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如何认识草原,特别是科学地认识草原是科学合理治理草原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我国牧区改革的成效不尽如人意,主要是单线进化论的理念占主导地位,自觉不自觉的以单线进化论来作为认识和治理草原的理论依据,认为游牧是落后的,农耕是先进的,用农耕思维方式认识和治理草原,而忽视草原的生态系统和分类系统以及草原上的游牧民千年传承的地方性知识和民间智慧的运用,从而导致了不是科学地认识草原和治理草原,不把草原和草原学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管理部门,而是把草原和草原学置于农业大学、农委的管理体系当中,不把草原和游牧文化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和文化多元性的结构和类型,从而导致了在纯牧区采用纯农区的管理经验和理论模式,这就势必导致治理草原的非科学性。
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我国主要采用苏联的发展模式,而当时苏联理论界正在盛行社会进化论的风潮,社会进化论是以美国路易斯•亨利•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为基础的论述。路易斯.亨利•摩尔根以发明和发现所体现的智力发展为标志,把人类社会划为由蒙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达到文明时代的三个历史分期,并把蒙昧和野蛮时代分别划分为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级。其理论模式逐渐变为“单线进化论”的研究模式。并指导其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民族理论和民族发展研究领域更是首当其冲,特别是斯大林的民族理论定义和概念成为主导性的理论模式。这种单线进化论把民族的发展与社会形态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把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界定为以狩猎———游猎———游牧———游耕———农耕———工业渐次递进的进化发展系列,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对应于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渐次递进的民族发展预设框架,然后把表现为极不相同的,甚至经常是相悖的各民族的特征和社会形态纳入了他们理论预设的硬性框架之中。
单线进化论的致命弱点是在进行文化比较研究时,很少注重各民族文化多元的结构和类型、历史特点和具体年代,而是把各民族在其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相似性罗列到他们进化理论的框架之中,这就产生了裁剪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危险性,使各具不同传统、价值、历史的民族被规定为机械的堆积和随意的组合,使文化进化论成为单线机械进化论,具有浓重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遗迹。美国著名的民族学家本尼迪克特曾批评单线进化论的研究方法完全忽视对已经形成文化整合和结构的研究,而热衷于对各文化特质即“文化遗存”的分析讨论,把极不相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下的文化特质不加区别和选择地纳入其进化的程序之中。其结果是“斐济的右眼,欧洲的左眼,一只腿来自火地岛,另一只腿来自塔希提,所有的手指也来自不同地区。”极为牵强和随意。法国著名民族学家列维———布吕尔也批判过进化论的方法论。认为他们用定理代替了论证,仅仅讲得通并不能代替论证和事实。
