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的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中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具有激发性和诱惑力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怎样创设和优化富有挑战性、激发性和诱惑力的问题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研究实践中,我们主要的做法与体会有四:
一、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情境
和谐愉快的教学情境是诱发创新意识的基本条件。赵学华在《浅论创新教育观内涵的丰富性》一文中说得好:“创新教育的过程绝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智力活动,没有火热、崇高的情感动力,创新教育就无法开展。”“创新教育只有强化被传统教育严重忽视的情感因素,才能找到自己的不竭之源。”在沉闷、严肃和具有严重压抑感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思维的闸门紧缩,不能自由驰骋,怎么可以设想会有创新意识的激发。
1.破除“师道尊严”,树立“师生平等”观念。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应该“和衷共济”、“相互关爱”、“并肩战斗”,彼此的思想(意见)、情感(体验)、意志(欲望)和行为方式,应该相互得到尊重。这是建立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的基础与前提。
2. 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习是学生的学习,发展是学生的发展。美国有一位功勋教师叫德·鲍拉说过,“教重要的在于听,学重要的在于说。”细细琢磨真的很有道理,教重要的在于听,因为教师首先要倾听学生哪些需要教师讲,哪些不需要教师讲;学重要的在于说,因为要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除了学业质量测试,要让学生能够在课堂过程中间说说,如果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自己对哪些内容还没学懂,说明他是真的学习了。
3.热爱、关心每一个学生。师爱是建立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的纽带,是强化学生学习情感的最佳催化剂。教师热爱、关心每一个学生,就会使全体学生沉浸在幸福愉快的心境之中,并因而唤起巨大的前进力量。德国教育家第斯德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们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们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离开了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就失去了孕育的胚胎。
总之,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快的教学情境,就是营造一个创新型人才的摇篮。
二、创设激疑引探的教学情境
问题是所谓的起点,是引导学生探索的动力。探索和创新正是在一个个问题的提出中开始其生命历程的。能激起学生大疑大惑且具有所谓价值和探索空间的问题,不仅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学习的心向,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探求欲望的形成和创新意识的激发。千方百计地创设大疑大惑和具有可探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是当前优质课堂共同的特征。
例如“分数大小的比较”的教学,一位教师是这样组织教学的。新课开始后,教师先讲了一个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适值盛夏季节,赤日炎炎,四人走得汗流浃背,口干舌燥。孙悟空叫八戒找来了西瓜解渴。分西瓜的时候,悟空说:咱们四人平均分,一人1/4。此时,八戒大叫:不行!西瓜是我好不容易找来的,我的分1/8。悟空连说好,好,好,就给你1/8,余下的我们三人平均分。吃西瓜时,悟空捂着嘴笑,八戒直敲自己的脑袋。紧接着教师问:“这是怎么回事?是1/4大还是1/8大?这一问题抓住新旧知识的矛盾点,问到了学生欲言又止的徘徊处,随后,学生带着“知其然而又不能知其所以然”的一种“纠结”的心态,以极大的兴趣,从各自不同的学习角度展开的探索。所以说,优质问题情境的设置,建立了有效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场”,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三、创设“脑力激荡”的教学情境
“脑力激荡”是美国奥斯本博士倡导的一种创新教学的策略。他认为,通过小组或大组讨论,利用集体思维的方式,使思维相互激荡,发生连锁反应,可以导出创新思维。
