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在初中思品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精心预设教学情境,教学互动设计的问题也只是让学生被动地参与回答,让学生围着老师的教学思维转,导致学生处于一种“被学习”的消极状态之中,缺乏自主认知事物的原动力,更游离于发现、探索的边缘。我们的课堂就会缺乏灵动,毫无生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会无法得到升华。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切实实施“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要俯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声音,走进学生的心灵,并在情境中让学生体验思品课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教育理念。
【案例过程】
那是一节难忘的思想品德课,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内容。课堂上,我发现王××同学不停地擦着泪水。我心一颤:王××为何如此伤心?!
课后,王××向我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刚满周岁的时候,父母因感情不和离婚了。父亲离他而去,又重新结婚,生下一女,日子过得很是甜蜜。他和母亲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可是,最近母亲要王××到父亲那里生活。爱,又一次将王××抛弃了,辛酸的泪水再次盈满了王××的眼眶。我的心沉沉的:多可怜的孩子。
突然,我的眼睛一亮:不是刚刚学过法律吗?何不组织班上的学生讨论:王××,你该走向何方?
我将主意告诉班上的同学,班长张××提出不同的看法:老师,我认为讨论不够具体、深刻,不如搞一次模拟法庭。真是好点子!真实演绎身边的法律,我暗自赞叹。
如何模拟,学生们心中却是一片空白。于是,张××、赵××、唐××、季××、李××、王××、仲××七位同学,瞅准了一个机会,一同走进了市中级人民法庭。
同学们谁也不会忘记那次尴尬而有意义的采访调查。
那天,七位同学刚跨入法庭的大门,立即引起了法庭门卫人员的注意。门卫人员以为他们是一群戏耍的孩子,便把他们驱逐出来。恰巧,庭长路过门口,询问原由后,把他们请了进来。在和庭长的交谈中,他们终于明确了法庭庭审的人员构成、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了解到离婚案背后所应具备的相关法律知识。结束采访的时候,庭长向他们发出邀请:第二天有一个离婚案件开庭审判,七位同学可以作为旁听列席审判,他们好是高兴。
亲历了离婚案件的整个审判过程,同学们心里充实多了。接下来的工作,便是模拟法庭方案的设计。他们先是集体讨论,然后决定由文字工夫较好的赵××执笔,拟写具体内容,三天后“学生模拟法庭方案设计”终于出台了。这份设计,凝聚了同学们多少辛勤的汗水和期待。但是,同学们没有满足,他们加紧进行着下一步的准备工作:角色分工、服装准备、器材准备、环境布置……
模拟法庭实践活动,一周后如期举行,多媒体教室经同学们布置之后,变成了神圣的法庭。其他班级的学生代表也参加了活动。此时,与我朝夕相处的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在我的面前陌生起来,模糊中我依稀认出,主持人:张××,书记员:赵××,审判长:唐××,原告:王××,被告:李××,被告:仲××,原告诉讼代理人:季××,被告诉讼代理人:周××。
审判开始了。
主持人:介绍案情
书记员:请全体人员保持安静,现在宣布法庭纪律:
……
审判长:可以看出本案争议的焦点,在于王××到底由谁来抚养最合适,王××到底该走向哪个家庭。先由原告对自己的主张举证。
……
随着审判程序的进展,我听到原告王××的声音有些哽咽,泪水滑落在他的脸庞。“王××,坚持住,有法律与你同行,你能找回爱,走向一个温暖的家”,我默念着、祝愿着,不知什么时候,泪滴也悄悄钻进我的眼里。
【案例反思】
《课程标准》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在初中思想品德德育目标明确后,就要求我们思考怎样达成目标。学生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资源,我们只有善于洞察并选取生活中的情境教育、感化学生,才能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在多重关系的交互和矛盾冲突中去探究、感悟,构建起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道德认知,培养他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就是最真实、最丰富的教学资源。从感性材料出发,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才能实现学生自主地得出结论。
生活世界是思想品德教学的鲜活源泉,也是思想品德教学的最终归宿。只有不断优化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手段,打造灵动课堂,才能实现思品教育与学生的心灵对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海安县紫石中学)
在初中思品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精心预设教学情境,教学互动设计的问题也只是让学生被动地参与回答,让学生围着老师的教学思维转,导致学生处于一种“被学习”的消极状态之中,缺乏自主认知事物的原动力,更游离于发现、探索的边缘。我们的课堂就会缺乏灵动,毫无生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会无法得到升华。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切实实施“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要俯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声音,走进学生的心灵,并在情境中让学生体验思品课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教育理念。
【案例过程】
那是一节难忘的思想品德课,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内容。课堂上,我发现王××同学不停地擦着泪水。我心一颤:王××为何如此伤心?!
