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冲向威尼斯的冬天(节选)

来源 :南方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lei2_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
  一九九六年秋天,我大学生活的最后一年,出于对我病情的照顾,我妈给我买了一张飞机票,从重庆飞往合肥。她自己那时还没坐过飞机呢,直到八年后,她才在万州五桥机场登上了一架小型飞机。那次她抵达北京后,恐惧地向我描述飞行带来的不安全感。我的父母生平第一次走进飞机场,跟着十几个人走出巴掌大的候机厅,走向空旷的停机坪。她说,那个飞机那么小,她好像只是登上了一只蜻蜓。由于没有经验,她以为飞行过程中那些剧烈的颤抖和摇晃都是正常的,飞机着陆后,她站在北京机场的地面上,仍感觉整个大地都在动荡。我后来猜测,他们乘坐的也许是四川航空公司的EMB-145喷气支线客机。这款飞机由巴西航空工业公司研发生产,配置50个座位,正逐渐取代中国自行研制的运-7客机。EMB-145从巴西出发,横跨大西洋、地中海,飞过西班牙、希腊、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最后从乌鲁木齐飞抵成都,再派送至离我家最近的万州机场。机场建在长江南岸的一座山顶上,就像拿一把刀轻轻削平了山峰,留下平整的跑道。我想象我的父母从大巴山脉的群山之间起飞,俯瞰长江像一条浑浊的水沟,而这条水沟是他们多年来通往世界的必经水路,有时是客船的四等舱,有时是快艇。一九九六年秋天,我就是乘坐了一艘快艇,像火箭划过水面,沿长江而上,抵达重庆朝天门码头,再辗转到江北机场。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我坐在飞机座位上的不安,不懂如何系好安全带,当空姐问我需要什么餐点时,我一声不吭,不知道要花多少钱。透过窗户,我看见自己腾空而起,眼下的群山变成沟壑,汽车像玩具一样随手可摘,随后我们升入云层,仿佛飘浮在还未缝制的棉花被上。飞机降落在合肥骆岗机场时,我看见了一望无际的平原,城市郊区凸起一座小山,名叫大蜀山,海拔不超过300米。我一直很想去爬爬这座山地公园,但不知为何从未成行。走出骆岗机场,我搭上机场大巴一路往北,还没走进市区便到了我的大学。这是一所刚成立不到十年的小学校,隶属于国家烟草专卖局。我的同学大都是全国各地的烟草公司子弟,我也不例外,其余还有一些安徽本地的生源。这些安徽的同学跟烟草系统无关,他们自成一派,形成了一个小圈子,很明显他们大多来自小地方,家境也并不优渥,看我们这些烟草子弟的眼神,起初都带着敌视。整个学校只有两栋学生宿舍,一栋女生,一栋男生。我住在409寝室,一共八个人,三个来自安徽本地,其中一个是我下铺,他又瘦又小,佝着背,仿佛永远直不起身来,散发着柔弱和阴郁的气质。他是我大学期间唯一结交的安徽男生,也许是因为我们都爱看小说,或者他身上那种与众不同的姿态,热爱文学,有时像我一样对未来怀着不切实际的梦想。我们都梦想离开家乡,去更远的地方走走。他羡慕我至少离开了重庆,走了一千二百公里抵达安徽,而他那时最远的旅行就是从安徽南部走到省城合肥。现在我已记不清他是乘火车还是坐大巴来的合肥。火车站位于城市的另一端。有好几次,我和他骑车从学校出发,沿着美菱大道往北而去,经过市中心的四牌楼,围着市府广场绕一圈,最后犹豫着要不要骑到火车站。在我模糊的記忆里,火车站那一片区域很荒凉,遍布铁轨,有很多六七十年代的国营厂小区,已显露出破败的迹象。我的下铺是一个疯狂的自行车手,像踩着风火轮驶过所有的十字路口,而我那时还未掌握骑车的诀窍。在我的老家,自行车不是交通工具,而是一种娱乐,县城中心的广场上有一块平地,摆了几辆自行车,一块钱可以骑一个小时。我是到了合肥才第一次摸上自行车的车把,花了好几天才学会骑行几米。随后我立即去附近的修车摊买了一辆二手车,开始逐步探索学校周围方圆几公里的世界。这辆车的后刹坏了,所以我只能靠双脚磨地才能慢慢停下来。但我很快意识到,原来只需要两个轮子,生活的空间就可以无限扩大,如果带够干粮,也许我们能骑车绕着世界走一圈。