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社会要求每个公民不仅应当是具备良好科学素养的人,同时也要求具有更高的文化素养。对古诗文的了解多少是体现人的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而通过对古诗文的学习是培养人的文化素养的重要途经之一。面对古诗文教学现状,社会、家庭和学校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创建良好的古诗文学习氛围,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尤其应身体力行,更新观念,优化教学,让这经过一代又一代人以生命参与和证明了的古典文学精华,从学生口中渗融于他们的血液中,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中!
1动之以趣,使学生愉快诵读
一切的学习都应当以兴趣为前提,没有兴趣的学习等同于精神折磨,经典诗文诵读同样如此。因此,诵读内容应当丰富多彩,诵读形式应当多种多样,评价应当突出鼓励赏识,提倡愉快诵读,提倡在各种活动中诵读,要在不加重学习负担的情况下开展诵读。总之,要让孩子们把诵读经典当作一件乐事,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心理学家指出,兴趣是在过去的知識经验愉快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一类新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
我的体会是,教诗歌要“三多三少”: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厉;多联系一些自我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具体来说,一是有适当的阅读量,以积累对诗歌的感性知识,并逐步让学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评价尺度。可以分为背诵篇目,熟读篇目,浏览篇目。数量上略作规定,读法上不强求一致,吟咏朗诵,默读,甚至抄读都可以。读诗应该是快乐的事,而且带有浓厚的个性色彩,不要搞成任务和负担。语文教师要身体力行地提倡读诗,并营造氛围。我有个体会,教师在课堂上多引用诗词警句,学生觉得神奇而生羡慕之心,就会去模拟,在作文里、说话中也会引用诗句,增加文采。“腹有诗书气自华”,到了这样境界,你要学生不爱诗不读诗也不可能了。
2晓之以情,使学生主动诵读
一个诗的国度,竟然没有了诗,没有了激情;应该最爱诗的青少年不愿读诗,读不进,也读不懂,这是何等触目惊心的事情!我们的祖先,十分看重诗教,有时甚至把它放到教育的首要地位。古人对诗歌的理解有十分精辟的论断,他们强调读诗主要是品味诗中表达出来的一种意,一种情,一种韵,而不要落得太实。所谓诗无达沽,有很多诗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更不能分析,学诗歌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同样一个意思假如用大白话讲就索然无味。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用大白话讲,一会儿抬头看月亮,一会儿低头思念故乡,意思没变,意境全部破坏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壳蹬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翻成白话,更是把它原有的苍凉感,对宇宙人生,对时空的感悟一下子全破坏了,只有让学生自己诵读,把节奏韵律读出来,才能渐渐休会到诗之妙。同时不知不觉地自身也起了变化。
3践之以行,使学生热爱诵读
古诗文的内容丰富多彩,表达的形式多种多样,因此古诗文的阅读训练也必然是多种模式。单一的模式、单一的课堂结构是难以达到优化古诗文教学的目标的。我想:应该按照古诗词内容的特点,来设计课堂结构和选择教学方法、手段及策略,以激发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因此,我选用《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优秀诗文作为主教材,并根据内容做了一定的归类,如根据季节归类,描写春景的居多,就放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学习;送别诗也占了一定比例,把它们作为一组来学习;谜语诗饶有趣味,让同学们边猜谜边学。还选入少量古典格言警句供同学们读诵。
我还努力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每天与古诗见面,开始,选一些短小易懂的写在黑板一角 (也可让学生轮流选取一些古诗抄录),每日在课前几分钟里读一读、在晨读时间背一背古诗,在教室的墙壁上贴着一些古诗,并定期更新,让学生既好奇又感新鲜,愿意主动去诵读,记忆,营造古诗文的阅读和研习的良好氛围,学生在与古诗“朝夕相处”下“日久生情”,使诵背古诗文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学习行为。
3.1以读、诵、展经典诗文,滋养人文情怀
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传统实用的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
3.1.1放声朗读,感经典诗文绰约风姿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经验,培养语感。”在“评价建议”中提出:“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诵读教学的地位可见一斑。
那么,怎样加强语文课诵读教学呢 ?我尝试采用如下方式:
(1)早读
