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代那么热,大恐龙为啥没把脑子烧坏?

来源 :中国科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s_1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胖子怕热”虽然是日常调侃人的一句话,但对某些大块头的生物来说,这可真不是闹着玩的。体型的增大,代表着体表面积与体积比值缩小,因此体内的热量就会难以散发出去。所以如果真的有巨人存在,那他的身体一定是浑身发烫的。
  执念于恐龙散热的研究团队
  动物身上有许多构造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尤其是大脑这种需要消耗非常多能量的器官,如果头部有过多的温度无法发散,高温可能会导致蛋白质变质或降解,也就是传说中的“烧坏脑子”。这会严重威胁到生物的生存,甚至导致死亡。
  体型较小的动物,表面积/体积数值大,容易散热,加上它们也容易躲避到阴凉处或挖洞钻到地下,体温过热对它们并不是太严重的问题。但对于身长数十米,体重达到几十吨的大型恐龙来说,除了“无地自容”(没有阴凉的洞穴可以钻)外,硕大的体型也难以排出热量,积蓄的体温甚至可能上升到危及生命的程度。那么,它们究竟是如何应对中生代的炎热的?
  2019年,发表在《解剖学记录》(The AnatomicalRecord)的一篇文章,就试图解开这个谜团。来自美国俄亥俄大学的鲁格·波特及劳伦斯·威特默,通过重建恐龙头部血管的分布模式解析大型恐龙散热的策略。
  这其实不是他们第一次尝试破解恐龙的生理结构和体温调节等相关问题。2014年,这个课题组就对肿头龙类的剑角龙(Stegoceras)头骨进行过类似研究。他们对这类恐龙的头骨进行了CT扫描和呼吸道结构模拟,由此发现,肿头龙类的呼吸道结构可能和脑部散热的功用有一定关联。
  2018年,这个小组将目光转移到有陆地坦克之称的甲龙类身上。甲龍类恐龙有着复杂的鼻腔通道,而他们将甲龙类的甲胄龙(Panoplosaurus)及包头龙进行与气流相关的计算机仿真后,确定了这个结构与热能的传递有关,并能帮助它们节省能量的消耗,维持脑内热能的稳定。
  2019年7月,课题组成员打起了霸王龙及其他一些恐龙脑袋的主意。在对化石进行观察研究,以及和鳄鱼等近亲相互比对并进行计算机仿真后,他们发现霸王龙头骨顶上的上颞孔及周边的血管对体温调节起到重要的功用。
  谁说胖子都一个样?
  想要排出多余的热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依靠蒸发。在我们生活中无论是空调的冷却或是我们的挥汗如雨,都是通过水蒸气蒸发时带来的凉爽避免过热。而想要让大脑“冷静”下来,就必须找到可以让水汽冷却挥发的通道,例如眼睛、鼻孔和嘴巴都是有利的候补。因此追踪通过这些区域的血管就成了研究的关键。
  为了更精确地重建出恐龙血管的走向和分布,该团队除了运用CT检测恐龙头骨外,同时用现生鸟类和爬行动物的身体结构进行比对。重建恐龙生理结构后的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大型恐龙并不是仰赖一个“通则”散热,而是各自施展不同的本领。
  肿头龙类的剑角龙头部的血管分布比较均衡,并没有在特定散热区域增加血流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这种恐龙的体型仅跟山羊差不多大,因此没有迫切的散热需要。而体型硕大的甲龙类和蜥脚类恐龙就存在血流在特定区域增多的趋势。
  在体型大如坦克的甲龙类包头龙的头部骨骼中,就发现了血流增加的区域集中在鼻腔的位置;而在梁龙(Diplodocus)及圆顶龙(Camarasaurus)等体型超过重型卡车的蜥脚类恐龙中,动辄数十米的身躯和数十吨的体重,则需要更多的散热方式,因此它们除了鼻孔外,口腔也是血流加强的主要区域。文章作者波特更在采访中表示,“在恐龙时代,气喘吁吁的蜥脚类恐龙可能是个常见的光景!”
  我一开口就“凉”了!
  说到恐龙时代,自然不能少了众多著名的肉食恐龙,例如霸王龙,它的体长达12米,体重也有10多吨,肯定够格称为巨型恐龙了。但奇怪的是,霸王龙及同为巨型肉食恐龙的玛君龙(Majungasaurus)头部的血管居然和小型恐龙一样,没有特别集中散热的区域,那它们究竟是怎样防止热休克的呢?
