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西江

来源 :南方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ping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年前,曾经与兰田瑶乡的母亲河西江不期而遇。一个少年撑一支长篙,从北向南横渡青狮潭,飘过公平湖,荡过西湖, 漫溯西江,在那个冬天的月夜把竹排泊在西洲。

那年的西江尾,月色清冷,夜风徐徐。一条瘦小的江流,娓娓自山谷而来,又袅袅自山谷而去。高远的天空,深邃而湛蓝,一轮圆月皎皎悬挂东山,白云悠悠飘荡,天下的皎白跌进西洲的湾流里,皱成点点珠光。夜鸟贴着水面滑行,忽而直冲天空,一两声钢铁一般坚硬的鸣叫,像打水漂一样消失在氤氲的水汽里。

西江犹如一位深谷幽兰般超凡脱俗的少女,矜持而淑雅,孤寂而清丽。在那一夜, 她住进了一个少年的心里。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西江成了我割舍不掉的梦。
  1

这些年,陆陆续续走过西江东,宿过西江西,也曾徘徊西江尾……但是,对于西江的源头一直不得而知,西江于我似乎是隔了一层面纱,缥缈虚无在梦里。

探源西江源头在我心里拧成一个心结。闲时翻阅一些灵川地方史志类的书籍,得知兰田河又名西江,发源于锅底塘顶。河水注入青狮潭水库。全长15公里,流域面积82平方公里。其最大支流黄皮江,发源于江洲坪,于界脚底纳入西江。

海拔1722米的锅底塘顶不仅是西江的源头,它还是灵川县境最高峰,广西高峰之一,也是广西最难征服的高山之一。户外驴界曾流传一句话:宁爬摩天岭,莫登锅底塘。可见锅底塘顶的艰难险阻、神秘莫测。近些年时有驴友乘兴而来,铩羽而归,鲜有人能真正登顶锅底塘。登锅底塘顶有两难, 一是无路可循,二是难以确定真正的山顶, 就是当地瑶民也没几个人见过锅底塘的真面目。它的存在,无时无刻不在激发着我的征服欲,同时,它的险峻也是我多年来一直无法逾越的难题。

这是一个时机成熟的初夏。我与友人循着西江河,直捣西江源锅底塘。我们未雨绸缪制订了登山的路线,从荒田寨步行,沿着开金矿的废路从东南方向突破锅底塘。可是原先找好的向导因临时有事爽约,这变故几乎让我们半途而废。幸运的是,我们在蜜蜂岩村找到另外一个好心的向导徐富友。他说他少年时去过一次,只记得大致方向,全然忘记了曾经走过的路线,这次不是带路而是陪同我们一起去寻找锅底塘顶。

有了向导的加入,我们信心大增,分别骑上两辆摩托车,在崎岖不平、弯弯曲曲的机耕路上一路北上。经过了最偏远的一个寨子黄河田,再行进一个多小时,摩托车便在陡峭松散的山路上打滑侧翻。我们无奈弃车徒步,顺着这条开挖出来拉竹子的,但早已被雨水冲废的山路,挥杖直指锅底塘。

路上徐富友说起他三十年前来爬过一次锅底塘顶,那时候才十几岁,现在变化很大,只记得山顶上有一处航标塔遗址。途中我们看到峡谷左侧巉然矗立一面危岩。他告诉我们,这就是燕子岩,岩上有一个洞,以前住过土匪。但是这个曾经住过土匪的山洞,至今却没人能找得到了。两个小时之后,我们不知迂回攀爬了多少个弯,不知多少个突兀雄起的山头踩在脚底下,山路终于断在一个坡坎上。眼前无路可趁,横亘在我们前面的是密密麻麻的万顷摆竹林。青色的竹竿,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俊雅飘逸,傲然挺立。一头扎进竹海,仿佛走进了青纱帐,走进了甘蔗林,走进了一个不着边际的迷宫。抬头不见天空,只见成片的墨绿竹叶堆积头顶,随风摇摆。置身竹海我们体验着“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的优雅清新,感受到“信步云梯绕青苍,涉溪越嶂向天游”的攀爬乐趣。

然而好景不长,我们绕过了一个山坳, 往龙胜方向攀爬了一个多小时,最终迷失在这竹林阵里,摸不清东南西北。徐富友走前面探路,不小心踩到猎人放的野猪夹,我们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夹子掰开,把他的脚扯出来。幸而踩偏了,脚只受了一点点轻伤。我们只好原路返回,前途未卜让我们身心俱疲。

