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经济政治常识教育、哲学知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平台,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但传统的中职德育课程的成绩评价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德育教育的发展。本文就这方面的问题做了一些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程 多元化评价模式
在中职德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各门德育课程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增强德育效果,这是广大德育教师都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德育课一直采用的统一标准化的试卷方式来进行评价日益暴露出其诸多的弊端,极大的限制了学生扩散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综合提升,也无法适应职业教育对德育课教学的要求。因此,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建立完善的德育课成绩评价体系显得十分必要。
1.传统德育课程评价模式的不足
1.1注重结果,忽略过程
传统的德育课评价模式仅局限于以考查知识为主的纸笔测试。采用统一的、标准化的方式对学生一段时期的德育学习进行终结性评价。由于评价过程和教学过程相对脱离,因而测试的结果是学生“知道”什么,而不是学生“能做”什么,所测试的许多内容也是被肢解的知识片断。这种片面的知识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只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相关素质的形成、能力的培养缺乏具体要求,显然是不合适的。一个平时学习态度、行为表现很差的学生,只要考前突击、死记硬背,其德育课学业评价就可能会得到高分;而一个平时学习态度与行为表现较好,但文化知识等智力基础较差的学生,其德育课学业成绩则有可能会不及格。长此以往,形成了“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的种种不合理的弊端。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并要求“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那么,作为中职必修基础课之一的德育课,该如何在教学改革中坚持“以人为本”,符合社会和行业对人才的培养规格,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服务,这是德育课改革要担负的首要使命。因此,中职德育课教师的观念也必须从单纯学科知识的传授转到进一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即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不是只看那卷面上的分数。
1.2方式单一,内容固化
传统的德育课程考核评价内容中,主要仍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和内容,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则基本不重视,只考查书本知识的记忆及掌握。采取频繁的、统一的、标准化的单一笔试方法来判定学生德育分数的高低,是传统德育课程衡量学生学习优劣的通行做法。考试的主要题型无非是选择、判断、简答、分析和论述题等,这些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要点的记忆和重现能力,不能体现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更严重的是,学生可能为应付这样的考试而采取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等相应的“高效”的学习方法,重知识轻能力,重考试轻践行,与德育课程的目的背道而驰。
由于道德可以教化,因而能够被记忆,而一旦为孩子所记住便认为其已被“教化”,那就大错特错了。许多老师、家长教育孩子时,通常是讲一段大道理,然后问:“你记住了吗?告诉我刚才讲的是什么?”就算孩子告诉你他记住了又怎样呢?规则没有进入思想,在实际行动中不被采纳,不会有实际的作用。品德应是人身修养,而不是对名词、理论或政策的记忆。片面的掌握知识,死记硬背,这就是德育课传统的学业评价方法的最大弊端。从而导致传统的德育课只侧重于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用纸笔测验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内容固化,方式单一。
1.3注重量化,忽视质性
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考核比较抽象,很难有充足的依据给学生的思想品德分出高下,不像一张试卷把评价量化那样看起来“客观”、“公正”。既然思想道德评价是一道难题,较难服众,不如“一卷”、“两考”快捷方便,教师必然会坚持以传播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把德育课上成知识传授课,以追求量化考试的成绩,这样一来很可能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
量化的评价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有些素质是无法用量化的手段准确测量的,例如德育课所要培养的学生的品德素质、政治素质、精神境界、人格等内隐的素质是无法精确测量的,教育效果的长期性也使量化评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量化评价也会导致人们急功近利,忽视冷落不易量化的内容。例如一个学生德育课考试取得好成绩不能说明他的思想品德就高尚,同时也可能导致学生使用非诚信的手段取得思想品德的“高分”。虽然在教学实践当中很多老师把百分制简单得变形为等级制,例如优、良、中和不合格,但同样不能解决上述问题。所以要结合量化与质性的评价方式,收集关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资料,以保证学生的全方面的发展情况在评价中都得到体现。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德育课的考核评价方式对学生德育课学习的评价不够全面、客观,被评价主体主要处于被动状态,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从一切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出发,积极进行学生成绩考核与评价模式的探索,根据德育课教学的要求和特点,设计多元化的评价要素,合理制订学生成绩比例,构建多元化的德育课学业评价体系,以优化德育课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业的进步。
2.评价机制的探索——多元化评价模式
