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
一九九六年秋天,我大学生活的最后一年,出于对我病情的照顾,我妈给我买了一张飞机票,从重庆飞往合肥。她自己那时还没坐过飞机呢,直到八年后,她才在万州五桥机场登上了一架小型飞机。那次她抵达北京后,恐惧地向我描述飞行带来的不安全感。我的父母生平第一次走进飞机场,跟着十几个人走出巴掌大的候机厅,走向空旷的停机坪。她说,那个飞机那么小,她好像只是登上了一只蜻蜓。由于没有经验,她以为飞行过程中那些剧烈的颤抖和摇晃都是正常的,飞机着陆后,她站在北京机场的地面上,仍感觉整个大地都在动荡。我后来猜测,他们乘坐的也许是四川航空公司的EMB-145喷气支线客机。这款飞机由巴西航空工业公司研发生产,配置50个座位,正逐渐取代中国自行研制的运-7客机。EMB-145从巴西出发,横跨大西洋、地中海,飞过西班牙、希腊、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最后从乌鲁木齐飞抵成都,再派送至离我家最近的万州机场。机场建在长江南岸的一座山顶上,就像拿一把刀轻轻削平了山峰,留下平整的跑道。我想象我的父母从大巴山脉的群山之间起飞,俯瞰长江像一条浑浊的水沟,而这条水沟是他们多年来通往世界的必经水路,有时是客船的四等舱,有时是快艇。一九九六年秋天,我就是乘坐了一艘快艇,像火箭划过水面,沿长江而上,抵达重庆朝天门码头,再辗转到江北机场。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我坐在飞机座位上的不安,不懂如何系好安全带,当空姐问我需要什么餐点时,我一声不吭,不知道要花多少钱。透过窗户,我看见自己腾空而起,眼下的群山变成沟壑,汽车像玩具一样随手可摘,随后我们升入云层,仿佛飘浮在还未缝制的棉花被上。飞机降落在合肥骆岗机场时,我看见了一望无际的平原,城市郊区凸起一座小山,名叫大蜀山,海拔不超过300米。我一直很想去爬爬这座山地公园,但不知为何从未成行。走出骆岗机场,我搭上机场大巴一路往北,还没走进市区便到了我的大学。这是一所刚成立不到十年的小学校,隶属于国家烟草专卖局。我的同学大都是全国各地的烟草公司子弟,我也不例外,其余还有一些安徽本地的生源。这些安徽的同学跟烟草系统无关,他们自成一派,形成了一个小圈子,很明显他们大多来自小地方,家境也并不优渥,看我们这些烟草子弟的眼神,起初都带着敌视。整个学校只有两栋学生宿舍,一栋女生,一栋男生。我住在409寝室,一共八个人,三个来自安徽本地,其中一个是我下铺,他又瘦又小,佝着背,仿佛永远直不起身来,散发着柔弱和阴郁的气质。他是我大学期间唯一结交的安徽男生,也许是因为我们都爱看小说,或者他身上那种与众不同的姿态,热爱文学,有时像我一样对未来怀着不切实际的梦想。我们都梦想离开家乡,去更远的地方走走。他羡慕我至少离开了重庆,走了一千二百公里抵达安徽,而他那时最远的旅行就是从安徽南部走到省城合肥。现在我已记不清他是乘火车还是坐大巴来的合肥。火车站位于城市的另一端。有好几次,我和他骑车从学校出发,沿着美菱大道往北而去,经过市中心的四牌楼,围着市府广场绕一圈,最后犹豫着要不要骑到火车站。在我模糊的記忆里,火车站那一片区域很荒凉,遍布铁轨,有很多六七十年代的国营厂小区,已显露出破败的迹象。我的下铺是一个疯狂的自行车手,像踩着风火轮驶过所有的十字路口,而我那时还未掌握骑车的诀窍。在我的老家,自行车不是交通工具,而是一种娱乐,县城中心的广场上有一块平地,摆了几辆自行车,一块钱可以骑一个小时。我是到了合肥才第一次摸上自行车的车把,花了好几天才学会骑行几米。随后我立即去附近的修车摊买了一辆二手车,开始逐步探索学校周围方圆几公里的世界。