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的信息化潮流给整个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基于信息技术的兴起使得全球一体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人的信息素质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文归纳了近年来日渐流行的建构主义理论,以其中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教学原则为理论基础,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自主探究 学习能力
计算机技术以及相关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层面,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由于计算机本身具有的多媒体形式的特点,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由记忆型教育向信息型教育转化,由单纯接受型教育向创造学习型教育转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突破口。然而,由于传统教学僵化的模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目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出现了种种本不应该出现的现象,例如:教学过程重理论知识,轻实际操作;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动。基于这些现象,我在教学实践中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探索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日渐流行的学习理论,它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供了理论基础,这是从几个方面加以简单归纳:
1.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反映,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将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或假设。另外,尽管知识是由语言赋予一定的外在形式,并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知识有同样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并钻研而建构起来。这样看来这种知识观是对传统和教学理论的巨大挑战。所以,现代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过程只能由他自己来完成。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建构,根据学习者自已的经验背景,对外来信息进行主动的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3.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具体表现在教师和学生角色及作用的巨大改变上,它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填灌的对象。
4.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1)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日常生活实践中必须的任务或技能,并由学生自己来完成。(2)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教师应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3)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的观点。
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特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所确定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由于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使得计算机知识不断更新换代且周期越来越短,作为指导我们教学的教材,其知识体系往往滞后于现实中知识的飞速发展,若在教学中还是一成不变地按原来的知识体系讲解,所学的内容就有可能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有必要将一些过时的淘汰的知识点及时剔除,适当补充更新的知识,以形成更具生命力的崭新的知识体系。
三、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具体做法传统的“传递——接受型”教学模式使学生比较迅速地在短时间内接受较多的信息,它体现了教学作为一种简化的认识过程的特点。
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我经过一段时期的摸索与实践,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这样几种教学模式,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
1.设置疑问模式教师或学生置疑。指导学生质疑,学生自己解疑,师生共同归纳,再设置相应训练以加强化和反馈。这种模式以疑问为线索,以解疑为动力,以活动为手段,以澄清问题、强化知识、能力为目标。
2.目标驱进模式。教师出示目标,或学生自行确定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目标学习设置相应问题,组织讨论。
3.自学、合作模式。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指导,对学生学习发挥主导作用,学生自学,能动的学习。该模式的核心体现在学生在学习中自我建构知识。
我认为,这三种模式既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前两种模式既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融合为一体。第三种模式是在前两种模式熟练运用的基础上教师更进一步提高教学开放度,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
四、结束语
历史和现实决定了我国教育在一定阶段必然要实行非均衡发展的战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精髓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我在深刻理解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将它充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来,科学工作者的设计教学方案,大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一过程是不断摸索、探究的过程。
关键词:信息技术 自主探究 学习能力
计算机技术以及相关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层面,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由于计算机本身具有的多媒体形式的特点,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由记忆型教育向信息型教育转化,由单纯接受型教育向创造学习型教育转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突破口。然而,由于传统教学僵化的模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目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出现了种种本不应该出现的现象,例如:教学过程重理论知识,轻实际操作;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动。基于这些现象,我在教学实践中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探索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日渐流行的学习理论,它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供了理论基础,这是从几个方面加以简单归纳:
1.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反映,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将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或假设。另外,尽管知识是由语言赋予一定的外在形式,并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知识有同样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并钻研而建构起来。这样看来这种知识观是对传统和教学理论的巨大挑战。所以,现代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过程只能由他自己来完成。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建构,根据学习者自已的经验背景,对外来信息进行主动的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3.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具体表现在教师和学生角色及作用的巨大改变上,它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填灌的对象。
4.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1)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日常生活实践中必须的任务或技能,并由学生自己来完成。(2)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教师应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3)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的观点。
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特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所确定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由于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使得计算机知识不断更新换代且周期越来越短,作为指导我们教学的教材,其知识体系往往滞后于现实中知识的飞速发展,若在教学中还是一成不变地按原来的知识体系讲解,所学的内容就有可能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有必要将一些过时的淘汰的知识点及时剔除,适当补充更新的知识,以形成更具生命力的崭新的知识体系。
三、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具体做法传统的“传递——接受型”教学模式使学生比较迅速地在短时间内接受较多的信息,它体现了教学作为一种简化的认识过程的特点。
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我经过一段时期的摸索与实践,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这样几种教学模式,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
1.设置疑问模式教师或学生置疑。指导学生质疑,学生自己解疑,师生共同归纳,再设置相应训练以加强化和反馈。这种模式以疑问为线索,以解疑为动力,以活动为手段,以澄清问题、强化知识、能力为目标。
2.目标驱进模式。教师出示目标,或学生自行确定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目标学习设置相应问题,组织讨论。
3.自学、合作模式。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指导,对学生学习发挥主导作用,学生自学,能动的学习。该模式的核心体现在学生在学习中自我建构知识。
我认为,这三种模式既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前两种模式既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融合为一体。第三种模式是在前两种模式熟练运用的基础上教师更进一步提高教学开放度,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
四、结束语
历史和现实决定了我国教育在一定阶段必然要实行非均衡发展的战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精髓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我在深刻理解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将它充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来,科学工作者的设计教学方案,大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一过程是不断摸索、探究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