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通过紧扣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巧妙进行提问,耐心等待学生探究,善于倾听学生回答,从而更好地优化教学课堂中的提问,提高教学课堂的效率,才有可能努力让有效课堂提问成为一门教学艺术。
关键词: 精心设计把握巧妙激励兴趣
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使用的巧妙,既能较快的促进学生融入课堂教学所创设的氛围中去,还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热情,激励他们尽快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我认为:
一、 找准提问点,巧设课堂问题。
课堂上,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紧扣教学目标,找准提问点。哪些知识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哪些知识是通过课堂潜移默化得到的,老师要心中有数。这样设计的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大纲中要求完成的教学目标。那么,如何找准课堂提问点呢?
1、从题目中找。
在文章题眼中总隐藏着一些重要信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经常引导学生在文题中质疑、提问,然后在学习小组中探究解决。比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中,围绕文题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昔日罗布泊是什么样子?2、今日罗布泊的境况?3、罗布泊为什么会出现今昔的天壤之别呢?同学们认真阅读了课文内容,讨论了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这些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体会到人类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已到刻不容缓的地步,从而很顺利的完成了该课的教学目标。
2、从重点段落中找。
文章的重点段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是密不可分的,我们要想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就要紧抓重点段。如《敬畏自然》一课的学习中,通过学习与交流,学生们知道课文对敬畏自然原因的分析是重点段。在课堂教学时我就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敬畏自然的原因这一部分,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敬畏”的具体含义是什么?2、为什么要“敬畏自然”呢?3、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通过小组探究学习竞赛,孩子们从多层次的阅读、思考、讨论,很快就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掌握了课文的主旨思想——作者写《敬畏自然》这篇文章,是为了强调人类究竟该如何与自然相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最后强调了人类应该持敬畏自然的态度。
3、从重点词句中找。
在一篇课文中总有一些比较重要的词和句子,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经常引导学生对它们进行探讨。如《雪》的最后一句“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围绕该句,我设计了问题:“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分别是什么意思?结合课文创作背景,同学们很快就领悟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雨是雪的初始阶段,雪是雨的升华。作者用肯定的语气赞颂朔方的飞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说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泼的精神,这个结尾耐人寻味。这里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是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歌颂,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理解了这个重点句,学生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理解了鲁迅在孤独的心境中,抒发的要同凛冽的严冬一样的社会勇猛奋战的激情。。
此外,文章内容的关键处、细节处、矛盾处、文章中的插图等都有机可循有突破点可选的,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二、 精妙设计,巧设提问。
教学中我除了精妙设计问题外,还得注重课堂上的提问技巧性。
1、 巧找提问时机。
学生在阅读课文中都会遇到阅读困难,在问题解决不了时需要他人帮助。这时候老师就要发挥点拨式提问的魅力,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提问或早或晚都会影响学生探索的热情,一定要巧妙把握提问时机。如我在《喂——出来》的学习中问:在小说的结尾,那奇怪的叫声和小石头从哪里来?掉下那块石头后,还可能会发生什么?这些问题一下子就帮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大家归纳总结出 :人类 一切破坏环境的举动,到头来都将危害人类自己。不去积极治理环境污染,总有一天人们将会遭到灭顶之灾。
2、 巧控提问难易度,使问题富于启发性。
问题的难度和深度是衡量提问有效性的先决条件,所设问题的难度应以较高水平的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比如教学《云南的歌会》时,我设计问题:“云南人用什么方式与人交流的?有哪些形式?”这就未免过于简单,学生读完课文一下就能回答出来,这个问题没啥启发性。我觉的把问题设计成:“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请你从文中找出来比较,并说明你最喜欢那个场景?这些问题的设计不仅具体,还有让学生思考的余地,促使学生认真阅读思考才能完成。让学生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还拓宽了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3、 巧现“标准答案”。
教学课堂上提问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巧妙展现“标准答案”是可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的。在教学《大雁归来》时,我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看图、回忆,整节课就提了一个问题:“找出文中作者对大雁的观察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学生讨论归结出答案后说: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描写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世界因了它们的存在才有了如许的生机和情趣,我们与它们和谐共处,这才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恰当的定位······这一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创造、想象提供了有利空间,丰富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4、巧握时间。
课堂提问虽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教学形式,但也不能避重就轻占用教学的大量时间。教师要巧妙把握课堂时间度,合理分配有声教学和无声教学的时间。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辅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诸如小组辩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朗诵比赛、圈点批注、写说训练等。
三、 学会倾听,对学生耐心等候。
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个普遍问题,老师担心学生拖延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少,问题一提出就开始火急火燎的点名找学生回答了。学生因思考时间不充分,精神紧张,准备不佳等原因,通常仓促回答或默不作声,导致师生信心大大受挫,影响课堂的求知氛围。其实,在课堂上从提出问题到指定回答应该等待3至5秒为宜,不能随便打断学生的回答,老师脸上更不能展现急切和不屑的表情。课堂上自始至终教师的表情都要轻松、微笑、热情,对学生的发言要专注倾听表现出认可、有兴趣,并予以肯定和鼓励。
教师只要认真倾听了,学生就觉得自己受到了肯定,同时也感受到了老师对自己的重视!他们在心灵上感到满足,从心底会涌出一种被欣赏的幸福。对待学生,教师应多一些耐心,亮出自己的真诚,让孩子们在互爱中成长壮大,做个快乐的自己,这样才能让他们爱上学习!
