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特需项目”终止“后遗症”及其解决思路

来源 :研究生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yuqi05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需项目的终止既是由于学位授权许可届满而触发的自然终止,又是由于政府学位授权改革而产生的自觉终止.参与特需项目的所有高校,均面临两个层面的终止行为,而对于未成为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试点高校而言,其终止对象是更加复杂的研究生人才培养功能,终止方式是更具有冲击力的政策废止,容易引起综合性负面反应,造成相关方的利益损失.为解决好试点高校中出现的项目终止“后遗症”,应采取多种策略降低项目终止的冲击,创新措施保障学校及学生的相关利益.未来在学位授权审核制度创新上,应明确制度自身的复杂性,实现制度创新中多重关系的平衡;在专业学位授权制度改革上,可探索学科标准与单位标准“脱钩”的可能空间.
其他文献
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是“十四五”时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据.文章借助质性分析工具NVivo11.0,基于北京、上海、重庆等18个省份的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文本,从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分析职业教育“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格局,发现这些省份在发展地区、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层次、发展方式等方面各具特点,由此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体制机制、重视内涵发展、深化产教融合、加强资源供给、拓展国际办学等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长期以来引入竞争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手段和目标,但对国有企业市场竞争行为表现一直存在各种非议,近年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中也遭到诸多困难和阻力,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国有企业不完全竞争性缺乏理性认识和理解.国有企业不完全竞争性有着深刻的内涵,而其在现实中则具体表现为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和内部组织的不完全竞争性两大方面;而马克思主义公有制理论、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理论和公共政策工具理论是国有企业不完全竞争性的理论根源.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双一流”建设高校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验证了创新性教学模式对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满意度的影响,讨论并分析了高校教育品牌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翻转课堂和协同知识构建分别对实践和教学环节学生满意度产生重要影响,移动探究学习对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的学生满意度均产生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作用,而教育品牌在创新性教学模式与教学满意度关系中的作用机理与预期差异较大.
我国学位授予质量管理保障体系伴随着我国学位制度发展起来.40多年来,它遵循科学性、规范性等原则,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特点:主要主体,由政府趋向学术人员;主要客体,由外适质量趋向内适质量;主要价值,由社会价值趋向学术价值;主要模式,由认证性质量保障模式趋向发展性质量保障模式.
学习主体与知识主体是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两种形式,两者背后却是不同甚至冲突的教学理念.在学习主体视域中,学生主要关注如何全面、准确地接受与占有既定的明确知识,明确知识本身不能发生变化;在明确知识面前,学生只能服从而不能主宰,因而只是形式主体,学生发展受到严格限制.在知识主体视域中,学生不仅要关注既定的明确知识,更要关注不确定性的默会知识与人工智能掌握的暗知识;在这些知识面前,学生是它们的主宰者与使用者,因而是实质主体,学生发展机会大幅增加.作为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者,研究生需要完成从学习主体到知识主体的转变.
交叉学科已经成为我国新的学科门类,走上了专业化、制度化、合法化的道路.但遵循社会需求逻辑的交叉学科教育的载体及路径仍是固有的学科知识逻辑,受到传统学科结构、学科间固有的张力以及不同学科组织管理模式的制约,交叉学科教育面临教育理念的模糊与教育模式的拼凑,教育主体和教育方法的单一以及质量标准的缺失等问题.只有转变交叉学科教育理念,构建开放的组织范式、灵活多元的交叉学科教育模式和多元的质量标准,才能达成交叉学科教育目标,真正实现知识和技术创新.
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是具有成为拔尖创新人才潜能的研究生群体,兼具“学习者”和“创造性研究者”的双重属性.通过对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12名拔尖创新人才的深度访谈,借助Nvivo12质性分析工具,运用扎根理论构建了包含科研知识、技能与方法,科学认知能力,自我调节与发展能力以及科研态度与品质4个维度、11个要素的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学术素养体系.各维度要素交互作用分别为创造性研究提供基础支撑力、关键突破力、持续保障力和内生驱动力,协同构成创造性研究的自组织动力系统.应通过多举措增强学生、高校与科
基于Z大学2017—2021年校级优博学位论文评选信息,借助随机森林等机器学习算法提炼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关键特征后发现:工作期间成果、创新水平、独立科研能力与理论基础知识是判断理工科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要素;高水平学术文章及其他学术成果是影响学位论文能否获评优博的决定性因素;非必要延长学习年限不利于产出优博论文;不同门类或不同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培养侧重点各有差异.因此,在高水平理工科博士研究生培养中,要高度重视其理论基础及学术能力建设,既应“因材施教”亦应“因门类(学科)施教”,在基本学习年限内注重分类施
组会实践不仅助益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生管理,而且孕育了丰富的研究生教育文化和独特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说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本硕博联合切磋交流,缔造研究学习共同体;重视过程育人,强化服务应用意识;涵养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凸显立德树人.本文阐析五所大学化学材料学科课题组的组会实践,结合问卷与访谈的调查结果,探索组会内隐的教育文化,省思组会规范管理与科学育人并举的双功能.
对20年来体育法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梳理与分析,有助于了解我国体育法学研究生培养现状,为今后体育法学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产出量、培养单位、就读专业所属学科及论文内容等方面分析发现,目前培养单位的“群聚效应”持续存在,同时“遍地开花”的格局正在形成;体育法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注重应用性和创新性,具有立足中国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等显著特征.未来应当加强法学界对体育法学研究生的培养,夯实基础理论研究,促进研究主题多元化与深层次发展;同时还要推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共同发展,强化比较研究,重视本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