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中国教师研修网承担的重庆市江北区两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的实施情况和成果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有效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研修机制,为更好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关键词:能力提升工程;教学模式;应用能力;有效机制;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8)23-0088-05
研究背景
1.问题提出
重庆市江北区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始于1995年,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在资源平台、应用能力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重硬轻软”“重建轻用”现象,即注重信息化硬件建设,忽略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和管理;适合区域教师学生自主学习的数字教学资源匮乏,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进程比较缓慢;缺乏专业信息化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队伍;教师学生网络研修和自主学习空间尚未完全实现“人人通”。
2.理论基础
混合式学习注重传统学习方式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方式相结合,也就是说,既要教師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启发、监控的主导作用,又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体现出主动、积极、创造的主体地位。[1]国际教育技术界普遍认为,要想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必须将传统学习与网络化学习结合起来,并且使二者优势互补。
3.现实基础
江北区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在重庆市处于领先地位。区域教师基本形成了运用网络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实践自觉,使用的资源主要是录播系统课堂交互式教学诊断平台、江北区教育资源流媒体数字平台、中国基础教育知识资源总库(CNKI)和重庆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2013年开始构建区域中小学课堂教学交互式诊断平台,初步形成“远程互动,立体诊断”的教学教研生态系统。2016年建成区域教育云平台,实现了两平台的互联互通和与上级教育数据中心的“无缝衔接”。2016年开始在区域学校开展年级整体推进云课堂实验项目。2016年9月重庆市教委召开课改现场会推介江北经验。2017年加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未来学校创新计划”,以未来学校为载体,从空间、课程、方法、技术等方面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
目前,江北区关于信息化应用的研究主要有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应用课堂录播系统,建构区域中小学教师交互式教学诊断平台的实践研究”、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技术研究专项课题“‘云课堂’建设的教学机制研究”。
江北区多次组织“国培计划”——重庆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科主题式混合培训项目培训者培训,培训人数达3000多人次,混合式学习的本土经验较为丰富。
项目概况
1.项目背景,整体概况
根据教育部、重庆市教委相关文件精神,为切实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学科教学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助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江北区通过信息化环境下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常态化的校本研修机制,围绕促进专业发展、转变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的主题,与中国教师研修网合作,分别在2015年5月、12月组织了两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混合式培训,培训涉及各学段全学科的中小学教师。
第二期“能力提升”项目截至2016年4月1日24时,有学时人数为1866人,合格人数为1866人,参训率为100%,学习率为100%,合格率为100%。将参加培训的1866名学员,按照学科学段分成59个学科工作坊,每个工作坊配备了3名坊主,负责指导学员的学习。截至2016年4月1日24时,59个工作坊共提交作业8115篇,参与活动8666个,发布日志1638篇,生成了大量的学习资源。
2.内容设计,按需研发
项目首先通过网络调研对区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整体水平和个体差异进行诊断分析,基于诊断结果,针对性地采用了“任务驱动、自主选学”的方式完成相应的研修任务与课程设计,本着“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实践”的原则,从学科教学全过程出发进行研修任务、学习课程的设计与研发,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不断融合,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与应用能力。
为满足区域不同信息技术水平学员的需求,项目采取测评诊断、按需选学、层次递进、任务驱动的方式,分类型、分阶段设置研修任务与相应课程,推出两组不同类型的任务包——“基于多媒体环境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任务类型Ⅰ)和“基于网络移动环境运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任务类型Ⅱ)[2],供学员选学。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
为了满足学员的差异性需求,提高课程任务的适应性,系统会对学员的学习能力、应用水平进行测评,自动生成相应的测评报告和课程选择建议,然后由学员根据报告和建议选择课程任务类型进行学习。
3.针对问题,有的放矢
“能力提升”工程项目依据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课程标准,结合重庆市江北区各级管理员、学科坊主和一线教师的反馈,加强教学实践应用,精心设计并完成管理者与培训者集中培训、学员网络研修、学员线下研修与实践测评、总结验收与汇聚资源等阶段的任务。在任务设计中,强化训前诊断性测评、训中过程性测评和训后发展性测评,并增加“加强跟踪指导与项目优化”阶段,确保项目后续的跟进、指导、优化、实效和常态化,针对问题,有的放矢。
(1)骨干面授,建立团队
项目首先进行为期1天的集中培训,从体验式培训切入,帮助管理者、指导者、领导者(校长)等不同角色的骨干力量在切实感受信息技术对区域教育教学创新改革和均衡发展带来重要契机的基础上,提升其项目实施能力。针对管理者,提升江北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项目的统筹规划能力、过程监管能力和激励评价能力;针对指导者,培养其对本区域学员的信息技术应用需求的分析能力、符合教师发展需求的研修主题的策划能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研修活动的组织能力、挖掘和培养重庆市江北区信息技术应用专业人员的指导能力;针对领导者,提升其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领导能力、引领教师发展能力、校本研修规划能力。