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认为:任何文化在道德上和科学上都不具有可用以判断其他文化的价值标准,因而不能以一种文化的价值标准来判断另一种文化的价值。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质和充分的价值。“承认权利、正义、美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表现,文化就有多少种。这里显示的不是虚无主义,而是忍让精神。”他以丰富的民族学资料做为自己立论的前提和基础。以亲吻来说:有些民族从来不亲吻,有的民族以擦鼻子表示喜欢,有的民族嗅后颈为示爱,有的民族吐唾沫表示祝福,有的民族男人们互相热烈地亲吻,而有的民族则感得那样没有男子汉气概。再以居住制和和继承制为例:有的民族实行从父居,有的民族实行从母居,有的民族实行父母两可居,有的民族实行新婚夫妇新居制,有的民族实行从舅居,有的民族实行父系或母系单系继嗣,有的民族实行双重继嗣,有的民族实行双系继嗣制,还有的民族干脆就没有继嗣制。各种居住和继嗣制都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难以相互比较和评判。任何民族的文化,若离开了其成长的土壤、环境和时空、历史背景,就失去了任何意义和价值。
游牧文明是游牧民族为了适应特定的草原环境和顺应畜群的习性而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价值观、行为准则、思维方式、文化模式,它是合理而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和驾驭畜力,最大限度地保护存续资源和节制自身行为的自然可持续性发展的一种生存方式。
游牧文明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而且还是一种文化模式,它不仅与游牧民的经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还是游牧人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审美取向、传统习惯、精神和心理构型的文化载体。故此,我们不能仅仅从部门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畜牧业和游牧民,把它们简单地视为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脱身难逃的经济转型和社会结构整合的单一对象,而要从文化多元性、人类可持续性的文明类型的高度去全面审视和阐释它生物多样性以及固有的内在结构系统和类型。
车辆的发明和发现是游牧文明中的重要构型。以马和牛驾车,不仅能驮载货物,而且可以搬家、倒场、迁徙,甚至成为了游牧文明以车帐为家的文化传统。不仅使游牧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而且构建了游牧文明的生活方式。匈奴穹庐“织柳为室,毡席为盖。”④鲜卑的毡帐的制作为“以绳相交络,纽木枝枨,覆以青缯,形制平园,下容百人座,谓之‘伞’,云‘百子帐’。”⑤蒙古人古代的毡帐是放在车上的,“他们把这些帐幕做得如此之大,以致有时可达三十英尺宽。因为我有一次量一辆车在地上留下的两道轮迹之间的宽度,为二十英尺,当帐幕放在车上时,它在两边伸出车轮之外至少各有五英尺。我曾经数过,有一辆车用二十二匹牛拉一座帐幕,十一匹牛排列成一横排,共排成两横排,在车前拉车。车轴之大,犹如一条船的桅杆。在车上,一个人站在帐幕门口,赶着这些牛。”⑥
游牧民族的车,由于形状不同,用处各异,车辆也有不同的类型和不同的叫法:木架上覆盖帐篷的带蓬马车叫做“Homurge-Terge”,装木板房的马车叫做“Cinggelig”,敞口木箱式马车叫做“Zadagai-Cinggelig”,车板放在车轮上的马车叫做“Hanggai-Terge”。搬家时的行进次序由来已久且十分严格:最前面的是“Muhulig-Terge”,车上坐的一般是儿童妇女;而后是“Zadagai-Cinggelig”,车上放着各种东西(锅、支锅架、炊事用具、燃料);最后是“Hanggai-Terge”,车上装着拆卸下来收拾好了的帐篷。带领迁徙队伍的骑士一般骑马走在队伍的右边。
游牧民族的车轮,多用桦木制成,这是因为桦木是在河水中“烤干”,其特性在于坚硬,不易破损,载重支撑能力强,一般一辆车能载重500公斤以上。特别适应于泥泞不堪的沼泽地或穿涉河流、轮高四尺,不易在沙漠、沼泽、河流中沦陷,轮正不倾,行驶自如,其制作内含力学原理。高大的轮车驾挽犍牛,系僵于两车之间,一辆接一辆,首尾相连,只需一个妇女在前车驾驭,则十几辆各类轮车就可完成远距离迁徙和流动。
