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评价应向学生生活回归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g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传统品德评价脱离了学生现实生活,缺乏对学生品德自我发展的关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德育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本文从分析品德评价与生活割裂的原因入手,将动机纳入评价体系,建构品德评价的生态环境,积极倡导品德评价向学生生活的回归。
  关键词: 德育 品德评价 生活回归
  由于我国传统德育目标的制约,学生品德评价重“规范”轻“关怀”,忽视了学生品德的自我发展。德育及其评价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的割裂,阻断了学生德性发展的渠道。随着德育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品德评价模式的改革已成为制约德育课程改革的瓶颈。当人们越来越重视德育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时,品德评价应向学生生活回归。
  一、传统品德评价与生活的割裂
  制度化教育产生以来,道德教育越来越从生活世界中分离出来,其工具价值逐步得到强化,道德教育也越来越演变成封闭的制度体系。制度化的德育及其引导下的学生品德评价是按科学和科学教育的逻辑组织起来的,而不是按伦理的、道德的逻辑建构的,这种体制对间接经验的学习无疑十分有效。但是,人的德性发展与智性发展有着本质的不同:人们不可以与社会生活隔离学习道德,同样对品德的评价也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而进行。“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德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①学校德育及品德的评价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的隔离阻断了学生德性发展的源泉和渠道。
  知性德育与生活的割裂是其自身逻辑的必然结果。以传授道德知识为特征的德育将各种道德知识分类组合,按知识体系构建的逻辑将其编排在一起,再按知识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道德知识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概括、抽象与总结,虽然是来源于生活过程之中,却因其经过抽象加工过程而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性和符号性。因此道德知识的意义并不在于知识符号本身,而在于这些知识符号所代表的生动而丰富的道德意蕴。以传授道德知识为特征的德育和对道德知识进行检测的品德评价舍本逐末,将道德符号而不是这些符号所代表的道德意义看成教育的目标,远离这些道德知识符号得以产生、运行的历史的、现实的生活,虚构一个虚幻的道德知识世界,热衷于对这些道德符号的记诵和逻辑演绎。在这种德育及其评价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是沉甸甸的生活智慧,而是枯燥的道德语言符号和知识气泡。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与其所发生的情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现代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真实性、情景性。这种趋势同样反映在评价中。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认为传统评价中那种孤立的问题或测验条目,缺乏与真实生活的相似性,学生在这种测验中所得的分数对其在未来真实生活中的表现很少有预见价值。教育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学生在学校情景中的表现,更在于学生解决真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求评价问题的设计具有真实性、情景性,以便学生形成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这已成为当今教育评价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评价向学生道德生活的回归
  (一)将动机纳入品德评价系统
  评价行为的善恶究竟应该以动机还是以效果为依据,这是伦理思想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今天,我们已经认识到无论动机论还是效果论,在理论上都是片面的。只有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考查,道德评价才可能科学、全面。现行学校品德评价仍存在着将行为与动机相分离,孤立地考查行为点,评价内容未能真正反映品德本质的现象,集中体现为重视效果轻视动机,以道德认知代替品德,以孤立的行为代替品德。
  品德具有内隐性,但内在的品质总是要通过外在的行为得以表现的,抓住行为表现探测德性水平,一直是人们组织品德评价工作的基本思路。然而,由于人本身的复杂性,对行为考查的价值往往取决于对行为背后的动机把握的准确性。只有了解一个人的动机,才能比较准确地解释他的行为,脱离背景的孤立行为是没有科学的道德意义可言的。因而,考查行为特征时,必须结合行为的背景、具体情境探测行为动因。
  对动机评价的操作,首先需要向被试呈现各种道德情境,如移情性情境、道德两难情境和各种诱因刺激情境等作为引发动机的外部条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评价。常用的方法有:(1)情境观察法。是指创设一种道德情境,让被试置身其中,引发种种道德行为,进而对其进行道德评判的过程;(2)情境问卷法。首先假设一种道德情境,让被试想象自己处在其中会如何想、如何做,并以被试自陈方式加以表述,区别于情境观察中以行为作为直接的测量指标;(3)情境判断法。这类方法首先由主试陈述道德故事,尤其是有道德冲突的矛盾情境,让被试对其中的人物行为表明态度。最典型的是皮亚杰设计的道德两难问题,我国学者李伯黍教授等编制了上海地区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测验。
  (二)品德评价生态环境的建构
  所谓品德评价生态环境建构过程,即以生动的道德现实为基础,创设一种自然的生活情境,从中捕捉真实的德性信息,对个体带有社会价值倾向的稳定的行为特征加以检测和评价的过程。这种评价活动与教育活动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让学生能够在自然状态中真实地再现自我,并追求评价活动本身的教育发展功能。因而,通过创设情境,主动引发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真实、完整地展示一个人的德性状态,是品德评价生态性的根本宗旨。
  如何实现品德评价的生态性?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利用现实情景,捕捉真实道德信息。
  人在不自觉状态下流露出的行为是最真实的,因而,利用现实情境,选好行为的观测点,捕捉个体的无意识道德信息,是实现品德评价真实感的一条捷径。以下是几种可资借鉴的观测点:①从“小节”上搜寻关键点行为。人的行为在细节上最少雕琢,常常带有无意识性,是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因而,通过观察细节可以比较准确地掌握品德。②以情绪为线索搜索道德信息。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个体情绪情感体验的变化最真实地反映个体内心的触动程度,应当作为道德状态测量的重要参考信息。由于情绪情感常常伴有情不自禁地鼓掌、心跳加快、脸发红发热等躯体表现,因而其测量指标常以“躯体表现观察”与“心理感受报告”两项反映,并常常采用个案定性描述方式。③在矛盾抉择中评判人。品德结构作为个体社会行为调节系统,其品德水平是在情境抉择中表现的,尤其是在利益冲突中表现更为鲜明。正如道德认知学派以道德两难题推测道德判断能力一样,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分析矛盾情境中的个体价值选择是确立一个人品性的有效方式。   2.建立个人“美德袋”。