关键词:能力提升工程;教学模式;应用能力;有效机制;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8)23-0088-05
研究背景
1.问题提出
重庆市江北区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始于1995年,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在资源平台、应用能力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重硬轻软”“重建轻用”现象,即注重信息化硬件建设,忽略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和管理;适合区域教师学生自主学习的数字教学资源匮乏,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进程比较缓慢;缺乏专业信息化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队伍;教师学生网络研修和自主学习空间尚未完全实现“人人通”。
2.理论基础
混合式学习注重传统学习方式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方式相结合,也就是说,既要教師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启发、监控的主导作用,又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体现出主动、积极、创造的主体地位。[1]国际教育技术界普遍认为,要想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必须将传统学习与网络化学习结合起来,并且使二者优势互补。
3.现实基础
江北区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在重庆市处于领先地位。区域教师基本形成了运用网络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实践自觉,使用的资源主要是录播系统课堂交互式教学诊断平台、江北区教育资源流媒体数字平台、中国基础教育知识资源总库(CNKI)和重庆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2013年开始构建区域中小学课堂教学交互式诊断平台,初步形成“远程互动,立体诊断”的教学教研生态系统。2016年建成区域教育云平台,实现了两平台的互联互通和与上级教育数据中心的“无缝衔接”。2016年开始在区域学校开展年级整体推进云课堂实验项目。2016年9月重庆市教委召开课改现场会推介江北经验。2017年加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未来学校创新计划”,以未来学校为载体,从空间、课程、方法、技术等方面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
目前,江北区关于信息化应用的研究主要有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应用课堂录播系统,建构区域中小学教师交互式教学诊断平台的实践研究”、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技术研究专项课题“‘云课堂’建设的教学机制研究”。
江北区多次组织“国培计划”——重庆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科主题式混合培训项目培训者培训,培训人数达3000多人次,混合式学习的本土经验较为丰富。
项目概况
1.项目背景,整体概况
根据教育部、重庆市教委相关文件精神,为切实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学科教学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助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江北区通过信息化环境下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常态化的校本研修机制,围绕促进专业发展、转变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的主题,与中国教师研修网合作,分别在2015年5月、12月组织了两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混合式培训,培训涉及各学段全学科的中小学教师。
第二期“能力提升”项目截至2016年4月1日24时,有学时人数为1866人,合格人数为1866人,参训率为100%,学习率为100%,合格率为100%。将参加培训的1866名学员,按照学科学段分成59个学科工作坊,每个工作坊配备了3名坊主,负责指导学员的学习。截至2016年4月1日24时,59个工作坊共提交作业8115篇,参与活动8666个,发布日志1638篇,生成了大量的学习资源。
2.内容设计,按需研发
项目首先通过网络调研对区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整体水平和个体差异进行诊断分析,基于诊断结果,针对性地采用了“任务驱动、自主选学”的方式完成相应的研修任务与课程设计,本着“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实践”的原则,从学科教学全过程出发进行研修任务、学习课程的设计与研发,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不断融合,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与应用能力。
为满足区域不同信息技术水平学员的需求,项目采取测评诊断、按需选学、层次递进、任务驱动的方式,分类型、分阶段设置研修任务与相应课程,推出两组不同类型的任务包——“基于多媒体环境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任务类型Ⅰ)和“基于网络移动环境运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任务类型Ⅱ)[2],供学员选学。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
为了满足学员的差异性需求,提高课程任务的适应性,系统会对学员的学习能力、应用水平进行测评,自动生成相应的测评报告和课程选择建议,然后由学员根据报告和建议选择课程任务类型进行学习。
3.针对问题,有的放矢
“能力提升”工程项目依据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课程标准,结合重庆市江北区各级管理员、学科坊主和一线教师的反馈,加强教学实践应用,精心设计并完成管理者与培训者集中培训、学员网络研修、学员线下研修与实践测评、总结验收与汇聚资源等阶段的任务。在任务设计中,强化训前诊断性测评、训中过程性测评和训后发展性测评,并增加“加强跟踪指导与项目优化”阶段,确保项目后续的跟进、指导、优化、实效和常态化,针对问题,有的放矢。
(1)骨干面授,建立团队
项目首先进行为期1天的集中培训,从体验式培训切入,帮助管理者、指导者、领导者(校长)等不同角色的骨干力量在切实感受信息技术对区域教育教学创新改革和均衡发展带来重要契机的基础上,提升其项目实施能力。针对管理者,提升江北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项目的统筹规划能力、过程监管能力和激励评价能力;针对指导者,培养其对本区域学员的信息技术应用需求的分析能力、符合教师发展需求的研修主题的策划能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研修活动的组织能力、挖掘和培养重庆市江北区信息技术应用专业人员的指导能力;针对领导者,提升其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领导能力、引领教师发展能力、校本研修规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