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董继宁
毕业院校:湖北美术学院
湖北省美术院院长、硕士生导师、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艺委会主任
代表作有:
《秋水无际》被北京中南海勤政殿收藏
《月光下的茅屋》入选“百年中国画展”
其作品获澳大利亚“93悉尼”亚太地区水墨画大赛金奖、1990年北京国际艺苑首届中国画5年成就美术奖、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载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
今年8月,董继宁入选为“中国最具升值潜质的百位国画家”,如同带着乡土气息的莫言文学获得了诺贝尔的青睐,董继宁的艺术价值也是由他故乡的大山赋予的。
1955年10月,董继宁出生于湖北咸宁一个小山村,那个小山村依附在大别山的根脉上。从小董继宁就呼吸着鄂南山区的清新空气,望着绵延的群山,被山间泉水滋养长大。在他眼里,山水是有智慧有灵性的,儿时没有太多的娱乐项目,董继宁学会了倾听山水的声音,感悟山水的生命,也只有大山生养的孩子才能真正听懂这种原始的语言。
被山水滋养的董继宁和大山一样,逐渐形成了豁达刚毅、细腻浪漫的情怀和性格。这种性格使他更善于从苦涩中体味浪漫和超然,并把这种内涵在画作中流露出来,更增添画作的厚度。这就可以理解,在文化大革命他被下放当知青期间,面对事业和人生诸多迷茫时,仍能创作出《牛铃响起的地方》这类宁静浪漫的作品。
上世纪80年代,董继宁还在湖北美术学院读大学的时候,艺术家周韶华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学生:他很早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的画作总能准确的传达出想要表达的文化内涵。近年来,周韶华也多次在公开场合对这个爱徒表示认可,随着画艺和思想的成熟,董继宁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样式和语言:大山大水,追求壮美意境,作品细腻幽深空灵,纯粹而不粗糙,作品不仅获得圈内人认可,连圈外人也能很容易接受。
董继宁虽然走出了大山,但看过他的画作后,又让人感觉他似乎从未离开过家乡。他情在大山,一种与大山对话的语言便自然涌动出来,笔墨随着情感自由在宣纸上游走。于是《长河落日圆》、《点点霜叶红》、《童年的回忆》等一系列怀念故土的作品倾泻而出。董继宁的首个大型个人画展在家乡咸宁开幕,虽然是在家乡的小舞台初试莺啼,但也正是这次画展使他的作品受到了艺术界的关注,让他的名声真正从山里飘到了山外。至此,故乡的大山不仅给了他艺术的细胞,又将他推上更大的舞台。
董继宁独特的性格再加上善于思考,让他的作品不同于别人。因长期关注山水,他对人生和生命也有了深刻的感悟,作品中时常出现人生命运在哲学范畴里的碰撞和思考。他的画作表面上是单纯的山水画,实则是对生命内容的歌颂。
作为画家,尤其是山水画家,外出写生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20年来的翻山越岭,他并不觉得辛劳孤寂,而是在用脚用眼用心感受各地山水的生命和历史文化,用艺术的审美与历史的厚重、现实生活进行碰撞,产生出创作的火花。
20世纪90年代,董继宁通过不断探索奔走的足迹和思考使自己的山水艺术作品全面走向了成熟,一系列对人生、自然、宇宙进行哲学思考的大主题作品喷涌而出。也是这一时期,他的作品走进了中国最高的艺术殿堂。《秋水无际》被北京中南海勤政殿收藏;《月光下的茅屋》入选“百年中国画展”;还有的作品获得澳大利亚“93悉尼”亚太地区水墨画大赛金奖,1990年北京国际艺苑首届中国画5年成就美术奖、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载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
圈内人评论董继宁中国画成功之处在于,他在传统画艺和现代技法之间找到了很好的结合点,作品中既有传统运用墨的技法,又有明亮的颜色来营造氛围,这种创新意识和观念的转变使他的抒情诗般的作品获得了更多观众的喜爱。
对于家乡的感恩和依恋,不仅表现在他的画作中,更体现在他的社会责任中,2009年9月,董继宁以个人名义捐款500万元,在家乡咸宁捐建了“记山大屋”艺术馆,建筑面积2843平方米。馆内展示着董继宁及其他画家所捐赠的艺术作品。
画了30多年的山水国画,以后还会转变主题和风格吗?董继宁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在当下的时代,自己仍一直在寻找艺术创造的定位,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为祖国山河立传,把民族精神通过山水形式表达出来。大山里蕴藏着丰富的历史、自然、人文以及民间故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虽然山水景致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艺术大师临摹过,但只要坚持深入生活,就一定能从相同的自然景观中挖掘出不同的人文精神。