依据游牧生活的不同用途,游牧人的车的类型和分类也是极为精密的。首先分为二大类:马车(Singgtlig-Terge或称Cinggelig-Terge)、牛车细分为房车(Muhulig-Terge 或Terge)、运包车(Zada?鄄gai-Terge),主要是装卸蒙古包和帐幕,有的还装卸畜圈棚栏的车。房车,这种车的用途主要有两种,夏牧时,下夜人的卧房,轮牧时,它成为几十辆车的头车,主要成为妇女和儿童乘坐和睡卧的驾车。用毡子和帆布包装而成,不怕风吹雨打,有时也成为产房车。蒙古古语说:“与其求邻,不如翻箱”可想而知,游牧人的箱车是百宝箱,装满了生活用品,类似于农耕民族的库房和工具房。货物车 (Aciy-a,terge)主要是轮牧和游牧时装载各种家什,炊具、粮食和杂物的车。
房车是最适应轮牧、休牧、禁牧和游牧的定居模式,房车成本不高(哈尔滨地区制造的房车一般在3万到5万元之间),牧民完全能够承担得起,敖鲁古雅乡整体搬迁和齐哈全年禁牧,牧民整体搬迁到移民村,各耗资六千万元到八千万元,盖起砖瓦结构永久性的房屋定居还不如国家从这一部分资金中拿出一部分钱来买房车,匹配给牧户。游牧与定居问题研究课题调查显示,一般牧户都拥有汽车和托拉机,拉上房车可以搬迁和迁移,既可以避免永久性居民点周围草场的退化,又可以给牧民自由灵活的搬迁和迁移的权力,还可以改变猎牧民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房车上匹配煤气罐做饭,房车上匹配雅马哈发电机供电,房车中既有卧室,又有客厅,而且离地面很高,防潮、防水、防蚊虫,彻底改变过去猎民原始的仙人柱和帐篷、牧民的蒙古包和土坯房的生活条件。
帐幕是游牧民族适应于草原环境的又一个大创造。它的原则是节约、轻便、实用和防风、蔽风雪和便于拆卸和搬迁。古代游牧人的毡帐的制作材料主要是柳木、兽皮、绒毛和毛绳,它基本是由哈那、乌尼、天窗、托力(火灶和铁架)、上围(毛毡)、下围(毛毡)加上毛绳加固而成。用柳木做成伞架,蒙古语为“乌尼”,它是套扣在哈那上,哈那是把柳木钻孔,用皮条缝合相连形成,其下围为柳木结成网状围壁,蒙古语为“哈那”,用牛毛绳从各面绑缚,覆盖毡子和帆布,其上方留下一个天窗,以便除烟透气,保持包内清洁干净。包内中央放上托力(火灶和铁架),是架锅做饭的地方,其搭建和拆卸极为省力简捷,既不用挖坑盖墙,也不用地基,便于保护脆弱的草原植被和游牧搬迁。
游牧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当中,积累了丰富的游牧经验和牧业技术。对于不同的牲畜的习性和种类进行分类放牧。牛的春季牧放,游牧民一般选择草厚及碱性大的地方和挡风的地方;牛的夏季牧放,游牧民一般选择地势高、有风、凉爽和离河水近的地方;牛的秋季牧场,游牧民一般选择有大量碱草的牧场。牛的冬季牧场,游牧民一般选择山的北麓、东北麓山阴或山谷、柳条丛之地。但在初雪时令,在草低、寒冷多风的地方,牧放牛群近20天,这样牛不仅肚子变小,而且增强抗寒能力。羊的春季营地,游牧民一般选择地势稍高,最好有挡风的石崖之地为宜,挡风雪,石逢中生长的酸性和辣性草,有杀菌力,有利于抓基础膘,为抓秋膘打基础。羊的夏营地,游牧民一般选择地势高,离河水稍远的地方牧放羊群,这种地方,干燥、空气凉爽、蚊虫少,羊群不燥,亦可预防蹄病和蛆虫病,让羊靠饲草的水分,少饮水,避免羊虚胖、体弱,到冬天没有抗寒能力。夏初,要频繁地迁徙,更换羊的卧盘,预防蛆虫病,便于剪高质羊毛。同时,让它们多采食“奥鲁盖”、“喜拉”“马镫”草、“它纳”“曼给斤”“塔仁那”、野葱等细草和嫩草。羊的冬营盘,游牧人一般选择地势稍高,靠近山头的沟口朝阳处,这种地方暖和、挡风,能保膘。马的春季营地,游牧人选择有尖草的地方牧放马群,预防马体虚弱。马的夏季牧场游牧人一般选择碱草之地,如“松草”“乌兰宝吐”等嫩草、细草、叶草,把马群赶到高山上去纳凉。秋季草场,马采食细、粗碱草,如“图勒根查甘”“哈扎禾”“乌兰宝吐”“马伴草”,少让马出汗,一天定时饮二次水。马的冬季草场,游牧民选择地势高而有细尖草的山沟的地方,如“阿给”草,少饮水,七天下一次碱地,吃碱草会使马发暖耐寒。马之所以得到游牧人的喜爱还在于:马是有很高道德水准的有灵性的动物,它绝不搞“乱伦”,种马不与自己的女儿同群,到三岁时就把女儿赶出其群。如果种马知道了与自己的内亲发生了“乱伦”,它就会从山崖上跳下自杀。这也是牧马人最欣赏的道德品质。经验丰富的牧民闻草味就知道草是否成熟,这个草场适合何种牲畜牧放。他用嘴咬尝草尖,然后看唾液的颜色呈黄或呈绿,就能判断出草的营养,牧民看草的影子是深或浅,就能判断出牧草是否长势成熟。牧民用手扒土查看场地的温度,就能判断出能否成为住营之地。牧民通过观察牲畜的采食、睡卧状态、嘶叫等行为表现以及畜粪的软硬就能判断出在什么时令、在什么地形、在什么样的草势和草类,可以抓膘、保膘和预防什么样的畜病。
