意识创作。过分强调有意识创作必然导致功利思想,导致绘画艺术的直接目的性。正如前面所述,心灵不是一种思想,它是一种对事物的综合感受和反映,过分强调有意识创作,强调作品的思想性,将与抚慰心灵的目的背道而驰。我国元代山水画达到了极高水平,这当然与外族统治中原、汉民族受到排挤与羞辱的时代背景密切关联,但这不能简单的说成是民族对抗的产物,只能说是在这种大背景下,给绘画艺术创作、欣赏的一种导向。这种导向在有意无意之间发生,并反过来对心灵产生影响。
另一个误区就是过分强调无意识创作,强调独立的心灵感受,反对绘画创作的思想性和目的性,给人一种虚无缥缈、言之无物的感受。绘画创作是通过思维并付之行动的行为,无论你个人是否有强烈的意识还是无强烈的意识,终究都是大脑思维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都无法抹去思想意识对作品的影响。无论中国山水、花鸟画,还是西方人物肖像画,完全无意识的作品几乎没有,每一幅作品都有着它背后的故事和深远的思想沉淀。
上述我们所说的有意识或无意识,都用“过分、刻意”来加以限定,这就好比说,没有声音的音乐不是音乐,而过于强烈的声音也不是音乐一样。那么,我们如何把控才能满足心灵的这种好奇心呢?我想用“有意无意之间”这个词来表达较为准确。或者说是在作品的创作初期,应该是无意识的,是心灵感受的自然流露,在作品的创作后期,应该对这种自然流露的心灵感受进行梳理,并有意识的强调某些特征,使之更符合心灵的需求。
笔者创作了一幅《雪山》油画,拿给我的导师请她指点,导师看过连说“好”,当我正在思考这个“好”字是什么意思,是指题材选的好呢?还是指笔法熟练、色彩运用的好呢?导师突然问我,你这幅画是要表达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我一时语塞,没有回答上来。后来我仔细思考感觉到,那湛蓝的天空背景、那洁白冰封山顶、那坚实的裸露岩体、那欲激流而下却被冻结的冰川,也许就是都市人潜意识里梦寐以求的感受,但如果我们刻意强调这是对雾霾的抱怨,也许表达的就是情绪了。
搭建心灵的家,就是要让心灵得以宣泄、压力得以释放,追求一份平静、从容与自然,向往一份美好与微笑,在绘画创作中把心灵体验传递给他人。
同时我也想强调的是,这个心灵之家的建造是任何土建工程师所无法完成的,是任何设计完美的蓝图所无法替代的。我想,正是因为心灵的这种特殊需求,才使得绘画艺术经久不衰,才使得诸如摄影等艺术无法取代。换句话说,绘画艺术作为一个单独门类,将会长久流传下去,并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升华。
关键词:心灵感受;无意识创作;综合感受;心灵体验
有一位朋友是建筑工程师,经常面对电脑绘制施工图纸。利用线段的粗细表达构造的边界,运用线段虚实都表达着物体的可视与隐蔽,运用各种符号表示草地、树木、墙体、盖板等等,这令我羡慕不已,因为这些图纸将会变成为我们遮风挡雨、休息娱乐的家!开始我以为他对我的绘画会不屑一顾,但令我大感意外的是,他对绘画十分钟爱,每每放下手中的工作,与我探讨绘画的方方面面。
一个圆规、直尺搭建的头脑,一个力矩、材料组成的思维,何以对绘画有如此的热情?!后来我终于体会到,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人的身体需要一个遮风挡雨的家,人的心灵也需要一个呵护的家,也许绘画就是一位呵护心灵的天使,一个让心灵休憩的家。
