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有句老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新课改"的大前提下,要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高效,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考和对问题的兴趣进入课堂很重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训练学生的预习能力是让学生会学的重要一环,也是整体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应该要着眼于培养他们养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稳定和系统的学习方式以及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这不仅对于学习数学这门课程,就是对于学生的今后发展也是有重要意义的,那么应该怎样做呢?
首先我们应该肯定的说课前预习对本堂课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课堂学习的基础,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之一。数学课前预习是指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自学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生学习新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也能提高课上听讲的效率,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同时也是培养自学习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
也许有的老师认为:"预习有什么好研究的,就是布置学生明天老师要讲什么内容,今天你们回去看书预习什么内容"。像这样的预习我们说是流行于形式,是徒劳的,严重的来说甚至是自欺欺人。认真分析一下,老师布置预习内容出发点是好的,但听话好的学生乖乖地回去后把书认认真真看一遍,学习不自觉的孩子连书都没翻过,有的看了但都不知道讲什么。这样的预习没有目标,没有方向,老师不能准确得到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与效果,走进了一个"预习误区"。所以,我们在以前没有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时,给学生布置明确的预习内容,让他完成一个能看得见的成果如:预习完一节课要知道那几个问题,或要去做一些具体的练习题等,这样才能达到预习的真正目的,结果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课堂上大部分同学反应还是很好,基础知识稍作点拨就会豁然开朗。这样也节约时间,把课堂时间还给孩子,让部分孩子可以在课堂上完成当天作业。对于我们将近50人的班,当然也有少部分人完不成作业,所以我认为课前预习一定要给孩子一个明确,切实可行任务。不能让他回家走马观花看一下书就是所谓的预习了。
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方法有以下几个:
1、通读数学内容,动手画、圈出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
对于概念性的知识,他们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做上记号,另外把自己看不懂的内容也做上记号,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和难点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课堂上孩子重点学自己看不懂的内容。例如预习《圆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把关键词、重点词圈起来,学生就能画出"圆心"、"半径"和"直径"等词语画出来,然后结合图形理解并知道用字母如何表示。
2、巧用预习方式,理解主要数学知识。
(1)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来的。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2)动手实践来感受数学。《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我在教学中始终给学生灌输一种动手的习惯,不管任何时候相当一部分数学题借助于图形很容易做出答案的,所以我给他们说"题目说啥你画(划)啥,答案自然而然就出来了"这样图文结合,形象直观,答案自然就看出来了,而且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求知欲。
3、试做练习,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
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做了练习,既巩固了预习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又达到了自我检测预习效果的目的。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会的地方,可以采取三种办法:①仔细读题,直到弄懂题意;②再读与题目有关的内容,尤其是例题,直到弄明原因;③在前两种方法失效的情况下,将题目记下来,课前由组长收集班里不会做的题目,教师做简单的统计,这样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4、借助工具书预习。北师版的教材内容都是蜻蜓点水式的提示,几乎没有什么全面的解题过程和多样的解题方法,对此,我们也可以借助于一些工具书让孩子预习,好多孩子的家长都给买了教材全解,这也可以再适当的时候选用。
综上所述,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会使许多学生对预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的实践表明,现在学生每学一节新课前,都能依据预习提纲自觉地进行预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标出不懂的知识点,并能准备好课堂提出的问题。每节新课前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把课后练习题做一大部分。有效的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也真正符合了我们一贯提倡的"抓住课堂40分钟,把时间还给孩子"的精神,这种做法可以借鉴和推广。
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应该要着眼于培养他们养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稳定和系统的学习方式以及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这不仅对于学习数学这门课程,就是对于学生的今后发展也是有重要意义的,那么应该怎样做呢?
首先我们应该肯定的说课前预习对本堂课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课堂学习的基础,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之一。数学课前预习是指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自学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生学习新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也能提高课上听讲的效率,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同时也是培养自学习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
也许有的老师认为:"预习有什么好研究的,就是布置学生明天老师要讲什么内容,今天你们回去看书预习什么内容"。像这样的预习我们说是流行于形式,是徒劳的,严重的来说甚至是自欺欺人。认真分析一下,老师布置预习内容出发点是好的,但听话好的学生乖乖地回去后把书认认真真看一遍,学习不自觉的孩子连书都没翻过,有的看了但都不知道讲什么。这样的预习没有目标,没有方向,老师不能准确得到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与效果,走进了一个"预习误区"。所以,我们在以前没有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时,给学生布置明确的预习内容,让他完成一个能看得见的成果如:预习完一节课要知道那几个问题,或要去做一些具体的练习题等,这样才能达到预习的真正目的,结果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课堂上大部分同学反应还是很好,基础知识稍作点拨就会豁然开朗。这样也节约时间,把课堂时间还给孩子,让部分孩子可以在课堂上完成当天作业。对于我们将近50人的班,当然也有少部分人完不成作业,所以我认为课前预习一定要给孩子一个明确,切实可行任务。不能让他回家走马观花看一下书就是所谓的预习了。
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方法有以下几个:
1、通读数学内容,动手画、圈出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
对于概念性的知识,他们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做上记号,另外把自己看不懂的内容也做上记号,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和难点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课堂上孩子重点学自己看不懂的内容。例如预习《圆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把关键词、重点词圈起来,学生就能画出"圆心"、"半径"和"直径"等词语画出来,然后结合图形理解并知道用字母如何表示。
2、巧用预习方式,理解主要数学知识。
(1)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来的。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2)动手实践来感受数学。《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我在教学中始终给学生灌输一种动手的习惯,不管任何时候相当一部分数学题借助于图形很容易做出答案的,所以我给他们说"题目说啥你画(划)啥,答案自然而然就出来了"这样图文结合,形象直观,答案自然就看出来了,而且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求知欲。
3、试做练习,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
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做了练习,既巩固了预习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又达到了自我检测预习效果的目的。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会的地方,可以采取三种办法:①仔细读题,直到弄懂题意;②再读与题目有关的内容,尤其是例题,直到弄明原因;③在前两种方法失效的情况下,将题目记下来,课前由组长收集班里不会做的题目,教师做简单的统计,这样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4、借助工具书预习。北师版的教材内容都是蜻蜓点水式的提示,几乎没有什么全面的解题过程和多样的解题方法,对此,我们也可以借助于一些工具书让孩子预习,好多孩子的家长都给买了教材全解,这也可以再适当的时候选用。
综上所述,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会使许多学生对预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的实践表明,现在学生每学一节新课前,都能依据预习提纲自觉地进行预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标出不懂的知识点,并能准备好课堂提出的问题。每节新课前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把课后练习题做一大部分。有效的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也真正符合了我们一贯提倡的"抓住课堂40分钟,把时间还给孩子"的精神,这种做法可以借鉴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