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对分支血管形状改变的影响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y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利用血管内超声(IVUS)量化分析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主支(MV)植入支架前后分支血管开口的形状变化,提出分支血管"变形指数(DI)"的概念,并就其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意义做初步探讨。

方法

收集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龙华新区人民医院心内科和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2005年1月—2013年6月拟行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并血管内超声检查的50例患者的53处病变,利用cross-over技术处理的53处分叉病变,分支血管直径>2.0 mm。规定能反映血管环形形状的变形指数(DI)概念和计算公式,即血管内超声(IVUS)下,血管管腔的最大、最小直径的差(ΔD)与最大直径的比(ΔD/MaxD)。理论上,规则圆形的DI为0,DI越偏离0而接近1,血管的椭圆形趋势越大。对比测量分叉病变MV植入支架前后分支血管开口的DI,探讨其影响因素以及与冠状动脉造影(CAG)之间的可能联系。

结果

术前术后分支血管开口的管腔DI分别为0.18±0.13和0.26±0.16 (P=0.000)。多因素分析显示出与DI相关的因素有术前MV病变的偏心指数(P=0.03)。主支支架后分支血管开口的DI与冠状动脉造影(QAG)的分支血管开口最小直径(MIN)呈负相关关系(CO:-0.103; P=0.015)。偏相关分析法表明,当影响CAG MIN的其他因素得到控制时,DI仍然与CAG MIN有良好的负相关关系(P=0.002)。

结论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MV植入支架后分支血管开口呈现出明显的椭圆形趋势,反映其开口形状变化的变形指数(DI)较术前明显增大。DI是术后分支血管CAG最小直径的影响因素之一,可能是造成QAG高估分支血管狭窄加重的原因之一。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帕金森病(PD)患者临床症状特点。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11年9月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及南、北疆收集的91例维吾尔族和173例汉族帕金森病患者采用统一帕金森病问卷、UPDRS评定量表、Hoehn-Yahr分级量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问卷(ADCS-ADL)和神经精神问卷(NPI)进行评定,比较维吾尔族和汉族PD患者临床症状发生的特点。结果维吾尔
期刊
目的总结"解剖固定"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并探讨其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间,上海长海医院血管外科和长征医院血管外科运用"解剖固定"方法完成的125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病例资料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技术成功率100%,术中发生Ⅰ型内漏3例(2.4%),发生Ⅱ型内漏4例(3.2%),Ⅰ型内漏发生率困难瘤颈病例高于非困难瘤颈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
目的比较经下腹部皮下通路与下肢皮下通路两种不同途径腹腔镜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在外阴癌手术治疗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11年3月至2013年8月对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妇产科7例外阴鳞癌患者,施行了腹腔镜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VEIL)。其中,一侧采用下腹部皮下通路(VEIL-H)术式,另一侧采用下肢皮下通路(VEIL-L)术式。清扫范围包括腹股沟浅深淋巴组织,手术同时行改良广泛外阴切除术。比较分析两
期刊
目的探讨氢气抑制大鼠腹主动脉瘤(AAA)进展的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AA组和AAA干预组(腹腔内注射氢气饱和生理盐水),建立AAA模型。术后28 d取材,观察两组腹主动脉扩张情况,用H.E.及弹力纤维特殊染色法检测腹主动脉壁内炎症浸润及中膜弹力纤维破坏情况,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rCklf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的蛋白表达,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期刊
目的为围手术期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提供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1日期间于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行手术治疗并在围手术期发生心跳骤停且遵照2005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心肺复苏指南进行积极抢救的病例69例(包括急诊病例)。根据心肺复苏结果分为:复苏成功组(27例)和复苏失败组(42例)。比较两组间年龄、性别、ASA分级、体质指数(BMI)、麻醉类型、心跳骤停发生时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