牧民把牧点周围的草场一般命名为“突古拉金波里其尔”———牛犊牧场,意为牛犊恋家走不远,故而命名为牛犊牧场。而把游牧半径的外延的最远的牧场命名为“阿都奈波里其尔”———马群牧场,因为马的习性有两点,一则它们是善走的畜群,采食到距离牧点最远的地方,二则马是最挑剔的畜群,马只采食草尖,所以它们采食的游牧半径为最远,故而命名为遥远的牧场———马群牧场。
游牧民的羊群中一般放5—10只山羊,山羊在绵羊群中至少起到两个关键性的作用,一则带领绵羊采食牧草,山羊是善走的畜类,而绵羊是懒惰的畜类,如果没有山羊领群,绵羊就会卧盘,导致绵羊体能下降和草场的不合理使用,二则山羊和绵羊所采食的牧草种类不同,山羊和绵羊的混群可以导致牧草的合理利用。
生物多样性和牧草的种类客观的要求游牧人不能定居在一个营盘上,这样,不轮换草场放牧,一则会破坏生物多样性,要知道干旱草原都是腐殖质土的类型,30厘米—40厘米的草原植被,其下就是沙粒和石头,表现为脆弱的草原植被。网围栏放牧,把四季五畜不同的牧场用行政、机械、人为地分割开来,每一个网围栏中只可能保留一种或几种畜群在一个季节中的牧草种类,而其他畜群无法踏足和采食,不仅直接影响了畜群体能的质量,而且导致了畜群整体的退化,草场退化,出现了畜群品种单一,无选择性的采食,同时违背了游牧半径这样一个畜群牧放的合理结构,导致了定居点周围迅速退化,失去了生物多样性和畜群不同种类和习性所需的对牧草的选择。
游牧文明是以生态文明为基本特征的,游牧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保护草原、保护水源、保护山林、保护动植物、珍爱生命的生态意识和生态习俗,没有草原就没有游牧民的家园,游牧生态文明是游牧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游牧的流动性不仅缓解了草原的生态压力,而且在流动中解决了城市垃圾这一令人类最头痛的问题,但凡游牧民族游牧的地方自然形成了天然的自然保护区,故此,游牧文明是自然可持续性发展的文明类型。
(作者单位:内蒙古党校)
注释:
①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第一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②池永明:《生态移民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经济论坛》第16期:14———15,2004年版。
③参看赫斯科维茨:《文化人类学》。
④(西汉)桓宽:《盐铁论•论功》
⑤《南齐书魏•虏传》
⑥[英]道森编,品浦译,周良霄注《出使蒙古记》第11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10月版
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我国主要采用苏联的发展模式,而当时苏联理论界正在盛行社会进化论的风潮,社会进化论是以美国路易斯•亨利•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为基础的论述。路易斯.亨利•摩尔根以发明和发现所体现的智力发展为标志,把人类社会划为由蒙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达到文明时代的三个历史分期,并把蒙昧和野蛮时代分别划分为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级。其理论模式逐渐变为“单线进化论”的研究模式。并指导其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民族理论和民族发展研究领域更是首当其冲,特别是斯大林的民族理论定义和概念成为主导性的理论模式。这种单线进化论把民族的发展与社会形态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把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界定为以狩猎———游猎———游牧———游耕———农耕———工业渐次递进的进化发展系列,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对应于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渐次递进的民族发展预设框架,然后把表现为极不相同的,甚至经常是相悖的各民族的特征和社会形态纳入了他们理论预设的硬性框架之中。
