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阶段研究目标
以地处乡镇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为研究对象,旨在构建适合农村学校的优质教育教学模式即“三改一体化”整体育人体系。
二、阶段研究内容
深入触及课堂结构和“教与学”的关系问题。逐渐由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发展到“三改一体化”的整体育人体系的探索即校改是保障、班改是基础、课改是核心;研究如何让师生明确采用“三改一体化”的育人體系的意图;逐渐总结出“三改一体化”的育人体系下的不同课型的基本教学方法和学生自主管理途径。
三、阶段研究活动或举措
1.对教师的培养路径与措施(略);2.对学生的培养路径与措施。对学生的培训主要是通过班级管理和学习小组管理培训会、教师示范引领、观摩课堂视频录像、亲临其他班级观摩上课学生参与情况以及校园内体现课改的标语和板报布置等途径。每期新生都要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到其他班的观摩学习,以后还要不定时间相互观摩指导。
四、阶段研究成果
(一)认识成果。1.学生学习要实现三个“生成”观:知识生成、问题生成、能力生成;2.基础教育“人才观”
(二)操作成果
1.催生了强力的“三改一体化”育人管理系统:(1)科学谋划,建立系统完善的行政管理和监督制。我校成立了四个校级“名师室”: “冬藏文成名师交流室”、“春望兴隆名师工作室”、“夏雨润物名师工作室”、“秋实育人名师工作室”。“名师交流室”负责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课题奖励方案等;“名师工作室”负责制定课堂评价方案、课案编写方案、教改年度计划、教改管理方案(制度)等;(2)建立灵活高效的学生自主管理小组(以自主学习小组为核心),形成班级事务管理系统与机制。管理机制与原则:①一条龙人员稳定原则:从课外的食宿、文体活动、清卫等到课堂学习人员原则上一致;②小组人员构成定期变动:尽量让每个学生三年内达到在不同组内人人见面;③管理角色轮流原则:以小组为单位定期当班委,对全班轮流管理班级事务;组内角色也定期适度变换人员对组内进行自主管理;④管理机制上:采取组长制与学科代表制相结合的方式,组长主要负责从课外到课堂小组事务的统筹协调、学科代表主要负责从课堂到课外学科学习事务的统筹协调。⑤评价方式上:采取个体与集体捆绑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一人进步全组(班)光荣、一人受损全组(班)有责的氛围。
2.形成了“交互循环课堂”评价机制:(1)建立健全课堂管理制度;(2)制定了指导性的“交互循环课堂”评价表。
3.形成了“交互循环课堂”模式:(1)3种基本课型:预习课、展示课和训练课;(2)5种课堂环节:预习自学环节、交流探究环节、拓展提升环节、检测反馈环节、归纳总结环节;(3)1个课堂目标: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追求积极意义人生价值观的人,促进师生共同成长;解决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养成习惯的问题 ;学生最终形成自主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4)课堂内在结构简称“交互循环”。
4.形成有效的 “初案”——“通案”——“生成案”——“实施案”——“提升案”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五步导学案集体备课模式:(1)提前备课形成的课案为“初案”;(2)集体研讨:集集体智慧的“二次备课”统一使用的“通案”;(3)课前备课:在自主预习阶段,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发现、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即实现“问题生成”,从而形成“生成案”;(4)课中备课:师生共同进行班级个性化的三次备课形成“实施案”;(5)课后备课形成的“提升案”。
5.探索出了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与管理的有效途径:对学生学习与管理方法的培训主要是通过班级管理和学习小组管理培训会、教师示范引领、观摩课堂视频录像、亲临其他班级观摩上课学生参与情况以及校园内体现课改的标语和板报布置等途径。让学生明白其角色定位,树立课堂参与、合作、探究及质疑意识,掌握自主管理与学习的方法,清楚新课堂模式对学生的好处及要求,让学生敢于大胆参与课堂并逐步进入角色,真正学会学习、学会管理。
五、阶段研究效果