俗话说,“一日之际在于晨”,早读课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诵读习惯的最好时间,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阵地,每天早晨,孩子们一来到学校,就手不释卷,接受古典诗文的熏染,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让孩子们深切感受“最是书香能致远 常吟清词愈馨香”的无穷乐趣。教师在检查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提高学生读经有效性。使学生在读中受到美的感染,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2)领读
现在的学生,在语文课上诵读的时间极少,多数学生只有教师在课堂上指令读才勉强读一读,否则根本不读,而自觉诵读或养成诵读习惯的就更少了。再加上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重“义”轻“声”,以繁琐的分析独霸课堂,或以教师范读甚至听录音代替学生的诵读,久而久之,使学生只能通过教师间接认识课文,无法感受到文章内在的节奏气势及作品中丰富细腻的情丝美感,而文中更多的可意会之处是教师的语言所无法穷尽的,只有通过诵读才能使读者与作者的神气相通融,才能在共鸣中得到思想的顿悟和情感的升华。
教师领读即由教师结合学生的普遍错误进行正确示范朗读,确定作品的基调,调节停顿,控制语速,从而把正确和积极的“读书声”传递给学生;学生领读即由教师事先有意培养的一些有特色的领诵者,模仿教师的语音语调,向同学传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从而与同学一同分享,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作品的“诵读再创作”。 (3)竟读
竟读也是培养学生诵读的主要方式之一。在竟读中要求学生不读错字,不添减字,注意语音、语调,这种方式既便于学生抒发情感,同时也满足了他们展示个人才能的愿望。竞读的形式可以是单人、多人或男女生分组等,由教师或几名同学当裁判,创设一种轻松热烈的气氛,使学生各尽所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1.2忘我吟诵,入经典诗文绵延境界
“诵”不仅仅是背诵,而是美读吟诵。如寿镜吾老先生般摇头晃脑,忘我吟唱,或婉转,或铿锵,或低旋,或高昂,回归千百年学语文诵读之道。让学生自诵自悟,美读吟唱,这是传统学古诗文根本之法。
(1)背诵古诗
于永正老师也说“粗知大意,背下来再说。”背下来是古诗文教学的落脚点。“幼学如漆”儿时背诵下来文章,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因为孩子正处在记忆的黄金时期。不仅终生不忘,而且终生受益。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古典文化的感染和熏陶,能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所谓“熟读成诵”,在孩子们抑扬顿挫的琅琅声中,优美的诗文已然烂熟于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背诵便是在积累。厚积薄发,由量变到质变的时刻正悄然而至,你会惊喜地发现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了。
(2)配樂朗诵
教师先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再把一些美文或段落配上音乐,要求学生随音乐全神贯注或声情并茂地加以诵读,这样既使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又陶冶了他们的情操,锻炼了他们的诵读能力。
教师找到相关的古典音乐或其他可烘托出情境的轻音乐,让这音乐营造处一种情境,利用音乐激发学生诵读的愿望,让学生再一次放声朗诵,这次美读吟诵是学生体验、感悟后对文本的再现。心到者,与文本产生强烈共鸣。到动情处,或许神采飞扬,或许已热泪盈眶。朗诵《送元二使安西》时,配以一首古曲《阳关三叠》,跨越了时空,把学生离别愁情的体验推向高潮。
(3)吟唱古诗
诗歌,歌者,曲也。大多数古诗歌本来是有乐曲,以供吟唱的,如《阳关三叠》;有的古诗后人给它谱了曲,如著名词曲作家谷建芬老师就给《春晓》、《锄禾》等古诗谱了曲,给小朋友们歌唱。我让学生学唱《春晓》和《锄禾》两首诗,想不到学生非常喜欢唱,甚至超过了其他所学歌曲。
3.1.3大胆展示,扬经典诗文不朽神韵
从总课题的课题通讯,看到各课题学校举行经典诗文汇报演出,效果不同凡响。通过展示自己,那里的孩子读经的热情更高了。
因此,当我们的孩子开始诵读经典时,时刻不忘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来展示自己。
(1)诵读争星
鼓励孩子自己课外去诵读古诗文,比一比,看看谁积累得多,根据约定篇数授予金星级、银星级和铜星级,根据用功程度授予勤奋星,根据进步大小授予进步星等。现在的孩子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强,渴望被人肯定。小朋友往往读得越好越喜欢读,老师要维持其成就感,对他们及时加以赞赏,让他得到一种成就感。
(2)开展竞赛
在班级学生中开展了诵读经典积累比赛,吟诵比赛。比赛内容丰富,有限时默写所积累的古诗词;比赛吟诵时的表情、动作等。由于学生平时有了比较丰富的积累,多数孩子在参与比赛过程中显得胸有成竹,兴趣盎然。
(3)家校共展
首先鼓励孩子把学会的古诗文回家读给长辈、亲戚听,其次,家长和小孩一起学习古诗文,那就更好了。让家长和孩子你教我一首,我教你一篇,互相考试比赛,一家人兴致高昂,其乐融融,岂不美哉?最后,当学校搞活动时,家长和小孩一同登台演出,意义非凡!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诵读经典诗文”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学生带来了一片生机,它时时唤起学生创造的灵性,奏响学生心中诗文的琴弦,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充满激情的美好情怀,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与文化底蕴,成为他们一生高见远识、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
