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皮杜访问云冈石窟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918582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蓬皮杜总统访华期间中,出人意料的专程前往大同参观访问,云冈石窟因为他的访问而蜚声海内外,陪同访问的周恩来总理也因此亲自过问云冈石窟的修缮工作。当时的大同市委宣传部、大同市文化局委托中央新闻电影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纪录片《周总理陪同蓬皮杜访问大同》,影片在全国上映后,超高的放映量使得大同和云冈石窟的知名度大幅提升,以至于很多人对于山西只知大同而不知省会太原。
  蓬皮杜当年为什么要来大同?仅仅是因为仰慕云冈石窟吗?民间有一些传说,比如有人说他的父亲当年曾在晋北传教,蓬皮杜就出生在大同的许堡。但是,这些传说并没有得到任何印证。
  2017年10月21日,蓬皮杜的儿子沿着父亲的足迹,在44年之后访问了云冈石窟,再续蓬皮杜家族与大同的深厚渊缘。今天,太原道转发44年前接待工作亲历者的回忆文章,让大家了解周总理陪同蓬皮杜总统访问大同期间的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
  邓大姐提前来大同视察准备工作
  1973年9月15日,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来大同参观访问。那时,“文革”还未结束,国内政局动荡,社会秩序极不稳定。总理日理万机,肩负重任,又身染重病。因此,在总理陪同蓬皮杜到达大同的前十天,中央派出由时任中央警卫局局长兼8341部队政委的杨德中陪同邓颖超来到大同,对周总理、蓬皮杜一行的活动范围、路线、住地及生活接待等事项进行了视察。


  我们从飞机场接上邓大姐一行,沿着怀仁———大同———云冈公路,直接到云冈石窟考察。在云冈,大同市文化局副局长王明选、大同市文物管理所所长李治国接待并引领邓大姐一行看了准备好的接待室,于桑、杨德中以及邓大姐的秘书、警卫看了为接待工作刚修好的厕所。他们都觉得小了些,但又说“来不及大动了”。接待室的椅子档次低了些,邓大姐说出她的意思,就是要因陋就简,以干净为原则。后来,我们还是建议从外交部发来的设备中调整来20把质地好、木扶手、带布套的沙发,既美观大方,又宽敞舒适,妥善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参观云冈石窟时,邓大姐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她连加称赞:“规模好大啊!不得了的艺术。”在参观时,邓大姐提问也不少,李治国都一一作了回答,只见邓大姐频频点头,看出她是满意的。在参观中发现众多石佛遭到风化,觉得十分可惜,便关切地问李治国,有什么办法可以防止风化。大家异口同声回答“需要引进高科技处理”。邓大姐说:“不管怎么样,一定要保护好”,并表示“回北京要给恩来讲”。塞外的中秋,天高气爽,凉意袭人。女服务员送来一件大衣,请邓大姐披上。大姐笑笑说:“非常感谢,不要紧的,我从北京走时就加了衣服,谢谢小同志!”