  其实这类大型兽脚类恐龙还有另一个秘密武器,就是它们吻部有巨大的眶前孔(在眼眶之前,鼻孔之后的1个大孔),里面有发达的气窦。过去的研究已经证明,这个气窦有丰富的血管通过,因此这也是个帮头脑降温的强大管道。也就是说,每当兽脚类恐龙一张金口后,这个区域就像个风箱一样让气流循环通过,让流经此处的丰富血流网络得以降温。
  总结来说,不同类群的大型恐龙都有不同的降温策略,例如甲龙类利用鼻腔,蜥脚类除了鼻腔外还大喘气,而兽脚类恐龙则利用鼓动的气囊防止脑袋烧坏。作者也提到,未来希望可以扩大研究领域,研究下鸭嘴龙或三角龙等其他类群的大型恐龙。
  另外,研究者还提供了在线的一个大型恐龙头颅内部结构的3D模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登录相关网站,亲自钻进恐龙的脑袋里,探究它们不被烧坏的秘密。
其他文献
针对中长距离城际旅客对高铁,民航,空铁联运与民航中转等出行方式的选择行为。应用意向调查(SP)方法选择3个典型OD开展客流调查,构建多项式logit(mnl)模型与混合logit(ml)模型拟合数据,分析影响旅客选择行为的关键因素,说明旅客选择行为的异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相比MNL模型,ML模型显著提升了模型预测能力,更好描述了旅客选择行为的异质性,更适于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建模;行程前时间,在途时间,中转时间是影响旅客选择的主要因素;出行目的,公费出行等对出行方式选择也有重要影响;在1400~2000 k
5月22日,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主场活动在北京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启动。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蔡奇,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蒋建国,中国科协党组书记怀进鹏,北京市市长陈吉宁共同启动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
混合隐喻因其自身的复杂性和争议性,学界一直未给予应有重视,国内外研究甚少。然而,随着隐喻研究的整体深入,特别是实证方法和多模态语料在语言研究中的兴起,学术界对混合隐喻现象的态度正在发生改变,证明了其不仅是自然语言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更是隐喻语言的主要表现形式。同时,能否解释混合隐喻的生成和理解问题也成为检验一个综合隐喻理论精度和宽度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旨在重点梳理国内外近三十年来混合隐喻相关研究,重点展示其生成、理解、使用上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未来混合隐喻跨学科研究提供理论借鉴和方法启示。
以山水型旅游城市桂林市为研究对象,从地形地貌、自然条件、人文条件三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GIS技术的空间加权叠加功能和层次分析法,研究桂林市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桂林市生态敏感性总体上表现出西北高、中部和东南低的空间分异特点,其综合性生态敏感性等级为中轻度敏感,利于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开展。
肝细胞肝癌(下简称“肝癌”)作为目前全球第四大死因,诊断与治疗都尚未达到一个理想的水平。肝脏作为人体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代谢器官之一,在人体糖质、脂肪酸、维生素等人体常见元素的代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代谢异常相关疾病发病率逐渐上升,其中不少疾病已经成为肝脏相关疾病的高危因素、起因等。代谢相关疾病与肝癌的相关研究已多见报道。本文从脂肪酸代谢、糖质代谢以及维生素代谢三个角度,对肝癌与代谢异常相关问题做简要的阐述。
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云计算,大数据,5G移动网络等频频进入人们的视线,亦对教育教学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在“互联网+”时代,师生在同一个平台上分享资源,学生获得知识以及探究问题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传统语言习得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知识掌握情况等缺乏有效数据分析,这阻碍了英语高效课堂的发展和因材施教的教育转型。
在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应当关注语篇结构分析,这是一种培养学生语篇意识的有效举措。语篇分析的核心是立足于宏观组织以及微观结构等不同的视角就其展开分析,这样学生的目光就能够成功地聚焦于文本的题材结构、衔接以及连贯等方面,可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进而体现于自己的习作实践中,帮助学生发展谋篇布局的能力。
本次实验是一个让父母给你买糖豆的好借口!只需要一些温水就可以让你看到一道美丽的彩虹!实验条件及材料·各种颜色的小硬糖·小盘子·杯子·温水活动步骤:本次实验是一个让父母给你买糖豆的好借口!只需要一些温水就可以让你看到一道美丽的彩虹!(1)把彩虹色的硬糖在盘子边缘处围成一圈(图1)。(2)把杯子装满一半温水。(3)小心地将温水倒在盘子上,直到彩虹糖的一半没入水中(图2)。(4)现在让我们一边等待一边观察发生了什么(图3)!
将STEM科技创新活动融入到课程中,是在农村开展STEM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途径。这要求科技辅导员引导学生关注实际生活,留心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以农村地区常见常用的农谚、气象谚语中的科学原理为载体,结合科学学科教学,开展项目式STEM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符合农村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基本情况。将STEM课程实施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对科学课程进行一定的调整和优化,可以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知识,提升其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体验STEM创新活动带来的快乐。
农业的发展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起居,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农田水利工程作为保障农业灌溉用水稳定、从而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项目类型,在乡村振兴、农村建设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和灌溉技术的合理应用有助于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因此,在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设计时,需要从细节处入手,加强科学管控,发挥农田水利工程在农业用水方面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