傍晚时我常骑车去卫岗,离学校最近的商业中心,就像所有城市的边缘地带一样,卫岗是一个还未繁荣就已衰落的地界。我记得卫岗百货大楼的外墙有一个大钟,时针永远停在晚上六点和七点之间,好像这里从来没见过太阳。卫岗电影院每年都会放一次《魂断蓝桥》,每一次都是情侣之夜。我和我的下铺,总是在吃完晚饭后临时决定骑车出门,当我们从市区回来,途经卫岗,就会看见一对一对刚刚从电影院散场的年轻人。而我们的行动毫无方向,像两个四处流窜的游民,从卫岗骑到四牌楼,再沿着长江中路骑到三孝口,有时我们窜进一些小路,吃一碗撒了虾米的馄饨,再回到金寨路。我还记得我们曾路过中国科技大学,新校门威严大气,那些走进走出的大学生都闪着金光。我们停在马路对面,左脚支撑着自行车,默默地凝视着这些学生,仿佛仰望着我们那些不切实际的梦想,直到左脚酸了,才重新坐上车,慢慢骑回学校。
  我在夏日的一个午后发现自己可能生病了。在走廊尽头的洗漱间,我对着水槽咳嗽,吐了几口痰,痰里有一团浓血。我走回宿舍,心情沉重,不敢告诉任何人。但连着好几天痰里再也没见血,然后是暑假,我乘火车去了天津,和两个朋友去北京游玩了一周。我们住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宿舍,在炎热的夏天逛完了每一个著名景点。现在回想起来,我对那一次的故宫和长城毫无印象,后来我曾多次游览这些地方,但始终提不起兴趣。故宫那些五彩琉璃瓦和几近透明的白玉栏杆,只是徒增这个地方的荒谬。游客拥挤在明晃晃的石板上,流着汗,努力从窗户望向黑洞洞的房间,而屋子里什么也没有。但我却迷上了圆明园。我记得我们临近中午才从圆明园东门走进去,那条路几乎没什么游客,好像荒废已久,路旁杂草丛生,右手边是一个废弃的小湖,湖里开满了荷花。路的尽头就是大水法。从那时起我就知道此生我将永远流连于各种遗址和废墟之间,多年后我无数次进入希腊和土耳其,以及罗马和伊朗,都是因为这些国家拥有数不尽的废墟、残破的墙、孤独的石柱,以及石柱上方的无尽的蓝天。在圆明园的那个下午,我和我的两个朋友,长久地坐在大水法对面的木椅上,我盯着眼前的这片废墟,丝毫没有感受到萧瑟和苍凉,而是一种绵长的生命力。也许是毁灭带来了灵魂的自由,这些废墟只有经过火光之灾,才能从清朝的往日生活中解脱。我们在树荫下沉默地坐着,由于极度困倦,最后全都睡着了。第二天,我们坐上一辆开往南郊的公交车,前往世界公园。这个地方如今看来显得很可笑,在当时却给了我北京之行最大的震撼。我们只花了几个小时,就走遍了全世界,好像观看了一本立体的旅行教科书。在整个游逛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咳嗽,不停地流汗,但我宁可忽视这些症状,也不愿打扰到这趟旅行。最后,我们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回到重庆,再坐船回到县城。我妈立即察觉出我的身体不对劲,我已瘦成了一个猴子。医生检查了我的肺部X光片,说必须马上住院,肺结核已经很严重了。我躺在病床上输液,睡了一觉又一觉。朋友们排队来探望我,他们没有一个被传染上,简直是奇迹。我妈反复告诉我,肺结核已经被攻克了,不要担心,很快就会好的。但我仍然对这种传染病充满了恐惧。我想象在未来半年甚至一年,不会再有人接触我,就像被封闭在这个无法逃脱的病房一样,每天只能等待别人走进来。我记得病房只有我一个人,也许是我父母找到了一家清静的小医院,而不是较大的县人民医院。每天上午,当他们离开去上班之后,房间里只剩下我自己,我仰望着天花板,意识到死亡的可能性,而我还不满二十岁,即将变成一座废墟。
其他文献
牛油果  在废弃的周末时光  的矿井中,它们的兴致  像石油工人般发黑,  不再对其他事物感兴趣。  只有落魄的肉堆砌在核心上。  一团迫切的绳索把它们组织在一起,  耷拉着头,海蚀龛般的灯笼  照亮我们的道路,为你绿色的逃犯  在已经下降太多的心中索取一个出口。  没人知道这欢快的瞬间  如何从无秩序的金属球溢出,  这痛的汁液,被沥青拍打的爱,  抹在面包片上,让沾满麦麸的嘴唇变冷。  克里特