  回到大同宾馆,侯存玺经理引领大家看了为总理、总统、两国外长准备好的房子。那时,为了准备接待蓬皮杜,大同宾馆内装修刚竣工不久,接待队伍也是新组建的,尚未得到很好的培训和实习,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我们提出,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除加紧组建自己的力量外,还需求助北京和太原有关部门予以支援。于桑、杨德中答应,汽车从省里调,不足由北京补充;交警指挥小组从北京来;主厨、餐厅领班请北京饭店选派。邓大姐对北京来的同志说,就这样定了,你们应该支援他们,把这次的事办好,中央支援地方,这是义务,不要讲代价。接着,我们请邓大姐到为总理准备住的房间休息。其余人员又去看了厨房、餐厅,察看了外围环境、停车场,讨论了菜单,并接见了工作人员。大家取得一致意见,即请北京饭店齐永胜总经理带一个厨师班子、服务班子前来支援;主宾席完全请北京饭店宴会服务组设计服务;所缺宴会用料,也请北京饭店帮助选购补充;宴会菜单则由北京饭店参考总理平常宴请西方外宾的习惯开设并送外交部礼宾司敲定。利用午餐时间,我们向邓大姐一一作了汇报。邓大姐基本同意,只是提出,北京饭店的菜单要与地方风味结合起来,因为这是地方,不能和北京比。同时提出,总理喜欢高粱米粥,过去在根据地很喜欢吃,希望能给他少准备些。


  下午,邓大姐到大同驻军看望了指战员,见面后的第一句话就说:“我代表恩来来看望同志们来了,同志们好!”邓大姐对部队非常关心,她和驻地部队领导座谈了很长时间,谈到了营房、医院、生产、家属、幼儿园、小孩子……大约5点左右,邓大姐赶往机场,返回北京。
  周总理一行来到大同
  1973年9月15日,大同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几滴秋雨把这座塞外古城装点得更加美丽。从四面八方赶来欢迎总理和外宾的工人、农民、战士、干部、学生的代表,穿着整洁的服装,等候在月台上、车站前、道路旁。
  上午9时15分,火车一声长鸣,向人们报告着喜讯:“周总理来了!”身穿浅灰色制服的周总理,神采奕奕,满面笑容,第一个走出车厢,向欢迎群众挥手致意。他把蓬皮杜总统介绍给省、市领导,然后一起走出车站,向欢迎队伍走来。人们使劲挥舞手中的花束彩带,跳起欢乐的舞蹈,欢迎敬爱的周总理,欢迎蓬皮杜总统。总理那亲切慈祥的笑容,我们曾在银幕上、电视里、报纸上看过不知多少次,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亲切。


  周總理刚到宾馆,就不顾一夜坐车的劳累,立即开始翻阅材料、审批文件,紧张地工作着。10时20分,周总理停下手中的工作,向二楼接待室走来。他要利用参观前的片刻时间,和大同市及雁北地区党、政、军负责同志座谈一下。同志们起立鼓掌,周总理亲切地和大家一一握手,风趣地说:“我不是外宾,请不要鼓掌。”总理诙谐的话语、爽朗的笑声,使紧张拘束的气氛一扫而空,接待室里充满了热烈亲切的气氛。   周总理详细地询问了每个同志的年龄、籍贯、什么时候参加工作等情况,对山西、雁同地区的工作作了重要的指示,他还特意询问了煤炭生产情况。当时任大同市委书记的赵力之告诉总理他是晋中人时,总理又问及洪洞县的苏三监狱及苏三案卷的保护情况,吩咐要妥为保存这些珍贵文物。
  “云冈石窟的维修工程要三年搞完”
  10时45分,周总理陪同蓬皮杜总统一行来到云冈石窟,重点参观了二十窟、七窟和五窟。总理对1500多年前的北魏石窟艺术看得十分认真、细致,不时地询问它的历史沿革、艺术价值和维护情况。李治国所长一一作了回答,总理不时点头,表示满意。
  当行至九窟与八窟之间时,上百名中外记者围了上来,其中一名法国驻京记者用粗通的汉语谦恭地问总理:“您过去知道这个地方吗?”总理回答:“我怎么不知道呢?”“那您为什么不来这里参观?”记者又问。总理回答:“没有时间呀!”是啊,总理肩负重任,日夜操劳,要不是外事工作的需要,他是没有时间来参观、游览云冈石窟的。
  参观完石窟,周总理陪同蓬皮杜总统来到云冈东小院接待室休息。总理一边喝茶,一边对蓬皮杜总统说:“您对这个地方很感兴趣,我也很感兴趣,我们的政府对这里很重视。”他问同来的前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王治秋:“云冈石窟修建好需要几年?”王治秋回答:“按现在的规划,需要十年。”总理强调说:“十年太长了,你们计划一下,云冈石窟的维护工程要三年搞完。时间太长,我们都看不到了。死是自然规律,我是活不到21世纪的。”总理忽然提到死,在场的同志还以为是总理用语幽默风趣。谁能想到,当时的笑语后来竟成为严酷的事实。