所谓的多元化评价,就是指用多种评价手段和方式,既进行定量精确评价,又进行定性模糊评价;既有终结性评价,又有过程性评价;既有自我评价,又有他人评价……创造性地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来衡量不同的学生。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发挥评价的功能,培养出具有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而德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恰恰就需要这样的评价体系来完善。
2.1评价内容全面化
科学、客观的评价模式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还要关注其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唯如此,才能适应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和行业要求,符合学生的发展实际。而德育课程的评价既要审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评价标准既要注意对学生的统一要求,也要关注个体差异。可以根据学生的书面考试成绩、时事政治报道成绩、德育小论文成绩、学生的日常思想表现等,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觉悟与行为进行全面的评价,引导和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其评价内容具体应包括:
2.1.1道德品质。包括:爱国、守法、诚信,关心集体,自信、自律,社会主义荣辱观,公民应有的社会责任感等。
2.1.2学习能力。包括:正确的学习方法,能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以及内化知识的实际表现等。
2.1.3交流与合作。主要有:与他人一起实现目标, 理解他人的观点,评价约束自己的行为,运用交流和沟通进行合作等。
2.1.4个性与情感。包括: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情绪体验,乐观地对待挫折等。
2.1.5对职业实践的理解。明确德育课的教学要求在职业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并能够在专业课理论学习,实践操作等过程中自觉体现。
2.2评价渠道多样化
2.2.1课堂行为表现的评价
德育课理论性内容比较多,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当教师以课件形式显现教学内容,利用其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将德育课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演绎为图表、画面,运用图片、现实案例和视频设计问题情景时,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能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三维互动,同时也为过程性评价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多种激励机制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愿意表现自己,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达到以课堂行为评价促进学生成绩提高的目的。这样一来,大多数学生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连平时上课精神不太集中的学生也愿意在这个时候大显身手,展示自己的学习才能。小组之间、个人之间呈现出比较浓厚的竞争意识,经常出现争先恐后抢着回答问题的局面。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的良好表现给予肯定、鼓励,无疑是给学生的学习注入了“兴奋剂”。反过来,恰如其分的评价也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期末进行成绩评价时,全体同学都有课堂提问的评价纪录。
教师可以结合本校具体情况,将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量化为各项考核指标,使之具有可操作性。然后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定三结合的评价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评价自己,找到个人不足,促进自身发展。由学生组长参与对小组成员课堂学习表现的评价,可以增强评价的客观性,改变以往学生单纯被动接受评价的状态。教师最后综合评定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
2.2.2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
教师在上德育课的过程中,有很多时候需要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这样就面临一个问题:在活动共创,成绩共享的情况下,如何对不同学习态度、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的活动参与者进行评价,使评价起到既激励骨干,又带动全体的作用。科学的做法是,评价既看全组学生参与活动的表现和成果,又要对其中起骨干带头作用的学生以另外加分的形式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对学习态度比较消极、参与活动积极性低、甚至没怎么参与团队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学生则采取扣减共享成绩的做法。事实上,在合作学习中这样被扣分的学生很少,更多的学生考虑的是如何在活动中战胜其他小组的对手。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既考察全面又考虑个别,既发挥了学习骨干的作用,也带动了学习困难学生,使团队精神得到发扬,形成相互促进的学习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应与之前笔者所阐述的课堂行为表现的评价衔接起来,进行综合评定。
2.2.3课内外实践活动的评价
学校各项实践活动作为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得到广泛的开展。它既是一种广义的教育、教学活动,也是一种特定的德育活动,不仅对专业学习来说是必要的,而且对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方面的素质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应建立长效的跟踪机制,积极联系班主任,对学生在校期问的各项实践活动跟踪记录,并将之量化为考核指标。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动手能力,还可以对学生的实践表现和成果、能力进行评价,弥补过去评价方式过于单一,结构不合理的缺陷,从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2.2.4学生作业的评价