毕业院校:湖北美术学院
湖北省美术院院长、硕士生导师、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艺委会主任
代表作有:
《秋水无际》被北京中南海勤政殿收藏
《月光下的茅屋》入选“百年中国画展”
其作品获澳大利亚“93悉尼”亚太地区水墨画大赛金奖、1990年北京国际艺苑首届中国画5年成就美术奖、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载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
今年8月,董继宁入选为“中国最具升值潜质的百位国画家”,如同带着乡土气息的莫言文学获得了诺贝尔的青睐,董继宁的艺术价值也是由他故乡的大山赋予的。
1955年10月,董继宁出生于湖北咸宁一个小山村,那个小山村依附在大别山的根脉上。从小董继宁就呼吸着鄂南山区的清新空气,望着绵延的群山,被山间泉水滋养长大。在他眼里,山水是有智慧有灵性的,儿时没有太多的娱乐项目,董继宁学会了倾听山水的声音,感悟山水的生命,也只有大山生养的孩子才能真正听懂这种原始的语言。
被山水滋养的董继宁和大山一样,逐渐形成了豁达刚毅、细腻浪漫的情怀和性格。这种性格使他更善于从苦涩中体味浪漫和超然,并把这种内涵在画作中流露出来,更增添画作的厚度。这就可以理解,在文化大革命他被下放当知青期间,面对事业和人生诸多迷茫时,仍能创作出《牛铃响起的地方》这类宁静浪漫的作品。
上世纪80年代,董继宁还在湖北美术学院读大学的时候,艺术家周韶华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学生:他很早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的画作总能准确的传达出想要表达的文化内涵。近年来,周韶华也多次在公开场合对这个爱徒表示认可,随着画艺和思想的成熟,董继宁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样式和语言:大山大水,追求壮美意境,作品细腻幽深空灵,纯粹而不粗糙,作品不仅获得圈内人认可,连圈外人也能很容易接受。
董继宁虽然走出了大山,但看过他的画作后,又让人感觉他似乎从未离开过家乡。他情在大山,一种与大山对话的语言便自然涌动出来,笔墨随着情感自由在宣纸上游走。于是《长河落日圆》、《点点霜叶红》、《童年的回忆》等一系列怀念故土的作品倾泻而出。董继宁的首个大型个人画展在家乡咸宁开幕,虽然是在家乡的小舞台初试莺啼,但也正是这次画展使他的作品受到了艺术界的关注,让他的名声真正从山里飘到了山外。至此,故乡的大山不仅给了他艺术的细胞,又将他推上更大的舞台。
董继宁独特的性格再加上善于思考,让他的作品不同于别人。因长期关注山水,他对人生和生命也有了深刻的感悟,作品中时常出现人生命运在哲学范畴里的碰撞和思考。他的画作表面上是单纯的山水画,实则是对生命内容的歌颂。
作为画家,尤其是山水画家,外出写生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20年来的翻山越岭,他并不觉得辛劳孤寂,而是在用脚用眼用心感受各地山水的生命和历史文化,用艺术的审美与历史的厚重、现实生活进行碰撞,产生出创作的火花。
20世纪90年代,董继宁通过不断探索奔走的足迹和思考使自己的山水艺术作品全面走向了成熟,一系列对人生、自然、宇宙进行哲学思考的大主题作品喷涌而出。也是这一时期,他的作品走进了中国最高的艺术殿堂。《秋水无际》被北京中南海勤政殿收藏;《月光下的茅屋》入选“百年中国画展”;还有的作品获得澳大利亚“93悉尼”亚太地区水墨画大赛金奖,1990年北京国际艺苑首届中国画5年成就美术奖、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载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
圈内人评论董继宁中国画成功之处在于,他在传统画艺和现代技法之间找到了很好的结合点,作品中既有传统运用墨的技法,又有明亮的颜色来营造氛围,这种创新意识和观念的转变使他的抒情诗般的作品获得了更多观众的喜爱。
对于家乡的感恩和依恋,不仅表现在他的画作中,更体现在他的社会责任中,2009年9月,董继宁以个人名义捐款500万元,在家乡咸宁捐建了“记山大屋”艺术馆,建筑面积2843平方米。馆内展示着董继宁及其他画家所捐赠的艺术作品。
画了30多年的山水国画,以后还会转变主题和风格吗?董继宁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在当下的时代,自己仍一直在寻找艺术创造的定位,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为祖国山河立传,把民族精神通过山水形式表达出来。大山里蕴藏着丰富的历史、自然、人文以及民间故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虽然山水景致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艺术大师临摹过,但只要坚持深入生活,就一定能从相同的自然景观中挖掘出不同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