  当周总理陪同蓬皮杜总统走出接待室时,一大批中外记者围在东小院里,总理、总统并排站在屋檐下,向记者们发表了谈话。总理首先对80多名法国记者说:“感谢你们的总统把我带到这里来,如果总统不来,我是没有时间来的,这是中法两国人民友谊的又一见证。”中外记者们发出了愉快的笑声。略微停顿了一下,总理接着说:“刚才说有个十年规划,时间太长了,我们要用三年时间把云冈石窟修好,一定要把这座人类文化遗产保存下来。三年以后,请你们再来参观。”周总理洪亮的声音在武周山谷回响。他的话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民族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大同人民没有辜负总理的嘱托,用三年时间将云冈石窟的维修工程如期完成了。
  省、市政府欢迎蓬皮杜总统的宴会开始了,宴会厅里充满了欢乐、愉快的气氛。主桌上有两种中、西餐食谱上都找不到的食品,引起了中外来宾和各国记者的瞩目:金黄的煮玉米棒和白里透红的高粱米粥。
  高粱是大同郊区大量种植的普通杂粮。郊区农民听说总理喜欢吃高粱米,便精心挑选了几斤颗粒又大又筋道的高粱米,还选了一些嫩玉茭,亲自送到了大同宾馆。这些极其普通的高粱米、嫩玉茭凝聚了大同人民的无限深情。
  宴会上,总理高兴地吃了两截玉茭,一碗高粱米粥,几片土豆片,一个煮鸡蛋。据经常给总理开饭的北京饭店餐厅服务小组的同志们讲,总理这顿饭吃得很香,也很多。我们听了非常高兴。
  “他的手伸得太长了,可以把一截砍下来。”
  下午3时,蓬皮杜总统已经休息。周总理却不顾劳累,在省、市负责同志的陪同下,又前往华严寺和九龙壁参观。上华严寺的台阶又高又陡,陪同人员请总理慢点走,总理说:“斜着身子可以上去。”他没有让别人搀扶,而是自己扶着石栏杆独自走上了陡立的石阶。下台阶的时候,总理走到中间时停顿了一下,坚持独自走下来。总理对大雄宝殿内的壁画很感兴趣,看得很仔细。他走到长臂罗汉像前停了下来,指着壁画意味深长地说:“他的手伸得太长了,可以把一截砍下来。”旁边的同志们插了一句:“他比林彪的手伸得还长。”总理和大家听后都笑了起来。
  走到大殿门口,总理向解说员询问了这座辽金寺院的保护情况。解说员告诉总理,是大同市人民奋勇保护了这处古迹。这时院里走来一群工作人员,总理走上前去,和这些普通的电工、司机、服务员、干部一一握手,说:“感谢大同人们保护了这座文物古迹。”


  來到九龙壁前,总理仔细看后说:“九条龙一条一个样,比北京的要好。”他再三嘱咐陪同他的省市负责同志,“一定要保护好这些文物古迹”。
  自从周总理陪同蓬皮杜总统访问之后,大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随同总统来访的100余名各国驻巴黎记者向西方世界的大量报道,大同在世界上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成千上万的外国朋友和海外游客慕名而来,观瞻和游览这个古老而文明的城市。
其他文献
上世纪八十年代,山西省浑源中学有三位黄埔军校毕业的教师,一位是历史老师田寿城,一位是物理老师凌孟云,一位是化学老师高俊峰。高俊峰是黄埔11期生,据《黄埔军校同学录》载:高峻峰,字松岚,山西繁峙人,入学年龄22岁,北平志成高中毕业,通讯地址为山西繁峙县水兴村转龙兴村交。  近日,本刊联系到高俊峰的女儿高翔女士,高翔曾在《学缘书韵——浑源县蔡村高中(1972—1989)》中写过《我的父亲》的文章,记述
期刊
大同这些年变化极大:天蓝了,高蹈而清爽的蓝天白云成了古城崭新的名片;水碧了,御河、十里河、桑干河犹如翡翠项链悬挂在塞上厚土;地绿了,片片青草和丛丛树木使大同犹如漂浮在无际的绿色海洋。城市里,街衢整洁,高楼竞秀,霓虹飞渡,树影婆娑,鸟语花香,一派雅致而大气的都市气象。因此大同被誉为全国有名的宜居之城、养生之城和旅游之城。古都大同叫人值得流连的地方当然很多:北魏故都、辽金遗存、北方佛国、人天北柱……随
期刊
在我看来,一年四季当中,春秋两季具有“过渡”的意味。春天,自然界万物由沉睡到即将复苏;而秋天恰恰相反,万物由蓬勃逐渐变衰朽,准备迎接冬之萧瑟。一年一年,光阴就这么在四季的轮回中流走。谁也挡不住岁月的脚步,只能在迎面而来的生活的纷繁琐碎里,感受时间分分秒秒的变奏。  每年,在具有“过渡”意味的秋天,对于储备秋菜这事,哪户人家也不敢耽搁。  中秋一过,节气大概是“寒露”的样子,早晚就很凉了,蔬菜差不多