教师在布置德育课作业的时候,要突出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训练。平时除了常规性的练习题,教师还可以把知识竞赛、案例分析、资料收集、制作剪报、社会调查也纳入平时作业或实践作业的具体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德育课作业形式单调、枯燥乏味的缺点。也使得教师能更客观的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
比如说教师在学生上《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剪贴反映有关经济政治内容的报纸新闻材料,注明材料发表时间、出处,并最好写上个人读报点评,促进学生关心身边发生的社会、国家大事,把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从而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剪报资料及点评,用鼓励性的文字给予评价,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2.2.5阶段性测试的评价
纸面试卷作为传统的课程评价手段,虽然有着其局限性,但不可否认这种方式其实是最简单,最便捷的检测手段。教师应在考试中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死记硬背的缺陷,采取灵活多变的题型进行考评。通过考试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有用、能用;即使是传统的客观题形式,我们也要突出试题内容的灵活性。如以实例为题干设置题目,既考评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把握,又考评了学生的理解运用水平;在试题题型上改变过去文字题较多、题目呆板单调的状况,增加一些如“看图说话”、“案例判断和分析”等之类的题型。
除了纸面试卷以外,德育课程的考核还可采用其他检测形式,如《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要求学生撰写一份“职业生涯设计”;《经济政治与社会》可以要求学生对国家的某些经济现象进行简单的评论。这些形式将有效地促发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要综合运用以上几种评价方式。评价过程中定性与定量结合、过程与结果结合、自我与他人结合,力求使评价合情合理。
2.3评价的主体全员化
德育教学过程是一个整体,学生的德育教育也不仅仅只是学校教师的义务。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及评价,家长、班主任、德育教师和学生都要共同参与进去,其他的非德育课老师也要参与其中。共同完成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和评价,改变传统以班主任和德育课课任教师为主的德育模式。如笔者所在的学校所实施的“全员育人”制度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把学生的德育教育全员化,发动全体教职工参与到德育教育过程中去,取得了很好的德育效果。
总之,学生德育课成绩的评定不可能是一份试卷就可以下结论的,必须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模式。本文对于多元化的评价模式给予了大的方向上的参考。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采取分数定量评价、等级定量评价、综合定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模式,力求客观公正。至于具体的量化标准、比例等可根据情况自行斟酌。
3.德育课程多元化评价模式初步实践后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笔者综合本校实际情况采用了新的德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模式所得出的百分制成绩基本客观合理体现了学生本人的德育素养水平。并且这一新的模式也得到了绝大部分学生得赞同,学生普遍认为公平公正。但笔者在初步的实践过程中,发现了几个应该注意的问题:
3.1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学
德育教师应该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对德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增减、要求水平的高低、质量评价标准提出合理的教学要求。
教师可以整合德育教材,摒弃枯燥乏味的说理教育。大胆删减各门课程中的纯理论文字,保留精华和实用部 分。授课过程中拟定一系列德育主题,分阶段组织学生课下搜集资料、课上分析讨论,联系生活实际,得出科学结论。
3.2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发展成长而非简单的政治需要
中职德育课教学活动,已经不再定位于简单的政治需要的满足,而是定位于更高的更科学的学生的发展成长的满足。德育课教学作为培育人才的一种途径,已经赋予了更多科学的内涵,这就是尊重学生个体的生命价值和发展,承认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和自主性,适合学生未来生涯的要求,同时,又兼顾考虑了家庭和社会的健康与和谐需要的满足。这是一种全新的定位,是一种更有意义的定位。
3.3教师应重视学生实际水平的提升而非预定的目标达成
必须正视的事实是,中职学生的德育实际水平普遍偏低。在之前的长期教育中,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没有使中职学生形成较好的德育发展水平,而如果要靠当前的德育课教学来实现,那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在评价时,评价者一定要认识到这种事实,不要设定过高的目标要求,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拔苗助长,而应该踏踏实实地做工作,在学生当前的实际水平基础上加以不断提升,哪怕每一次教学都只有一点点的提升,那也是非常可喜的。
3.4教师应重视全面的长期评价而非局部的短期评价
一堂德育课教学活动,只相当于一个点。一个点的教学固然重要,但显然是很不够的。要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许多的点,并且由这些点形成一个面。也就是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活动必须长期坚持。实现每一堂德育课的有效教学,实现每一门德育课的有效教学,实现整个中职阶段德育课的有效教学。而要有效地实现这些,自然离不开德育课有效教学评价的长期坚持。
4.总结
中职德育教育任重而道远。广大德育教师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改变传统德育评价模式中的种种不合理的弊端,建立科学合理的德育课成绩评价模式,引导中职学生坚定政治信念,树立远大理想,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并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努力培养适应社会的良好公民和适应职业、德艺双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2008.12.13
