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面积与面积单位》 应用意识 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A-
0068-01
对学生进行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展应用意识呢?笔者认为,要从学生的数学经验入手,挖掘其中的生成资源,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而后才能建构自己对数学的应用策略。现笔者对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与面积单位》出现的误区,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
一、缺乏应用意识,造就概念误区,使学生认知模糊
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时,很多教师认为这都是非常简单的知识,根本不需要做过多的引导,因此将两个课时融合为一个课时,但针对“什么是面积”这个问题,笔者进行了班级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学生并不能真正掌握这点看似简单的知识。
笔者曾用一道题来测试他们——判断面积和周长的概念:芳芳用同样长的两根铁丝围成了甲乙两个图形,那么( )。A.甲比乙大;B.乙比甲大;C.一样大;D.没法比较。全班居然有24%的学生选择C。问题到底出在哪?显而易见,教师忽略了简单的面积和周长的概念应用意识指导,学生对此存在着认知上的模糊。那么在面积教学中,要让学生建立什么概念呢?经过对教材的解读和对大纲的挖掘,笔者发现,关于面积教学有三个要素需要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起来:①面积应该是封闭的。②面积的大小与周长无关,与边界线的长短有关。③面积是各部分之间的和。针对这三个要素,学生究竟掌握了多少呢?也就是说,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有多少动态生成,需要重新建构呢?笔者决定要从认知上重新进行概念引导。
二、从实践操作入手,建构数学应用意识
在进行面积第一个要素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以黑板为例,说一说什么是面积。学生一开始回答:黑板面就是面积。可是黑板面包括哪些呢?笔者让学生进行摸一摸的实践活动。有学生指了指黑板面,但经过笔者确认后,依然无法确定到底哪里是面积。最终笔者发现,看似很简单的面积问题,学生依然无法真正建立应用思维意识。通过第一个要素的确认和重新学习,学生的认知逐渐清晰,此时,笔者继续引导学生从生活资源库寻找一些经验,比如要学生找到课桌面的面积、书包面的面积、作业本的表面积等。通过这样的生活实践,学生全面建构起应用意识,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为了让学生体会图形要封闭的概念,笔者进行实物演示,让学生找到生活中的一些物体,比如桌面、茶杯,还有一些不规则的图形,通过正反比对,让学生巩固印象,建立面积图形封闭的形象概念。
在教学周长和面积关系的问题上,如何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笔者首先从猜想入手,让学生拿一个遮蔽物,将两个长方形遮蔽起来,只露出一部分。学生根据眼睛所看到的进行判断,结果猜测错误。究其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把握一个关键要素:周长。经过比对之后,学生得出结论:图形的周长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是不是图形的周长越长,面积就越大呢?在第二个复杂关系的引导环节,笔者让学生从图形比对中发现规律:有的图形周长增加,面积也增加;但有的图形,周长增加,面积却在减少;更有的图形周长不变,但面积却在变。通过这样的演示,让学生发现规律所在,打破了之前建立的一般规律,重新理解了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
三、抓住重难点要素,渗透应用意识,深化意义理解
在面积的三个要素中,其中重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理解“面积可加可减,需要密铺(也就是要各部分之和)”。如何理清这个关系,学生既要从理论上理解,更要从生活入手,建立应用意识,深化意义理解。
笔者在教学中出示两个长方形,让学生判断哪个大哪个小?学生争论之后没有得到统一的答案。那么该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最终学生讨论发现,问题可以有两种解决办法:①可以将两个长方形重叠起来,先比较重叠的部分,再比较不能重叠的;②可以用小正方形和小长方形来测量。
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了感受面积的密铺和累加。接下来笔者让学生继续探索:如果用小方块和小长方形来测量面积,能够比出大小吗?学生操作后发现,肯定不能,因为单位不统一。最后,笔者再进行意义深化理解环节的教学:测量面积时,用哪种方法更能测量准确呢?(笔者出示32个硬币、小正方形、小长方形)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发现:要能够将面积测量更准确,最好的就是用小正方形,这样能够铺得更密实。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认知的动态资源,了解其错误所在,然后正确施教。