这辆车的后刹坏了,所以我只能靠双脚磨地才能慢慢停下来。但我很快意识到,原来只需要两个轮子,生活的空间就可以无限扩大,如果带够干粮,也许我们能骑车绕着世界走一圈。傍晚时我常骑车去卫岗,离学校最近的商业中心,就像所有城市的边缘地带一样,卫岗是一个还未繁荣就已衰落的地界。我记得卫岗百货大楼的外墙有一个大钟,时针永远停在晚上六点和七点之间,好像这里从来没见过太阳。卫岗电影院每年都会放一次《魂断蓝桥》,每一次都是情侣之夜。我和我的下铺,总是在吃完晚饭后临时决定骑车出门,当我们从市区回来,途经卫岗,就会看见一对一对刚刚从电影院散场的年轻人。而我们的行动毫无方向,像两个四处流窜的游民,从卫岗骑到四牌楼,再沿着长江中路骑到三孝口,有时我们窜进一些小路,吃一碗撒了虾米的馄饨,再回到金寨路。我还记得我们曾路过中国科技大学,新校门威严大气,那些走进走出的大学生都闪着金光。我们停在马路对面,左脚支撑着自行车,默默地凝视着这些学生,仿佛仰望着我们那些不切实际的梦想,直到左脚酸了,才重新坐上车,慢慢骑回学校。
我在夏日的一个午后发现自己可能生病了。在走廊尽头的洗漱间,我对着水槽咳嗽,吐了几口痰,痰里有一团浓血。我走回宿舍,心情沉重,不敢告诉任何人。但连着好几天痰里再也没见血,然后是暑假,我乘火车去了天津,和两个朋友去北京游玩了一周。我们住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宿舍,在炎热的夏天逛完了每一个著名景点。现在回想起来,我对那一次的故宫和长城毫无印象,后来我曾多次游览这些地方,但始终提不起兴趣。故宫那些五彩琉璃瓦和几近透明的白玉栏杆,只是徒增这个地方的荒谬。游客拥挤在明晃晃的石板上,流着汗,努力从窗户望向黑洞洞的房间,而屋子里什么也没有。但我却迷上了圆明园。我记得我们临近中午才从圆明园东门走进去,那条路几乎没什么游客,好像荒废已久,路旁杂草丛生,右手边是一个废弃的小湖,湖里开满了荷花。路的尽头就是大水法。从那时起我就知道此生我将永远流连于各种遗址和废墟之间,多年后我无数次进入希腊和土耳其,以及罗马和伊朗,都是因为这些国家拥有数不尽的废墟、残破的墙、孤独的石柱,以及石柱上方的无尽的蓝天。在圆明园的那个下午,我和我的两个朋友,长久地坐在大水法对面的木椅上,我盯着眼前的这片废墟,丝毫没有感受到萧瑟和苍凉,而是一种绵长的生命力。也许是毁灭带来了灵魂的自由,这些废墟只有经过火光之灾,才能从清朝的往日生活中解脱。我们在树荫下沉默地坐着,由于极度困倦,最后全都睡着了。第二天,我们坐上一辆开往南郊的公交车,前往世界公园。这个地方如今看来显得很可笑,在当时却给了我北京之行最大的震撼。我们只花了几个小时,就走遍了全世界,好像观看了一本立体的旅行教科书。在整个游逛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咳嗽,不停地流汗,但我宁可忽视这些症状,也不愿打扰到这趟旅行。最后,我们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回到重庆,再坐船回到县城。我妈立即察觉出我的身体不对劲,我已瘦成了一个猴子。医生检查了我的肺部X光片,说必须马上住院,肺结核已经很严重了。我躺在病床上输液,睡了一觉又一觉。朋友们排队来探望我,他们没有一个被传染上,简直是奇迹。我妈反复告诉我,肺结核已经被攻克了,不要担心,很快就会好的。但我仍然对这种传染病充满了恐惧。我想象在未来半年甚至一年,不会再有人接触我,就像被封闭在这个无法逃脱的病房一样,每天只能等待别人走进来。我记得病房只有我一个人,也许是我父母找到了一家清静的小医院,而不是较大的县人民医院。每天上午,当他们离开去上班之后,房间里只剩下我自己,我仰望着天花板,意识到死亡的可能性,而我还不满二十岁,即将变成一座废墟。