(一)学校办学效果明显提升:1. 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师生关系民主和谐;2.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增强;3.学生的学业成绩明显提高;4.教师专业发展整体提速;5.学校管理更科学与高效,办学效果明显特色化。
(二)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几年来,通过“三改一体化”育人体系的研究,在课堂教学改革以及学校教学管理、班级自主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引起了县以上相关部门领导、专家的高度关注和认可,支持力度显著加大。上级相关部门加大设施设备、师资的投入。2014年至今已投入改善学校基础设施、教学设备仅5000余万元,目前已规划资金又达4000余万元,2016年10月当地镇政府为学校新增地27亩;师资:2008—2013年新增教师仅8人,而2014年至今新增教师达48人。近几年来,家长借学校教学开放日活动积极进入校园走入课堂,与教师及子女互动,还经常以家长书信的形式向学校正面表达他们的心声。 首都师大副校长周建设、成都范学院教授李树清、市人民政府总督学余凯儒、市教科所专家唐永富、罗涛、曾生辉等多人均认为该课题具有极强的理论和实践推广价值。正因如此,2014年秋以来县教育局多次在我校召开“高效课堂交流现场会”;2015年以来,市区名校、县内乡镇学校派人(共约2200余人次)到校观摩学习,市县20余家定点与我校结为课改共同体学校;2016年1月以来,干部教师在市县级交流发言(展示课)达120余人次; 2016年3月18日和2017年1月9日我市教育局、教科所先后在学校召开“德阳市高效课堂调研座谈会”、“德才教育论坛暨兴隆学校教改表彰会”。如2017年3月13日的活动参与单位就达30个之多。课题于2015年12月获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叁等奖、2016年9月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成果壹等奖; “三改一体化”育人体系也受到了国家、省、市、县相关媒体的关注。中江电视台、德阳电视台、德阳日报、四川新闻网、《教育导报》、《中国教育报》等先后派记者深入我校就该育人体系进行了零距离采访报道。
以地处乡镇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为研究对象,旨在构建适合农村学校的优质教育教学模式即“三改一体化”整体育人体系。
二、阶段研究内容
深入触及课堂结构和“教与学”的关系问题。逐渐由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发展到“三改一体化”的整体育人体系的探索即校改是保障、班改是基础、课改是核心;研究如何让师生明确采用“三改一体化”的育人體系的意图;逐渐总结出“三改一体化”的育人体系下的不同课型的基本教学方法和学生自主管理途径。
三、阶段研究活动或举措
1.对教师的培养路径与措施(略);2.对学生的培养路径与措施。对学生的培训主要是通过班级管理和学习小组管理培训会、教师示范引领、观摩课堂视频录像、亲临其他班级观摩上课学生参与情况以及校园内体现课改的标语和板报布置等途径。每期新生都要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到其他班的观摩学习,以后还要不定时间相互观摩指导。
四、阶段研究成果
(一)认识成果。1.学生学习要实现三个“生成”观:知识生成、问题生成、能力生成;2.基础教育“人才观”
(二)操作成果
1.催生了强力的“三改一体化”育人管理系统:(1)科学谋划,建立系统完善的行政管理和监督制。我校成立了四个校级“名师室”: “冬藏文成名师交流室”、“春望兴隆名师工作室”、“夏雨润物名师工作室”、“秋实育人名师工作室”。“名师交流室”负责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课题奖励方案等;“名师工作室”负责制定课堂评价方案、课案编写方案、教改年度计划、教改管理方案(制度)等;(2)建立灵活高效的学生自主管理小组(以自主学习小组为核心),形成班级事务管理系统与机制。管理机制与原则:①一条龙人员稳定原则:从课外的食宿、文体活动、清卫等到课堂学习人员原则上一致;②小组人员构成定期变动:尽量让每个学生三年内达到在不同组内人人见面;③管理角色轮流原则:以小组为单位定期当班委,对全班轮流管理班级事务;组内角色也定期适度变换人员对组内进行自主管理;④管理机制上:采取组长制与学科代表制相结合的方式,组长主要负责从课外到课堂小组事务的统筹协调、学科代表主要负责从课堂到课外学科学习事务的统筹协调。⑤评价方式上:采取个体与集体捆绑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一人进步全组(班)光荣、一人受损全组(班)有责的氛围。
