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特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的坚强意志及良好的习惯等。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发展学生对数学现象的观察力、判断力和注意力,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原来枯燥无味的数学课上得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以此吸引学生。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三个环节的兴趣激发:
1、 课题引入。有趣的开头,能使学生在轻松喜悦的情态中进入探求知识的阶级。例如: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这节课时,不妨这样引入:“在电影院内,要想不通过播音员的情况下,很快找到某一位观众,必须知道几个数,哪几个数?”用这样的事例引入法,可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讲得绘声绘色、趣味盎然。
2、课堂提问。带有趣味性的提问,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例如:在讲平行线的定义时,课后可提问学生:“定义中为什么要有在同一平面内这一限制呢?”看起来问题的提出很简单,但学生必将开动脑筋、仔细琢磨、争相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以显示自己的才华,这其中不是蕴含着很浓厚的乐趣吗?
3、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讲授尽可能结合实例,把数学内容和兴趣融为一体,将这种情景持续不断,使学生思维经常处于积极状态之中。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方面应注意以下两点:
1、教师要为人师表。中学生模仿性比较强,教师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言行。数学教师不仅担负着上好数学课的任务,同时也担负着教育学生的重任。首先,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处处做学生的表率,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从教师的言行中感受到“母爱”。其次,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水平,这个水平不仅表现在教师对教材的认识水平上,同时也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水平上。教学过程中,有三对基本矛盾,即教师和教材的矛盾、教师和学生的矛盾、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矛盾。(1)要处理好教师与教材的矛盾,教师必须深钻教材、认真备课,备课时应在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2)教师与学生的矛盾是三对矛盾中的主要矛盾,要处理好这对矛盾,教师必须了解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征,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心理条件和掌握知识的底线,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3)要处理好学生与教学内容的矛盾,必须严守大纲、考纲,立足于教材,严格遵循量力性原则,面向大多数学生,使学生把知识“物化”在自己身上。教师若能具备以上优秀素质,一定是一个出色的数学教师。
2、教师要关心爱护、平等对待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感情,就谈不上传播知识。教师不应以粗暴的态度去打击学生、挖苦学生,而应真诚相待。好学生有缺点照样批评,不能一味地迁就,防止出现骄傲情绪,固步自封。对于后进生,要加强辅导,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进行表扬,尽量给他们成功的机会。要常与后进生接触、交谈,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以教师的深情厚爱去影响他们,使其产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终将会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
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坚强意志
中学生好胜心强,易树立雄心壮志,但由于阅历浅、情感容易波动,一遇到挫折和困难就败下阵来,这是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实践证明,一个意志薄弱的学生往往在学习上不能获得成功。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非常必要的。
中学生在解数学题时,存在四种困难:理解性困难;构造性困难;运算性困难;判断性困难。针对这些情况,应采取以下措施:(1)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意志品德的培养,并结合实例。(2)教学中有意识地保持一定的难度,设置一些有适当难度的问题,以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倡学生一题多解。(4)指导学生解题要细心、一步一个脚印。
良好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锻炼过程,也会有反复。因此,教师要常抓不懈,采取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的方法。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习惯,对于学生现在学习知识和将来从事各种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教学中,教师为使学生理解某个概念、掌握某种技能、提高解决某类问题的能力、纠正某种错误而苦费心思时,真正使教师为难的并非学生的愚笨,而是学生平时形成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也就是学生固有的不良习惯。
学习方法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和途径。古人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卓有成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有重要作用。
正确的学习方法一般是由以下几个重要因素组成的:(1)预习(课前或课后),寻找疑难;(2)认真听讲,边听边思,解除疑难,做好笔记;(3)认真练习,消化知识;(4)课后复习,独立作用;(5)自我核对,科学评价;(6)课外阅读,相互交流;(7)科学用脑,合理安排时间。
总之,教学中要防止学生死记硬背,一定要透彻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增强记忆。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勤思多问,并善于发现问题,加强习题训练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以及解题的规范性和逻辑性,引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指导学生沟通不同部分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发展学生对数学现象的观察力、判断力和注意力,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原来枯燥无味的数学课上得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以此吸引学生。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三个环节的兴趣激发:
1、 课题引入。有趣的开头,能使学生在轻松喜悦的情态中进入探求知识的阶级。例如: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这节课时,不妨这样引入:“在电影院内,要想不通过播音员的情况下,很快找到某一位观众,必须知道几个数,哪几个数?”用这样的事例引入法,可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讲得绘声绘色、趣味盎然。
2、课堂提问。带有趣味性的提问,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例如:在讲平行线的定义时,课后可提问学生:“定义中为什么要有在同一平面内这一限制呢?”看起来问题的提出很简单,但学生必将开动脑筋、仔细琢磨、争相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以显示自己的才华,这其中不是蕴含着很浓厚的乐趣吗?
