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生物课程是培养人才基本素养的重要学科。初中时期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关键时期,是启蒙阶段,在这一时期积极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十分重要,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积极培养学生在生物课堂上的兴趣是每个生物教师应该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习兴趣;培养方法
学好任何一门知识,兴趣都十分重要,将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对于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和研讨生命科学及规律对于当今社会发展来说重要性越来越大。下面,我就如何积极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每堂生物课教学中,精心设计导入,能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讲“鱼的形态”时,先让学生观察活鲫鱼的外形、体色及其运动状态,然后分别剪掉它们的胸鳍、腹鳍和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学生们看到剪掉胸鳍和腹鳍的鲫鱼能向前流动,但鱼体翻滚,身体无法平衡,最终鱼腹向上;剪掉尾鳍的鲫鱼虽能保持身体平衡,但游动速度缓慢,基本上不能向前游动。这些现象使学生们异常兴奋,自然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
又如,在讲“近亲结婚的危害”时采用提问式导入课题:“咱们班有没有同学患色盲?”真巧,一个男生站起来说他患色盲。我又问他家里还有谁患色盲,他说他舅舅也是色盲。这时我告诉他们,我以前的一个男学生是色盲,他的外公也是色盲。学生们议论纷纷:“这是怎么回事?”我不急于解释,又进一步发问:“你们听说过哪个女孩患色盲?”学生们面面相觑,摇头摆手,底下又是一片议论声:“真怪!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在学生们充满期盼的目光中,教师真切的感受到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导入新课,效果可想而知。
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精心设计好新课的导入,一开始就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通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理论指出:“学生的发展是在真实的生活中实现的,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真实的生活活动和需要。”生活世界是蕴藏着丰富的价值和意义的世界,生活世界是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的主要力量源泉。物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联系实际,增加感性认识。用生活实际创设的物理情景,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实际,联系生活的内容很广泛,即包括生产技术实际,也包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还包括与物理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
充满情境的教学不再是枯燥、抽象的“死知识”,而是生动的、具体形象的“活知识”,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应是“灌输”,而是知识的生成与生长,更应该通过教学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创设物理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其探究物理知识的欲望和动力,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使他们在快快乐乐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
三、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研究生物学科的主要方法是科学实验。通过验证性实验可以巩固课堂知识,通过探索性实验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加强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加强演示实验,凡是应该让学生看到的,尽量让他们看到
例如,讲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氧气时,我们经常演示的是金鱼藻的放氧实验。这个实验虽不复杂,但常因季节的关系不能成功的演示,如因季节不合适,这部分内容可提前讲或用适宜强度的灯光代替阳光实验。当学生看到成串的气泡从叶片表面冒出时,兴奋得不得了,当收集在试管中的气体使余烬木条复燃时,这些接触实验甚少的七年级学生中有的竟吃惊的“啊!”了出来。又如,讲血液凝固的原因时,我补充了下列实验:用粗糙的木条不断搅动刚刚从动物体内流出的新鲜血液,木条就会缠上许多丝状物,其上粘有一些红色物质,是红细胞。洗去红细胞,丝状物呈现白色,这就是纤维蛋白,余下的血液不再凝固。学生感到很新奇,纷纷发问:“这是怎么回事?”教师顺理成章地讲述血液凝固的原因,并就此讲清血浆和血清的区别。特别要说明血浆中有的是纤维蛋白原,它是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在血小板释放的某种物质的作用下,才转化為纤维蛋白。
做上述实验的同时,让一部分新鲜血液凝固,将凝固的血块切开,让学生观察切面和外表面的红色有何不同,启发他们思考原因。他们说,类似的问题以前想都不曾想过,现在会想了,觉得很有意思,对于血红蛋白的特性今后再也不会忘记,判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标准也不会搞糊涂了。
2.边讲课边实验,尽量做到先做实验后得结论
例如,讲骨的成分时,每个学生取两条鱼肋骨,分别放在火上烧和放进稀盐酸中浸泡。实验过程中利用学生学过的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知识,引导他们观察骨的变化,启发他们自己总结骨的成分及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特性。并且实验前后分别称重,计算出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比例,进而让学生分析骨的成分与比例和骨特性的关系,归纳出骨的特性。课本中大多数的验证性实验,我都将其提前与新课的讲授结合进行。这样的授课方式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交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不会感到疲劳,难怪学生们说:“一堂课45分钟,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
3.增加实验,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动手机会
只要课时允许,生物课可增加的实验很多,如七年级的生物课我增加了以下一些实验:利用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直接观察细胞膜的存在;把菠菜叶下表皮置于不同温度的水中,观察气孔的开闭;观察黑藻叶肉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并做不同温度下流动速度的对照实验;观察红辣椒果皮细胞间的胞间连丝;观察一滴水中的各种藻类等等。
几年来,我把许多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分组实验做到每2人一组,增加了动手机会,在动手中动脑,不仅增长了知识,也增长了才干。