回到山坳,我们取道山脊,翻上一个又一个山脊,才沉到了一个狭长而平坦的峡谷。峡谷里有涓涓细流,潺潺地在野草间不停流动。谷中古木虬枝纵横,一朵朵粉红色的山花附生在苍老的树干上,生動而明亮。徐富友兴奋地告诉我们,这个一公里长的峡谷就是锅底塘。眼前的现实颠覆了我的想象,我一直以为锅底塘应该是一个锅底一样圆圆的深潭,谁知是这样一段浅浅的凹槽湿地。这就是我费尽千辛万苦寻到的西江之源呢!我心想这也应该算是灵川灵秀山川的第一川吧。穿过这长长的锅底塘,往西面爬上一个山顶,我们很快到达了锅底塘顶。

多年前这个坡顶没有灌木只有杂草,如今锅底塘顶方圆一百多平方米山顶全被比人高的矮竹林所侵占,挤得密密麻麻,严严实实。顶部仅有二十平方米左右,其中立有石群,有两块巨石间夹着一棵粗壮高山杜鹃。航标塔的基石早被枝叶覆盖,无从找寻。我站到巨石之上,举手拥抱蓝天,任长风扑面,这一刻心旷神怡,豁然开朗。鸟瞰远处层山矮竹林交错掩隐覆盖,参天古木,藤蔓密布,竹海碧波,再远处东面是巍巍的华南第一峰猫儿山,南面是桂林城……一时感慨万端,思潮如涌,有清新雅静的享受,也有突出重围的宽慰,有艰难困苦的感叹,也有玉汝于成的收获。

山因水而活,水得山而媚。原来,西江的妩媚尽得于锅底塘顶的巍峨。   2

西江的另外一个源头便是云天草场江洲坪。

江洲坪地处越城岭余脉,平均海拔1400 米。它与南山牧场遥相呼应,像珍藏在深闺的一块碧绿的翡翠,嵌镶在桂北的崇山峻岭之上。江洲坪孕育了西江最大支流黄皮江, 这是西江水重要的补给。

我第一次跟几位文友去江洲坪,是三年前的深秋。那年进山的路还没铺水泥,原生态的一条泥石路,坎坷险峻。这条机耕路犹如一条长长的裙带,从平地飘上天空,飘带顺着一个个坡坎,蜿蜒如蛇行。沿路板垒界梯田层层叠叠,如链似带,峡谷的江中飞瀑流泉,如诗如画。越野车到上黄皮江寨子便戛然而止,我们背上帐篷进寨子去打听去路。上黄皮江是来路上最后一个瑶寨,六七家木楼依坡而建,寨中道路的石板上横卧三只黄狗,目光恬淡地看着我们,木楼的门口有耄耋老人在淘米,见到我们跟我们热情地打招呼,整个寨子显出一派安宁祥和气氛。

我们顺着老人指点的方向前行,经过瑶寨,顺过一条水渠,穿过一条幽美的小溪, 钻过一片竹林,便到达黄皮江的源头江洲坪水库。

水库在江洲坪草场的最东端,秋冬季节,水冷湖瘦,水面在风里一阵一阵的皱紧又散开,散开又皱紧。湖中那些树根僵而不朽,摆出各种造型站立在湖中,偶有水鸟孤傲的立于桩头,像极了八大山人的孤禽图。湖下水草依依,水中悬浮着大团大团朵状的山蛙蛋卵,有鱼在水心逡巡,甩一下尾巴便钻进水藻丛中了。水畔铺展着一个大草坪, 草坪很特别,是红色的,红色的草地像一块大大的红绸缎。百十头膘肥的黄牛在悠闲地埋头吃草,那饱满滚圆的肚子,金黄油亮的毛发,使人一见就生喜爱之情。夕阳的斜晖透过树梢铺在红色的草地上,像抖落了一层暖暖的光阴。