3、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讲授尽可能结合实例,把数学内容和兴趣融为一体,将这种情景持续不断,使学生思维经常处于积极状态之中。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方面应注意以下两点:
1、教师要为人师表。中学生模仿性比较强,教师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言行。数学教师不仅担负着上好数学课的任务,同时也担负着教育学生的重任。首先,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处处做学生的表率,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从教师的言行中感受到“母爱”。其次,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水平,这个水平不仅表现在教师对教材的认识水平上,同时也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水平上。教学过程中,有三对基本矛盾,即教师和教材的矛盾、教师和学生的矛盾、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矛盾。(1)要处理好教师与教材的矛盾,教师必须深钻教材、认真备课,备课时应在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2)教师与学生的矛盾是三对矛盾中的主要矛盾,要处理好这对矛盾,教师必须了解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征,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心理条件和掌握知识的底线,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3)要处理好学生与教学内容的矛盾,必须严守大纲、考纲,立足于教材,严格遵循量力性原则,面向大多数学生,使学生把知识“物化”在自己身上。教师若能具备以上优秀素质,一定是一个出色的数学教师。
2、教师要关心爱护、平等对待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感情,就谈不上传播知识。教师不应以粗暴的态度去打击学生、挖苦学生,而应真诚相待。好学生有缺点照样批评,不能一味地迁就,防止出现骄傲情绪,固步自封。对于后进生,要加强辅导,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进行表扬,尽量给他们成功的机会。要常与后进生接触、交谈,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以教师的深情厚爱去影响他们,使其产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终将会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
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坚强意志
中学生好胜心强,易树立雄心壮志,但由于阅历浅、情感容易波动,一遇到挫折和困难就败下阵来,这是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实践证明,一个意志薄弱的学生往往在学习上不能获得成功。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非常必要的。
中学生在解数学题时,存在四种困难:理解性困难;构造性困难;运算性困难;判断性困难。针对这些情况,应采取以下措施:(1)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意志品德的培养,并结合实例。(2)教学中有意识地保持一定的难度,设置一些有适当难度的问题,以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倡学生一题多解。(4)指导学生解题要细心、一步一个脚印。
良好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锻炼过程,也会有反复。因此,教师要常抓不懈,采取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的方法。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习惯,对于学生现在学习知识和将来从事各种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教学中,教师为使学生理解某个概念、掌握某种技能、提高解决某类问题的能力、纠正某种错误而苦费心思时,真正使教师为难的并非学生的愚笨,而是学生平时形成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也就是学生固有的不良习惯。
学习方法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和途径。古人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卓有成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有重要作用。
正确的学习方法一般是由以下几个重要因素组成的:(1)预习(课前或课后),寻找疑难;(2)认真听讲,边听边思,解除疑难,做好笔记;(3)认真练习,消化知识;(4)课后复习,独立作用;(5)自我核对,科学评价;(6)课外阅读,相互交流;(7)科学用脑,合理安排时间。
总之,教学中要防止学生死记硬背,一定要透彻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增强记忆。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勤思多问,并善于发现问题,加强习题训练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以及解题的规范性和逻辑性,引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指导学生沟通不同部分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