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老师吗?我是一个24岁的青年,在政府机关工作,我谈了一个女友……”
周六晚,我的心理咨询专线铃声响过,耳机里传来一个年轻人低低的声音。
“好啊,祝贺你!”我大声说。
虽然受了我的感染年轻人的声音有所改变,却有点窃窃私语:“可是,我们工作不在一个单位,相聚的时候很少。我们是两年前相识的,应该说感情很好,我们曾经发生了最亲密的关系。可是,有一次我发现她和一个男人在一起,就对她胡思乱想。明明知道她不会作出对感情不忠的事情,绝对不会,却不知为什么,脑子偏要总是这样胡思乱想。我总担心她移情别恋,担心她在外面和别的男人有关系,有时还想去跟踪检查她……整天这样,真的。可是您说,我这是为什么?到底是什么心理障碍呢?”
根据心理规律和咨询经验可以判断,年轻人对女友的担心决非因为不在一个单位相聚太少,而是嫉妒妄想在作怪。
所谓嫉妒妄想,是指当事人认为自己的配偶或恋人对自己不忠实,而另有外遇的病态信念,进而还常常表现为对对方的跟踪、盯梢、暗中检查配偶的衣服、床单、提包、信件等,以找到对方私通情人的证据。这个年轻人的痛苦就是源于这样的妄想。
有人简单地把妄想归于精神障碍,认为是某种遗传的结果,很难说有生活的原因。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看,决非这么简单。如果当事人的心理上出现一个征候,那么,当事人心中一定有某种潜意识的活动。就是说,嫉妒妄想者心中,必有来自具体的现实生活的隐藏于潜意识的诱因。那么他嫉妒妄想的诱因是什么呢?妄想的内容很多,为什么他的妄想偏偏是嫉妒妄想,而不是别的妄想呢?他担心的背后必定另有隐情。
于是,我坦诚地说:“你这个问题背后肯定还有别的问题,不知你是否愿意坦诚地交流。如果不全面了解情况,就会误诊的。心理咨询师不是道德家,不是对问题进行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要帮人看清自己的故事,看清生活的方向。”我尽力淡化他的顾虑。
“可能是我的原因吧。”年轻人鼓足了勇气,“我觉得我是那种感情丰富容易冲动的人,我自己就有这样的问题。我在政府机关工作比较好,和女孩交往的机会较多。我曾经和两个女孩有过这样的关系。与第一个女孩是在我和现在的女友相识之前,我们发生了不该发生的故事。随后她和别人结婚了。和现在的女友相识之后,又和一个工作在一起的女孩发生了感情,我们再一次突破了最后的防线。为此,我一直深深地隐隐地内疚和痛苦,觉得有愧于女友。可是,莫名其妙地心里就有一种担心,担心她和别的男孩也会这样。您说这是为什么?”
“马老师理解你的心态。”我说,“你的心态与其说是担心,不如说是希望。”
“您说是希望?”年轻人不解。
根据心理分析的原理,年轻人的嫉妒妄想,与其说源于发现女友和一个男人在一起,不如说是源于自己内心的一种担忧,或者应该叫做一种愿望。就是说,自己的潜意识里与其说担心不如说是希望女友出现那样的事情。这是因为,自己背负着对女友感情不忠的沉重压力。心理压力总要寻求解脱。怎样解脱压力呢?如果不仅自己与别的女孩有过性关系,女友也与别的男人有这样的关系,就半斤对八两了,于是,自己就获得了一种心理的平衡。从而,就可以解脱由于自己的不忠给良心造成的压力了。于是,在潜意识里就不由自主地运用投射作用进行心理防卫。
生活中人们常常出现投射心理,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别人的想法,把自己内心不能或不愿接受的欲望、感觉或想法投射到别人身上,以避免意识到那些自身存在不能接受的欲望、感覺或想法给自己内心带来痛苦。比如,一个对小朋友不礼貌的儿童,常常说是别人先对自己不好。这就是投射作用。年轻人幻想女友对感情的不忠,其实就是潜意识里自己对感情不忠心态的一种投射。
“是自己心里有鬼,才这样想别人。”沟通至此年轻人脱口而出。“对,你领悟的很好。”我赞许地说,“但是,任你怎样想了别人,自己心里的鬼并不就跑掉了。投射作用往往并不能真正解决心理压力。”
“那么,您说我现在该怎么办?”
“一般说,类似这样的问题,潜意识的东西一旦提升到意识层面来而理性地面对,心结也就打开了,心理障碍也就化解了。”我对年轻人说,“以前的事已经过去了,不必过分的自责,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以后的生活。如果今后的生活再继续混乱下去,那么,心灵就没法安宁。作为普通人,可能难于管理好自己的心灵,但可以管理好自己的行为。一旦行为不再混乱,心灵自然就会归于安宁。”
“我知道该怎么做了。谢谢您!”年轻人有力地说,原来并非天生的细语轻声。
年轻人的故事再次告诉我们,对于妄想状态,虽然我们有时候不能弄清它的心理渊源,但这个心理渊源是客观存在的。就是说,妄想并非是毫无缘由或不可理解的,而是潜意识心理过程的必然反应,如同做梦一样是某种欲望引起的。具体说到嫉妒妄想,自然也总是有某种意义,有切实动机,并且与当事人的情感经历有关。妄想内容五花八门,而嫉妒妄想之所以恰好妄想的内容是嫉妒,而不是别的什么内容,正是由导致妄想的情感经历决定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嫉妒妄想归于精神障碍了事,应该探寻导致嫉妒妄想背后的心路历程,这是跨越心理障碍的关键。
(作者系心理学者,知名心理咨询师,通信咨询:天津市宝坻区邮政16信箱,301800;电话咨询:022-29228042,周六晚7:00~10:00;当面咨询,请一定预约。)
周六晚,我的心理咨询专线铃声响过,耳机里传来一个年轻人低低的声音。
“好啊,祝贺你!”我大声说。
虽然受了我的感染年轻人的声音有所改变,却有点窃窃私语:“可是,我们工作不在一个单位,相聚的时候很少。我们是两年前相识的,应该说感情很好,我们曾经发生了最亲密的关系。可是,有一次我发现她和一个男人在一起,就对她胡思乱想。明明知道她不会作出对感情不忠的事情,绝对不会,却不知为什么,脑子偏要总是这样胡思乱想。我总担心她移情别恋,担心她在外面和别的男人有关系,有时还想去跟踪检查她……整天这样,真的。可是您说,我这是为什么?到底是什么心理障碍呢?”