小组或大组讨论促进思维创新的因素主要有三;⑴在小组或大组内,人人平等,人人畅所欲言,有利于激发创新思维;⑵在讨论时,不同的观点相互启发,有利于诱发联想,从而导出创新思维;⑶通过讨论,各种见解相互补充,优化组合。例如在教学“互质数”这一内容时,问题是“哪些数可以组成互质数”,并要求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气氛十分热烈,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有的说,1和任何自然数组成互质数;有的说,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组成互质数;有的说,两个不同的质数组成互质数;有的说,质数和合数组成互质数;又有的说,合数和合数组成互质数。前三种说法大家观点一致,没有任何异议,对于后两种说法,却产生了分歧,大家争得面红耳热,这时,我并没有直接告知学生答案,而是进行简单的点拨,要求学生举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后,就有人举手要求发言:质数和合数,如(2和15),合数和合数,如(4和9)可组成互质数,但也可能不是互质数,如(2和8,6和14)等,要根据具体的数而定。这时课堂总算安静下来,突然,又有一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还有一种情况我认为可以组成互质数。”大家都用惊讶的目光期待他的发言,他很有把握地说:“两个相邻的奇数一定互质”。我笑而不答,让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寻求答案。所以,创设激发学生讨论和争论的教学情境,促使“脑力激荡”,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激素,是潜能尽情发挥的“金钥匙”,它使思维呈高度活跃状态,从而促进问题的解决和解决方法上的创新。
四、创设思维发散的教学情境
发散思维是从同一信息源中产生各种各样、为数众多的信息的一种思维形式,即对同一问题,经过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能找出多种多样答案的思维。有位教师在教学“比的应用”时出了这一两道题让学生做:“1.夏天到了,为你自己或你的家人配置一种“冰激凌”600克,原料有牛奶、鸡蛋蛋黄、冰糖若干。你打算为谁配置?写出配置方案,并计算出结果来;2.现有班费180元,作为一名班级的小主人,你打算如何分配使用?”前一道题,有的根据自己的爱好,有的给爸、妈或爷爷、奶奶配置,并且根据他们的不同口味和年龄的不同提出多种方案,每个方案都闪烁着从人文关爱出发,创造性配置的光彩。后一道题,学生从图书角的建设、文体用具的添置、美化装饰教室和开展班级活动等方面的需要出发,提出的分配方案更是多种多样。其中,有的学生从体育活动可能会发生意外伤害的角度出发,提出要抽一部分钱买人身保险,有的学生提出买几份福利彩票,如果不中奖,算是对国家的贡献,如果中了500万元大奖,又将如何使用……。这些创新性的学习活动,博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充分显示出了创设发散思维情境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学习潜能方面的活力与作用。
以上所谈,只是情境创设的几个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几个主要方面,此外,还可以创设学习游戏的情境、合作互动的情境、生活实践的情境……这里不再赘述。
总之,创设和优化教学情境,重视情境教学,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的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的特色,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
(江苏省溧阳市上黄中心小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具有激发性和诱惑力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怎样创设和优化富有挑战性、激发性和诱惑力的问题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研究实践中,我们主要的做法与体会有四:
一、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情境
和谐愉快的教学情境是诱发创新意识的基本条件。赵学华在《浅论创新教育观内涵的丰富性》一文中说得好:“创新教育的过程绝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智力活动,没有火热、崇高的情感动力,创新教育就无法开展。”“创新教育只有强化被传统教育严重忽视的情感因素,才能找到自己的不竭之源。”在沉闷、严肃和具有严重压抑感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思维的闸门紧缩,不能自由驰骋,怎么可以设想会有创新意识的激发。
1.破除“师道尊严”,树立“师生平等”观念。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应该“和衷共济”、“相互关爱”、“并肩战斗”,彼此的思想(意见)、情感(体验)、意志(欲望)和行为方式,应该相互得到尊重。这是建立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的基础与前提。
2. 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习是学生的学习,发展是学生的发展。美国有一位功勋教师叫德·鲍拉说过,“教重要的在于听,学重要的在于说。”细细琢磨真的很有道理,教重要的在于听,因为教师首先要倾听学生哪些需要教师讲,哪些不需要教师讲;学重要的在于说,因为要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除了学业质量测试,要让学生能够在课堂过程中间说说,如果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自己对哪些内容还没学懂,说明他是真的学习了。
3.热爱、关心每一个学生。师爱是建立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的纽带,是强化学生学习情感的最佳催化剂。教师热爱、关心每一个学生,就会使全体学生沉浸在幸福愉快的心境之中,并因而唤起巨大的前进力量。德国教育家第斯德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们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们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离开了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就失去了孕育的胚胎。
