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一位数学教师的思考和痛苦
我是一位数学教师,用数学的方法看世界已经成为习惯。
在数学教师眼里,这个案例不需要进行过多的讨论,“全科发展”和“全面发展”各方面都相同吗?显然不是。所以,等号是无法成立的。
然而,问题远不是如此简单。大家需要听到的是非数学的表达。在逻辑学上,要说一个命题是正确的,必须进行严格的推理论证;而要说一个命题是错误的,只要举出一个反例。
此处不妨举一个反例。高考数学百分制的考卷,国学大师季羡林只考了4分,钱钟书是15分,吴晗0分,但是他们后来都成了大家,谁也不能否认他们对中国文化作出的贡献。按照我们的教育关于全面发展的人的定义,季羡林先生,吴晗先生,钱钟书先生都可以说是全面发展的人,然而,他们并不是“全科发展”的人。
事实上,全面发展与全科发展的关系问题在上个世纪就已经讨论得非常清楚。著名教育家史绍熙在20世纪80年代就发表了《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可。
这里,主持人要大家思考的显然是等号背后的问题。
二、G高中只能在没有选择中选择
案例中的G高中在中国当前教育背景下,非常具有典型意义。这是一所有思想、有追求、特别负责任的学校,能始终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的最高目标,并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下寻求最佳的实践方案,最大可能地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集思广益,与师生一起前行。这所学校的教师也是一支教育现实中不可多得的优秀教师群体,他们的思想、主张和选择都是有道理的。我坚信,如果有一个可以选择的空间,他们一定可以创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的辉煌。
遗憾的是,G高中只能在没有选择中选择,高考不改革、教育结构不调整,文理分科的讨论也是没有多少意义的。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故乡,由于我们教育实践的贫乏、教育选择的稀少,再加之我们真正的教育研究和探索太少,所以,才有过多的争吵、争论和设想。数十年来,中国教育常常在一些陈词滥调中争吵不休,带着痛苦的镣铐跳舞,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教育的进步,从而使中国教育失去了许多跨越发展的机会。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中国高考能够进行恰如其分的改革,中国的教育结构能够进行恰到好处的调整……那么,千千万万的G高中就会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中国教育就一定会释放多元灿烂,创造令世界惊羡的教育辉煌。
三、中国教育的辉煌只能是中国人去创造
我们的教育已经远远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了,21世纪对中国的教育极不满意。近三十年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中国在人文、社会、经济、自然、科学等方面没有出现更多的世界级的领袖,中国的教育肯定有问题!改革,是中国教育的必然选择。
毫无疑问,面对13亿人口的教育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一些学术的争论是正常的,但中国教育要走向辉煌,我们就需要超越20世纪无休止的争论,进行实实在在的实践探索和研究。
(一)高考必须改革
不可否认,在中国教育的现实中,高考就是“指挥棒”,高考决定考什么,学生就会学什么。这当然不会实现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但不按照这个模式学,就考不上大学。因此,只有真正推进高考改革、解决教育结构调整这些体制上的深层次问题,文理分科等基础教育的问题才有解决的可能。
其实。教育体制改革好了,文理分科问题的解决就有了更多的选择。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教育结构基本沿用的还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苏联教育模式,它的最大特色就是专业分得特别细、分得特别早,培养人才按照计划经济体制模式,根本谈不上素质教育。
其实人的成才与天赋、兴趣等因素都有关系,你让他去干不感兴趣的事情,那是不行的。在这方面,欧美教育体制更值得我们学习,中学不分科,大学专业也很模糊。
笔者注意到,这次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制定改革方案时,教育部组织的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广泛研究了英国、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十余个国家课程改革的经验和策略,唯独没有提到对中国近现代中学教育的历史经验进行研究;也没有从中国以往的经验的角度加以纵向的比较、考量,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失。
“拿来主义”,必须用脑袋去拿。拿来,决不是以否定自己为出发点。教育的创新决不能靠引进外国的教育理论来完成。相反,真正的创新必定会突出本民族的特点。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借鉴国外,走向世界!