从水库爬上西面的山坡,就可极目万亩草场了。那些高高低低起伏不断的小山包,披着厚厚的草毯,似女性坚挺的胸脯,尽情地展示着自然的美。这一个个土包土岭,竟然跟当地流传的一个美丽的传说有关呢。说是古代的时候,一个神仙云游到此,看到这块可以建都城的风水宝地后,掐指一算,算出皇宫应该在第一百个山头那里。于是,他坐下来数山头, 结果怎么数都是九十九个,原来他忘了数自己屁股下面坐着的山头。后来他一生气,袖子一挥,结果所有的石头都被甩到了广西大化的七百,七百從此变成了石山王国。而他袖子带回来的小石头便成了桂林现在奇特山峰, 江洲坪变成了如今没有石头的大草场。站在草坡上,感觉有一股仙气拂来,远处碧蓝的天空与山峦连接着,白云山岚像长在草场上的棉团。清风过冈,轻吟浅唱如同来自云端上的天籁;鹰隼翱翔,声声鸟鸣总能触摸灵魂深处的神经末梢。所有的喧嚣都远去了,天地间一片空灵。

江洲坪的夜是沁冷的,那些冷气从地下冒出,透进我的骨髓里。我一夜不得入眠, 禅坐帐篷当中,听几颗露雨打在帐篷上,铿锵有声。一颗雨珠滑落草尖,和着泥土流进江洲坪水库,流进黄皮江,跳下大岩石瀑布,在界脚底融入西江主流,终归到青狮潭的浪花一朵。

数着江洲坪夜的心跳,直到东方天际翻起鱼肚白。我迫不及待攀上山顶看日出。此时从天地的缝隙里挤出了一条咖啡色的光带,这光带渐渐由深变浅,由曙红变金黄。过了一会,凝重的色调变得明快了,殷红的太阳开始冉冉地从层层深黛色的远山浮起, 一点,一点……终于整个浮出天幕,露出浑圆圆的、红润润的笑容。霎时间,好像熔化了的金水缓缓地从东方天际倾泻流淌过来, 这浩瀚的绵绵不绝如黄色海洋一样的澎湃的霞晖,让江洲坪这块碧绿的翡翠变成一块黄玉。百余个圆乳状山包延绵环绕在江洲坪万亩草场上,从江洲坪东北面兀然突起的锅底塘顶,到矗立在草场中央150米高的测风塔,再到江洲坪西侧屹立的灵川、临桂、龙胜三县界碑……一切都在朝晖的映照下,折射出柔美金黄的光华。东方渐渐明亮起来,太阳放射出万道金光,广袤天空绣着朵朵火红云彩,玫瑰色的晨曦洒遍草场。一时之间,亘古的大山都沉醉于她辉明的怀抱之中了。

秋风与作烟云意,晓日令涵草木姿。云天草场的壮丽滋养着一条河流的柔情。

3

探访西江源,让我知道了西江的来龙, 但要厘清了一条河的整个脉络,我还需去西江尾弄清她的去脉。

西江尾位于西洲。西洲是西江融合西湖的衔接地。一路经历灵川县境最大的落差、经历千回百转断崖绝壁跌宕而来的西江,在涌入西湖之际,来了一个不舍的转身,弯出了一湾河洲。河洲上依山畔水簇拥栋栋楼房,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西洲壮寨。多年前的那个冬天,我在西洲邂逅西江,那时候西洲寨子的建筑一律是木楼吊脚楼,月色凄美,河水缓缓围绕山庄。这祯水墨山居画卷一直镌刻在我的脑海里。如今再来看西洲, 那些有特色的东西已经不复当年,吊脚楼却改建成了小洋楼,祖辈保留下来的爬楼、坐妹、唱贺郎歌等浓郁的民俗风情也渐渐地淡了,这些跟随时代的变化,让我有一种莫名的失落和痛惜。

