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阐明了新工科背景下培养个性化人才的必要性,分析了个性化人才培养的内涵: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做好顶层设计;修订教学大纲,提供制度保障;搭建线上线下教学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协同培养个性化人才;制定多元人才评价标准;持续提高个性化人才培养效果。提出了个性化人才应该具备的十个方面素养或经历。
[关键词] 新工科;机械工艺技术;个性化人才;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7-0041-02
新工科建设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的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是今后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新思维、新方式。“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对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预期成果等进行了明确。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工艺技术专业已完成两个教学循环,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均位居学校前列,但学生就业岗位对机械工艺技术专业特色体现不够明显,究其原因是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特色不够鲜明,因此,在机械工艺技术专业开展个性化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个性化人才的必要性
(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世界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对个性化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个性化人才是创新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任何一个创新计划都要能够体现个性化的思想。近年来,尽管各高校在个性化人才培养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效果并不明显,个性化人才培养仍显滞后。
(二)专业发展的需要
机械工艺技术专业应时代需要而生,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专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健康发展,培养具有专业特色的个性化人才是必要条件,要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特色明显的个性化人才,以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专业生命力的体现,也是专业发展的需要。
(三)学生发展的需要
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学生在学好专业核心课、主干课的基础上,适合拓展什么就帮助其拓展什么;在哪一方面有兴趣与特长,就鼓励其在哪一方面发展,专业教师尽全力帮助学生做到才尽其用。
二、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内涵
(一)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为个性化人才培养做好顶层设计
个性化人才培养,要摒弃传统单一且同质的培养模式,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与个性化创新,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深入挖掘学生的优势和潜能。近年来,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持续开展本科生刚性导师制,依托良好的育人氛围,综合毕业生就业服务需求,指导教师一对一帮助学生精准制定个性化职业发展规划,量身打造个性化培养计划,充分展示学生的天赋特长。
(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个性化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改革,重新修订机械工艺技术专业培养方案,适当增加弹性教学模块,鼓励学生根据社会需要与自身兴趣爱好、发展定位和发展潜力,跨年级、跨专业、跨学科地选择网络选修课程,构建一人一策的个性化课程体系,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对接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搭建线上线下教学平台,采用混合式教学法培养个性化人才
新冠肺炎疫情给传统的线下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必须增加教学的灵活性和柔性。利用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等资源平台,大力开展灵活性强、柔性度高的线下课堂教学+线上网络视频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方式,使二者在个性化人才培养中形成合力。同时,依托黑龙江科技大学课程中心网络平台,积极开发机械工艺技术专业“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注塑模具设计”等专业核心课程的网络视频课。
(四)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协同培养个性化人才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理念近年来逐渐得到重视,要充分利用校內外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利用“注塑成型工艺实验室”“冲压成型工艺实验室”等10余个校内专业实验室,大力开展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依托哈轻塑胶、哈尔滨特种塑料厂等校外实践基地,采取集中、分散和网络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实习,持续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努力营造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五)制定多元人才评价标准,做到人尽其才
鼓励学生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思想,给不同兴趣、爱好的同学以肯定,帮助他们在喜欢的、擅长的方面有所建树、有所成就。制定多元人才评价标准,为富有个性化能力的人才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三、个性化人才应该具备的个性化素质或经历
(一)德才兼备,德育为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个性化人才就是要牢牢抓住课堂教育主阵地,通过思政课程、专业思政课等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坚定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把握政治方向。
(二)专业素养,专业能力
围绕专业培养模具产品的设计与制造、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与开发、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这一目标,不断提高学生对塑料模具、冷冲压模具的独立设计能力,使其能够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这是学生步入社会的基础。
(三)职业证书,一专多能
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各种职业实践培训,如模具设计培训、数控操作培训等,经过培训学生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这些证书将成为学生入职的敲门砖。
(四)线上选修,专业拓展
积极组织线上形式的专业相关课程选修,扩大专业课程选择范围,拓展学生的专业面,并通过在线考试的方式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将考核结果纳入个性化人才培养考核体系中。 (五)学科交融,综合育人
根据学生的学业、职业发展规划,要求学生每学期选修2—3门跨专业、跨学科的网络选修课,通过自主学习、过程管理、线上考核等环节,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六)科创项目,实践载体
指导学生进行科研立项、撰写科研论文、申请专利等,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七)企业锻炼,丰富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等深入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学生的实践锻炼情况记入成长档案。
(八)语言能力,沟通交流
未来的工程技术人才应具有良好的表達沟通能力,能够就复杂的机械工程问题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能就机械工艺技术专业问题进行跨文化背景的沟通与交流。
(九)非专业证书,拓宽就业领域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全能型的人才,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知识、发展本专业能力的同时,还要拓展非本专业领域方面的能力,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自学并考取法律、投资、证券、营销等方面的资格证书,拓宽自身的就业范围。
(十)组织管理,领导才能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团队的合作,团队管理者需要激发团队的创造力,带领团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管理是用科学的方法把系统调整到最优的过程。在校期间学生可以通过争当学生干部锻炼自身的领导能力。
当下,个性化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培养个性化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完善的培养机制、多元的人才评价标准等。只有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个性化人才,专业才能更加具有生命力,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宏国,黄海,刘胜辉,等.地方高校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J].教书育人,2020(15):26-28.
[2]臧建所,唐庆菊,程俊廷.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特种加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12-13.