(二)中国教育必须进行实实在在的实践探索和研究
我们不能简单地决定高中文理分科或者不分科。我个人是赞成不分科的,赞成文理兼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但是不分科不等于学生都学习一样的课程。要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给学生选择的自由空间。如果一定要分科,那也不能简单地分为文理两科,而是要多种分科,同时加强文理基础知识教育,真正打好人生发展的基础。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必须进行实实在在的探索和研究,文理如何兼容?必修课内容是什么?选修课内容是什么?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给学生什么样选择的自由空间?
更为重要的问题是,人文精神如何教育?信仰如何教育?
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文科学生学一点物理、化学,熟悉最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他的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一定能够得到提高。但理科学生学习一些历史、地理,阅读一些经典文学,人文精神就一定能够得到提升吗?就一定有崇高的信仰吗?
我坚信,一支拥有崇高的信仰和人文精神的教师队伍一定能够培养出一批拥有崇高的信仰和人文精神的学生!中国教育需要这样一支教师队伍,中国教育需要培养具有这种精神的教师的师范院校。
(三)中国教育最大的缺欠是社会教育的缺欠
其实,生活就是教育。所谓“5 2=0”或“6 1=0”、甚至“5 2”或“6 1”等于负数的观念是荒诞可笑的,教育是不可能在“真空”中进行的。教育无小事,教育就是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工作。面对学生的心灵世界,教师、父母、成人社会,都应该三思而行。
中国教育最大的缺欠就是社会教育的缺欠。事实上,成人社会的引领才是最为重要的教育,也是最富有成效的教育。所以,中国教育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比如说,高考招生改革最好的方案之一就是打破“一考定终身”,实现平时成绩与高考成绩综合统一计算,并实现统一标准,这样更有可比性。但这里面会涉及到诚信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中学不能作假。这种操作性是以社会的诚信为背景的,显然,没有社会的诚信,就没有学校的诚信;没有成人的诚信,就没有学生的诚信,目前这在中国实施是非常困难的。
最后,我想强调,我们需要学术的争论,我们更需要承担我们的责任;我们需要教育的投入,我们更需要教育的改革;我们需要关爱我们的孩子,我们更需要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我们需要给我们的人民积累最大的财富,留下蓝天白云,我们更需要给我们的人民最好的教育。走向灿烂的明天。中国教育经历了太多痛苦和折腾,中国教育有理由拥有自己的辉煌。
我是一位数学教师,用数学的方法看世界已经成为习惯。
在数学教师眼里,这个案例不需要进行过多的讨论,“全科发展”和“全面发展”各方面都相同吗?显然不是。所以,等号是无法成立的。
然而,问题远不是如此简单。大家需要听到的是非数学的表达。在逻辑学上,要说一个命题是正确的,必须进行严格的推理论证;而要说一个命题是错误的,只要举出一个反例。
此处不妨举一个反例。高考数学百分制的考卷,国学大师季羡林只考了4分,钱钟书是15分,吴晗0分,但是他们后来都成了大家,谁也不能否认他们对中国文化作出的贡献。按照我们的教育关于全面发展的人的定义,季羡林先生,吴晗先生,钱钟书先生都可以说是全面发展的人,然而,他们并不是“全科发展”的人。
事实上,全面发展与全科发展的关系问题在上个世纪就已经讨论得非常清楚。著名教育家史绍熙在20世纪80年代就发表了《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可。
这里,主持人要大家思考的显然是等号背后的问题。
二、G高中只能在没有选择中选择
案例中的G高中在中国当前教育背景下,非常具有典型意义。这是一所有思想、有追求、特别负责任的学校,能始终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的最高目标,并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下寻求最佳的实践方案,最大可能地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集思广益,与师生一起前行。这所学校的教师也是一支教育现实中不可多得的优秀教师群体,他们的思想、主张和选择都是有道理的。我坚信,如果有一个可以选择的空间,他们一定可以创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的辉煌。
遗憾的是,G高中只能在没有选择中选择,高考不改革、教育结构不调整,文理分科的讨论也是没有多少意义的。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故乡,由于我们教育实践的贫乏、教育选择的稀少,再加之我们真正的教育研究和探索太少,所以,才有过多的争吵、争论和设想。数十年来,中国教育常常在一些陈词滥调中争吵不休,带着痛苦的镣铐跳舞,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教育的进步,从而使中国教育失去了许多跨越发展的机会。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中国高考能够进行恰如其分的改革,中国的教育结构能够进行恰到好处的调整……那么,千千万万的G高中就会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中国教育就一定会释放多元灿烂,创造令世界惊羡的教育辉煌。