  学校德育评价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围绕新基础教育的教育生命观,现代品德评价的发展趋势必然是逐步淡化管理功能,日益强化发展功能,这需要在评价的内容与方法上进行一系列改革,而建立学生个人“美德袋”是学生品德评价的有效方法。
  中国曾有“集善成德”的古训,对于正在发展中的儿童、青少年,道德成长的轨迹是由无数大大小小真实的道德行为构成的,因而,需要有一种机制引导儿童珍视、累积自己的亲社会行为。一份厚实的道德档案,既是个人成长的见证,又是个人“道德资历”的象征。由此,笔者慎重地倡导学校应当像建立心理档案那样,为每一位学生建立“美德袋”(只记录好的行为),将他们点滴的善行都记载入册,作为考核升学的依据,尤其对儿童独立组织、发动的社会公益活动,更应当有完整、系统的个案记录。鼓励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行设计各种活动,为社会尽力,既体验生活,又培养社会责任感。
  3.倡导激励性他评。
  自评和他评是传统道德评价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它们对个体道德成长所起的作用却是有差别的,在使用时也应有所侧重。笔者认为,他评时应以评优点为主,尤其是在儿童做出亲社会行为时,应及时给予足够的鼓励性他评,使之产生强烈、深刻的情感体验。这是儿童道德内化的基本条件,也是克服道德形成中反复多变等不稳定性,走向道德成熟的内在动力。教育者如果仅仅将注意力集中于“根除恶习”,就培养不出坚定的道德信念。每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是向往进步、渴望为他人所接纳的,只有善于发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儿童身上所有好的因素,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德性。品德培育源于个体道德自尊感的唤醒与激发,集体的认同是个体产生内在道德力量的最强大动力。要使品德评价具有激励、扶植良好德性幼苗的内在机制,就应强调道德他评以评他人的优点为主,这不仅能激起被评者的道德自尊感,更重要的是能使评价者学会欣赏、接纳,体验敬佩,孕育宽厚、豁达的胸怀。
  注释:
  ①刘铁芳.现代德育的困境与德育向生活的回归[J].上海教育科研,(115).
  参考文献:
  [1]李德顺著.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2]欧阳教著.德育原理[M].台湾:文景出版社,1988.
  [3]休莫著.人性论(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檀传宝著.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5]刘铁芳著.现代德育的困境与德育向生活的回归[J].上海教育科研,(115).
其他文献
肠炎沙门氏菌(S.enteritidis)是一种无宿主特异性的病原性菌,不但引起畜禽疾病,而且是一种重要的人类食源性致病菌,其中家禽(尤其是鸡)是人类通过食物感染肠炎沙门氏菌的主要途径
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菌属中的黄曲霉菌株和寄生菌株产生的一类多环芳香烃物质。在该类毒素中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含量最多,毒性最强,具有基因毒性和细胞毒性,能造成
生源地助学贷款要办好,关键在于机制。本文在反思生源地助学贷款运行机制现状的基础上,从寻求制度突破的角度,提出了改进与完善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若干政策建议。
摘 要: 针对当前高校思修课的以“教”为中心而带来的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等传统教学模式弊端,本文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现代建构主义学习为理论依据,提出了以生为本的研究式教学模式,分析了其三种应用途径,适应新的思修教学改革需要。  关键词: 以生为本 研究式教学 高校思修课  “一定的教育思想决定着一定的教学模式,而一定的教学模式将塑造出一定的人才品
摘 要: 针对民航机务专业学生的特点,作者对飞机液压传动与控制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删减和补充,以符合实际需求,并采用了几种具有实效的教学方法,包括互动式教学、利用多媒体及与实验相结合,这几种方法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成效。  关键词: 民航机务专业 飞机液压传动与控制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飞机液压系统是飞机的重要系统之一。它主要是用来控制飞机的各个操纵和收放部件的,比如起落架
摘 要: 目前,高职教育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以突出能力为本位来进行课程改革。电子商务实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理论和技术发展很快的课程,本文探讨了在《电子商务实务》课程中,应用行为引导教学法来进行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实施方法。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电子商务实务 行为引导教学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电子商务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电子商务人才
邓小平同志关于新闻工作的论述不是支离破碎的片言只语,也不是偶尔为之的有感而发,而是博大精深的完整的科学体系,涉及到新闻领域一系列根本性问题,诸如指导思想、政治原则、
摘 要: 药物化学是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核心课程,其课程设计要满足理论和实践教学大纲,使学生具备药学专门人才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药物定性、制备纯化、检验、调剂及合理用药等方面实践技能,同时学好本课程对于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高职高专院校 药学专业 药物化学 核心课程 课程定位与设计  1.课程定位  《药物化学》是一门用现代科学方法研
摘 要: 教育科研是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营造文化和观念氛围,可以极大地拓展教育科研发展的空间。文化氛围是指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结合协同发展;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思维方式;保护和推进中小学教研发展的激励机制。消除教育科研的四种错误观念:神秘感、恐惧感、名利观、无用观;树立四种观念:科研兴教;科研提质;科研促改;科研兴师。  关键词: 文化氛围 观念氛围 教育科研 激
我经常会被人问及对一些商业明星们的看法。有一阵,在被问到刘强东时,我的答案是:“他给我的感觉是非常年轻非常有活力”。听者对这个回答往往不会满意,经常会抱怨说,这个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