总之,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快的教学情境,就是营造一个创新型人才的摇篮。
二、创设激疑引探的教学情境
问题是所谓的起点,是引导学生探索的动力。探索和创新正是在一个个问题的提出中开始其生命历程的。能激起学生大疑大惑且具有所谓价值和探索空间的问题,不仅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学习的心向,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探求欲望的形成和创新意识的激发。千方百计地创设大疑大惑和具有可探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是当前优质课堂共同的特征。
例如“分数大小的比较”的教学,一位教师是这样组织教学的。新课开始后,教师先讲了一个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适值盛夏季节,赤日炎炎,四人走得汗流浃背,口干舌燥。孙悟空叫八戒找来了西瓜解渴。分西瓜的时候,悟空说:咱们四人平均分,一人1/4。此时,八戒大叫:不行!西瓜是我好不容易找来的,我的分1/8。悟空连说好,好,好,就给你1/8,余下的我们三人平均分。吃西瓜时,悟空捂着嘴笑,八戒直敲自己的脑袋。紧接着教师问:“这是怎么回事?是1/4大还是1/8大?这一问题抓住新旧知识的矛盾点,问到了学生欲言又止的徘徊处,随后,学生带着“知其然而又不能知其所以然”的一种“纠结”的心态,以极大的兴趣,从各自不同的学习角度展开的探索。所以说,优质问题情境的设置,建立了有效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场”,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三、创设“脑力激荡”的教学情境
“脑力激荡”是美国奥斯本博士倡导的一种创新教学的策略。他认为,通过小组或大组讨论,利用集体思维的方式,使思维相互激荡,发生连锁反应,可以导出创新思维。
小组或大组讨论促进思维创新的因素主要有三;⑴在小组或大组内,人人平等,人人畅所欲言,有利于激发创新思维;⑵在讨论时,不同的观点相互启发,有利于诱发联想,从而导出创新思维;⑶通过讨论,各种见解相互补充,优化组合。例如在教学“互质数”这一内容时,问题是“哪些数可以组成互质数”,并要求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气氛十分热烈,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有的说,1和任何自然数组成互质数;有的说,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组成互质数;有的说,两个不同的质数组成互质数;有的说,质数和合数组成互质数;又有的说,合数和合数组成互质数。前三种说法大家观点一致,没有任何异议,对于后两种说法,却产生了分歧,大家争得面红耳热,这时,我并没有直接告知学生答案,而是进行简单的点拨,要求学生举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后,就有人举手要求发言:质数和合数,如(2和15),合数和合数,如(4和9)可组成互质数,但也可能不是互质数,如(2和8,6和14)等,要根据具体的数而定。这时课堂总算安静下来,突然,又有一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还有一种情况我认为可以组成互质数。”大家都用惊讶的目光期待他的发言,他很有把握地说:“两个相邻的奇数一定互质”。我笑而不答,让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寻求答案。所以,创设激发学生讨论和争论的教学情境,促使“脑力激荡”,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激素,是潜能尽情发挥的“金钥匙”,它使思维呈高度活跃状态,从而促进问题的解决和解决方法上的创新。
四、创设思维发散的教学情境
发散思维是从同一信息源中产生各种各样、为数众多的信息的一种思维形式,即对同一问题,经过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能找出多种多样答案的思维。有位教师在教学“比的应用”时出了这一两道题让学生做:“1.夏天到了,为你自己或你的家人配置一种“冰激凌”600克,原料有牛奶、鸡蛋蛋黄、冰糖若干。你打算为谁配置?写出配置方案,并计算出结果来;2.现有班费180元,作为一名班级的小主人,你打算如何分配使用?”前一道题,有的根据自己的爱好,有的给爸、妈或爷爷、奶奶配置,并且根据他们的不同口味和年龄的不同提出多种方案,每个方案都闪烁着从人文关爱出发,创造性配置的光彩。后一道题,学生从图书角的建设、文体用具的添置、美化装饰教室和开展班级活动等方面的需要出发,提出的分配方案更是多种多样。其中,有的学生从体育活动可能会发生意外伤害的角度出发,提出要抽一部分钱买人身保险,有的学生提出买几份福利彩票,如果不中奖,算是对国家的贡献,如果中了500万元大奖,又将如何使用……。这些创新性的学习活动,博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充分显示出了创设发散思维情境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学习潜能方面的活力与作用。
以上所谈,只是情境创设的几个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几个主要方面,此外,还可以创设学习游戏的情境、合作互动的情境、生活实践的情境……这里不再赘述。
总之,创设和优化教学情境,重视情境教学,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的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的特色,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
(江苏省溧阳市上黄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