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世界经济的航船正驶出风暴区,希望之光已经显现。
令人不解的是,为避免航船倾覆作出巨大贡献的中国,再次成为一些国家的政客和媒体责难的对象和种种“责任”的承担者。甚至一些好不容易开始研究“中国做对了什么”的人,又回到寻觅“中国做错了什么”的老路。
“中国人储蓄太多,以低利率借钱给美国,导致美国一个历史性的消费狂潮和房地产泡沫”;
“人民币被严重低估,至少应该升值40%”;
“中国持有的大量美国国债将赋予中国操控美国国内和外交决策的工具”;
“中国将吞噬全球能源”;
……
凡此种种,世界经济中的任何问题似乎都因中国而起,世界经济形势能否好转也取决于中国的政策措施,中国不仅要承担造成世界经济失衡的责任,还应承担拯救世界经济的责任。
“中国经济责任论”正在成为中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新的话语环境。
2
“汇率责任”、“顺差国责任”、“债权国责任”、“储蓄国责任”、“能源消费大国责任”、“二氧化碳排放大国责任”……
“中国经济责任论”俨然一个“严密”的体系,大有把中国搞成“责任”代名词的势头。
细究起来,上述“责任”并非新论。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
中国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稳定人民币汇率,本身就是对世界经济作出积极贡献。中国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继续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促进了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中国的贸易顺差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它是全球化背景下由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全球产业分工深化的结果。中国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致力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包括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贸易向着平衡和可持续方向发展。
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事实上,人们需要担心的是“债务国责任”,而不是本末倒置的“债权国责任”。中国有理由关心自己在国外资产的安全,要求相关债务国保持信用、信守承诺。
世界上有些国家负债累累,总是靠超前消费过日子,出了问题破了产,反倒要责怪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人。“败家子责难老实人”,中国网民的评论一针见血。
在关乎世界经济前途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中国早已明确阐述了自己的原则立场,以负责任的行动对不负责任的“中国经济责任论”作出了有力的回应。
3
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将中国推向了世界舞台的前沿。
“中国不但代表着未来,已经开始代表现在。”美国《时代》周刊的这句话很有代表性。
对中国的“热捧”持续升温,嫉妒、疑虑、恐惧掺杂其间。遭受危机重创后,一些人的优越感一落千丈。看到中国在应对危机过程中的突出表现和在后危机时代的发展潜力,这些人心理更加失衡,对中国“不负责任”的指责变本加厉。
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世界经济在寻求新的增长方式和治理结构。正在推进的改革触动了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的一些国家的神经。
对那些习惯了大手大脚花钱、现在必须过紧日子的人来说,痛苦是无法回避的。民意变得脆弱起来,一些政客开始忙着寻找“替罪羊”来转移视线。
“中国经济责任论”的制造者还有着更深层的考虑:迫使中国适应其调整过程、遵循其制定的标准、承担更大的责任,从而确保他们在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只要中国没有按照这些人的要求和标准行事,就会被扣上“不负责任”的帽子。
4
把世界经济中的各种问题都归咎于中国,把解决各种矛盾的责任都强加于中国,显然是没有道理的,也是不公正的。
“中国经济责任论”掩盖了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矛盾,特别是危机的根源。
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金融秩序,以及一些国家不负责任的财政和金融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是按照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意志和需要建立起来的,这一体系正经历时代变迁。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历次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上迈出了步伐,但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治理结构和利益分配格局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当前,国际经济金融体系存在的制度性缺陷和系统性、结构性风险尚未解除。让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更趋公正,让世界经济发展更加平衡,这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担负的责任。
5
“中国经济责任论”反映了近年来对中国实力高估的一种倾向。
从外部看中国,各国民众往往是基于自己的体验,但这种体验是有局限性的。美国的一些民意调查表明,不少美国人误以为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美国。
国外一些研究机构对中国的研究建立在西方社会科学体系下的计量统计和数据分析基础之上,缺少深入调研,往往脱离中国的实际。
这些对中国的观察都是浅表式的,它们只看到了中国过去30年的变化比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快,却忽视了中国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无法用数字来表述的。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环境和资源约束矛盾突出,社会就业压力很大,还有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未脱贫。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在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之前,中国只能量力而行,不可能去承担那些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种种责任。