1动之以趣,使学生愉快诵读
一切的学习都应当以兴趣为前提,没有兴趣的学习等同于精神折磨,经典诗文诵读同样如此。因此,诵读内容应当丰富多彩,诵读形式应当多种多样,评价应当突出鼓励赏识,提倡愉快诵读,提倡在各种活动中诵读,要在不加重学习负担的情况下开展诵读。总之,要让孩子们把诵读经典当作一件乐事,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心理学家指出,兴趣是在过去的知識经验愉快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一类新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
我的体会是,教诗歌要“三多三少”: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厉;多联系一些自我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具体来说,一是有适当的阅读量,以积累对诗歌的感性知识,并逐步让学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评价尺度。可以分为背诵篇目,熟读篇目,浏览篇目。数量上略作规定,读法上不强求一致,吟咏朗诵,默读,甚至抄读都可以。读诗应该是快乐的事,而且带有浓厚的个性色彩,不要搞成任务和负担。语文教师要身体力行地提倡读诗,并营造氛围。我有个体会,教师在课堂上多引用诗词警句,学生觉得神奇而生羡慕之心,就会去模拟,在作文里、说话中也会引用诗句,增加文采。“腹有诗书气自华”,到了这样境界,你要学生不爱诗不读诗也不可能了。
2晓之以情,使学生主动诵读
一个诗的国度,竟然没有了诗,没有了激情;应该最爱诗的青少年不愿读诗,读不进,也读不懂,这是何等触目惊心的事情!我们的祖先,十分看重诗教,有时甚至把它放到教育的首要地位。古人对诗歌的理解有十分精辟的论断,他们强调读诗主要是品味诗中表达出来的一种意,一种情,一种韵,而不要落得太实。所谓诗无达沽,有很多诗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更不能分析,学诗歌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同样一个意思假如用大白话讲就索然无味。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用大白话讲,一会儿抬头看月亮,一会儿低头思念故乡,意思没变,意境全部破坏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壳蹬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翻成白话,更是把它原有的苍凉感,对宇宙人生,对时空的感悟一下子全破坏了,只有让学生自己诵读,把节奏韵律读出来,才能渐渐休会到诗之妙。同时不知不觉地自身也起了变化。
3践之以行,使学生热爱诵读
古诗文的内容丰富多彩,表达的形式多种多样,因此古诗文的阅读训练也必然是多种模式。单一的模式、单一的课堂结构是难以达到优化古诗文教学的目标的。我想:应该按照古诗词内容的特点,来设计课堂结构和选择教学方法、手段及策略,以激发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因此,我选用《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优秀诗文作为主教材,并根据内容做了一定的归类,如根据季节归类,描写春景的居多,就放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学习;送别诗也占了一定比例,把它们作为一组来学习;谜语诗饶有趣味,让同学们边猜谜边学。还选入少量古典格言警句供同学们读诵。
我还努力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每天与古诗见面,开始,选一些短小易懂的写在黑板一角 (也可让学生轮流选取一些古诗抄录),每日在课前几分钟里读一读、在晨读时间背一背古诗,在教室的墙壁上贴着一些古诗,并定期更新,让学生既好奇又感新鲜,愿意主动去诵读,记忆,营造古诗文的阅读和研习的良好氛围,学生在与古诗“朝夕相处”下“日久生情”,使诵背古诗文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学习行为。
3.1以读、诵、展经典诗文,滋养人文情怀
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传统实用的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
3.1.1放声朗读,感经典诗文绰约风姿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经验,培养语感。”在“评价建议”中提出:“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诵读教学的地位可见一斑。
那么,怎样加强语文课诵读教学呢 ?我尝试采用如下方式:
(1)早读
俗话说,“一日之际在于晨”,早读课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诵读习惯的最好时间,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阵地,每天早晨,孩子们一来到学校,就手不释卷,接受古典诗文的熏染,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让孩子们深切感受“最是书香能致远 常吟清词愈馨香”的无穷乐趣。教师在检查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提高学生读经有效性。使学生在读中受到美的感染,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2)领读