期刊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修建的房子大多是砖泥结构,盖瓦,一排三间并列的样式,中间那间稍大,系多功能房,兼做伙房,客厅,也是一家人的活动场所,左右两边房间往往再从中间隔断,做卧室。村里还有更古老的房子,砖木结构,叫作正房子, 有厅,有正房和厢房,还有天井,曾经是白墙黛瓦,但大多已墙皮脱落,颜色灰黑,飞檐翘角还在。正房子高大宽敞,但往往分属几家人居住,也就逼仄不已。那时候,家里子女普遍多,三到四个
期刊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  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  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  昏黄的灯光,照在阆中古城之南、与之隔江对望的南津关古镇入口的牌坊上,夜幕中的一切已没有了白天的美好,而变得迷离、慵懒和平淡。  然而时间指向晚上八时,雷鸣般的战鼓在这里骤然擂响,原先站在屋檐下的古装“铜人”也动了起来。  旌旗招展处,一着戏服的黑脸大汉闪亮
期刊
许多年前,曾经与兰田瑶乡的母亲河西江不期而遇。一个少年撑一支长篙,从北向南横渡青狮潭,飘过公平湖,荡过西湖, 漫溯西江,在那个冬天的月夜把竹排泊在西洲。那年的西江尾,月色清冷,夜风徐徐。一条瘦小的江流,娓娓自山谷而来,又袅袅自山谷而去。高远的天空,深邃而湛蓝,一轮圆月皎皎悬挂东山,白云悠悠飘荡,天下的皎白跌进西洲的湾流里,皱成点点珠光。夜鸟贴着水面滑行,忽而直冲天空,一两声钢铁一般坚硬的鸣叫,像打
期刊
女人吓得一夜没睡觉,连人带头蒙在被子里盼天亮。有时候撩开被子看一眼,天还黑着,又赶紧用被子蒙住头。这样折腾了一整夜,大概黎明的时候才迷糊了一会儿。没睡好觉,走路就没力气。女人一走一晃,一走一晃,晃晃荡荡往前走。感觉肚子里饿得挖心挖肺般难受,就更走不动了。  她得把握好自己,一旦晃到路外边,就滚下山坡去了,若是掉到悬崖下呢,就摔死了。她告诫自己一定要往里边走,千万别晃到路外边。  三十多里山路,平常
期刊
侄女静静在群里发了一下视频,一群人在围桌吃饭,里面有一个我认识的原村支书。不以为意,估计家里又请客了,只是这村支书原先同我哥是宿敌,现在来我家吃饭,意味着他们和好了?不过,这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所谓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  静静见我们没有说话,说:“那么一个漂亮的女生你们都没注意到吗?”  掉头再看视频。  “谁呀?”  “是谁,不认识呀。”她没有回答,扔一个石头到水里,自己跑了。  
期刊
螃蟹给圣人的谜语  成为圣人之前  走投无路的他去了海边  一只微小的招潮蟹  把他引向雄伟的巨象般的海岬  去周游列国吧,孩子  一只帝王蟹给他建议  去办个学校吧,青年  一只珊瑚蟹提供了方案  去研究命运吧,老先生  一只面包蟹现场在水湾里演示了  沉浮,换气和优雅的小跑  更多的螃蟹朝他走来  为什么直接给我答案,谜语呢  他问斯芬克斯这是什么意思  斯芬克斯说,在我们之间  不断折返跑的
期刊
和田印象  到了和田,最初会被一种宁静、朴素的气氛感染,继而又会受到一种美轮美奂的精神冲击。那天下闻名的林带、条田、道路、水渠,让你有一种置身于天园的恍然。朴素宁静的田园之美在这遥远的边陲一隅悄悄绽放,它让我们还来得及品评一下恬静、质朴这如今在都市里已经稀缺的东西。而神奇的艾德莱丝绸、华美的和田地毯,则散发着和田人创新和智慧的光芒,它美丽的图案、丰富的色彩中迸发出的那种绚丽和大气,高调地在世界张扬
期刊
期刊
写诗的经年,文字火热温度极高,渺小的顿号足可以使我整夜整夜地热血沸腾  或者说,是喷涌奔流地失眠  万星漂流苍穹如海,一只老态龙钟的猫在流光四射的泥瓦房顶,撕咬无处安放的不眠诗句,陪我守夜的狗,一点一点地咬碎夜的片断,然后吞下  一些古怪的象形文字正在离开母亲的土地和庄稼,开始不识人间烟火,不懂得和时光拥抱,与刀光剑影血淋的现实握手言和,相依为命  那时候的夜和现在不一样  现在的夜有风雨和雷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