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不仅仅要培养一批批掌握现代高新技术的人才,更应当培养一大批具有现代人的精神面貌、良好的行为习惯、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学校教育担负着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任务。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未来公民的素质直接或间接地取决于现在的教育。探索小学生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对提高未来小公民的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农村小学教育水平较为落后,根据农村小学生的特性,我们进行了关于农村小学生样成教育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理论依据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中国教育鼻祖孔子对从小养成习惯的重要性也作了好的解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说过,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 蔡元培先生也曾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则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美国著名哲学家罗索曾经说过:“人生幸福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应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小学生是养成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就要以多种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细节抓起,从现在做起,扎实有效地进行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全面科学地构建丰富多彩、和谐统一的班级文化,使它具有导向、启迪、培养等功能。
2、通过本课题研究,提出良好习惯的培养方案和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案,做到良好习惯培养和不良习惯矫正相结合,进一步推进我们及家长队伍建设,促进德育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3、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本课题研究,积极探索新时期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拓展有利于培养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德育空间,促進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向纵深发展,使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实践,在实践中将认知转化为态度行为。
四、课题研究内容
(1)小学生良好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研究。(社会公德、仪表仪态、待人待物等)
(2)小学生良好读书学习习惯的养成研究。(听、说、读、写、思的习惯等)
(3)小学生良好卫生健体习惯的养成研究。(卫生、劳动、体育、心理、安全等习惯)
(4)促进小学生良好品行养成的心理辅导策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心理咨询等)
五、课题实施步骤
1、课题的准备阶段(2016年4月---2016年6月)
学习有关理论,搜集和整理有关的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具体措施。
2、课题的实施阶段(2016年7月---2016年12月)
按方案中的研究内容实施研究与实践,积累研究资料,形成阶段性成果,中期要进行小结,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修正方案。
3、课题的总结阶段(2017年1月---2017年3月)
对课题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总结和评定实验成果,撰写课题报告,推广科研成果。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一是调查分析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以及影响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为研究教育对策提供依据;二是调查一些家庭,了解他们在习惯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为指导家庭与学校的配合提供依据。
2、理论研究法: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教育教学原理,分析以往的成功经验,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逐步构建起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对策体系和具体的实施方案。
3、个案研究法:选取一些典型个案进行跟踪研究。
4、实践研究法:以“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为具体目标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同时加以理论指导。
七、研究結果
本课题的研究历时一年,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主要收获如下:
1、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小学生礼仪常规》,规范学生的行为,从点滴做起。
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许多学生随地吐痰、乱扔纸屑。节假日走向街头巷尾向雷锋学习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养成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境界,就要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楼道里慢走右行,见到班里门窗桌椅坏了主动修理,上学衣帽整齐,放学站队……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事,确是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一种积累。
2、用教师的言语行动陶冶学生
教师的行为是学生的一面镜子,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同时,对教师的行为习惯也提出明确的要求,其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言行去感染、熏陶学生。对教师的衣着、发型、化妆、言谈举止等方面进行明确的规定,不但要用外在美感染学生,更要用自身行为修养表现出为人师表的另一面,开展“微笑教育”活动,与学生、同事、家长交谈,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做到“自身正,不令也行”。
3、用制度强化
从某种角度上说:“学生的非智因素还不稳定,具有反复性。所以对于学生在家庭中的养成习惯需要进一步改进,例如见面问好、主动行礼。您好、再见、谢谢等礼貌用语的使用要采取常抓不懈,反复抓,抓反复,激发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愿望。只有当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自身需要时才能真正地形成稳定的习惯。
4、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
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则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学生在进行养成教育时一定要充利用好这一阵地,要求教师在开展养成教育时一定要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养成教育因素,把养成教育贯穿于每科教学之中。在此基础上,让各个教研组,备课组制定出各学科教学的养成教育目标和主要内容,并写出计划安排,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贯彻落实。利用一朝一夕,通过每一件事,每一节课的长期熏陶使养成教育达到目的。
5、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达到养成教育目的
学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思维敏捷、求知欲旺盛。开展丰富多彩的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利用好重大节日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自己的养成行为,检验养成效果,寻找在良好行为习惯中人们所给予的赞赏和肯定,感受自己在社会、家庭中的作用,从而达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
6、关注“环境”建设,适应养成教育
环境育人,环境造就人。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学校环境作为隐性的课堂,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始终要把加强校园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措施抓紧抓好。
7、及时总结,善于表扬,激励奋进。