[2]闫丽等.中职生德育课成绩评价办法改革的研究.邯郸市第一财经学校德育体育网
[3]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北京教育研究,2000年
[4]刘合群.职业教育学.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程 多元化评价模式
在中职德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各门德育课程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增强德育效果,这是广大德育教师都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德育课一直采用的统一标准化的试卷方式来进行评价日益暴露出其诸多的弊端,极大的限制了学生扩散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综合提升,也无法适应职业教育对德育课教学的要求。因此,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建立完善的德育课成绩评价体系显得十分必要。
1.传统德育课程评价模式的不足
1.1注重结果,忽略过程
传统的德育课评价模式仅局限于以考查知识为主的纸笔测试。采用统一的、标准化的方式对学生一段时期的德育学习进行终结性评价。由于评价过程和教学过程相对脱离,因而测试的结果是学生“知道”什么,而不是学生“能做”什么,所测试的许多内容也是被肢解的知识片断。这种片面的知识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只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相关素质的形成、能力的培养缺乏具体要求,显然是不合适的。一个平时学习态度、行为表现很差的学生,只要考前突击、死记硬背,其德育课学业评价就可能会得到高分;而一个平时学习态度与行为表现较好,但文化知识等智力基础较差的学生,其德育课学业成绩则有可能会不及格。长此以往,形成了“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的种种不合理的弊端。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并要求“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那么,作为中职必修基础课之一的德育课,该如何在教学改革中坚持“以人为本”,符合社会和行业对人才的培养规格,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服务,这是德育课改革要担负的首要使命。因此,中职德育课教师的观念也必须从单纯学科知识的传授转到进一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即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不是只看那卷面上的分数。
1.2方式单一,内容固化
传统的德育课程考核评价内容中,主要仍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和内容,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则基本不重视,只考查书本知识的记忆及掌握。采取频繁的、统一的、标准化的单一笔试方法来判定学生德育分数的高低,是传统德育课程衡量学生学习优劣的通行做法。考试的主要题型无非是选择、判断、简答、分析和论述题等,这些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要点的记忆和重现能力,不能体现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更严重的是,学生可能为应付这样的考试而采取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等相应的“高效”的学习方法,重知识轻能力,重考试轻践行,与德育课程的目的背道而驰。
由于道德可以教化,因而能够被记忆,而一旦为孩子所记住便认为其已被“教化”,那就大错特错了。许多老师、家长教育孩子时,通常是讲一段大道理,然后问:“你记住了吗?告诉我刚才讲的是什么?”就算孩子告诉你他记住了又怎样呢?规则没有进入思想,在实际行动中不被采纳,不会有实际的作用。品德应是人身修养,而不是对名词、理论或政策的记忆。片面的掌握知识,死记硬背,这就是德育课传统的学业评价方法的最大弊端。从而导致传统的德育课只侧重于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用纸笔测验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内容固化,方式单一。
1.3注重量化,忽视质性
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考核比较抽象,很难有充足的依据给学生的思想品德分出高下,不像一张试卷把评价量化那样看起来“客观”、“公正”。既然思想道德评价是一道难题,较难服众,不如“一卷”、“两考”快捷方便,教师必然会坚持以传播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把德育课上成知识传授课,以追求量化考试的成绩,这样一来很可能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
量化的评价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有些素质是无法用量化的手段准确测量的,例如德育课所要培养的学生的品德素质、政治素质、精神境界、人格等内隐的素质是无法精确测量的,教育效果的长期性也使量化评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量化评价也会导致人们急功近利,忽视冷落不易量化的内容。例如一个学生德育课考试取得好成绩不能说明他的思想品德就高尚,同时也可能导致学生使用非诚信的手段取得思想品德的“高分”。虽然在教学实践当中很多老师把百分制简单得变形为等级制,例如优、良、中和不合格,但同样不能解决上述问题。所以要结合量化与质性的评价方式,收集关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资料,以保证学生的全方面的发展情况在评价中都得到体现。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德育课的考核评价方式对学生德育课学习的评价不够全面、客观,被评价主体主要处于被动状态,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从一切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出发,积极进行学生成绩考核与评价模式的探索,根据德育课教学的要求和特点,设计多元化的评价要素,合理制订学生成绩比例,构建多元化的德育课学业评价体系,以优化德育课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业的进步。
2.评价机制的探索——多元化评价模式
所谓的多元化评价,就是指用多种评价手段和方式,既进行定量精确评价,又进行定性模糊评价;既有终结性评价,又有过程性评价;既有自我评价,又有他人评价……创造性地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来衡量不同的学生。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发挥评价的功能,培养出具有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而德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恰恰就需要这样的评价体系来完善。