一九九六年秋天,我大学生活的最后一年,出于对我病情的照顾,我妈给我买了一张飞机票,从重庆飞往合肥。她自己那时还没坐过飞机呢,直到八年后,她才在万州五桥机场登上了一架小型飞机。那次她抵达北京后,恐惧地向我描述飞行带来的不安全感。我的父母生平第一次走进飞机场,跟着十几个人走出巴掌大的候机厅,走向空旷的停机坪。她说,那个飞机那么小,她好像只是登上了一只蜻蜓。由于没有经验,她以为飞行过程中那些剧烈的颤抖和摇晃都是正常的,飞机着陆后,她站在北京机场的地面上,仍感觉整个大地都在动荡。我后来猜测,他们乘坐的也许是四川航空公司的EMB-145喷气支线客机。这款飞机由巴西航空工业公司研发生产,配置50个座位,正逐渐取代中国自行研制的运-7客机。EMB-145从巴西出发,横跨大西洋、地中海,飞过西班牙、希腊、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最后从乌鲁木齐飞抵成都,再派送至离我家最近的万州机场。机场建在长江南岸的一座山顶上,就像拿一把刀轻轻削平了山峰,留下平整的跑道。我想象我的父母从大巴山脉的群山之间起飞,俯瞰长江像一条浑浊的水沟,而这条水沟是他们多年来通往世界的必经水路,有时是客船的四等舱,有时是快艇。一九九六年秋天,我就是乘坐了一艘快艇,像火箭划过水面,沿长江而上,抵达重庆朝天门码头,再辗转到江北机场。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我坐在飞机座位上的不安,不懂如何系好安全带,当空姐问我需要什么餐点时,我一声不吭,不知道要花多少钱。透过窗户,我看见自己腾空而起,眼下的群山变成沟壑,汽车像玩具一样随手可摘,随后我们升入云层,仿佛飘浮在还未缝制的棉花被上。飞机降落在合肥骆岗机场时,我看见了一望无际的平原,城市郊区凸起一座小山,名叫大蜀山,海拔不超过300米。我一直很想去爬爬这座山地公园,但不知为何从未成行。走出骆岗机场,我搭上机场大巴一路往北,还没走进市区便到了我的大学。这是一所刚成立不到十年的小学校,隶属于国家烟草专卖局。我的同学大都是全国各地的烟草公司子弟,我也不例外,其余还有一些安徽本地的生源。这些安徽的同学跟烟草系统无关,他们自成一派,形成了一个小圈子,很明显他们大多来自小地方,家境也并不优渥,看我们这些烟草子弟的眼神,起初都带着敌视。整个学校只有两栋学生宿舍,一栋女生,一栋男生。我住在409寝室,一共八个人,三个来自安徽本地,其中一个是我下铺,他又瘦又小,佝着背,仿佛永远直不起身来,散发着柔弱和阴郁的气质。他是我大学期间唯一结交的安徽男生,也许是因为我们都爱看小说,或者他身上那种与众不同的姿态,热爱文学,有时像我一样对未来怀着不切实际的梦想。我们都梦想离开家乡,去更远的地方走走。他羡慕我至少离开了重庆,走了一千二百公里抵达安徽,而他那时最远的旅行就是从安徽南部走到省城合肥。现在我已记不清他是乘火车还是坐大巴来的合肥。火车站位于城市的另一端。有好几次,我和他骑车从学校出发,沿着美菱大道往北而去,经过市中心的四牌楼,围着市府广场绕一圈,最后犹豫着要不要骑到火车站。在我模糊的記忆里,火车站那一片区域很荒凉,遍布铁轨,有很多六七十年代的国营厂小区,已显露出破败的迹象。我的下铺是一个疯狂的自行车手,像踩着风火轮驶过所有的十字路口,而我那时还未掌握骑车的诀窍。在我的老家,自行车不是交通工具,而是一种娱乐,县城中心的广场上有一块平地,摆了几辆自行车,一块钱可以骑一个小时。我是到了合肥才第一次摸上自行车的车把,花了好几天才学会骑行几米。随后我立即去附近的修车摊买了一辆二手车,开始逐步探索学校周围方圆几公里的世界。这辆车的后刹坏了,所以我只能靠双脚磨地才能慢慢停下来。但我很快意识到,原来只需要两个轮子,生活的空间就可以无限扩大,如果带够干粮,也许我们能骑车绕着世界走一圈。