期刊
全面推行河长制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则是为推动河长制工作取得实效,进一步加强河湖管理保护,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采取的重要举措。  按照全省统一部署,从2019年1月下旬开始,大同市河长制办公室与市人民检察院联合行动,在全市范围深入开展了“携手清四乱 保护河湖生态”百日会战行动,以河长制为抓手,以检察机关公益诉讼
期刊
因为冷,忽然就怀念起热炕来了。比如那天,是三九的第四天,实在是太冷,只好窝在被子里看书,再冷,就需要加一条毛毯。前不久在南方,实在冷得不行,便开了电褥子,和同屋的朋友一起钻进被窝里。可我那朋友毕竟是南方人,一晚上开着电褥子直喊燥热,半夜就要把电褥子关掉便又冷起来,两个人挤在一个被子里还是冷。北方人最怕在南方过冬天,那个冷,实在是受不了。若在北方,一条大热炕,躺在上边真是舒服。  冬天快来的时候,树
期刊
马占元  1978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同云冈区人,正高级工程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历任晋华宫矿技术员、副队长、队长、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同煤集团生产技术处常务副处长、同煤塔山煤矿总经理。现任同煤大唐塔山煤矿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董事长。  先后获得山西省煤炭科技創新双十佳矿长、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高端领军人才、山西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10月1日上午,来自全国各界的代表应邀参
期刊
我的家乡应县小城,有好多好吃的小吃喝,令我至今难忘。那色香味美,那精工细作,那夜幕降临后绕大街小巷的嘹亮的叫卖声令人垂涎。  高官的爆裂馍馍,又虚又大,且有些微黄。真像一朵盛开的黄牡丹。每天就那么直径50厘米大的一个晾盘,馍馍的排列,底多上少,一层比一层少,到了最上头只有两三个。满满的盘子,上面苫一块白布。大概十点前后出来,就在魏家巷口、东街牌楼那儿叫卖。那时候家乡不种小麦,人们,尤其是小孩子,见
期刊
那些年,一个人漂泊在外,就如一个风筝一样,高高地悬在空中,不知要飘向何处。但飘得再高、再远,我总觉得有根线,在紧紧地牵着我,这根线就是大同。闲暇与人聊天时,每每提及大同,总会滔滔不决,总感到有说不完的话题。  走得再远,走得再匆忙,大同却从未远离,雁塔的风铃就在耳边回响,古城的身影就在眼前闪现,广袤原野上牧羊的歌声伴着喧嚣的城市慢慢沉入长长的梦境。  这些年,生活在大同,工作在大同,就如远方的游子
期刊
我欲歌大同,由头说不完:古韵加蓝天,文化开新颜,御东装点“新能源”。  北魏最辉煌  大同之古,总体上讲是有2300年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资源,细数则一般概括为人们早已耳熟能详的两汉明塞、北魏帝都、辽金陪都、明清重镇等各个时期的瑰宝遗存,而至今仍熠熠生辉的可略数为:以云冈为代表,包括高山、鹿野苑等在内的北魏石窟;舆论界素以“魏址金基元墙明砖”概称的古城墙;以“操场城一号、二号、三号遗址”以及“皇魏万岁
期刊
艺术家简介  1969年生,山西大同人。现为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广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大同市美协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进修于中央美院国画创作高研班,师承著名画家张立辰。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2006年被《收藏导报》评为“中国当代最具升值潜力中国画100家”。还陆续获得了“国际文化交流荣誉奖”及“世界华人书画家”“世界银奖艺术家”等荣誉称号。作品被许多艺术机构和收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