[3]郝莉,冯晓云,宋爱玲,等.新工科背景下跨学科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33-42.
[4]刘德君,张志义,陈广大,等.地方院校工科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20(1):243-244.
(责任编辑:刘洁)
[关键词] 新工科;机械工艺技术;个性化人才;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7-0041-02
新工科建设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的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是今后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新思维、新方式。“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对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预期成果等进行了明确。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工艺技术专业已完成两个教学循环,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均位居学校前列,但学生就业岗位对机械工艺技术专业特色体现不够明显,究其原因是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特色不够鲜明,因此,在机械工艺技术专业开展个性化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个性化人才的必要性
(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世界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对个性化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个性化人才是创新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任何一个创新计划都要能够体现个性化的思想。近年来,尽管各高校在个性化人才培养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效果并不明显,个性化人才培养仍显滞后。
(二)专业发展的需要
机械工艺技术专业应时代需要而生,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专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健康发展,培养具有专业特色的个性化人才是必要条件,要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特色明显的个性化人才,以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专业生命力的体现,也是专业发展的需要。
(三)学生发展的需要
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学生在学好专业核心课、主干课的基础上,适合拓展什么就帮助其拓展什么;在哪一方面有兴趣与特长,就鼓励其在哪一方面发展,专业教师尽全力帮助学生做到才尽其用。
二、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内涵
(一)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为个性化人才培养做好顶层设计
个性化人才培养,要摒弃传统单一且同质的培养模式,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与个性化创新,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深入挖掘学生的优势和潜能。近年来,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持续开展本科生刚性导师制,依托良好的育人氛围,综合毕业生就业服务需求,指导教师一对一帮助学生精准制定个性化职业发展规划,量身打造个性化培养计划,充分展示学生的天赋特长。
(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个性化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改革,重新修订机械工艺技术专业培养方案,适当增加弹性教学模块,鼓励学生根据社会需要与自身兴趣爱好、发展定位和发展潜力,跨年级、跨专业、跨学科地选择网络选修课程,构建一人一策的个性化课程体系,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对接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搭建线上线下教学平台,采用混合式教学法培养个性化人才
新冠肺炎疫情给传统的线下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必须增加教学的灵活性和柔性。利用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等资源平台,大力开展灵活性强、柔性度高的线下课堂教学+线上网络视频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方式,使二者在个性化人才培养中形成合力。同时,依托黑龙江科技大学课程中心网络平台,积极开发机械工艺技术专业“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注塑模具设计”等专业核心课程的网络视频课。
(四)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协同培养个性化人才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理念近年来逐渐得到重视,要充分利用校內外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利用“注塑成型工艺实验室”“冲压成型工艺实验室”等10余个校内专业实验室,大力开展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依托哈轻塑胶、哈尔滨特种塑料厂等校外实践基地,采取集中、分散和网络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实习,持续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努力营造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五)制定多元人才评价标准,做到人尽其才
鼓励学生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思想,给不同兴趣、爱好的同学以肯定,帮助他们在喜欢的、擅长的方面有所建树、有所成就。制定多元人才评价标准,为富有个性化能力的人才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三、个性化人才应该具备的个性化素质或经历
(一)德才兼备,德育为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个性化人才就是要牢牢抓住课堂教育主阵地,通过思政课程、专业思政课等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坚定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把握政治方向。
(二)专业素养,专业能力
围绕专业培养模具产品的设计与制造、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与开发、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这一目标,不断提高学生对塑料模具、冷冲压模具的独立设计能力,使其能够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这是学生步入社会的基础。
(三)职业证书,一专多能
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各种职业实践培训,如模具设计培训、数控操作培训等,经过培训学生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这些证书将成为学生入职的敲门砖。
(四)线上选修,专业拓展
积极组织线上形式的专业相关课程选修,扩大专业课程选择范围,拓展学生的专业面,并通过在线考试的方式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将考核结果纳入个性化人才培养考核体系中。 (五)学科交融,综合育人
根据学生的学业、职业发展规划,要求学生每学期选修2—3门跨专业、跨学科的网络选修课,通过自主学习、过程管理、线上考核等环节,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六)科创项目,实践载体
指导学生进行科研立项、撰写科研论文、申请专利等,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七)企业锻炼,丰富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等深入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学生的实践锻炼情况记入成长档案。
(八)语言能力,沟通交流
未来的工程技术人才应具有良好的表達沟通能力,能够就复杂的机械工程问题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能就机械工艺技术专业问题进行跨文化背景的沟通与交流。
(九)非专业证书,拓宽就业领域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全能型的人才,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知识、发展本专业能力的同时,还要拓展非本专业领域方面的能力,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自学并考取法律、投资、证券、营销等方面的资格证书,拓宽自身的就业范围。
(十)组织管理,领导才能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团队的合作,团队管理者需要激发团队的创造力,带领团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管理是用科学的方法把系统调整到最优的过程。在校期间学生可以通过争当学生干部锻炼自身的领导能力。
当下,个性化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培养个性化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完善的培养机制、多元的人才评价标准等。只有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个性化人才,专业才能更加具有生命力,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宏国,黄海,刘胜辉,等.地方高校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J].教书育人,2020(15):26-28.
[2]臧建所,唐庆菊,程俊廷.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特种加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12-13.
[3]郝莉,冯晓云,宋爱玲,等.新工科背景下跨学科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33-42.
[4]刘德君,张志义,陈广大,等.地方院校工科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20(1):243-244.
(责任编辑: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