傍晚时我常骑车去卫岗,离学校最近的商业中心,就像所有城市的边缘地带一样,卫岗是一个还未繁荣就已衰落的地界。我记得卫岗百货大楼的外墙有一个大钟,时针永远停在晚上六点和七点之间,好像这里从来没见过太阳。卫岗电影院每年都会放一次《魂断蓝桥》,每一次都是情侣之夜。我和我的下铺,总是在吃完晚饭后临时决定骑车出门,当我们从市区回来,途经卫岗,就会看见一对一对刚刚从电影院散场的年轻人。而我们的行动毫无方向,像两个四处流窜的游民,从卫岗骑到四牌楼,再沿着长江中路骑到三孝口,有时我们窜进一些小路,吃一碗撒了虾米的馄饨,再回到金寨路。我还记得我们曾路过中国科技大学,新校门威严大气,那些走进走出的大学生都闪着金光。我们停在马路对面,左脚支撑着自行车,默默地凝视着这些学生,仿佛仰望着我们那些不切实际的梦想,直到左脚酸了,才重新坐上车,慢慢骑回学校。
我在夏日的一个午后发现自己可能生病了。在走廊尽头的洗漱间,我对着水槽咳嗽,吐了几口痰,痰里有一团浓血。我走回宿舍,心情沉重,不敢告诉任何人。但连着好几天痰里再也没见血,然后是暑假,我乘火车去了天津,和两个朋友去北京游玩了一周。我们住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宿舍,在炎热的夏天逛完了每一个著名景点。现在回想起来,我对那一次的故宫和长城毫无印象,后来我曾多次游览这些地方,但始终提不起兴趣。故宫那些五彩琉璃瓦和几近透明的白玉栏杆,只是徒增这个地方的荒谬。游客拥挤在明晃晃的石板上,流着汗,努力从窗户望向黑洞洞的房间,而屋子里什么也没有。但我却迷上了圆明园。我记得我们临近中午才从圆明园东门走进去,那条路几乎没什么游客,好像荒废已久,路旁杂草丛生,右手边是一个废弃的小湖,湖里开满了荷花。路的尽头就是大水法。从那时起我就知道此生我将永远流连于各种遗址和废墟之间,多年后我无数次进入希腊和土耳其,以及罗马和伊朗,都是因为这些国家拥有数不尽的废墟、残破的墙、孤独的石柱,以及石柱上方的无尽的蓝天。在圆明园的那个下午,我和我的两个朋友,长久地坐在大水法对面的木椅上,我盯着眼前的这片废墟,丝毫没有感受到萧瑟和苍凉,而是一种绵长的生命力。也许是毁灭带来了灵魂的自由,这些废墟只有经过火光之灾,才能从清朝的往日生活中解脱。我们在树荫下沉默地坐着,由于极度困倦,最后全都睡着了。第二天,我们坐上一辆开往南郊的公交车,前往世界公园。这个地方如今看来显得很可笑,在当时却给了我北京之行最大的震撼。我们只花了几个小时,就走遍了全世界,好像观看了一本立体的旅行教科书。在整个游逛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咳嗽,不停地流汗,但我宁可忽视这些症状,也不愿打扰到这趟旅行。最后,我们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回到重庆,再坐船回到县城。我妈立即察觉出我的身体不对劲,我已瘦成了一个猴子。医生检查了我的肺部X光片,说必须马上住院,肺结核已经很严重了。我躺在病床上输液,睡了一觉又一觉。朋友们排队来探望我,他们没有一个被传染上,简直是奇迹。我妈反复告诉我,肺结核已经被攻克了,不要担心,很快就会好的。但我仍然对这种传染病充满了恐惧。我想象在未来半年甚至一年,不会再有人接触我,就像被封闭在这个无法逃脱的病房一样,每天只能等待别人走进来。我记得病房只有我一个人,也许是我父母找到了一家清静的小医院,而不是较大的县人民医院。每天上午,当他们离开去上班之后,房间里只剩下我自己,我仰望着天花板,意识到死亡的可能性,而我还不满二十岁,即将变成一座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