单线进化论的致命弱点是在进行文化比较研究时,很少注重各民族文化多元的结构和类型、历史特点和具体年代,而是把各民族在其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相似性罗列到他们进化理论的框架之中,这就产生了裁剪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危险性,使各具不同传统、价值、历史的民族被规定为机械的堆积和随意的组合,使文化进化论成为单线机械进化论,具有浓重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遗迹。美国著名的民族学家本尼迪克特曾批评单线进化论的研究方法完全忽视对已经形成文化整合和结构的研究,而热衷于对各文化特质即“文化遗存”的分析讨论,把极不相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下的文化特质不加区别和选择地纳入其进化的程序之中。其结果是“斐济的右眼,欧洲的左眼,一只腿来自火地岛,另一只腿来自塔希提,所有的手指也来自不同地区。”极为牵强和随意。法国著名民族学家列维———布吕尔也批判过进化论的方法论。认为他们用定理代替了论证,仅仅讲得通并不能代替论证和事实。
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认为:任何文化在道德上和科学上都不具有可用以判断其他文化的价值标准,因而不能以一种文化的价值标准来判断另一种文化的价值。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质和充分的价值。“承认权利、正义、美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表现,文化就有多少种。这里显示的不是虚无主义,而是忍让精神。”他以丰富的民族学资料做为自己立论的前提和基础。以亲吻来说:有些民族从来不亲吻,有的民族以擦鼻子表示喜欢,有的民族嗅后颈为示爱,有的民族吐唾沫表示祝福,有的民族男人们互相热烈地亲吻,而有的民族则感得那样没有男子汉气概。再以居住制和和继承制为例:有的民族实行从父居,有的民族实行从母居,有的民族实行父母两可居,有的民族实行新婚夫妇新居制,有的民族实行从舅居,有的民族实行父系或母系单系继嗣,有的民族实行双重继嗣,有的民族实行双系继嗣制,还有的民族干脆就没有继嗣制。各种居住和继嗣制都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难以相互比较和评判。任何民族的文化,若离开了其成长的土壤、环境和时空、历史背景,就失去了任何意义和价值。
游牧文明是游牧民族为了适应特定的草原环境和顺应畜群的习性而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价值观、行为准则、思维方式、文化模式,它是合理而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和驾驭畜力,最大限度地保护存续资源和节制自身行为的自然可持续性发展的一种生存方式。
游牧文明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而且还是一种文化模式,它不仅与游牧民的经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还是游牧人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审美取向、传统习惯、精神和心理构型的文化载体。故此,我们不能仅仅从部门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畜牧业和游牧民,把它们简单地视为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脱身难逃的经济转型和社会结构整合的单一对象,而要从文化多元性、人类可持续性的文明类型的高度去全面审视和阐释它生物多样性以及固有的内在结构系统和类型。