课后,王××向我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刚满周岁的时候,父母因感情不和离婚了。父亲离他而去,又重新结婚,生下一女,日子过得很是甜蜜。他和母亲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可是,最近母亲要王××到父亲那里生活。爱,又一次将王××抛弃了,辛酸的泪水再次盈满了王××的眼眶。我的心沉沉的:多可怜的孩子。
突然,我的眼睛一亮:不是刚刚学过法律吗?何不组织班上的学生讨论:王××,你该走向何方?
我将主意告诉班上的同学,班长张××提出不同的看法:老师,我认为讨论不够具体、深刻,不如搞一次模拟法庭。真是好点子!真实演绎身边的法律,我暗自赞叹。
如何模拟,学生们心中却是一片空白。于是,张××、赵××、唐××、季××、李××、王××、仲××七位同学,瞅准了一个机会,一同走进了市中级人民法庭。
同学们谁也不会忘记那次尴尬而有意义的采访调查。
那天,七位同学刚跨入法庭的大门,立即引起了法庭门卫人员的注意。门卫人员以为他们是一群戏耍的孩子,便把他们驱逐出来。恰巧,庭长路过门口,询问原由后,把他们请了进来。在和庭长的交谈中,他们终于明确了法庭庭审的人员构成、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了解到离婚案背后所应具备的相关法律知识。结束采访的时候,庭长向他们发出邀请:第二天有一个离婚案件开庭审判,七位同学可以作为旁听列席审判,他们好是高兴。
亲历了离婚案件的整个审判过程,同学们心里充实多了。接下来的工作,便是模拟法庭方案的设计。他们先是集体讨论,然后决定由文字工夫较好的赵××执笔,拟写具体内容,三天后“学生模拟法庭方案设计”终于出台了。这份设计,凝聚了同学们多少辛勤的汗水和期待。但是,同学们没有满足,他们加紧进行着下一步的准备工作:角色分工、服装准备、器材准备、环境布置……
模拟法庭实践活动,一周后如期举行,多媒体教室经同学们布置之后,变成了神圣的法庭。其他班级的学生代表也参加了活动。此时,与我朝夕相处的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在我的面前陌生起来,模糊中我依稀认出,主持人:张××,书记员:赵××,审判长:唐××,原告:王××,被告:李××,被告:仲××,原告诉讼代理人:季××,被告诉讼代理人:周××。
审判开始了。
主持人:介绍案情
书记员:请全体人员保持安静,现在宣布法庭纪律:
……
审判长:可以看出本案争议的焦点,在于王××到底由谁来抚养最合适,王××到底该走向哪个家庭。先由原告对自己的主张举证。
……
随着审判程序的进展,我听到原告王××的声音有些哽咽,泪水滑落在他的脸庞。“王××,坚持住,有法律与你同行,你能找回爱,走向一个温暖的家”,我默念着、祝愿着,不知什么时候,泪滴也悄悄钻进我的眼里。
【案例反思】
《课程标准》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在初中思想品德德育目标明确后,就要求我们思考怎样达成目标。学生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资源,我们只有善于洞察并选取生活中的情境教育、感化学生,才能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在多重关系的交互和矛盾冲突中去探究、感悟,构建起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道德认知,培养他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就是最真实、最丰富的教学资源。从感性材料出发,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才能实现学生自主地得出结论。
生活世界是思想品德教学的鲜活源泉,也是思想品德教学的最终归宿。只有不断优化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手段,打造灵动课堂,才能实现思品教育与学生的心灵对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海安县紫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