根据心理规律和咨询经验可以判断,年轻人对女友的担心决非因为不在一个单位相聚太少,而是嫉妒妄想在作怪。
所谓嫉妒妄想,是指当事人认为自己的配偶或恋人对自己不忠实,而另有外遇的病态信念,进而还常常表现为对对方的跟踪、盯梢、暗中检查配偶的衣服、床单、提包、信件等,以找到对方私通情人的证据。这个年轻人的痛苦就是源于这样的妄想。
有人简单地把妄想归于精神障碍,认为是某种遗传的结果,很难说有生活的原因。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看,决非这么简单。如果当事人的心理上出现一个征候,那么,当事人心中一定有某种潜意识的活动。就是说,嫉妒妄想者心中,必有来自具体的现实生活的隐藏于潜意识的诱因。那么他嫉妒妄想的诱因是什么呢?妄想的内容很多,为什么他的妄想偏偏是嫉妒妄想,而不是别的妄想呢?他担心的背后必定另有隐情。
于是,我坦诚地说:“你这个问题背后肯定还有别的问题,不知你是否愿意坦诚地交流。如果不全面了解情况,就会误诊的。心理咨询师不是道德家,不是对问题进行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要帮人看清自己的故事,看清生活的方向。”我尽力淡化他的顾虑。
“可能是我的原因吧。”年轻人鼓足了勇气,“我觉得我是那种感情丰富容易冲动的人,我自己就有这样的问题。我在政府机关工作比较好,和女孩交往的机会较多。我曾经和两个女孩有过这样的关系。与第一个女孩是在我和现在的女友相识之前,我们发生了不该发生的故事。随后她和别人结婚了。和现在的女友相识之后,又和一个工作在一起的女孩发生了感情,我们再一次突破了最后的防线。为此,我一直深深地隐隐地内疚和痛苦,觉得有愧于女友。可是,莫名其妙地心里就有一种担心,担心她和别的男孩也会这样。您说这是为什么?”
“马老师理解你的心态。”我说,“你的心态与其说是担心,不如说是希望。”
“您说是希望?”年轻人不解。
根据心理分析的原理,年轻人的嫉妒妄想,与其说源于发现女友和一个男人在一起,不如说是源于自己内心的一种担忧,或者应该叫做一种愿望。就是说,自己的潜意识里与其说担心不如说是希望女友出现那样的事情。这是因为,自己背负着对女友感情不忠的沉重压力。心理压力总要寻求解脱。怎样解脱压力呢?如果不仅自己与别的女孩有过性关系,女友也与别的男人有这样的关系,就半斤对八两了,于是,自己就获得了一种心理的平衡。从而,就可以解脱由于自己的不忠给良心造成的压力了。于是,在潜意识里就不由自主地运用投射作用进行心理防卫。
生活中人们常常出现投射心理,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别人的想法,把自己内心不能或不愿接受的欲望、感觉或想法投射到别人身上,以避免意识到那些自身存在不能接受的欲望、感覺或想法给自己内心带来痛苦。比如,一个对小朋友不礼貌的儿童,常常说是别人先对自己不好。这就是投射作用。年轻人幻想女友对感情的不忠,其实就是潜意识里自己对感情不忠心态的一种投射。
“是自己心里有鬼,才这样想别人。”沟通至此年轻人脱口而出。“对,你领悟的很好。”我赞许地说,“但是,任你怎样想了别人,自己心里的鬼并不就跑掉了。投射作用往往并不能真正解决心理压力。”
“那么,您说我现在该怎么办?”
“一般说,类似这样的问题,潜意识的东西一旦提升到意识层面来而理性地面对,心结也就打开了,心理障碍也就化解了。”我对年轻人说,“以前的事已经过去了,不必过分的自责,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以后的生活。如果今后的生活再继续混乱下去,那么,心灵就没法安宁。作为普通人,可能难于管理好自己的心灵,但可以管理好自己的行为。一旦行为不再混乱,心灵自然就会归于安宁。”
“我知道该怎么做了。谢谢您!”年轻人有力地说,原来并非天生的细语轻声。
年轻人的故事再次告诉我们,对于妄想状态,虽然我们有时候不能弄清它的心理渊源,但这个心理渊源是客观存在的。就是说,妄想并非是毫无缘由或不可理解的,而是潜意识心理过程的必然反应,如同做梦一样是某种欲望引起的。具体说到嫉妒妄想,自然也总是有某种意义,有切实动机,并且与当事人的情感经历有关。妄想内容五花八门,而嫉妒妄想之所以恰好妄想的内容是嫉妒,而不是别的什么内容,正是由导致妄想的情感经历决定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嫉妒妄想归于精神障碍了事,应该探寻导致嫉妒妄想背后的心路历程,这是跨越心理障碍的关键。
(作者系心理学者,知名心理咨询师,通信咨询:天津市宝坻区邮政16信箱,301800;电话咨询:022-29228042,周六晚7:00~10:00;当面咨询,请一定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