2.形成了“交互循环课堂”评价机制:(1)建立健全课堂管理制度;(2)制定了指导性的“交互循环课堂”评价表。
3.形成了“交互循环课堂”模式:(1)3种基本课型:预习课、展示课和训练课;(2)5种课堂环节:预习自学环节、交流探究环节、拓展提升环节、检测反馈环节、归纳总结环节;(3)1个课堂目标: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追求积极意义人生价值观的人,促进师生共同成长;解决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养成习惯的问题 ;学生最终形成自主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4)课堂内在结构简称“交互循环”。
4.形成有效的 “初案”——“通案”——“生成案”——“实施案”——“提升案”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五步导学案集体备课模式:(1)提前备课形成的课案为“初案”;(2)集体研讨:集集体智慧的“二次备课”统一使用的“通案”;(3)课前备课:在自主预习阶段,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发现、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即实现“问题生成”,从而形成“生成案”;(4)课中备课:师生共同进行班级个性化的三次备课形成“实施案”;(5)课后备课形成的“提升案”。
5.探索出了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与管理的有效途径:对学生学习与管理方法的培训主要是通过班级管理和学习小组管理培训会、教师示范引领、观摩课堂视频录像、亲临其他班级观摩上课学生参与情况以及校园内体现课改的标语和板报布置等途径。让学生明白其角色定位,树立课堂参与、合作、探究及质疑意识,掌握自主管理与学习的方法,清楚新课堂模式对学生的好处及要求,让学生敢于大胆参与课堂并逐步进入角色,真正学会学习、学会管理。
五、阶段研究效果
(一)学校办学效果明显提升:1. 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师生关系民主和谐;2.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增强;3.学生的学业成绩明显提高;4.教师专业发展整体提速;5.学校管理更科学与高效,办学效果明显特色化。
(二)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几年来,通过“三改一体化”育人体系的研究,在课堂教学改革以及学校教学管理、班级自主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引起了县以上相关部门领导、专家的高度关注和认可,支持力度显著加大。上级相关部门加大设施设备、师资的投入。2014年至今已投入改善学校基础设施、教学设备仅5000余万元,目前已规划资金又达4000余万元,2016年10月当地镇政府为学校新增地27亩;师资:2008—2013年新增教师仅8人,而2014年至今新增教师达48人。近几年来,家长借学校教学开放日活动积极进入校园走入课堂,与教师及子女互动,还经常以家长书信的形式向学校正面表达他们的心声。 首都师大副校长周建设、成都范学院教授李树清、市人民政府总督学余凯儒、市教科所专家唐永富、罗涛、曾生辉等多人均认为该课题具有极强的理论和实践推广价值。正因如此,2014年秋以来县教育局多次在我校召开“高效课堂交流现场会”;2015年以来,市区名校、县内乡镇学校派人(共约2200余人次)到校观摩学习,市县20余家定点与我校结为课改共同体学校;2016年1月以来,干部教师在市县级交流发言(展示课)达120余人次; 2016年3月18日和2017年1月9日我市教育局、教科所先后在学校召开“德阳市高效课堂调研座谈会”、“德才教育论坛暨兴隆学校教改表彰会”。如2017年3月13日的活动参与单位就达30个之多。课题于2015年12月获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叁等奖、2016年9月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成果壹等奖; “三改一体化”育人体系也受到了国家、省、市、县相关媒体的关注。中江电视台、德阳电视台、德阳日报、四川新闻网、《教育导报》、《中国教育报》等先后派记者深入我校就该育人体系进行了零距离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