总之,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生物课程是培养人才基本素养的重要学科。教师必须重视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这是顺应时代教育需求,对提高学生的素质与我国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习兴趣;培养方法
学好任何一门知识,兴趣都十分重要,将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对于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和研讨生命科学及规律对于当今社会发展来说重要性越来越大。下面,我就如何积极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每堂生物课教学中,精心设计导入,能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讲“鱼的形态”时,先让学生观察活鲫鱼的外形、体色及其运动状态,然后分别剪掉它们的胸鳍、腹鳍和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学生们看到剪掉胸鳍和腹鳍的鲫鱼能向前流动,但鱼体翻滚,身体无法平衡,最终鱼腹向上;剪掉尾鳍的鲫鱼虽能保持身体平衡,但游动速度缓慢,基本上不能向前游动。这些现象使学生们异常兴奋,自然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
又如,在讲“近亲结婚的危害”时采用提问式导入课题:“咱们班有没有同学患色盲?”真巧,一个男生站起来说他患色盲。我又问他家里还有谁患色盲,他说他舅舅也是色盲。这时我告诉他们,我以前的一个男学生是色盲,他的外公也是色盲。学生们议论纷纷:“这是怎么回事?”我不急于解释,又进一步发问:“你们听说过哪个女孩患色盲?”学生们面面相觑,摇头摆手,底下又是一片议论声:“真怪!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在学生们充满期盼的目光中,教师真切的感受到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导入新课,效果可想而知。
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精心设计好新课的导入,一开始就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通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理论指出:“学生的发展是在真实的生活中实现的,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真实的生活活动和需要。”生活世界是蕴藏着丰富的价值和意义的世界,生活世界是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的主要力量源泉。物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联系实际,增加感性认识。用生活实际创设的物理情景,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实际,联系生活的内容很广泛,即包括生产技术实际,也包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还包括与物理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
充满情境的教学不再是枯燥、抽象的“死知识”,而是生动的、具体形象的“活知识”,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应是“灌输”,而是知识的生成与生长,更应该通过教学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创设物理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其探究物理知识的欲望和动力,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使他们在快快乐乐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
三、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研究生物学科的主要方法是科学实验。通过验证性实验可以巩固课堂知识,通过探索性实验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加强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加强演示实验,凡是应该让学生看到的,尽量让他们看到
例如,讲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氧气时,我们经常演示的是金鱼藻的放氧实验。这个实验虽不复杂,但常因季节的关系不能成功的演示,如因季节不合适,这部分内容可提前讲或用适宜强度的灯光代替阳光实验。当学生看到成串的气泡从叶片表面冒出时,兴奋得不得了,当收集在试管中的气体使余烬木条复燃时,这些接触实验甚少的七年级学生中有的竟吃惊的“啊!”了出来。又如,讲血液凝固的原因时,我补充了下列实验:用粗糙的木条不断搅动刚刚从动物体内流出的新鲜血液,木条就会缠上许多丝状物,其上粘有一些红色物质,是红细胞。洗去红细胞,丝状物呈现白色,这就是纤维蛋白,余下的血液不再凝固。学生感到很新奇,纷纷发问:“这是怎么回事?”教师顺理成章地讲述血液凝固的原因,并就此讲清血浆和血清的区别。特别要说明血浆中有的是纤维蛋白原,它是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在血小板释放的某种物质的作用下,才转化為纤维蛋白。
做上述实验的同时,让一部分新鲜血液凝固,将凝固的血块切开,让学生观察切面和外表面的红色有何不同,启发他们思考原因。他们说,类似的问题以前想都不曾想过,现在会想了,觉得很有意思,对于血红蛋白的特性今后再也不会忘记,判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标准也不会搞糊涂了。
2.边讲课边实验,尽量做到先做实验后得结论
例如,讲骨的成分时,每个学生取两条鱼肋骨,分别放在火上烧和放进稀盐酸中浸泡。实验过程中利用学生学过的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知识,引导他们观察骨的变化,启发他们自己总结骨的成分及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特性。并且实验前后分别称重,计算出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比例,进而让学生分析骨的成分与比例和骨特性的关系,归纳出骨的特性。课本中大多数的验证性实验,我都将其提前与新课的讲授结合进行。这样的授课方式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交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不会感到疲劳,难怪学生们说:“一堂课45分钟,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
3.增加实验,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动手机会
只要课时允许,生物课可增加的实验很多,如七年级的生物课我增加了以下一些实验:利用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直接观察细胞膜的存在;把菠菜叶下表皮置于不同温度的水中,观察气孔的开闭;观察黑藻叶肉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并做不同温度下流动速度的对照实验;观察红辣椒果皮细胞间的胞间连丝;观察一滴水中的各种藻类等等。
几年来,我把许多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分组实验做到每2人一组,增加了动手机会,在动手中动脑,不仅增长了知识,也增长了才干。
总之,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生物课程是培养人才基本素养的重要学科。教师必须重视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这是顺应时代教育需求,对提高学生的素质与我国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