2.1评价内容全面化
科学、客观的评价模式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还要关注其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唯如此,才能适应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和行业要求,符合学生的发展实际。而德育课程的评价既要审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评价标准既要注意对学生的统一要求,也要关注个体差异。可以根据学生的书面考试成绩、时事政治报道成绩、德育小论文成绩、学生的日常思想表现等,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觉悟与行为进行全面的评价,引导和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其评价内容具体应包括:
2.1.1道德品质。包括:爱国、守法、诚信,关心集体,自信、自律,社会主义荣辱观,公民应有的社会责任感等。
2.1.2学习能力。包括:正确的学习方法,能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以及内化知识的实际表现等。
2.1.3交流与合作。主要有:与他人一起实现目标, 理解他人的观点,评价约束自己的行为,运用交流和沟通进行合作等。
2.1.4个性与情感。包括: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情绪体验,乐观地对待挫折等。
2.1.5对职业实践的理解。明确德育课的教学要求在职业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并能够在专业课理论学习,实践操作等过程中自觉体现。
2.2评价渠道多样化
2.2.1课堂行为表现的评价
德育课理论性内容比较多,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当教师以课件形式显现教学内容,利用其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将德育课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演绎为图表、画面,运用图片、现实案例和视频设计问题情景时,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能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三维互动,同时也为过程性评价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多种激励机制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愿意表现自己,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达到以课堂行为评价促进学生成绩提高的目的。这样一来,大多数学生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连平时上课精神不太集中的学生也愿意在这个时候大显身手,展示自己的学习才能。小组之间、个人之间呈现出比较浓厚的竞争意识,经常出现争先恐后抢着回答问题的局面。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的良好表现给予肯定、鼓励,无疑是给学生的学习注入了“兴奋剂”。反过来,恰如其分的评价也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期末进行成绩评价时,全体同学都有课堂提问的评价纪录。
教师可以结合本校具体情况,将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量化为各项考核指标,使之具有可操作性。然后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定三结合的评价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评价自己,找到个人不足,促进自身发展。由学生组长参与对小组成员课堂学习表现的评价,可以增强评价的客观性,改变以往学生单纯被动接受评价的状态。教师最后综合评定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
2.2.2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
教师在上德育课的过程中,有很多时候需要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这样就面临一个问题:在活动共创,成绩共享的情况下,如何对不同学习态度、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的活动参与者进行评价,使评价起到既激励骨干,又带动全体的作用。科学的做法是,评价既看全组学生参与活动的表现和成果,又要对其中起骨干带头作用的学生以另外加分的形式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对学习态度比较消极、参与活动积极性低、甚至没怎么参与团队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学生则采取扣减共享成绩的做法。事实上,在合作学习中这样被扣分的学生很少,更多的学生考虑的是如何在活动中战胜其他小组的对手。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既考察全面又考虑个别,既发挥了学习骨干的作用,也带动了学习困难学生,使团队精神得到发扬,形成相互促进的学习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应与之前笔者所阐述的课堂行为表现的评价衔接起来,进行综合评定。
2.2.3课内外实践活动的评价
学校各项实践活动作为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得到广泛的开展。它既是一种广义的教育、教学活动,也是一种特定的德育活动,不仅对专业学习来说是必要的,而且对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方面的素质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应建立长效的跟踪机制,积极联系班主任,对学生在校期问的各项实践活动跟踪记录,并将之量化为考核指标。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动手能力,还可以对学生的实践表现和成果、能力进行评价,弥补过去评价方式过于单一,结构不合理的缺陷,从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2.2.4学生作业的评价
教师在布置德育课作业的时候,要突出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训练。平时除了常规性的练习题,教师还可以把知识竞赛、案例分析、资料收集、制作剪报、社会调查也纳入平时作业或实践作业的具体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德育课作业形式单调、枯燥乏味的缺点。也使得教师能更客观的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