(责编 林 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A-
0068-01
对学生进行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展应用意识呢?笔者认为,要从学生的数学经验入手,挖掘其中的生成资源,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而后才能建构自己对数学的应用策略。现笔者对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与面积单位》出现的误区,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
一、缺乏应用意识,造就概念误区,使学生认知模糊
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时,很多教师认为这都是非常简单的知识,根本不需要做过多的引导,因此将两个课时融合为一个课时,但针对“什么是面积”这个问题,笔者进行了班级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学生并不能真正掌握这点看似简单的知识。
笔者曾用一道题来测试他们——判断面积和周长的概念:芳芳用同样长的两根铁丝围成了甲乙两个图形,那么( )。A.甲比乙大;B.乙比甲大;C.一样大;D.没法比较。全班居然有24%的学生选择C。问题到底出在哪?显而易见,教师忽略了简单的面积和周长的概念应用意识指导,学生对此存在着认知上的模糊。那么在面积教学中,要让学生建立什么概念呢?经过对教材的解读和对大纲的挖掘,笔者发现,关于面积教学有三个要素需要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起来:①面积应该是封闭的。②面积的大小与周长无关,与边界线的长短有关。③面积是各部分之间的和。针对这三个要素,学生究竟掌握了多少呢?也就是说,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有多少动态生成,需要重新建构呢?笔者决定要从认知上重新进行概念引导。
二、从实践操作入手,建构数学应用意识
在进行面积第一个要素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以黑板为例,说一说什么是面积。学生一开始回答:黑板面就是面积。可是黑板面包括哪些呢?笔者让学生进行摸一摸的实践活动。有学生指了指黑板面,但经过笔者确认后,依然无法确定到底哪里是面积。最终笔者发现,看似很简单的面积问题,学生依然无法真正建立应用思维意识。通过第一个要素的确认和重新学习,学生的认知逐渐清晰,此时,笔者继续引导学生从生活资源库寻找一些经验,比如要学生找到课桌面的面积、书包面的面积、作业本的表面积等。通过这样的生活实践,学生全面建构起应用意识,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为了让学生体会图形要封闭的概念,笔者进行实物演示,让学生找到生活中的一些物体,比如桌面、茶杯,还有一些不规则的图形,通过正反比对,让学生巩固印象,建立面积图形封闭的形象概念。
在教学周长和面积关系的问题上,如何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笔者首先从猜想入手,让学生拿一个遮蔽物,将两个长方形遮蔽起来,只露出一部分。学生根据眼睛所看到的进行判断,结果猜测错误。究其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把握一个关键要素:周长。经过比对之后,学生得出结论:图形的周长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是不是图形的周长越长,面积就越大呢?在第二个复杂关系的引导环节,笔者让学生从图形比对中发现规律:有的图形周长增加,面积也增加;但有的图形,周长增加,面积却在减少;更有的图形周长不变,但面积却在变。通过这样的演示,让学生发现规律所在,打破了之前建立的一般规律,重新理解了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
三、抓住重难点要素,渗透应用意识,深化意义理解
在面积的三个要素中,其中重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理解“面积可加可减,需要密铺(也就是要各部分之和)”。如何理清这个关系,学生既要从理论上理解,更要从生活入手,建立应用意识,深化意义理解。
笔者在教学中出示两个长方形,让学生判断哪个大哪个小?学生争论之后没有得到统一的答案。那么该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最终学生讨论发现,问题可以有两种解决办法:①可以将两个长方形重叠起来,先比较重叠的部分,再比较不能重叠的;②可以用小正方形和小长方形来测量。
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了感受面积的密铺和累加。接下来笔者让学生继续探索:如果用小方块和小长方形来测量面积,能够比出大小吗?学生操作后发现,肯定不能,因为单位不统一。最后,笔者再进行意义深化理解环节的教学:测量面积时,用哪种方法更能测量准确呢?(笔者出示32个硬币、小正方形、小长方形)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发现:要能够将面积测量更准确,最好的就是用小正方形,这样能够铺得更密实。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认知的动态资源,了解其错误所在,然后正确施教。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