车辆的发明和发现是游牧文明中的重要构型。以马和牛驾车,不仅能驮载货物,而且可以搬家、倒场、迁徙,甚至成为了游牧文明以车帐为家的文化传统。不仅使游牧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而且构建了游牧文明的生活方式。匈奴穹庐“织柳为室,毡席为盖。”④鲜卑的毡帐的制作为“以绳相交络,纽木枝枨,覆以青缯,形制平园,下容百人座,谓之‘伞’,云‘百子帐’。”⑤蒙古人古代的毡帐是放在车上的,“他们把这些帐幕做得如此之大,以致有时可达三十英尺宽。因为我有一次量一辆车在地上留下的两道轮迹之间的宽度,为二十英尺,当帐幕放在车上时,它在两边伸出车轮之外至少各有五英尺。我曾经数过,有一辆车用二十二匹牛拉一座帐幕,十一匹牛排列成一横排,共排成两横排,在车前拉车。车轴之大,犹如一条船的桅杆。在车上,一个人站在帐幕门口,赶着这些牛。”⑥
游牧民族的车,由于形状不同,用处各异,车辆也有不同的类型和不同的叫法:木架上覆盖帐篷的带蓬马车叫做“Homurge-Terge”,装木板房的马车叫做“Cinggelig”,敞口木箱式马车叫做“Zadagai-Cinggelig”,车板放在车轮上的马车叫做“Hanggai-Terge”。搬家时的行进次序由来已久且十分严格:最前面的是“Muhulig-Terge”,车上坐的一般是儿童妇女;而后是“Zadagai-Cinggelig”,车上放着各种东西(锅、支锅架、炊事用具、燃料);最后是“Hanggai-Terge”,车上装着拆卸下来收拾好了的帐篷。带领迁徙队伍的骑士一般骑马走在队伍的右边。
游牧民族的车轮,多用桦木制成,这是因为桦木是在河水中“烤干”,其特性在于坚硬,不易破损,载重支撑能力强,一般一辆车能载重500公斤以上。特别适应于泥泞不堪的沼泽地或穿涉河流、轮高四尺,不易在沙漠、沼泽、河流中沦陷,轮正不倾,行驶自如,其制作内含力学原理。高大的轮车驾挽犍牛,系僵于两车之间,一辆接一辆,首尾相连,只需一个妇女在前车驾驭,则十几辆各类轮车就可完成远距离迁徙和流动。
依据游牧生活的不同用途,游牧人的车的类型和分类也是极为精密的。首先分为二大类:马车(Singgtlig-Terge或称Cinggelig-Terge)、牛车细分为房车(Muhulig-Terge 或Terge)、运包车(Zada?鄄gai-Terge),主要是装卸蒙古包和帐幕,有的还装卸畜圈棚栏的车。房车,这种车的用途主要有两种,夏牧时,下夜人的卧房,轮牧时,它成为几十辆车的头车,主要成为妇女和儿童乘坐和睡卧的驾车。用毡子和帆布包装而成,不怕风吹雨打,有时也成为产房车。蒙古古语说:“与其求邻,不如翻箱”可想而知,游牧人的箱车是百宝箱,装满了生活用品,类似于农耕民族的库房和工具房。货物车 (Aciy-a,terge)主要是轮牧和游牧时装载各种家什,炊具、粮食和杂物的车。
房车是最适应轮牧、休牧、禁牧和游牧的定居模式,房车成本不高(哈尔滨地区制造的房车一般在3万到5万元之间),牧民完全能够承担得起,敖鲁古雅乡整体搬迁和齐哈全年禁牧,牧民整体搬迁到移民村,各耗资六千万元到八千万元,盖起砖瓦结构永久性的房屋定居还不如国家从这一部分资金中拿出一部分钱来买房车,匹配给牧户。游牧与定居问题研究课题调查显示,一般牧户都拥有汽车和托拉机,拉上房车可以搬迁和迁移,既可以避免永久性居民点周围草场的退化,又可以给牧民自由灵活的搬迁和迁移的权力,还可以改变猎牧民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房车上匹配煤气罐做饭,房车上匹配雅马哈发电机供电,房车中既有卧室,又有客厅,而且离地面很高,防潮、防水、防蚊虫,彻底改变过去猎民原始的仙人柱和帐篷、牧民的蒙古包和土坯房的生活条件。
帐幕是游牧民族适应于草原环境的又一个大创造。它的原则是节约、轻便、实用和防风、蔽风雪和便于拆卸和搬迁。古代游牧人的毡帐的制作材料主要是柳木、兽皮、绒毛和毛绳,它基本是由哈那、乌尼、天窗、托力(火灶和铁架)、上围(毛毡)、下围(毛毡)加上毛绳加固而成。用柳木做成伞架,蒙古语为“乌尼”,它是套扣在哈那上,哈那是把柳木钻孔,用皮条缝合相连形成,其下围为柳木结成网状围壁,蒙古语为“哈那”,用牛毛绳从各面绑缚,覆盖毡子和帆布,其上方留下一个天窗,以便除烟透气,保持包内清洁干净。包内中央放上托力(火灶和铁架),是架锅做饭的地方,其搭建和拆卸极为省力简捷,既不用挖坑盖墙,也不用地基,便于保护脆弱的草原植被和游牧搬迁。
