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中的“多与少”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kaigui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对教师提出了进行教育科研的要求,但是在当时并未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和重视。90年代,在相关政策的出台下,教师逐渐走上了教育科研的道路,但仍是起步阶段。进入2l世纪,伴随着素质教育、新课改的大范围推行,广大教师原有的工作和教学方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他们逐渐认识到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也逐渐增加了在教育科研上时间、精力和财力的投入,产出了一系列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成果。但是在这些成果中,我们只要清醒地分辨其层次,冷静地观察其状况,就不难发现目前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存在着诸多怪现象。
  
  资源多、整合少
  
  教育科研资源涵盖广泛,可以是前人的成果,也可以是自己的经验总结;可以是校内图书室中的书籍、报刊,也可以是网络上的繁杂信息;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本身。笔者曾走访和调查了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各级各类中小学校80余所,从物质层面看,这些学校的教育研究资源内容不可谓不丰富,种类不可谓不齐全,设施不可谓不完善,可是从实效性上看,真可谓是整合不充分,挖掘不彻底,利用不到位。教师面对排列齐整的书报架无从下手,对大量的音像资料和调研数据也找不到共同特征,抓不住共性规律,而对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更是摸不清头绪。
  针对此种现象,教师可按照自己适应的分类方式对资源整合分类,注重平时的积累和整理,注意收集和记录自己及他人闪光的思想碎片。
  
  方法多、运用少
  
  教育科研的方法多种多样,有面向被研究者的行动研究,也有关注教师自身的教育叙事研究;有总结经验、理论探讨的定性研究,也有通过图表数据统计分析的定量研究;有观察法,也有文献法;有访谈法,也有问卷法。每一种研究方法都在长期的教育科研过程中显示出了其独有的优势,但是科研方法单一化也逐渐成为解决教育科研问题的瓶颈,制约着中小学教科研的发展。
  教师们往往只钟情于一种或少数几种方法,运用起来也得心应手,但往往是在研究过程中明明看出了问题却不能发现问题的本质和关键,找不到一个直接的、有效的、根本的解决办法,阻碍了教科研的前进。目前我国大部分教师运用较多的是对现象的观察,对问题的描述,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却在更深层次上忽略了教科研的理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这里突出强调教师对于事实描述、经验总结等定性研究运用的泛泛,并不是全盘否定观察法或坚决排斥描述方法,一味地推行问卷法或盲目地崇拜实验法,而是希望广大教师能够基于学校,从问题出发,面向不同的研究对象,注重定性、定量相结合,感性、理性相交叉,描述、推理相补充,观察、分析相支撑,灵活地、综合地运用多种科研方法,使科研成果同时具有可读性、科学性、规范性、前瞻性和时代性,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能够从本原上有效解决教育疑难或预见性地对潜在的问题敲响警钟,防微杜渐。正如郑金洲教授所说:“研究方法只有综合运用,才有效力。”
  
  课题多、研究少
  
  现在各个中小学不论是示范校还是一般校,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或多或少地承担了一些不同级别的课题,有条件的学校甚至还设立了以学校命名的校级课题和项目,教师也因此分了一杯羹,“被科研”了一把。我们回过头来审视一下课题的产生和发展,课题应该来源于问题,是基于问题的课题研究,同时这一问题首先应该是一个真问题,并且一旦作为课题进行研究,就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研究完成后得出的结论或产生的成果能够使学校工作、教师行为和学生能力得到改善和提高,这样的课题才有价值。很多教师不了解课题情况,不了解自身能力,不了解研究对象,却盲目地参与课题或申报立项,最终导致课题成果质量不高,甚至不能按时结题。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搞研究;二是很多中小学教师自身并不具备进行科研的能力及条件。这一方面要求学校管理者要给予教师进行科研的宽松政策,“请进来,送出去”,加强教师科研培训,使教师有时间、有精力、有能力从事科研活动;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多读书,多学习,多思考,立于实践,用于实践,尽快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素质。
  
  成果多、转化少
  
  每到年终,中小学的年终总结或评优申报材料中都会有一连串让人振奋的数字,教科研部分自然也是其中的闪光点,可是我们能从中得到多少“干货”呢,又有多少可以带来学校教育质量的改善,教师行为的改变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呢,教师在申请课题、撰写论文、总结成果的时候是否着眼于学校的内涵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呢?
  为促进中小学教科研成果转化,学校要定期开展成果汇报会和推广会,使课题、研究、成果不再神秘;支持成果转化,给予一定财力和时间保障;出台相关制度,定期检查转化效果并提出改进策略。教师要始终以成果的最终转化为衡量标准;要坚持读书学习,阅读教科研论文和书籍,充分理解和消化其中的本质,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再外显为能够解决问题的具体时间方法和手段。
  
  被动多、主动少
  
  学校教育科研为什么出现了如此“多”与“少”的博弈,究其本质,是教师科研价值观的缺失和歪曲。有的教师陷入了“不评职晋级不申报课题,不评模选优不撰写论文,不接受检查不参与项目”的怪圈,自己也看不清前行的方向;有的教师则是找到了“打算研究,没有时间;想写论文,缺乏能力;发现问题,难于解决”的种种借口,为自己免去了开展教育科研的责任和义务。
  如何增强教师从事教科研的驱动力?这是一个综合课题。不仅需要外在激励机制的完善,更重要的在于教师的内驱力。这种驱动力是教师发乎内心的动力而非外力驱使。教师要像在以往工作中产生的对学生的爱和对教育事业的执著一样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培养科研意识,形成科研能力,有意识地整合教育科研的资源,积极申报和参与课题研究,综合运用多种科研方法,形成易推广、可转化的教育科研成果。
其他文献
不管拥有多大的雄心壮志和理想抱负,如果没有充足的教育经费支撑办学,校长也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和实现自己的宏伟蓝图。然而,单靠上级主管部门下发的教育经费,既不丰足又不及时,在
<正>就建筑企业而言,由于处于产业链的中端,成本受制于上游供应商(或分包商)的议价能力,收入受制于下游业主方对合同总价调整带来的影响。3月20日,财政部、税务总局、海关总
在温州 ,提起周德文这个名字 ,可谓掷地有声。人们说 ,周德文走到哪里 ,哪里就有一股旋风 ,一个传奇……学者型企业家 ?职业型企业家 ?社会型企业家 ?
核心下属具有推动单位创新发展、培育单位独有优势和规避单位发展风险等优势,但其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会带来打乱发展节奏、丢失关键机遇、加剧资源耗散、削弱个体认同等多重
FDG(18 fluorine .2 fluoro 2 deoxyglucose)即18F标记的脱氧葡萄糖 ,它是一种葡萄糖类似物 ,和人体所需的葡萄糖一样进入细胞 ,在细胞中被磷酸化形成FDG 6 磷酸 ,但是不能进一步代谢而积聚于细胞内。当FDG中的
期刊
宗教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从产生之日起,伴随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漫漫岁月,宗教不断地发挥着它们作用,成为统治者的思想工具,也
2008年10月,浙江省衢州市政府出台了《衢州市名师评选管理办法》,内容之一便是今后该市名师评选将打破终身资格;同年北京市门头沟区政府也决定为保证教学质量,对知名教师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