其他文献
一  天色渐暗。对面郭爷爷家墻根下一排盆栽菊花,在晚风里低眉,金中泛焦的花瓣微微颤抖。我坐在门边的竹藤椅上,有街坊大妈走过,问:“薇薇,今天你爸妈走,你没去送送?”  “没。”我答。几分钟前,我和祖父祖母刚吃过晚饭,祖父又拿起报纸,祖母系上围腰洗碗,我到门口看书,那里的光线好一些。但毕竟是秋天了,两扇朱门一敞,浑身爬满凉意。我关上了右边的门,难得,从左侧门外泻进来的光还够用一阵子。  “没呢,她爸
期刊
明德给丁墨打电话的时候,她正在给学生上课,没有接他的电话,等丁墨再打回去的时候,是别人接的,说明德已经被送到医院了。“是轻度中风。”等她赶到医院,那个医生对丁墨说。  医生年纪不大,至少在丁墨看来不算大得足以让她完全放心,但他脸上的黑框眼镜和抑郁的气质又多少让她打消了一些疑虑。当时明德正躺在病床上,脸白得像张纸,罩着呼吸机,旁边的床头柜上放着心脏监视器。他才五十四岁,身体一向强健,没想到会一下子就
期刊
祁东县第一中学的大门将我这个农家女拒之门外后,父亲望女成凤的心灰暗了三分。开学第三天,我才心不甘情不愿地去双桥区中学报到。区中学离我们家二十来里路,父亲一头挑着我的被褥,一头挑着二十多斤大米,走在前面,我背着个帆布书包, 耷拉着头跟在后面,一路上山高水长,父女一句话都没有。父亲帮我去食堂交了米,被褥放到寝室,简单交代了两句就转回去了。我找到分配的班级,去班主任那儿报到,站在门口,迟挨了一下才跨进屋
期刊
百无聊赖的午后,母亲说,你们去看看外公吧。母亲看看老二,老二躺在沙发看电视,好像没听见。母亲看看老三,老三说, 妈,我这几天加班没睡好,改天再去吧。母亲最后看向我,我有些犹豫,但嘴巴答应了,说,妈,我去吧。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长大后,我们都不喜欢去外公那边了。母亲望了一圈我们仨,感觉到了我们的为难,她叹口气说,外公老了,看一次就少一次了。我们仨都不说话。每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我们都约定回乡下父母
期刊
哥嫂还是好的,有长兄为父长嫂如母的古风。他感受得到。回来那天,嫂子提个猪食桶,欢喜地说:“啊,星子?仙娘算得真准,说你不久就会回来,真的回来了。”说罢,丢下猪食桶,忙去给他打水洗脸,备衣铺床。大哥挑一担柴火回来,惊喜盈满了脸膛,笨拙地问他:“回来了?回来就好了!”俩兄弟在火塘边寒暄,大哥看着他说:“老想你,有时夜里都睡不着……”弄得他眼眶热热的。几年不见,哥嫂都有些老相了。特别是大哥,瘦得厉害,险
期刊
有关她小时候的糗事简直是太多了。从我记事起,就听长辈们说她小时候被称为喇叭大师,因为太爱哭。一言不合,哭;走路落在后头,哭;想要某样东西,哭;感觉受委屈了,那更要哭!好像这天底下没有她一哭办不到的事情。奇怪的是,长大后她便不爱哭了。与小时爱哭的她,简直判若两人。参加工作后的她,做起事来一个顶俩。学习能力与新环境的适应力甚强,但是性子急,心里藏不了任何事。天不怕地不怕,活脱脱的女汉子一枚。可在炙热的
期刊
期刊
牛油果  在废弃的周末时光  的矿井中,它们的兴致  像石油工人般发黑,  不再对其他事物感兴趣。  只有落魄的肉堆砌在核心上。  一团迫切的绳索把它们组织在一起,  耷拉着头,海蚀龛般的灯笼  照亮我们的道路,为你绿色的逃犯  在已经下降太多的心中索取一个出口。  没人知道这欢快的瞬间  如何从无秩序的金属球溢出,  这痛的汁液,被沥青拍打的爱,  抹在面包片上,让沾满麦麸的嘴唇变冷。  克里特
期刊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修建的房子大多是砖泥结构,盖瓦,一排三间并列的样式,中间那间稍大,系多功能房,兼做伙房,客厅,也是一家人的活动场所,左右两边房间往往再从中间隔断,做卧室。村里还有更古老的房子,砖木结构,叫作正房子, 有厅,有正房和厢房,还有天井,曾经是白墙黛瓦,但大多已墙皮脱落,颜色灰黑,飞檐翘角还在。正房子高大宽敞,但往往分属几家人居住,也就逼仄不已。那时候,家里子女普遍多,三到四个
期刊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  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  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  昏黄的灯光,照在阆中古城之南、与之隔江对望的南津关古镇入口的牌坊上,夜幕中的一切已没有了白天的美好,而变得迷离、慵懒和平淡。  然而时间指向晚上八时,雷鸣般的战鼓在这里骤然擂响,原先站在屋檐下的古装“铜人”也动了起来。  旌旗招展处,一着戏服的黑脸大汉闪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