说起心灵,我们不得不从它的本质谈起。首先,让我们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认识一下心灵吧。心灵不是我们的肉体,也不是我们的思想,它存在于我们的头脑里,存在于我们的心脏里,存在于我们的每一寸肌肤里。人类的心灵是一个场,一个生命场,这样的一个场有一个能量聚集的中心,那一个中心在我们的腹部。它是随着作为个体的生命的诞生而诞生的。心灵有属于它自己的组成部分和功能,就如同头脑有它自己的组成部分与功能一样。心灵如同肉体一样,有着属于它自己的成长与发育的过程和规律。我们可以将心灵的选择的功能称之为自由意志;心灵是能量的调配者,尽管作为能量的调配者它并不是唯一的;心灵是一个感受器,是我们的情感以及情感取向的感受器,也就是说,我们的喜、怒、哀、乐、焦虑、恐惧以及喜欢、厌恶等感受是属于我们的心灵的,另外,我们的自卑、自信及信心等也不是头脑的感受,它们同样是属于我们的心灵的感受。
心灵是一个生命场,它是以“场”这样的一种形式与我们的其它器官发生相互作用的;同时,心灵也是一个能量场,它的能量是通过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后转化而来的,并且,这部分能量只会在履行其自身的功能以及在其成长发育的过程中被消耗掉。
用如此大段文字来描述心灵,并不是为了普及生物学知识,而是强求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使命,那就是用绘画来呵护我们的心灵,为心灵构筑一个家。面对心灵的这样一个特质感知,如何进行绘画创作才能满足这一要求呢?我想,我们必须避免两个误区。
首先一个误区就是刻意强调有意识创作。过分强调有意识创作必然导致功利思想,导致绘画艺术的直接目的性。正如前面所述,心灵不是一种思想,它是一种对事物的综合感受和反映,过分强调有意识创作,强调作品的思想性,将与抚慰心灵的目的背道而驰。我国元代山水画达到了极高水平,这当然与外族统治中原、汉民族受到排挤与羞辱的时代背景密切关联,但这不能简单的说成是民族对抗的产物,只能说是在这种大背景下,给绘画艺术创作、欣赏的一种导向。这种导向在有意无意之间发生,并反过来对心灵产生影响。
另一个误区就是过分强调无意识创作,强调独立的心灵感受,反对绘画创作的思想性和目的性,给人一种虚无缥缈、言之无物的感受。绘画创作是通过思维并付之行动的行为,无论你个人是否有强烈的意识还是无强烈的意识,终究都是大脑思维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都无法抹去思想意识对作品的影响。无论中国山水、花鸟画,还是西方人物肖像画,完全无意识的作品几乎没有,每一幅作品都有着它背后的故事和深远的思想沉淀。
上述我们所说的有意识或无意识,都用“过分、刻意”来加以限定,这就好比说,没有声音的音乐不是音乐,而过于强烈的声音也不是音乐一样。那么,我们如何把控才能满足心灵的这种好奇心呢?我想用“有意无意之间”这个词来表达较为准确。或者说是在作品的创作初期,应该是无意识的,是心灵感受的自然流露,在作品的创作后期,应该对这种自然流露的心灵感受进行梳理,并有意识的强调某些特征,使之更符合心灵的需求。
笔者创作了一幅《雪山》油画,拿给我的导师请她指点,导师看过连说“好”,当我正在思考这个“好”字是什么意思,是指题材选的好呢?还是指笔法熟练、色彩运用的好呢?导师突然问我,你这幅画是要表达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我一时语塞,没有回答上来。后来我仔细思考感觉到,那湛蓝的天空背景、那洁白冰封山顶、那坚实的裸露岩体、那欲激流而下却被冻结的冰川,也许就是都市人潜意识里梦寐以求的感受,但如果我们刻意强调这是对雾霾的抱怨,也许表达的就是情绪了。
搭建心灵的家,就是要让心灵得以宣泄、压力得以释放,追求一份平静、从容与自然,向往一份美好与微笑,在绘画创作中把心灵体验传递给他人。
同时我也想强调的是,这个心灵之家的建造是任何土建工程师所无法完成的,是任何设计完美的蓝图所无法替代的。我想,正是因为心灵的这种特殊需求,才使得绘画艺术经久不衰,才使得诸如摄影等艺术无法取代。换句话说,绘画艺术作为一个单独门类,将会长久流传下去,并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