三、中国教育的辉煌只能是中国人去创造
我们的教育已经远远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了,21世纪对中国的教育极不满意。近三十年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中国在人文、社会、经济、自然、科学等方面没有出现更多的世界级的领袖,中国的教育肯定有问题!改革,是中国教育的必然选择。
毫无疑问,面对13亿人口的教育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一些学术的争论是正常的,但中国教育要走向辉煌,我们就需要超越20世纪无休止的争论,进行实实在在的实践探索和研究。
(一)高考必须改革
不可否认,在中国教育的现实中,高考就是“指挥棒”,高考决定考什么,学生就会学什么。这当然不会实现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但不按照这个模式学,就考不上大学。因此,只有真正推进高考改革、解决教育结构调整这些体制上的深层次问题,文理分科等基础教育的问题才有解决的可能。
其实。教育体制改革好了,文理分科问题的解决就有了更多的选择。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教育结构基本沿用的还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苏联教育模式,它的最大特色就是专业分得特别细、分得特别早,培养人才按照计划经济体制模式,根本谈不上素质教育。
其实人的成才与天赋、兴趣等因素都有关系,你让他去干不感兴趣的事情,那是不行的。在这方面,欧美教育体制更值得我们学习,中学不分科,大学专业也很模糊。
笔者注意到,这次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制定改革方案时,教育部组织的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广泛研究了英国、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十余个国家课程改革的经验和策略,唯独没有提到对中国近现代中学教育的历史经验进行研究;也没有从中国以往的经验的角度加以纵向的比较、考量,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失。
“拿来主义”,必须用脑袋去拿。拿来,决不是以否定自己为出发点。教育的创新决不能靠引进外国的教育理论来完成。相反,真正的创新必定会突出本民族的特点。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借鉴国外,走向世界!
(二)中国教育必须进行实实在在的实践探索和研究
我们不能简单地决定高中文理分科或者不分科。我个人是赞成不分科的,赞成文理兼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但是不分科不等于学生都学习一样的课程。要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给学生选择的自由空间。如果一定要分科,那也不能简单地分为文理两科,而是要多种分科,同时加强文理基础知识教育,真正打好人生发展的基础。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必须进行实实在在的探索和研究,文理如何兼容?必修课内容是什么?选修课内容是什么?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给学生什么样选择的自由空间?
更为重要的问题是,人文精神如何教育?信仰如何教育?
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文科学生学一点物理、化学,熟悉最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他的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一定能够得到提高。但理科学生学习一些历史、地理,阅读一些经典文学,人文精神就一定能够得到提升吗?就一定有崇高的信仰吗?
我坚信,一支拥有崇高的信仰和人文精神的教师队伍一定能够培养出一批拥有崇高的信仰和人文精神的学生!中国教育需要这样一支教师队伍,中国教育需要培养具有这种精神的教师的师范院校。
(三)中国教育最大的缺欠是社会教育的缺欠
其实,生活就是教育。所谓“5 2=0”或“6 1=0”、甚至“5 2”或“6 1”等于负数的观念是荒诞可笑的,教育是不可能在“真空”中进行的。教育无小事,教育就是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工作。面对学生的心灵世界,教师、父母、成人社会,都应该三思而行。
中国教育最大的缺欠就是社会教育的缺欠。事实上,成人社会的引领才是最为重要的教育,也是最富有成效的教育。所以,中国教育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比如说,高考招生改革最好的方案之一就是打破“一考定终身”,实现平时成绩与高考成绩综合统一计算,并实现统一标准,这样更有可比性。但这里面会涉及到诚信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中学不能作假。这种操作性是以社会的诚信为背景的,显然,没有社会的诚信,就没有学校的诚信;没有成人的诚信,就没有学生的诚信,目前这在中国实施是非常困难的。
最后,我想强调,我们需要学术的争论,我们更需要承担我们的责任;我们需要教育的投入,我们更需要教育的改革;我们需要关爱我们的孩子,我们更需要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我们需要给我们的人民积累最大的财富,留下蓝天白云,我们更需要给我们的人民最好的教育。走向灿烂的明天。中国教育经历了太多痛苦和折腾,中国教育有理由拥有自己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