比如说教师在学生上《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剪贴反映有关经济政治内容的报纸新闻材料,注明材料发表时间、出处,并最好写上个人读报点评,促进学生关心身边发生的社会、国家大事,把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从而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剪报资料及点评,用鼓励性的文字给予评价,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2.2.5阶段性测试的评价
纸面试卷作为传统的课程评价手段,虽然有着其局限性,但不可否认这种方式其实是最简单,最便捷的检测手段。教师应在考试中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死记硬背的缺陷,采取灵活多变的题型进行考评。通过考试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有用、能用;即使是传统的客观题形式,我们也要突出试题内容的灵活性。如以实例为题干设置题目,既考评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把握,又考评了学生的理解运用水平;在试题题型上改变过去文字题较多、题目呆板单调的状况,增加一些如“看图说话”、“案例判断和分析”等之类的题型。
除了纸面试卷以外,德育课程的考核还可采用其他检测形式,如《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要求学生撰写一份“职业生涯设计”;《经济政治与社会》可以要求学生对国家的某些经济现象进行简单的评论。这些形式将有效地促发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要综合运用以上几种评价方式。评价过程中定性与定量结合、过程与结果结合、自我与他人结合,力求使评价合情合理。
2.3评价的主体全员化
德育教学过程是一个整体,学生的德育教育也不仅仅只是学校教师的义务。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及评价,家长、班主任、德育教师和学生都要共同参与进去,其他的非德育课老师也要参与其中。共同完成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和评价,改变传统以班主任和德育课课任教师为主的德育模式。如笔者所在的学校所实施的“全员育人”制度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把学生的德育教育全员化,发动全体教职工参与到德育教育过程中去,取得了很好的德育效果。
总之,学生德育课成绩的评定不可能是一份试卷就可以下结论的,必须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模式。本文对于多元化的评价模式给予了大的方向上的参考。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采取分数定量评价、等级定量评价、综合定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模式,力求客观公正。至于具体的量化标准、比例等可根据情况自行斟酌。
3.德育课程多元化评价模式初步实践后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笔者综合本校实际情况采用了新的德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模式所得出的百分制成绩基本客观合理体现了学生本人的德育素养水平。并且这一新的模式也得到了绝大部分学生得赞同,学生普遍认为公平公正。但笔者在初步的实践过程中,发现了几个应该注意的问题:
3.1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学
德育教师应该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对德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增减、要求水平的高低、质量评价标准提出合理的教学要求。
教师可以整合德育教材,摒弃枯燥乏味的说理教育。大胆删减各门课程中的纯理论文字,保留精华和实用部 分。授课过程中拟定一系列德育主题,分阶段组织学生课下搜集资料、课上分析讨论,联系生活实际,得出科学结论。
3.2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发展成长而非简单的政治需要
中职德育课教学活动,已经不再定位于简单的政治需要的满足,而是定位于更高的更科学的学生的发展成长的满足。德育课教学作为培育人才的一种途径,已经赋予了更多科学的内涵,这就是尊重学生个体的生命价值和发展,承认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和自主性,适合学生未来生涯的要求,同时,又兼顾考虑了家庭和社会的健康与和谐需要的满足。这是一种全新的定位,是一种更有意义的定位。
3.3教师应重视学生实际水平的提升而非预定的目标达成
必须正视的事实是,中职学生的德育实际水平普遍偏低。在之前的长期教育中,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没有使中职学生形成较好的德育发展水平,而如果要靠当前的德育课教学来实现,那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在评价时,评价者一定要认识到这种事实,不要设定过高的目标要求,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拔苗助长,而应该踏踏实实地做工作,在学生当前的实际水平基础上加以不断提升,哪怕每一次教学都只有一点点的提升,那也是非常可喜的。
3.4教师应重视全面的长期评价而非局部的短期评价
一堂德育课教学活动,只相当于一个点。一个点的教学固然重要,但显然是很不够的。要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许多的点,并且由这些点形成一个面。也就是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活动必须长期坚持。实现每一堂德育课的有效教学,实现每一门德育课的有效教学,实现整个中职阶段德育课的有效教学。而要有效地实现这些,自然离不开德育课有效教学评价的长期坚持。
4.总结
中职德育教育任重而道远。广大德育教师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改变传统德育评价模式中的种种不合理的弊端,建立科学合理的德育课成绩评价模式,引导中职学生坚定政治信念,树立远大理想,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并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努力培养适应社会的良好公民和适应职业、德艺双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2008.12.13
[2]闫丽等.中职生德育课成绩评价办法改革的研究.邯郸市第一财经学校德育体育网
[3]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北京教育研究,2000年
[4]刘合群.职业教育学.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