6
摩根士丹利一项研究表明,中国产品一年就为美国消费者节省了1000亿美元的开支。
中国的发展给世界创造了机会,也有力地推动了全球进步,美国等发达国家获益良多。如果一面享受着中国发展的红利,一面又质疑中国的发展,实际上是没有把13亿中国人民的发展权当回事。
英国苏塞克斯大学气候问题学者吉姆·沃特森认为,欧美强国很希望在这个世纪借助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在环保科技上的发达程度来领导世界,因此对于中国,这些国家总希望以一个批评者的姿态出现。
在能源、资源和气候变化等问题上,用发达国家的标准来要求中国,通过所谓的计算来抱怨中国使用能源太多,無视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远低于西方的事实,无视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努力,实际上反映出了一些人长期以来的一种高高在上的道德优越感,反映出其内心深藏的不可告人的目的。
只有尊重中国的发展权,才能对中国的经济责任作出合理公平的判断,才能理解中国的发展。
7
同世界各国一样,中国经济也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将中国简单地描绘为危机的“最大赢家”显然是不负责任的。
外部需求收缩,一度使中国的对外贸易明显下降,经济增速回落,企业效益下滑,社会就业压力增大。中国政府及时出台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中国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回升向好。
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现经济率先复苏,同时妥善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着力增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中国追求进出口基本平衡的外贸战略,立足于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中国正在努力从“世界工厂”转化为“世界市场”,为世界创造外需,有力支撑世界经济稳定复苏、均衡增长。
中国没有抱怨别人,没有转嫁危机,更没有高筑贸易壁垒。中国负重前行,与世界各国一道应对危机,为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8
历史是一面镜子,人类总是在反思中寻求进步。
在国际经济金融体系的改革调整中,那些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更应认真反思,拿出实际行动,作出表率。从长远看,任何推卸责任的做法都只能是损人不利己。而转嫁矛盾,打小算盘,更是短视的,只会加重危机。
目前,世界经济正在逐步复苏,但复苏的基础还不牢固,要走出困境,迫切需要继续加强合作。
世界各国靠同舟共济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风暴区,现在同样要靠同舟共济去推动强劲、可持续、平衡的发展。
世界经济的航船正驶出风暴区,希望之光已经显现。
令人不解的是,为避免航船倾覆作出巨大贡献的中国,再次成为一些国家的政客和媒体责难的对象和种种“责任”的承担者。甚至一些好不容易开始研究“中国做对了什么”的人,又回到寻觅“中国做错了什么”的老路。
“中国人储蓄太多,以低利率借钱给美国,导致美国一个历史性的消费狂潮和房地产泡沫”;
“人民币被严重低估,至少应该升值40%”;
“中国持有的大量美国国债将赋予中国操控美国国内和外交决策的工具”;
“中国将吞噬全球能源”;
……
凡此种种,世界经济中的任何问题似乎都因中国而起,世界经济形势能否好转也取决于中国的政策措施,中国不仅要承担造成世界经济失衡的责任,还应承担拯救世界经济的责任。
“中国经济责任论”正在成为中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新的话语环境。
2
“汇率责任”、“顺差国责任”、“债权国责任”、“储蓄国责任”、“能源消费大国责任”、“二氧化碳排放大国责任”……
“中国经济责任论”俨然一个“严密”的体系,大有把中国搞成“责任”代名词的势头。
细究起来,上述“责任”并非新论。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
中国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稳定人民币汇率,本身就是对世界经济作出积极贡献。中国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继续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促进了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中国的贸易顺差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它是全球化背景下由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全球产业分工深化的结果。中国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致力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包括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贸易向着平衡和可持续方向发展。
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事实上,人们需要担心的是“债务国责任”,而不是本末倒置的“债权国责任”。中国有理由关心自己在国外资产的安全,要求相关债务国保持信用、信守承诺。
世界上有些国家负债累累,总是靠超前消费过日子,出了问题破了产,反倒要责怪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人。“败家子责难老实人”,中国网民的评论一针见血。
在关乎世界经济前途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中国早已明确阐述了自己的原则立场,以负责任的行动对不负责任的“中国经济责任论”作出了有力的回应。
3
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将中国推向了世界舞台的前沿。
“中国不但代表着未来,已经开始代表现在。”美国《时代》周刊的这句话很有代表性。
对中国的“热捧”持续升温,嫉妒、疑虑、恐惧掺杂其间。遭受危机重创后,一些人的优越感一落千丈。看到中国在应对危机过程中的突出表现和在后危机时代的发展潜力,这些人心理更加失衡,对中国“不负责任”的指责变本加厉。