在实施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表现出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及时的进行总结,做到每周一总结,每月一总评,学期末进行总表彰。注意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利用广播站,校报等形式让全体学生了解,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表扬、肯定、鼓励,对于增强其自信心,激励其进取心,将产生直接作用,而这些心理因素对取得新成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起到推动作用。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不仅仅要培养一批批掌握现代高新技术的人才,更应当培养一大批具有现代人的精神面貌、良好的行为习惯、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学校教育担负着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任务。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未来公民的素质直接或间接地取决于现在的教育。探索小学生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对提高未来小公民的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农村小学教育水平较为落后,根据农村小学生的特性,我们进行了关于农村小学生样成教育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理论依据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中国教育鼻祖孔子对从小养成习惯的重要性也作了好的解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说过,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 蔡元培先生也曾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则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美国著名哲学家罗索曾经说过:“人生幸福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应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小学生是养成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就要以多种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细节抓起,从现在做起,扎实有效地进行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全面科学地构建丰富多彩、和谐统一的班级文化,使它具有导向、启迪、培养等功能。
2、通过本课题研究,提出良好习惯的培养方案和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案,做到良好习惯培养和不良习惯矫正相结合,进一步推进我们及家长队伍建设,促进德育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3、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本课题研究,积极探索新时期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拓展有利于培养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德育空间,促進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向纵深发展,使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实践,在实践中将认知转化为态度行为。
四、课题研究内容
(1)小学生良好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研究。(社会公德、仪表仪态、待人待物等)
(2)小学生良好读书学习习惯的养成研究。(听、说、读、写、思的习惯等)
(3)小学生良好卫生健体习惯的养成研究。(卫生、劳动、体育、心理、安全等习惯)
(4)促进小学生良好品行养成的心理辅导策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心理咨询等)
五、课题实施步骤
1、课题的准备阶段(2016年4月---2016年6月)
学习有关理论,搜集和整理有关的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具体措施。
2、课题的实施阶段(2016年7月---2016年12月)
按方案中的研究内容实施研究与实践,积累研究资料,形成阶段性成果,中期要进行小结,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修正方案。
3、课题的总结阶段(2017年1月---2017年3月)
对课题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总结和评定实验成果,撰写课题报告,推广科研成果。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一是调查分析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以及影响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为研究教育对策提供依据;二是调查一些家庭,了解他们在习惯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为指导家庭与学校的配合提供依据。
2、理论研究法: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教育教学原理,分析以往的成功经验,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逐步构建起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对策体系和具体的实施方案。
3、个案研究法:选取一些典型个案进行跟踪研究。
4、实践研究法:以“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为具体目标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同时加以理论指导。
七、研究結果
本课题的研究历时一年,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主要收获如下:
1、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小学生礼仪常规》,规范学生的行为,从点滴做起。
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许多学生随地吐痰、乱扔纸屑。节假日走向街头巷尾向雷锋学习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养成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境界,就要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楼道里慢走右行,见到班里门窗桌椅坏了主动修理,上学衣帽整齐,放学站队……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事,确是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一种积累。
2、用教师的言语行动陶冶学生
教师的行为是学生的一面镜子,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同时,对教师的行为习惯也提出明确的要求,其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言行去感染、熏陶学生。对教师的衣着、发型、化妆、言谈举止等方面进行明确的规定,不但要用外在美感染学生,更要用自身行为修养表现出为人师表的另一面,开展“微笑教育”活动,与学生、同事、家长交谈,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做到“自身正,不令也行”。
3、用制度强化
从某种角度上说:“学生的非智因素还不稳定,具有反复性。所以对于学生在家庭中的养成习惯需要进一步改进,例如见面问好、主动行礼。您好、再见、谢谢等礼貌用语的使用要采取常抓不懈,反复抓,抓反复,激发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愿望。只有当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自身需要时才能真正地形成稳定的习惯。
4、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
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则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学生在进行养成教育时一定要充利用好这一阵地,要求教师在开展养成教育时一定要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养成教育因素,把养成教育贯穿于每科教学之中。在此基础上,让各个教研组,备课组制定出各学科教学的养成教育目标和主要内容,并写出计划安排,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贯彻落实。利用一朝一夕,通过每一件事,每一节课的长期熏陶使养成教育达到目的。
5、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达到养成教育目的
学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思维敏捷、求知欲旺盛。开展丰富多彩的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利用好重大节日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自己的养成行为,检验养成效果,寻找在良好行为习惯中人们所给予的赞赏和肯定,感受自己在社会、家庭中的作用,从而达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
6、关注“环境”建设,适应养成教育
环境育人,环境造就人。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学校环境作为隐性的课堂,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始终要把加强校园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措施抓紧抓好。
7、及时总结,善于表扬,激励奋进。
在实施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表现出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及时的进行总结,做到每周一总结,每月一总评,学期末进行总表彰。注意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利用广播站,校报等形式让全体学生了解,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表扬、肯定、鼓励,对于增强其自信心,激励其进取心,将产生直接作用,而这些心理因素对取得新成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起到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