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转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针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教师对自己和学生的角色定位有误、忽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等问题,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提出深入研读教材、强化互动教学、丰富教学手段和设置生活情境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问题意识的策略,以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8-0075-02
引 言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主动探究、质疑和创新精神,再加上素质教育的广泛施行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施行,数学问题的来源和种类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牢固掌握和熟练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多样化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现状
解决问题能力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能够辅助学生实现学以致用。但是受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未受到充分的重视。
(一)教师对自己和学生的角色定位有误
在小學数学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未将自己定位为辅助角色,也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采用僵化、单一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难以充分发挥,教学效果不佳。
(二)教师忽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往往没有根据书本知识设计问题,只是注重解决课堂上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只讲解一种解题方法,忽视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对问题进行系统化归纳和整理,导致学生思维单一,只会使用固定解题思路,从而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师逐步明确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角色,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转变教学方式,努力改进教学模式。“一题多解”这一教学方法已逐步得到教师的广泛关注和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创造性思维,与新课程改革中关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要求相契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1]这也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供了学理性依据。笔者在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一)深入研读教材
教学过程中最主要、最重要的可参考和使用的材料是教材,其是进行其他教学内容和知识点拓展的基础,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加以深入挖掘。为充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笔者认为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回归教材,加强对教材内容、知识点的研读,有意识地采用多种方法解决教材中的例题,从而在教材例题与课外问题之间架起桥梁,为学生实现将课内所学知识与技能向课外实践的有效迁移提供思路[2]。
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时,由于组合图形面积的求解较为复杂,对于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做好教学设计环节,讲解多种问题的解决方法。笔者在教学中对于教材选取的求智慧老人家的客厅面积的问题案例,一方面,将这一组合图形拆解成N个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的小块图形,求取各小块图形面积之和;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采用增补法,将组合图形增补成一个规则的大图形,然后以大图形面积减去增补图形面积得出组合图形面积,实现“一题多解”。在对组合图形拆解成N个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的小块图形过程中,笔者鼓励学生思考多种不同的拆解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好奇心,让学生从拆解法和增补法两个不同角度解决数学问题,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变教学模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新定位自身角色,根据不同的数学知识点选择适应的教学方法,改变僵化、单一的教学模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完成对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对数学问题的多样化解决,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与发展[3]。
例如,在教学“不规则石块体积的计算”一课时,笔者选择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进行实验操作的积极性。笔者提前准备了玻璃容器、量杯、水和不规则石块,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测量方法,让学生采用先在玻璃容器中倒好水再放入石块,或者先将石块放入玻璃容器再加入漫过石块的水等不同方式求取不规则石块的体积。最后,笔者组织学生讨论如果水没有漫过石块,体积的测量是否准确等问题,课堂气氛活跃。又如,在“常见几何图形”的复习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在课堂中将白纸剪成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等图形,并要求学生将剪成的图形对折至重合,引导学生观察其特点,从而完成“对称”和不同几何图形等相关知识点的复习。这一师生互动过程一方面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和提高理解程度,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三)丰富教学手段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科学、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游戏法、角色扮演等丰富的教学手段,有利于更为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小学生身心尚未发展成熟,认知能力较弱,角色扮演这一教学方法符合小学生的实际特点,能让学生在不同角色的引导下展开学习活动[4]。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时,笔者开展了“商店物品买卖”这一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与乘法分配律相关的知识点。在课堂上,笔者先让学生自主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扮演商家与客户进行相关物品的买卖。如其中一组,3名学生去书店买书,字典一本26元,数学辅导教材一本14元,3名学生都买了一本字典和数学辅导教材,问他们共花了多少钱?在角色扮演中,3名学生的花费相同,1名学生花费(26+14)元,3名学生共花费[(26+14)+(26+14)+(26+14)]元;也可以使用(26+14)×3或26×3+14×3等多种算法。角色扮演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四)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很多数学问题与现实社会生活和生产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融入生活化内容,从而更加高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5]。
例如,在乘法教学中,笔者设置生活化问题,“某工程施工队计划建一座42米高的高架桥,现在每3天的施工速度为2.82米,45天能否顺利完成施工任务?”引导学生思考与解决。在课堂上,经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学生先求出45天工期中有45÷3=15个“3天”,再求出15个“3天”能建2.82×15=42.3米,最后比较施工队45天可建桥长42.3米>计划建设桥长42米,得出能顺利完工结论;或者先求每天的建设速度为2.82÷3=0.94米,再求出45天一共能建桥长0.94×45=42.3米,最后比较施工队45天可建桥长42.3米>计划建设42米,得出能顺利完工的结论;或者先求出建1米大约需要3÷2.82≈1天,再求建42米需要42天,45天>42天,得出能顺利完成施工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将更多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思考、解题和说理表达,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与合作中共同进步和成长,并充分体验运用不同角度思考、探索和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采取合适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解题能力。
结 语
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知识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問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改变学生原本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富有个性、自主、主动地数学学习。教师还要在尊重学生个性特征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出发点,通过引导学生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批判意识、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郑晓银.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中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策略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20(11):63-64.
陈莉欣,刘昭彤.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42):230-231.
温炳光.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的策略探析[J].才智,2018(23):29.
王军.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案例分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06):52-53.