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世界经济在寻求新的增长方式和治理结构。正在推进的改革触动了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的一些国家的神经。
对那些习惯了大手大脚花钱、现在必须过紧日子的人来说,痛苦是无法回避的。民意变得脆弱起来,一些政客开始忙着寻找“替罪羊”来转移视线。
“中国经济责任论”的制造者还有着更深层的考虑:迫使中国适应其调整过程、遵循其制定的标准、承担更大的责任,从而确保他们在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只要中国没有按照这些人的要求和标准行事,就会被扣上“不负责任”的帽子。
4
把世界经济中的各种问题都归咎于中国,把解决各种矛盾的责任都强加于中国,显然是没有道理的,也是不公正的。
“中国经济责任论”掩盖了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矛盾,特别是危机的根源。
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金融秩序,以及一些国家不负责任的财政和金融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是按照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意志和需要建立起来的,这一体系正经历时代变迁。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历次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上迈出了步伐,但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治理结构和利益分配格局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当前,国际经济金融体系存在的制度性缺陷和系统性、结构性风险尚未解除。让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更趋公正,让世界经济发展更加平衡,这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担负的责任。
5
“中国经济责任论”反映了近年来对中国实力高估的一种倾向。
从外部看中国,各国民众往往是基于自己的体验,但这种体验是有局限性的。美国的一些民意调查表明,不少美国人误以为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美国。
国外一些研究机构对中国的研究建立在西方社会科学体系下的计量统计和数据分析基础之上,缺少深入调研,往往脱离中国的实际。
这些对中国的观察都是浅表式的,它们只看到了中国过去30年的变化比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快,却忽视了中国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无法用数字来表述的。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环境和资源约束矛盾突出,社会就业压力很大,还有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未脱贫。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在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之前,中国只能量力而行,不可能去承担那些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种种责任。
6
摩根士丹利一项研究表明,中国产品一年就为美国消费者节省了1000亿美元的开支。
中国的发展给世界创造了机会,也有力地推动了全球进步,美国等发达国家获益良多。如果一面享受着中国发展的红利,一面又质疑中国的发展,实际上是没有把13亿中国人民的发展权当回事。
英国苏塞克斯大学气候问题学者吉姆·沃特森认为,欧美强国很希望在这个世纪借助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在环保科技上的发达程度来领导世界,因此对于中国,这些国家总希望以一个批评者的姿态出现。
在能源、资源和气候变化等问题上,用发达国家的标准来要求中国,通过所谓的计算来抱怨中国使用能源太多,無视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远低于西方的事实,无视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努力,实际上反映出了一些人长期以来的一种高高在上的道德优越感,反映出其内心深藏的不可告人的目的。
只有尊重中国的发展权,才能对中国的经济责任作出合理公平的判断,才能理解中国的发展。
7
同世界各国一样,中国经济也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将中国简单地描绘为危机的“最大赢家”显然是不负责任的。
外部需求收缩,一度使中国的对外贸易明显下降,经济增速回落,企业效益下滑,社会就业压力增大。中国政府及时出台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中国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回升向好。
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现经济率先复苏,同时妥善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着力增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中国追求进出口基本平衡的外贸战略,立足于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中国正在努力从“世界工厂”转化为“世界市场”,为世界创造外需,有力支撑世界经济稳定复苏、均衡增长。
中国没有抱怨别人,没有转嫁危机,更没有高筑贸易壁垒。中国负重前行,与世界各国一道应对危机,为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8
历史是一面镜子,人类总是在反思中寻求进步。
在国际经济金融体系的改革调整中,那些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更应认真反思,拿出实际行动,作出表率。从长远看,任何推卸责任的做法都只能是损人不利己。而转嫁矛盾,打小算盘,更是短视的,只会加重危机。
目前,世界经济正在逐步复苏,但复苏的基础还不牢固,要走出困境,迫切需要继续加强合作。
世界各国靠同舟共济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风暴区,现在同样要靠同舟共济去推动强劲、可持续、平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