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十三五”期间,高端装备制造业尤其是高端数控机床应用较为广泛。高职院校肩负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育使命,但高端数控机床购置价格昂贵、使用维护要求高,使得很多职业院校望而却步,校内实践教学条件不足严重制约着高端数控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在实验实训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担负起技术人才培养重任,正是本文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三位一体;四方联动;数控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57X(2021)09-0236-02
1 背景和意义
由于数控技术的广泛应用,国内外各级高职院校均开设数控相关专业和课程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各不相同。
国外具有代表意义的当属德国“双元制”,其指的是院校与企业之间一同承担着育人任务,主要围绕企业在人才方面的相关需求来落实培训计划和教学计划,学校主要承担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主要由企业承担。在德国职业教育被纳入到终身教育的体系之中,完全服务于作为“主体”人的职业生涯。
国内数控技术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都是围绕学校教育而展开,由于企业参与度不足,实训所用设备没有与企业同步,“双师型”教师匮乏等原因,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岗位需要。同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理念和责任感不足,只是单方面人才索取;很多校企合作不深入,导致 “闭门造车”人才培养局面。目前国家正在尝试开办应用型大学或职业大学,我国职业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 拟解决问题
国内各类高职院校都开设数控专业,但很难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本文拟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2.1 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所需知识和技能不匹配
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要是否匹配主要体现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上,其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主体是高校教师,专业调研不深入、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少,导致所制定出的方案只能满足部分企业岗位需求,既做不到“广”,又做不到“专”。同时学校通过三年时间教授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而培育一个成熟的而技术技能人才需要五至十年,这是学校所无法完成的。
2.2 企业高档数控机床普及,但高校实训设备低端,无法满足企业需求
以浙江宁波为例,当地重点工程项目——宁海县的模具产业园区是由县政府以及宁波工头集团联手打造的以模具生产为核心的转型升级综合项目工程。在这里,数十万、上百万的高档数控机床在这里随处可见,大部分企业都需要用到高档数控机床,但是能够建模、操作、维护这些设备的人才却少之又少。学校无法提供上百万的数控设备进行理论和时间的教学,只能培养低端数控设备操作人员,更谈不上供给高技能人才了。
2.3 需要搭建什么样的校企合作平台,才能解决校企合作尴尬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与企业有合作,但是大部分仅限于学生实习和就业,真正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少之又少。学校以培养人才为己任,而企业又以生产利益为目的,企业不愿意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学校很难实现互利共赢局面。
以上三个问题都是各高校数控类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和意义。
3 主要措施
3.1 建立了“三位一体,四方联动”的政校企合作模式
“三位一体”中的“三位”指的是院校、对接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以三方之力来搭建实习平台。“四方联动”指的是院校、对接企业、第三方服务机构以及政府部门,以四方力量聯合协同育人。具体来说,即结合宁海县当地的产业结构特征,积极做好紧缺专业学生引入工作。同时,由学校、企业以及第三方人才服务机构共同负责开发相关的教育课程,打造专业化的培训体系,实现培训师资、培训模式整合与优化,联合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根据市场的需求,运用“三位一体,四方联动”产教融合的应用型学生培养模式,对在校学生进行企业定制式培养,使学生达到目标岗位所需专业技能的中级水平(有行业和企业制定的中级标准),并满足学生、学校、企业等各方的需求。
3.2 设计了合理人才培养方案和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3.2.1 构建“2+1”、“1.5+0.5+1”模块化、技能化课程体系
我院专业教师队伍会同宁海县公共实训基地(企业)的数控专家们共同制定机械制造与专业数控加工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初步制定了以“2+1”、“1.5+0.5+1”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并拟定了新的教学计划。
“2+0.5+0.5”即前两年在学校就读,第五学期在企业开展跟岗(轮岗)实训,第六学期顶岗实训。“1.5+0.5+1”即前三学期在校进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和岗位基础能力培养,第四学期教学安排在宁海县的公共实训基地或企业进行应用技能实训教学(分为认知实训、跟岗/轮岗实训等阶段),第五、六学期进行顶岗实训。
①模具设计模块。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能够独立设计出较简单的冲压成型模具,掌握各种典型冲压模具的结构特点;具备设计简单冲压模具的能力;具有一定创新精神,乐于扎根企业,吃苦耐劳。 塑料模具结构与设计:能够独立的设计出较简单的塑料模具,掌握各种典型塑料模具的结构特点;具备设计简单塑料模具的能力;具备一定团队协作能力。
