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在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下,现阶段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更具有实践性与应用型。而作为最能够体现出当今教学特点的信息技术课程,结合计算机应用的推进,更是做到了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的过程。孩子们也在这种新课改的新形势下得到了较强的实操能力。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当今计算机技术推广发展过程中的一项新兴学科,它不仅针对小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行锻炼,同时也迎合了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与兴趣。这种课程的出现,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小学生对电子信息产品的应用学习欲望,同时也为日后步入社会、更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奠定了基础。
一、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应用的价值
(一) 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仅仅通过在讲台前讲、在黑板上写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课堂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因此,课堂教学气氛沉闷,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前,我国教育部积极推行新课程改革,旨在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提出相关任务,让学生的学习活动从头至尾都围绕任务进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 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传统教学模式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教师普遍存在“如果学生成绩不如第一名,表明该学生没有认真学习”的思想,这严重损害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个性化任务,让学生依照自己的想法去解决问题。
(三) 有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通过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这就极大地锻炼了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学生也从中感受到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学习和任务相互结合,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升。
二、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合理应用
(一) 适当营造教学情境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传达教学重点,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相关技术技能的提升最为关键。任务的合理设置往往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和基本目标的实现,所以要求每一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成长特点,通过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教学要求的践行标准。在设置任务的时候,教师应该格外关注课堂氛围的营造,保证让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充分凸显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始终是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主体地位较为模糊。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合理应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得到显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生热衷于探索信息技术课程的未知知识。
(二) 确定基本的任务完成流程,合理分解相关的任务步骤
学生在接受了基本的任务之后,需要及时地分析相关任务解题思路,对其拥有一个相对清楚的认识。以发送电子邮件为例,学生在接触到基本的任务之后,还是应该对基础步骤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首先,学生要熟悉OutlookExpress的具体设置和基础的操作功能;其次,学生需要运用自身可以组织的文字语言等提前写到Word文档之上,运用复制粘贴的方式,及时将其复制;最后,学生需要附着上比较喜爱的图片,然后点击发送,最终完成基本的操作流程。又如:在“初识Power Point的功能”一课中,学生普遍认为使用“自选图形”这一工具时非常简单,但其中隐藏的深层次功能学生却不大明了。针对这类情况,教师可在教学中设计一些与“自选图形”相关的任务性练习,比如:研究出如何用自选图形中的功能绘制出一个圆柱体、用其中常見的图形自由组合成密集的厂房和高楼,或者画出一幅正确的流程图等。显然,这些延伸性任务比纯粹地使用自选图形要难得多,但是如果学生知晓了自选图形有更多的用途后,就会树立准确有效的目标,从而使得学习的目的性在无形中得以增强。通过对相关任务的清晰了解,学生能够保证相关步骤可以有条不紊地开展,避免出现各种错误和重复操作的问题。
(三) 加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让“游戏”服务于任务型学习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准确地针对当下的教学内容做出正确的定位,布置适当的任务,让小学生能够萌生获取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教学生熟悉“计算机指法练习”时,很多学生没有提起一定的重视。因为他们认为只要熟记26个英文字母就能够对打字轻车熟路,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如果学生在起初就没有形成良好的指法打字习惯,会对日后打字的速度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所以为了规避这一缺陷,教师可采取小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引入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游戏般的任务乐趣。在课堂伊始阶段,教师先利用广播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下载一个“打字软件”,然后说明这一软件的功能是计算打字的速度以及判别错别字的百分比,所以在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这一款软件后,教师可组织邻桌或者前后桌之间进行一场打字比赛,看谁的最终成绩占据上风。于是,由于好胜心的驱使,很多学生都表达了渴望掌握标准指法的意愿,纷纷向教师询问打字又对又快的诀窍。在此之后,教师趁热打铁,详尽地叙述指法练习的注意点等细节,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加倍。由此可见,适当的任务驱使是课堂最佳的催化剂。在不同的年龄段,学生会对不同的内容产生不同的兴趣,所以教师的任务是能够将这些兴趣转变为支撑学生学习的依托,让学生在兴趣浓烈的前提之下尽快地掌握与计算机相关的信息技术内容。
三、 结语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授课的主要教学手段,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指导者角色走出来,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在实际的信息技术应用中获得较强的逻辑思维与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这种任务驱动法还能够帮助学生走向个性化的发展道路,对日后的教学水平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方彤.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J].教师,2017(4):64.