作者简介:陈丽贞(1982.11—),女,福建漳州人,专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与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8-0075-02
引 言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主动探究、质疑和创新精神,再加上素质教育的广泛施行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施行,数学问题的来源和种类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牢固掌握和熟练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多样化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现状
解决问题能力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能够辅助学生实现学以致用。但是受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未受到充分的重视。
(一)教师对自己和学生的角色定位有误
在小學数学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未将自己定位为辅助角色,也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采用僵化、单一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难以充分发挥,教学效果不佳。
(二)教师忽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往往没有根据书本知识设计问题,只是注重解决课堂上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只讲解一种解题方法,忽视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对问题进行系统化归纳和整理,导致学生思维单一,只会使用固定解题思路,从而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师逐步明确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角色,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转变教学方式,努力改进教学模式。“一题多解”这一教学方法已逐步得到教师的广泛关注和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创造性思维,与新课程改革中关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要求相契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1]这也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供了学理性依据。笔者在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一)深入研读教材
教学过程中最主要、最重要的可参考和使用的材料是教材,其是进行其他教学内容和知识点拓展的基础,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加以深入挖掘。为充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笔者认为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回归教材,加强对教材内容、知识点的研读,有意识地采用多种方法解决教材中的例题,从而在教材例题与课外问题之间架起桥梁,为学生实现将课内所学知识与技能向课外实践的有效迁移提供思路[2]。
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时,由于组合图形面积的求解较为复杂,对于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做好教学设计环节,讲解多种问题的解决方法。笔者在教学中对于教材选取的求智慧老人家的客厅面积的问题案例,一方面,将这一组合图形拆解成N个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的小块图形,求取各小块图形面积之和;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采用增补法,将组合图形增补成一个规则的大图形,然后以大图形面积减去增补图形面积得出组合图形面积,实现“一题多解”。在对组合图形拆解成N个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的小块图形过程中,笔者鼓励学生思考多种不同的拆解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好奇心,让学生从拆解法和增补法两个不同角度解决数学问题,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变教学模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新定位自身角色,根据不同的数学知识点选择适应的教学方法,改变僵化、单一的教学模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完成对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对数学问题的多样化解决,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与发展[3]。
例如,在教学“不规则石块体积的计算”一课时,笔者选择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进行实验操作的积极性。笔者提前准备了玻璃容器、量杯、水和不规则石块,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测量方法,让学生采用先在玻璃容器中倒好水再放入石块,或者先将石块放入玻璃容器再加入漫过石块的水等不同方式求取不规则石块的体积。最后,笔者组织学生讨论如果水没有漫过石块,体积的测量是否准确等问题,课堂气氛活跃。又如,在“常见几何图形”的复习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在课堂中将白纸剪成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等图形,并要求学生将剪成的图形对折至重合,引导学生观察其特点,从而完成“对称”和不同几何图形等相关知识点的复习。这一师生互动过程一方面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和提高理解程度,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三)丰富教学手段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科学、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游戏法、角色扮演等丰富的教学手段,有利于更为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小学生身心尚未发展成熟,认知能力较弱,角色扮演这一教学方法符合小学生的实际特点,能让学生在不同角色的引导下展开学习活动[4]。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时,笔者开展了“商店物品买卖”这一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与乘法分配律相关的知识点。在课堂上,笔者先让学生自主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扮演商家与客户进行相关物品的买卖。如其中一组,3名学生去书店买书,字典一本26元,数学辅导教材一本14元,3名学生都买了一本字典和数学辅导教材,问他们共花了多少钱?在角色扮演中,3名学生的花费相同,1名学生花费(26+14)元,3名学生共花费[(26+14)+(26+14)+(26+14)]元;也可以使用(26+14)×3或26×3+14×3等多种算法。角色扮演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四)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很多数学问题与现实社会生活和生产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融入生活化内容,从而更加高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5]。
例如,在乘法教学中,笔者设置生活化问题,“某工程施工队计划建一座42米高的高架桥,现在每3天的施工速度为2.82米,45天能否顺利完成施工任务?”引导学生思考与解决。在课堂上,经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学生先求出45天工期中有45÷3=15个“3天”,再求出15个“3天”能建2.82×15=42.3米,最后比较施工队45天可建桥长42.3米>计划建设桥长42米,得出能顺利完工结论;或者先求每天的建设速度为2.82÷3=0.94米,再求出45天一共能建桥长0.94×45=42.3米,最后比较施工队45天可建桥长42.3米>计划建设42米,得出能顺利完工的结论;或者先求出建1米大约需要3÷2.82≈1天,再求建42米需要42天,45天>42天,得出能顺利完成施工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将更多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思考、解题和说理表达,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与合作中共同进步和成长,并充分体验运用不同角度思考、探索和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采取合适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解题能力。
结 语
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知识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問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改变学生原本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富有个性、自主、主动地数学学习。教师还要在尊重学生个性特征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出发点,通过引导学生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批判意识、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郑晓银.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中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策略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20(11):63-64.
陈莉欣,刘昭彤.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42):230-231.
温炳光.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的策略探析[J].才智,2018(23):29.
王军.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案例分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06):52-53.
作者简介:陈丽贞(1982.11—),女,福建漳州人,专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