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特立独行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r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像十个指头不是一般齐,每个班里总有一些孩子显得与众不同,就是所谓的“不合群”,而这些孩子往往会给班主任 “一刀切” 的管理造成很多麻烦,于是有的老师就会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他们。
  据我观察,班里不合群的孩子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属于“自负型”,骄傲,瞧不上其他人,不屑于和其他人交往,独孤求败,曲高和寡。
  第二种属于“自卑型”,不能正确评价自己,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差,怕被别人鄙视,所以不敢和他人交往,通过封闭自己来保护自己。
  第三种属于“怪僻型”,他们有个性,不愿与世俯仰;有思想,轻易不肯附和;有勇气,经常挑战权威;有行动,不时有惊世骇俗之举——总而言之,他们经常让同学们觉得难以接近和琢磨,接近了也没有共同语言;让老师们觉得莫名其妙,甚至难堪下不了台。于是他们就成了老师同学眼中的异类,一天到晚总是形单影只,学生们敬而远之,老师们或漠视之,或打压之。最后的结果是,这类孩子被有意无意地孤立,与主流社会越来越疏离,愈发显得不合时宜。为此,他们要么选择忍受内心孤寂继续踽踽独行,要么选择放弃自己随波逐流,最终泯然众人矣。而现实中,多数人成为了后者。
  这让我深思这一近乎无聊的问题:什么叫合群?什么叫不合群?
  合群很多时候其实意味着亦步亦趋、丧失自我,意味着平凡一生平庸一世。大家都不吭声的时候你有一千个想法也必须保持沉默;集体无意识的时候你也不能跳起来出风头。很多人为了合群而放弃自己的原则、立场,甚至真理。是啊,当大家都坚持“地心说”的时候,“日心说”显得多么不合时宜与孤独!有人为了坚持真理宁可与整个群体决裂,而更多的人选择了保持沉默,不表达自己以求自保,任愚昧残忍地践踏科学,由集体暴力肆意地剥夺个体生命。而中国人处理这种事情时更是游刃有余,我们有“中庸之道”啊!在风向清晰的时候义无反顾地随风倒,在风向不定的时候从不表达,练就极深的城府,永远地笑意盈盈,无可无不可,这行那也行,明哲保身。
  当我们一味强调“合群”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是怎样的一个群体?群体本身有没有它的局限性?举个例子,现在很多高中都分重点班和普通班,并且频繁流动,普通班的孩子刚进入重点班会显得不合群,重点班的孩子到了普通班也会显得不合群,这时到底是孩子错了还是群体错了?不分青红皂白一味要求合群,是简单粗暴的管理,是不明智的表现。能与任何人都打哈哈却没有一个知心朋友,能出色山寨却不知道创新为何物,能表演整齐划一的万人团体操却得不了诺贝尔奖……这就是合群的结果!
  很多人可能没想过,换个角度看,“不合群”就是个褒义词,比如卓尔不群,比如脱颖而出,比如鹤立鸡群,比如出类拔萃,比如超凡脱俗,比如无与伦比……“不合群”很多时候意味着杰出,意味着超越,意味着发现,意味着创新,如此等等。而我们的很多老师,却总把“不合群”视作洪水猛兽,一发现苗头就必努力除之而后快。因为某个学生的“不合群” 影响了班级整体形象就大发雷霆,就想方设法改造他;因为某个学生的“不合群”扣了奖金就忍无可忍,就竭尽全力压制甚至伤害他。对那些“不合群”的孩子,总是习惯性地拿着放大镜找他们的缺点,而从不会拿着显微镜去找他们的优点。
  曾经看过丰子恺的一副讽刺教育的漫画,画的是一位师傅把一块块泥巴放进同一个模具按压之后拿出来,最后全部成了一个样子。于是,一个个比尔·盖茨就这样在我们的课堂上被打压,一个个乔布斯就这样在我们的学校被扼杀。钱学森在弥留之际问温总理,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培养不出大师?为什么?因为我们早早就把一个个天才的小苗毫不留情地掐断了还得意洋洋!
  作为平凡人之一员的老师,我们即使培养不出天才,也不要为了一己私利而打压、虐杀天才,而这很容易做到。只要我们胸怀宽广,目光远大,给那些可能的天才以宽松的成长空间,即使我们没有能力按照他们的需求为其浇水施肥,至少也不要随随便便去修剪那些旁枝斜杈,因为,那说不定就是创新的种子,就是改变未来世界的芽苗。再说,生态要健康,就要讲究生物的多样性。鲶鱼不合群,可带来的是整个群体的好处。所以,有几个不合群的孩子,这样的集体才更有活力,更加健康。
  班里有个“不合群”的孩子,平时沉默寡言,也没有同桌,每次换座位总是选择一个人坐在教室最后的角落里。他很少和同学交流,只是课间喜欢跟一个男生下象棋,下得很好;体育课上喜欢跟另外一个男生模仿动漫里的人物做一些打斗动作,神情逼真。他还有一个“爱好”,就是为班里的饮水机换水,不管该不该他换,他都积极主动,乐此不疲。
  我想,以俗世的标准看,他是“不合群”的,可是他的“不合群”又伤害了谁呢?而我若是拿着“教育”的剪刀去修正,我又是在帮他还是害他呢?