机械制图与CAD技术、UG软件应用:能够利用常用的CAD/CAM软件对模具结构进行设计,掌握阅读和绘制零件图、产品装配图;具备利用常用软件(Auto CAD、UG)对模具结构进行设计的能力:热爱本职工作,勇于奋斗、乐观向上,具有自我管理能力。
②模具制造模块。
模具CAD/CAM和模具仿真加工:能够利用软件对模具零件进行编程和自动加工,掌握CAM软件进行数控铣床、数控车床的自动编程;具备利用CAM软件对模具零件的加工进行自动编程的能力;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模具制造工艺学、钳工操作实训、机加工操作实训:能够操作普通机加工设备进行模具零件加工,掌握机械制造工艺基本理论及常用测量技术;依据模具使用要求,合理选用模具材料及热处理方法;会机械零件测绘技术、会车、锯、锉、钻、铰、攻丝等加工技术;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数控加工技术、多轴加工技术、特种加工技术:能够操作数控、电加工等设备对模具进行加工,掌握各种数控加工方法;具备合理选择各种数控加工机床的能力;具备数控铣床、数控车床、数控电加工机床程序编制能力;具备操作电火花线切割等电加工机床的能力;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索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③模具装调模块。
钳工操作实训、模具制造工综合实训:能够对冲压模具、塑料模具等结构较简单的模具进行装配、调试,掌握模具制造、装配、调试等理论知识;具有编制模具制造工艺规程的能力;具备分析解决模具制造中的工艺技术问题的能力;熟悉模具制造的新工艺、新技术;履行工作职责,具有社会责任感。
质量分析与控制技术:能够对模具零件实效作正确分析、并进行维修和改进,掌握模具零件的各种实效形式;对各种实效形式的原因进行分析;具备分析模具实效分析的能力;具备维修改进各种模具的能力;能较熟练的查阅专业书刊、工作手册等技术资料。
模具设备使用与维护:能够对模具生产设备进行维护调试,掌握机械机构和通用零件工作原理;会对简单的机械装置进行维护调试;具备对模具生产设备安装、维修、调试的能力;具备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3.2.2 建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融入课程思政的新型课程体系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刻反思教育实践中的盲区和误区,积极探索新时期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课程体系。打造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综合素养课程、社会科学课程为主干,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支撑的新型课程体系。
3.2.3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合理渗入双创教育
一是要开辟关于激发学生双创兴趣、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的课程教育模块;二是要围绕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技巧来开设一些深层次的课程教育模块;三是要围绕双创教育内容,积极开辟一些具有实践性质的活动型教育模块,如案例实践、项目实践等等,并且要对学生双创学习中的疑问进行及时关注与指导,促使其双创能力得到有力提升。
3.3 开发了培训课程和实施了公共实训
①与汽车、模具等企业合作,选派一定数量的学生完成相关课程的培训,并完成后续顶岗实习。按照企业人才培养需求,用企业生产任务作为教学内容,与企业共同开发《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加工技术》、《多轴加工技术》、《模具设计》等课程。具体需要按照企业生产内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共建教材、教学资源库、改革考核评价方式等。
②围绕浙江省公共实训基地,打造数控机床人才培养新基地。浙江省公共实训基地的主要效能:一方面是为专业教育提供诸如学生技能培训、学生技能研修、高级工培养、高级技师培养等服务,另一方面也承担着评价高技能人才、考核人才、举办科技成果战略会、开办职业技能大赛以及召开相关培训等活动。我校通过宁海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扶持、与当地各类数控企业进行合作,为培养高技能数控人才助力。
3.4 在企业和学校分别建立教学中心和培训中心
在企业车间内划分一定区域建成教学中心,配备一定数量的企业高级技工和各类中高档数控机床,专门负责校企合作课程的教学,为学生走向生产岗位做准备。学校成立校企合作培训中心,负责前往企业学生的基础技能的培训和企业员工的培训任务。
3.5 实现了以学校和企业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改革
本专业实践教学由学校教育为主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學+以企业教育为主体的轮岗实训组成。通过指引学生入企实训来深化学生对岗位工作环境、及工作要求方面认知,让他们能够深刻体悟到企业文化的内涵,潜移默化中养成科学态度、敬业品质、严谨作风等素养,培养出一批高技能与高素养的模具加工员、设计员、数控机床操作员、调试工。总之,通过采用“三位一体,四方联动”政校企合作的模式改革有效解决了我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加工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所遇到的困难,有效提升了数控人才培育质量,通过政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合作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惠莲.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经验与启示[J]. 教育与职业,2019(05).
[2]余再新.“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4(04).
[3]刘惠坚.校企双主体”办学的内涵、路径、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08).
[4]姜涛,应一帜,巫修海,王卫兵,王国栋,黎华平.高职数控技术专业OBE理念课程体系开发与建设[J].现代职业教育,2020(03).
[5]曾志斌.数控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3).
