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节课命名为“看看那些美景”,所选内容为苏教版三年级下学期教材《庐山的云雾》一文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文章《山茶花》。之所以选取这两篇文章作为课内外资源的对接,一是这两篇文章同为写自然美景的文章,文质兼美,适合学生诵读;二是这两篇文章都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在表达景物特点时都是围绕中心句展开来写,异曲同工,便于学生理解学习与迁移运用。
本节课教学过程主线是教—学—用,力图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方法的得出均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不生硬灌输。在学习完《庐山的云雾》一文,理解了作者的表达方法之后,直接对接课外资源《山茶花》第二自然段,做迁移训练,深化理解,最后进行片段练写。围绕此线我设计5个教学环节:整体感知,品读课文,链接选文,学以致用,内化训练。
我采用直接导入法,强调要通过语言文字去朗读,去想象,去体会自然的美景,引入课文的学习。检查预习分3步:1.生字、词熟认过关;2.抽查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朗读;3.初步感知文章结构,边读边画出句子。这个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如生字、词要借助字典来解决,在书上做记号要用铅笔,画句子要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尽量用波浪线画得整齐,不多画、漏画等。好的学习习惯会直接提高课堂效率。
接下来我带领学生品读课文,体会庐山云雾的特点,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里要达成本课学习的第一个目标: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体会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在不断的引导和配乐渲染中,让学生深入其境,把课文读好,读出美感。
在朗读的过程中,我顺便对学习本文围绕中心句展开描述的方法做了两次铺垫:
1.学习第二自然段时,用花朵图示本段各句子的重点词语,浅近、形象地表达出各个花瓣与花心的关系,为学生理解中心句(开头句)与其他各句子的关系做首次铺垫。
2.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再度出示花朵图,让学生自读自悟,知道所有句子都是围绕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特点来写,也就是围绕中心句而写,再次理解中心句及其作用。然后引出写法,引出中心句的作用。
此时,学生已经对作者的写法有了较清晰的感悟,这是第二个学习目标的开始。紧接着对接丛书选文《山茶花》第二自然段,对这一写作方法进行深化理解,再做内化迁移训练。我选取学生熟悉的家乡美景——金沙滩,让学生发散思维,想一想自己看到的金沙滩是什么样的,自己画一画花朵图,在花心填上自己的想法,然后想想从哪些方面来展现。提倡小组交流,打开思路,畅所欲言,为下面的写作做铺垫。
这节课,短短40分钟,精选两个教学目标、一个训练点,在课堂内实现了课内与课外阅读资源的对接与有效利用,并且能够进行读写结合,使学生能学到方法并加以运用,是高效的一堂课。在学习过程中,我多次铺垫,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学习形式多样,使之成为了扎实、学有所得的一堂课。
本节课教学过程主线是教—学—用,力图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方法的得出均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不生硬灌输。在学习完《庐山的云雾》一文,理解了作者的表达方法之后,直接对接课外资源《山茶花》第二自然段,做迁移训练,深化理解,最后进行片段练写。围绕此线我设计5个教学环节:整体感知,品读课文,链接选文,学以致用,内化训练。
我采用直接导入法,强调要通过语言文字去朗读,去想象,去体会自然的美景,引入课文的学习。检查预习分3步:1.生字、词熟认过关;2.抽查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朗读;3.初步感知文章结构,边读边画出句子。这个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如生字、词要借助字典来解决,在书上做记号要用铅笔,画句子要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尽量用波浪线画得整齐,不多画、漏画等。好的学习习惯会直接提高课堂效率。
接下来我带领学生品读课文,体会庐山云雾的特点,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里要达成本课学习的第一个目标: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体会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在不断的引导和配乐渲染中,让学生深入其境,把课文读好,读出美感。
在朗读的过程中,我顺便对学习本文围绕中心句展开描述的方法做了两次铺垫:
1.学习第二自然段时,用花朵图示本段各句子的重点词语,浅近、形象地表达出各个花瓣与花心的关系,为学生理解中心句(开头句)与其他各句子的关系做首次铺垫。
2.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再度出示花朵图,让学生自读自悟,知道所有句子都是围绕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特点来写,也就是围绕中心句而写,再次理解中心句及其作用。然后引出写法,引出中心句的作用。
此时,学生已经对作者的写法有了较清晰的感悟,这是第二个学习目标的开始。紧接着对接丛书选文《山茶花》第二自然段,对这一写作方法进行深化理解,再做内化迁移训练。我选取学生熟悉的家乡美景——金沙滩,让学生发散思维,想一想自己看到的金沙滩是什么样的,自己画一画花朵图,在花心填上自己的想法,然后想想从哪些方面来展现。提倡小组交流,打开思路,畅所欲言,为下面的写作做铺垫。
这节课,短短40分钟,精选两个教学目标、一个训练点,在课堂内实现了课内与课外阅读资源的对接与有效利用,并且能够进行读写结合,使学生能学到方法并加以运用,是高效的一堂课。在学习过程中,我多次铺垫,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学习形式多样,使之成为了扎实、学有所得的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