参考文献:
1、孔凡哲.上好课有效技能[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鲁献蓉. 对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提问技能的思考 [J]《课程·教材·教法》,2002, 10
关键词: 精心设计把握巧妙激励兴趣
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使用的巧妙,既能较快的促进学生融入课堂教学所创设的氛围中去,还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热情,激励他们尽快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我认为:
一、 找准提问点,巧设课堂问题。
课堂上,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紧扣教学目标,找准提问点。哪些知识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哪些知识是通过课堂潜移默化得到的,老师要心中有数。这样设计的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大纲中要求完成的教学目标。那么,如何找准课堂提问点呢?
1、从题目中找。
在文章题眼中总隐藏着一些重要信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经常引导学生在文题中质疑、提问,然后在学习小组中探究解决。比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中,围绕文题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昔日罗布泊是什么样子?2、今日罗布泊的境况?3、罗布泊为什么会出现今昔的天壤之别呢?同学们认真阅读了课文内容,讨论了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这些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体会到人类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已到刻不容缓的地步,从而很顺利的完成了该课的教学目标。
2、从重点段落中找。
文章的重点段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是密不可分的,我们要想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就要紧抓重点段。如《敬畏自然》一课的学习中,通过学习与交流,学生们知道课文对敬畏自然原因的分析是重点段。在课堂教学时我就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敬畏自然的原因这一部分,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敬畏”的具体含义是什么?2、为什么要“敬畏自然”呢?3、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通过小组探究学习竞赛,孩子们从多层次的阅读、思考、讨论,很快就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掌握了课文的主旨思想——作者写《敬畏自然》这篇文章,是为了强调人类究竟该如何与自然相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最后强调了人类应该持敬畏自然的态度。
3、从重点词句中找。
在一篇课文中总有一些比较重要的词和句子,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经常引导学生对它们进行探讨。如《雪》的最后一句“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围绕该句,我设计了问题:“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分别是什么意思?结合课文创作背景,同学们很快就领悟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雨是雪的初始阶段,雪是雨的升华。作者用肯定的语气赞颂朔方的飞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说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泼的精神,这个结尾耐人寻味。这里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是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歌颂,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理解了这个重点句,学生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理解了鲁迅在孤独的心境中,抒发的要同凛冽的严冬一样的社会勇猛奋战的激情。。
此外,文章内容的关键处、细节处、矛盾处、文章中的插图等都有机可循有突破点可选的,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二、 精妙设计,巧设提问。
教学中我除了精妙设计问题外,还得注重课堂上的提问技巧性。
1、 巧找提问时机。
学生在阅读课文中都会遇到阅读困难,在问题解决不了时需要他人帮助。这时候老师就要发挥点拨式提问的魅力,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提问或早或晚都会影响学生探索的热情,一定要巧妙把握提问时机。如我在《喂——出来》的学习中问:在小说的结尾,那奇怪的叫声和小石头从哪里来?掉下那块石头后,还可能会发生什么?这些问题一下子就帮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大家归纳总结出 :人类 一切破坏环境的举动,到头来都将危害人类自己。不去积极治理环境污染,总有一天人们将会遭到灭顶之灾。
2、 巧控提问难易度,使问题富于启发性。
问题的难度和深度是衡量提问有效性的先决条件,所设问题的难度应以较高水平的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比如教学《云南的歌会》时,我设计问题:“云南人用什么方式与人交流的?有哪些形式?”这就未免过于简单,学生读完课文一下就能回答出来,这个问题没啥启发性。我觉的把问题设计成:“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请你从文中找出来比较,并说明你最喜欢那个场景?这些问题的设计不仅具体,还有让学生思考的余地,促使学生认真阅读思考才能完成。让学生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还拓宽了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3、 巧现“标准答案”。
教学课堂上提问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巧妙展现“标准答案”是可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的。在教学《大雁归来》时,我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看图、回忆,整节课就提了一个问题:“找出文中作者对大雁的观察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学生讨论归结出答案后说: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描写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世界因了它们的存在才有了如许的生机和情趣,我们与它们和谐共处,这才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恰当的定位······这一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创造、想象提供了有利空间,丰富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4、巧握时间。
课堂提问虽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教学形式,但也不能避重就轻占用教学的大量时间。教师要巧妙把握课堂时间度,合理分配有声教学和无声教学的时间。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辅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诸如小组辩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朗诵比赛、圈点批注、写说训练等。
三、 学会倾听,对学生耐心等候。
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个普遍问题,老师担心学生拖延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少,问题一提出就开始火急火燎的点名找学生回答了。学生因思考时间不充分,精神紧张,准备不佳等原因,通常仓促回答或默不作声,导致师生信心大大受挫,影响课堂的求知氛围。其实,在课堂上从提出问题到指定回答应该等待3至5秒为宜,不能随便打断学生的回答,老师脸上更不能展现急切和不屑的表情。课堂上自始至终教师的表情都要轻松、微笑、热情,对学生的发言要专注倾听表现出认可、有兴趣,并予以肯定和鼓励。
教师只要认真倾听了,学生就觉得自己受到了肯定,同时也感受到了老师对自己的重视!他们在心灵上感到满足,从心底会涌出一种被欣赏的幸福。对待学生,教师应多一些耐心,亮出自己的真诚,让孩子们在互爱中成长壮大,做个快乐的自己,这样才能让他们爱上学习!
参考文献:
1、孔凡哲.上好课有效技能[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鲁献蓉. 对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提问技能的思考 [J]《课程·教材·教法》,2002,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