[6]赵鹏飞,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
作者简介:赵吉虎(1985-),男,甘肃酒泉人,讲师,在职硕士,研究方向为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职业教育;杨小梅(1983-),女,甘肃酒泉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机械制造、职业教育。
关键词:三位一体;四方联动;数控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57X(2021)09-0236-02
1 背景和意义
由于数控技术的广泛应用,国内外各级高职院校均开设数控相关专业和课程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各不相同。
国外具有代表意义的当属德国“双元制”,其指的是院校与企业之间一同承担着育人任务,主要围绕企业在人才方面的相关需求来落实培训计划和教学计划,学校主要承担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主要由企业承担。在德国职业教育被纳入到终身教育的体系之中,完全服务于作为“主体”人的职业生涯。
国内数控技术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都是围绕学校教育而展开,由于企业参与度不足,实训所用设备没有与企业同步,“双师型”教师匮乏等原因,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岗位需要。同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理念和责任感不足,只是单方面人才索取;很多校企合作不深入,导致 “闭门造车”人才培养局面。目前国家正在尝试开办应用型大学或职业大学,我国职业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 拟解决问题
国内各类高职院校都开设数控专业,但很难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本文拟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2.1 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所需知识和技能不匹配
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要是否匹配主要体现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上,其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主体是高校教师,专业调研不深入、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少,导致所制定出的方案只能满足部分企业岗位需求,既做不到“广”,又做不到“专”。同时学校通过三年时间教授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而培育一个成熟的而技术技能人才需要五至十年,这是学校所无法完成的。
2.2 企业高档数控机床普及,但高校实训设备低端,无法满足企业需求
以浙江宁波为例,当地重点工程项目——宁海县的模具产业园区是由县政府以及宁波工头集团联手打造的以模具生产为核心的转型升级综合项目工程。在这里,数十万、上百万的高档数控机床在这里随处可见,大部分企业都需要用到高档数控机床,但是能够建模、操作、维护这些设备的人才却少之又少。学校无法提供上百万的数控设备进行理论和时间的教学,只能培养低端数控设备操作人员,更谈不上供给高技能人才了。
2.3 需要搭建什么样的校企合作平台,才能解决校企合作尴尬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与企业有合作,但是大部分仅限于学生实习和就业,真正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少之又少。学校以培养人才为己任,而企业又以生产利益为目的,企业不愿意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学校很难实现互利共赢局面。
以上三个问题都是各高校数控类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和意义。
3 主要措施
3.1 建立了“三位一体,四方联动”的政校企合作模式
“三位一体”中的“三位”指的是院校、对接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以三方之力来搭建实习平台。“四方联动”指的是院校、对接企业、第三方服务机构以及政府部门,以四方力量聯合协同育人。具体来说,即结合宁海县当地的产业结构特征,积极做好紧缺专业学生引入工作。同时,由学校、企业以及第三方人才服务机构共同负责开发相关的教育课程,打造专业化的培训体系,实现培训师资、培训模式整合与优化,联合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根据市场的需求,运用“三位一体,四方联动”产教融合的应用型学生培养模式,对在校学生进行企业定制式培养,使学生达到目标岗位所需专业技能的中级水平(有行业和企业制定的中级标准),并满足学生、学校、企业等各方的需求。
3.2 设计了合理人才培养方案和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3.2.1 构建“2+1”、“1.5+0.5+1”模块化、技能化课程体系
我院专业教师队伍会同宁海县公共实训基地(企业)的数控专家们共同制定机械制造与专业数控加工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初步制定了以“2+1”、“1.5+0.5+1”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并拟定了新的教学计划。
“2+0.5+0.5”即前两年在学校就读,第五学期在企业开展跟岗(轮岗)实训,第六学期顶岗实训。“1.5+0.5+1”即前三学期在校进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和岗位基础能力培养,第四学期教学安排在宁海县的公共实训基地或企业进行应用技能实训教学(分为认知实训、跟岗/轮岗实训等阶段),第五、六学期进行顶岗实训。
①模具设计模块。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能够独立设计出较简单的冲压成型模具,掌握各种典型冲压模具的结构特点;具备设计简单冲压模具的能力;具有一定创新精神,乐于扎根企业,吃苦耐劳。 塑料模具结构与设计:能够独立的设计出较简单的塑料模具,掌握各种典型塑料模具的结构特点;具备设计简单塑料模具的能力;具备一定团队协作能力。
机械制图与CAD技术、UG软件应用:能够利用常用的CAD/CAM软件对模具结构进行设计,掌握阅读和绘制零件图、产品装配图;具备利用常用软件(Auto CAD、UG)对模具结构进行设计的能力:热爱本职工作,勇于奋斗、乐观向上,具有自我管理能力。
②模具制造模块。