游牧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当中,积累了丰富的游牧经验和牧业技术。对于不同的牲畜的习性和种类进行分类放牧。牛的春季牧放,游牧民一般选择草厚及碱性大的地方和挡风的地方;牛的夏季牧放,游牧民一般选择地势高、有风、凉爽和离河水近的地方;牛的秋季牧场,游牧民一般选择有大量碱草的牧场。牛的冬季牧场,游牧民一般选择山的北麓、东北麓山阴或山谷、柳条丛之地。但在初雪时令,在草低、寒冷多风的地方,牧放牛群近20天,这样牛不仅肚子变小,而且增强抗寒能力。羊的春季营地,游牧民一般选择地势稍高,最好有挡风的石崖之地为宜,挡风雪,石逢中生长的酸性和辣性草,有杀菌力,有利于抓基础膘,为抓秋膘打基础。羊的夏营地,游牧民一般选择地势高,离河水稍远的地方牧放羊群,这种地方,干燥、空气凉爽、蚊虫少,羊群不燥,亦可预防蹄病和蛆虫病,让羊靠饲草的水分,少饮水,避免羊虚胖、体弱,到冬天没有抗寒能力。夏初,要频繁地迁徙,更换羊的卧盘,预防蛆虫病,便于剪高质羊毛。同时,让它们多采食“奥鲁盖”、“喜拉”“马镫”草、“它纳”“曼给斤”“塔仁那”、野葱等细草和嫩草。羊的冬营盘,游牧人一般选择地势稍高,靠近山头的沟口朝阳处,这种地方暖和、挡风,能保膘。马的春季营地,游牧人选择有尖草的地方牧放马群,预防马体虚弱。马的夏季牧场游牧人一般选择碱草之地,如“松草”“乌兰宝吐”等嫩草、细草、叶草,把马群赶到高山上去纳凉。秋季草场,马采食细、粗碱草,如“图勒根查甘”“哈扎禾”“乌兰宝吐”“马伴草”,少让马出汗,一天定时饮二次水。马的冬季草场,游牧民选择地势高而有细尖草的山沟的地方,如“阿给”草,少饮水,七天下一次碱地,吃碱草会使马发暖耐寒。马之所以得到游牧人的喜爱还在于:马是有很高道德水准的有灵性的动物,它绝不搞“乱伦”,种马不与自己的女儿同群,到三岁时就把女儿赶出其群。如果种马知道了与自己的内亲发生了“乱伦”,它就会从山崖上跳下自杀。这也是牧马人最欣赏的道德品质。经验丰富的牧民闻草味就知道草是否成熟,这个草场适合何种牲畜牧放。他用嘴咬尝草尖,然后看唾液的颜色呈黄或呈绿,就能判断出草的营养,牧民看草的影子是深或浅,就能判断出牧草是否长势成熟。牧民用手扒土查看场地的温度,就能判断出能否成为住营之地。牧民通过观察牲畜的采食、睡卧状态、嘶叫等行为表现以及畜粪的软硬就能判断出在什么时令、在什么地形、在什么样的草势和草类,可以抓膘、保膘和预防什么样的畜病。
牧民把牧点周围的草场一般命名为“突古拉金波里其尔”———牛犊牧场,意为牛犊恋家走不远,故而命名为牛犊牧场。而把游牧半径的外延的最远的牧场命名为“阿都奈波里其尔”———马群牧场,因为马的习性有两点,一则它们是善走的畜群,采食到距离牧点最远的地方,二则马是最挑剔的畜群,马只采食草尖,所以它们采食的游牧半径为最远,故而命名为遥远的牧场———马群牧场。
游牧民的羊群中一般放5—10只山羊,山羊在绵羊群中至少起到两个关键性的作用,一则带领绵羊采食牧草,山羊是善走的畜类,而绵羊是懒惰的畜类,如果没有山羊领群,绵羊就会卧盘,导致绵羊体能下降和草场的不合理使用,二则山羊和绵羊所采食的牧草种类不同,山羊和绵羊的混群可以导致牧草的合理利用。
生物多样性和牧草的种类客观的要求游牧人不能定居在一个营盘上,这样,不轮换草场放牧,一则会破坏生物多样性,要知道干旱草原都是腐殖质土的类型,30厘米—40厘米的草原植被,其下就是沙粒和石头,表现为脆弱的草原植被。网围栏放牧,把四季五畜不同的牧场用行政、机械、人为地分割开来,每一个网围栏中只可能保留一种或几种畜群在一个季节中的牧草种类,而其他畜群无法踏足和采食,不仅直接影响了畜群体能的质量,而且导致了畜群整体的退化,草场退化,出现了畜群品种单一,无选择性的采食,同时违背了游牧半径这样一个畜群牧放的合理结构,导致了定居点周围迅速退化,失去了生物多样性和畜群不同种类和习性所需的对牧草的选择。
游牧文明是以生态文明为基本特征的,游牧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保护草原、保护水源、保护山林、保护动植物、珍爱生命的生态意识和生态习俗,没有草原就没有游牧民的家园,游牧生态文明是游牧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游牧的流动性不仅缓解了草原的生态压力,而且在流动中解决了城市垃圾这一令人类最头痛的问题,但凡游牧民族游牧的地方自然形成了天然的自然保护区,故此,游牧文明是自然可持续性发展的文明类型。
(作者单位:内蒙古党校)
注释:
①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第一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②池永明:《生态移民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经济论坛》第16期:14———15,2004年版。
③参看赫斯科维茨:《文化人类学》。
④(西汉)桓宽:《盐铁论•论功》
⑤《南齐书魏•虏传》
⑥[英]道森编,品浦译,周良霄注《出使蒙古记》第11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