现在的学生,在语文课上诵读的时间极少,多数学生只有教师在课堂上指令读才勉强读一读,否则根本不读,而自觉诵读或养成诵读习惯的就更少了。再加上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重“义”轻“声”,以繁琐的分析独霸课堂,或以教师范读甚至听录音代替学生的诵读,久而久之,使学生只能通过教师间接认识课文,无法感受到文章内在的节奏气势及作品中丰富细腻的情丝美感,而文中更多的可意会之处是教师的语言所无法穷尽的,只有通过诵读才能使读者与作者的神气相通融,才能在共鸣中得到思想的顿悟和情感的升华。
教师领读即由教师结合学生的普遍错误进行正确示范朗读,确定作品的基调,调节停顿,控制语速,从而把正确和积极的“读书声”传递给学生;学生领读即由教师事先有意培养的一些有特色的领诵者,模仿教师的语音语调,向同学传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从而与同学一同分享,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作品的“诵读再创作”。 (3)竟读
竟读也是培养学生诵读的主要方式之一。在竟读中要求学生不读错字,不添减字,注意语音、语调,这种方式既便于学生抒发情感,同时也满足了他们展示个人才能的愿望。竞读的形式可以是单人、多人或男女生分组等,由教师或几名同学当裁判,创设一种轻松热烈的气氛,使学生各尽所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1.2忘我吟诵,入经典诗文绵延境界
“诵”不仅仅是背诵,而是美读吟诵。如寿镜吾老先生般摇头晃脑,忘我吟唱,或婉转,或铿锵,或低旋,或高昂,回归千百年学语文诵读之道。让学生自诵自悟,美读吟唱,这是传统学古诗文根本之法。
(1)背诵古诗
于永正老师也说“粗知大意,背下来再说。”背下来是古诗文教学的落脚点。“幼学如漆”儿时背诵下来文章,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因为孩子正处在记忆的黄金时期。不仅终生不忘,而且终生受益。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古典文化的感染和熏陶,能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所谓“熟读成诵”,在孩子们抑扬顿挫的琅琅声中,优美的诗文已然烂熟于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背诵便是在积累。厚积薄发,由量变到质变的时刻正悄然而至,你会惊喜地发现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了。
(2)配樂朗诵
教师先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再把一些美文或段落配上音乐,要求学生随音乐全神贯注或声情并茂地加以诵读,这样既使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又陶冶了他们的情操,锻炼了他们的诵读能力。
教师找到相关的古典音乐或其他可烘托出情境的轻音乐,让这音乐营造处一种情境,利用音乐激发学生诵读的愿望,让学生再一次放声朗诵,这次美读吟诵是学生体验、感悟后对文本的再现。心到者,与文本产生强烈共鸣。到动情处,或许神采飞扬,或许已热泪盈眶。朗诵《送元二使安西》时,配以一首古曲《阳关三叠》,跨越了时空,把学生离别愁情的体验推向高潮。
(3)吟唱古诗
诗歌,歌者,曲也。大多数古诗歌本来是有乐曲,以供吟唱的,如《阳关三叠》;有的古诗后人给它谱了曲,如著名词曲作家谷建芬老师就给《春晓》、《锄禾》等古诗谱了曲,给小朋友们歌唱。我让学生学唱《春晓》和《锄禾》两首诗,想不到学生非常喜欢唱,甚至超过了其他所学歌曲。
3.1.3大胆展示,扬经典诗文不朽神韵
从总课题的课题通讯,看到各课题学校举行经典诗文汇报演出,效果不同凡响。通过展示自己,那里的孩子读经的热情更高了。
因此,当我们的孩子开始诵读经典时,时刻不忘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来展示自己。
(1)诵读争星
鼓励孩子自己课外去诵读古诗文,比一比,看看谁积累得多,根据约定篇数授予金星级、银星级和铜星级,根据用功程度授予勤奋星,根据进步大小授予进步星等。现在的孩子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强,渴望被人肯定。小朋友往往读得越好越喜欢读,老师要维持其成就感,对他们及时加以赞赏,让他得到一种成就感。
(2)开展竞赛
在班级学生中开展了诵读经典积累比赛,吟诵比赛。比赛内容丰富,有限时默写所积累的古诗词;比赛吟诵时的表情、动作等。由于学生平时有了比较丰富的积累,多数孩子在参与比赛过程中显得胸有成竹,兴趣盎然。
(3)家校共展
首先鼓励孩子把学会的古诗文回家读给长辈、亲戚听,其次,家长和小孩一起学习古诗文,那就更好了。让家长和孩子你教我一首,我教你一篇,互相考试比赛,一家人兴致高昂,其乐融融,岂不美哉?最后,当学校搞活动时,家长和小孩一同登台演出,意义非凡!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诵读经典诗文”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学生带来了一片生机,它时时唤起学生创造的灵性,奏响学生心中诗文的琴弦,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充满激情的美好情怀,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与文化底蕴,成为他们一生高见远识、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