  先生曾用“救救孩子”结束他的文章,我们的孩子生活幸福,谈不上救与不救,但我还是要说:
  请善待那些“不合群”的孩子吧!
  (作者单位:西安市航天中学
  陕西西安 710100)
  责任编辑 余志权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品德与社会期末开放式考查中引入作品评价、小组合作评价、辩论等评价方法,综合使用闭卷与开卷考查,命题凸显知识性、时代性和人文性,并采用多元主体评价,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情感发展水平,从而全面评价其品德发展状况,引领学生发展,并帮助教师改进教学。  关 键 词 课程评价;品德与社会期末考试;作品评价;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
家长学校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家校联系方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早在1983年,广州市荔湾区乐贤坊小学就创办了家长学校,通过创办校刊等多种方式,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但是,学校在实践中发现,家长学校的教育过程往往以学校为主导,家长成为被动的受教育者,不利于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而且,新一代的家长多数受过良好的教育,也更加重视家庭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根据时代变化与新的社会背景进一步办好家
“我是谁,认识你自己”是哲学中最经典的问题。可以说,我们每个人从降生起,就被这个问题所羁绊,且一生都将在这种羁绊中度过。而人生最美妙的地方在于,我们被这种羁绊所困,又常常走出这种羁绊。就如电影《摔跤吧,爸爸》女主角吉塔的成长,她就是在羁绊中不断抉择,最后认识了自己,找到了前行的路。  发现你自己  应该说,吉塔是幸运的,因为一次偶然的闯祸,被父亲发现了她的潜质——天生的摔跤运动员,血液里充满着摔跤
源于朝鲜半岛的跆拳道,原是一种古老的竞技体育运动。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跆拳道以“内外兼修”的品质而备受推崇,更因其融合了运动、娱乐与艺术元素,逐渐成为青少年青睐的时尚运动。在广州市越秀区建设六马路小学这所体育特色学校,跆拳道更是以其古老与时尚兼具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  在“识道”中知礼  “拳以德立,无德无拳。”习武要先习武德,学“道”应先识“道”,学习跆拳道,就要先了解跆拳道。让孩子从识“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呈现的家庭形象是这样的:每个小学生都有健在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并且他们都是关爱‘我’的、为‘我’的成长付出了很多。此外,教材还编排了诸如‘远亲不如近邻’‘亲戚朋友一般住得相距较远’‘不常见面’‘但是左邻右舍却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等内容”。  在吉林人民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的《中澳小学社会科教材比较研究》一书中,作者这样陈述对我国小学思品教材内容的研究发现。基于此,
摘 要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之后,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认真思考:我们的教学该如何引领和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与培育?对此,第一,确立素养立意;第二,重视主体反思;第三,强化评价体验;第四,关注认知建构;第五,走向道德实践。如此,也许才能带来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小学品德课堂的深度变革。  关 键 词 思想品德课;核心素养;教学路径  中圖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
摘 要 指向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须立足单元课题,综合梳理课程标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相关要求从而理清核心素养图谱,明确教学目标定位和导向;进而以核心素养为旨归,深度开发儿童生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参与,深度演绎儿童立场,并创设多元自主体验,尝试有效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创新教学策略。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
房永军很忙。他坚持在一线上课,领衔实施着多个课题研究,每天还要处置教育集团两个校区,以及学校互助发展群中多所学校的种种事务;稍有空闲,还得忙于思谋如何与长三角地区多所结盟名校更好地衔接,如何创新教育集团发展新途径,如何更快地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等等问题。  尽管忙,但房永军觉得忙得充实、忙得有意义。他觉得,青春有梦,人生才更精采。青年人要圆梦,就应不辞辛苦地、孜孜以求地奔波在追逐梦想的路上。  这位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社会各界对教育质量的关注,如何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逐渐成为中小学校关注的热点。  如何评价学生的行为表现,促进其知行统一?如何突破品德课程传统纸笔测试的窠臼,用开放式考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使评价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希望这一组文章能引发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今天的教育是为明天培养人才。作为一所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名校,如何挖掘厚重的文化底蕴,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是学校面临的重大问题。学校认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应当拥有坚实的专业水平和知识底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为此,学校以课堂、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为载体,努力培养具有底气、灵气、大气的现代小公民。  一、以快乐课堂为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底气  底气即坚实的专业和知识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