[2]刘杰.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2017(9).
作者简介:
黄娅,四川省绵阳市,绵阳市游仙区凤凰小学。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当今计算机技术推广发展过程中的一项新兴学科,它不仅针对小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行锻炼,同时也迎合了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与兴趣。这种课程的出现,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小学生对电子信息产品的应用学习欲望,同时也为日后步入社会、更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奠定了基础。
一、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应用的价值
(一) 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仅仅通过在讲台前讲、在黑板上写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课堂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因此,课堂教学气氛沉闷,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前,我国教育部积极推行新课程改革,旨在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提出相关任务,让学生的学习活动从头至尾都围绕任务进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 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传统教学模式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教师普遍存在“如果学生成绩不如第一名,表明该学生没有认真学习”的思想,这严重损害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个性化任务,让学生依照自己的想法去解决问题。
(三) 有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通过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这就极大地锻炼了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学生也从中感受到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学习和任务相互结合,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升。
二、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合理应用
(一) 适当营造教学情境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传达教学重点,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相关技术技能的提升最为关键。任务的合理设置往往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和基本目标的实现,所以要求每一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成长特点,通过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教学要求的践行标准。在设置任务的时候,教师应该格外关注课堂氛围的营造,保证让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充分凸显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始终是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主体地位较为模糊。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合理应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得到显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生热衷于探索信息技术课程的未知知识。
(二) 确定基本的任务完成流程,合理分解相关的任务步骤
学生在接受了基本的任务之后,需要及时地分析相关任务解题思路,对其拥有一个相对清楚的认识。以发送电子邮件为例,学生在接触到基本的任务之后,还是应该对基础步骤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首先,学生要熟悉OutlookExpress的具体设置和基础的操作功能;其次,学生需要运用自身可以组织的文字语言等提前写到Word文档之上,运用复制粘贴的方式,及时将其复制;最后,学生需要附着上比较喜爱的图片,然后点击发送,最终完成基本的操作流程。又如:在“初识Power Point的功能”一课中,学生普遍认为使用“自选图形”这一工具时非常简单,但其中隐藏的深层次功能学生却不大明了。针对这类情况,教师可在教学中设计一些与“自选图形”相关的任务性练习,比如:研究出如何用自选图形中的功能绘制出一个圆柱体、用其中常見的图形自由组合成密集的厂房和高楼,或者画出一幅正确的流程图等。显然,这些延伸性任务比纯粹地使用自选图形要难得多,但是如果学生知晓了自选图形有更多的用途后,就会树立准确有效的目标,从而使得学习的目的性在无形中得以增强。通过对相关任务的清晰了解,学生能够保证相关步骤可以有条不紊地开展,避免出现各种错误和重复操作的问题。
(三) 加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让“游戏”服务于任务型学习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准确地针对当下的教学内容做出正确的定位,布置适当的任务,让小学生能够萌生获取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教学生熟悉“计算机指法练习”时,很多学生没有提起一定的重视。因为他们认为只要熟记26个英文字母就能够对打字轻车熟路,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如果学生在起初就没有形成良好的指法打字习惯,会对日后打字的速度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所以为了规避这一缺陷,教师可采取小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引入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游戏般的任务乐趣。在课堂伊始阶段,教师先利用广播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下载一个“打字软件”,然后说明这一软件的功能是计算打字的速度以及判别错别字的百分比,所以在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这一款软件后,教师可组织邻桌或者前后桌之间进行一场打字比赛,看谁的最终成绩占据上风。于是,由于好胜心的驱使,很多学生都表达了渴望掌握标准指法的意愿,纷纷向教师询问打字又对又快的诀窍。在此之后,教师趁热打铁,详尽地叙述指法练习的注意点等细节,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加倍。由此可见,适当的任务驱使是课堂最佳的催化剂。在不同的年龄段,学生会对不同的内容产生不同的兴趣,所以教师的任务是能够将这些兴趣转变为支撑学生学习的依托,让学生在兴趣浓烈的前提之下尽快地掌握与计算机相关的信息技术内容。
三、 结语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授课的主要教学手段,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指导者角色走出来,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在实际的信息技术应用中获得较强的逻辑思维与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这种任务驱动法还能够帮助学生走向个性化的发展道路,对日后的教学水平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方彤.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J].教师,2017(4):64.
[2]刘杰.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2017(9).
作者简介:
黄娅,四川省绵阳市,绵阳市游仙区凤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