模具CAD/CAM和模具仿真加工:能够利用软件对模具零件进行编程和自动加工,掌握CAM软件进行数控铣床、数控车床的自动编程;具备利用CAM软件对模具零件的加工进行自动编程的能力;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模具制造工艺学、钳工操作实训、机加工操作实训:能够操作普通机加工设备进行模具零件加工,掌握机械制造工艺基本理论及常用测量技术;依据模具使用要求,合理选用模具材料及热处理方法;会机械零件测绘技术、会车、锯、锉、钻、铰、攻丝等加工技术;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数控加工技术、多轴加工技术、特种加工技术:能够操作数控、电加工等设备对模具进行加工,掌握各种数控加工方法;具备合理选择各种数控加工机床的能力;具备数控铣床、数控车床、数控电加工机床程序编制能力;具备操作电火花线切割等电加工机床的能力;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索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③模具装调模块。
钳工操作实训、模具制造工综合实训:能够对冲压模具、塑料模具等结构较简单的模具进行装配、调试,掌握模具制造、装配、调试等理论知识;具有编制模具制造工艺规程的能力;具备分析解决模具制造中的工艺技术问题的能力;熟悉模具制造的新工艺、新技术;履行工作职责,具有社会责任感。
质量分析与控制技术:能够对模具零件实效作正确分析、并进行维修和改进,掌握模具零件的各种实效形式;对各种实效形式的原因进行分析;具备分析模具实效分析的能力;具备维修改进各种模具的能力;能较熟练的查阅专业书刊、工作手册等技术资料。
模具设备使用与维护:能够对模具生产设备进行维护调试,掌握机械机构和通用零件工作原理;会对简单的机械装置进行维护调试;具备对模具生产设备安装、维修、调试的能力;具备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3.2.2 建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融入课程思政的新型课程体系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刻反思教育实践中的盲区和误区,积极探索新时期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课程体系。打造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综合素养课程、社会科学课程为主干,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支撑的新型课程体系。
3.2.3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合理渗入双创教育
一是要开辟关于激发学生双创兴趣、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的课程教育模块;二是要围绕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技巧来开设一些深层次的课程教育模块;三是要围绕双创教育内容,积极开辟一些具有实践性质的活动型教育模块,如案例实践、项目实践等等,并且要对学生双创学习中的疑问进行及时关注与指导,促使其双创能力得到有力提升。
3.3 开发了培训课程和实施了公共实训
①与汽车、模具等企业合作,选派一定数量的学生完成相关课程的培训,并完成后续顶岗实习。按照企业人才培养需求,用企业生产任务作为教学内容,与企业共同开发《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加工技术》、《多轴加工技术》、《模具设计》等课程。具体需要按照企业生产内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共建教材、教学资源库、改革考核评价方式等。
②围绕浙江省公共实训基地,打造数控机床人才培养新基地。浙江省公共实训基地的主要效能:一方面是为专业教育提供诸如学生技能培训、学生技能研修、高级工培养、高级技师培养等服务,另一方面也承担着评价高技能人才、考核人才、举办科技成果战略会、开办职业技能大赛以及召开相关培训等活动。我校通过宁海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扶持、与当地各类数控企业进行合作,为培养高技能数控人才助力。
3.4 在企业和学校分别建立教学中心和培训中心
在企业车间内划分一定区域建成教学中心,配备一定数量的企业高级技工和各类中高档数控机床,专门负责校企合作课程的教学,为学生走向生产岗位做准备。学校成立校企合作培训中心,负责前往企业学生的基础技能的培训和企业员工的培训任务。
3.5 实现了以学校和企业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改革
本专业实践教学由学校教育为主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學+以企业教育为主体的轮岗实训组成。通过指引学生入企实训来深化学生对岗位工作环境、及工作要求方面认知,让他们能够深刻体悟到企业文化的内涵,潜移默化中养成科学态度、敬业品质、严谨作风等素养,培养出一批高技能与高素养的模具加工员、设计员、数控机床操作员、调试工。总之,通过采用“三位一体,四方联动”政校企合作的模式改革有效解决了我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加工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所遇到的困难,有效提升了数控人才培育质量,通过政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合作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惠莲.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经验与启示[J]. 教育与职业,2019(05).
[2]余再新.“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4(04).
[3]刘惠坚.校企双主体”办学的内涵、路径、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08).
[4]姜涛,应一帜,巫修海,王卫兵,王国栋,黎华平.高职数控技术专业OBE理念课程体系开发与建设[J].现代职业教育,2020(03).
[5]曾志斌.数控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3).
[6]赵鹏飞,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
作者简介:赵吉虎(1985-),男,甘肃酒泉人,讲师,在职硕士,研究方向为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职业教育;杨小梅(1983-),女,甘肃酒泉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机械制造、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