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是新课程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数学问题是蕴含数学知识,启迪学生思维的问话,具有抽象性的特点,问题能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只有创设了好的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思维和求知需要,设障布疑。学习情绪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心理需要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才能切实体会到生活化的数学,数学化的生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目标情境创设方法问题意识探究欲望智力背景
情境创设方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有点评的感情,专注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数学的情感。其常用方法要围绕教学目标选择,要紧扣教学目标展开,才能达到有的放矢之目的。它可以归纳下列方法可供参考:生活展现感情、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因而,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让每个学生从情境中产生问题、发现问题、进而合作探究,促进数学学习。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达成三个目标:
一、创设情境要能引发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是新课程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数学问题是蕴含数学知识,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具有抽象性的特点,问题能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
例如:某位六年级数学教师在讲解“圆的面积”时,提出:如果我们把圆分成若干等分,进行拼图,能平成个什么图形呢?学生一下来了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圆分成4等分、8等分、16等分、32等分……加上直观演示课件清楚的看到拼图的结果,就是圆可以拼成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S=πr?。学生从实践中得出的结论,掌握得牢固,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由此可见,只有创设了好的问题情境,设障布疑,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需要。
二、创设的情境必须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习情绪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心理需要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情绪具有肯定性和否定性。只有在学生获得肯定性情绪体验才能激活學生的求知欲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数学的形象性、趣味性、艺术性,积极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便能诱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产生主动参与的要求,从而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上课一开始就神秘地问学生:“生活中有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分组讨论,列举生活中的观察到的图形,我们在田野里看到的飞舞的蝴蝶,我们穿的衣服,我们看到升起的太阳等等。老师很轻松地引导学生得出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情境中设置疑问,诱发积极的情感,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产生自主探索的内驱力,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欲望,诱发学生探索性的思维活动。
三、创设的情境必须提供学习的智力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交通标志中有哪些轴对称图形?
只有在学生获得否定性情体验,才能在比较中识别不是轴对称图形,例如:五星红旗、不等边三角形,如何判断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动手折折,如果能好到一条直线,使得圆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后完全重叠,那么这样的图形就称为轴对称图形。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想、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趣味、内在价值和魅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智力背景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些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情境的创设,而情境的创设又必须达成以上三个目标,才能切实体会到生活化的数学,数学化的生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健华.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J]. 都市家教月刊, 2017(3):48-48.
关键词:目标情境创设方法问题意识探究欲望智力背景
情境创设方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有点评的感情,专注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数学的情感。其常用方法要围绕教学目标选择,要紧扣教学目标展开,才能达到有的放矢之目的。它可以归纳下列方法可供参考:生活展现感情、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因而,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让每个学生从情境中产生问题、发现问题、进而合作探究,促进数学学习。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达成三个目标:
一、创设情境要能引发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是新课程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数学问题是蕴含数学知识,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具有抽象性的特点,问题能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
例如:某位六年级数学教师在讲解“圆的面积”时,提出:如果我们把圆分成若干等分,进行拼图,能平成个什么图形呢?学生一下来了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圆分成4等分、8等分、16等分、32等分……加上直观演示课件清楚的看到拼图的结果,就是圆可以拼成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S=πr?。学生从实践中得出的结论,掌握得牢固,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由此可见,只有创设了好的问题情境,设障布疑,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需要。
二、创设的情境必须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习情绪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心理需要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情绪具有肯定性和否定性。只有在学生获得肯定性情绪体验才能激活學生的求知欲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数学的形象性、趣味性、艺术性,积极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便能诱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产生主动参与的要求,从而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上课一开始就神秘地问学生:“生活中有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分组讨论,列举生活中的观察到的图形,我们在田野里看到的飞舞的蝴蝶,我们穿的衣服,我们看到升起的太阳等等。老师很轻松地引导学生得出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情境中设置疑问,诱发积极的情感,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产生自主探索的内驱力,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欲望,诱发学生探索性的思维活动。
三、创设的情境必须提供学习的智力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交通标志中有哪些轴对称图形?
只有在学生获得否定性情体验,才能在比较中识别不是轴对称图形,例如:五星红旗、不等边三角形,如何判断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动手折折,如果能好到一条直线,使得圆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后完全重叠,那么这样的图形就称为轴对称图形。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想、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趣味、内在价值和魅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智力背景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些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情境的创设,而情境的创设又必须达成以上三个目标,才能切实体会到生活化的数学,数学化的生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健华.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J]. 都市家教月刊, 2017(3):4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