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实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sh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史料实证所研究的内容涉及文献资料、墓葬资料、艺术作品资料以及市井、坊间资料等。将其应用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课堂中,不仅可以起到丰富教学内容的作用,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研究思路等。这种宝贵的思维品质不仅在历史学习中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真实背景,也能够在生活中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教师要将这种“实证”精神贯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科学的对史料进行辨析、甄别,利用真实的史料学习历史知识。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实证;研究
  引言:
  現阶段的历史研究主要依靠史料进行理论、环境以及事件等方面的“复原”,使历史的真实情况可以得到正确的反馈。该研究方法以及理论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理论知识,还可在思维上进行良好的引导。
  一、史料实证在教学实施中的重要性
  历史学科对于学生而言是一门极为重要的课程,其主要的研究对象为历史事件和过去的文化、思想以及艺术等[1]。该学科的理论研究以及学习方式需要一定的严谨性,历史内容的记载往往建立在史料研究(古人墓、文献资料、文物、艺术形式等)的方式“重现”过去的生活场景、战争、文化氛围等。史料证实在教学的应用过程中不仅可以起到丰富内容的作用,还可帮助学生透过史料加深历史内容的记忆与理解。
  二、史料证实在教学中的应用思路及实施方案
  (一)提高史料的选择质量
  史料在内容以及形式上具有较大的差异,同时在质量性上存在两种层次的分类,即原始史料和二手史料[2]。前者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资料,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可靠性等,是历史学术研究中较高价值的存在;后者主要指坊间、市井流传等方式的历史资料,由于在史料的传播中具有浓厚的个人性、迎合性以及谣传性等,所以其真实性需要更进一步探究以及推导,从而在一定基础上了解相关历史事件的全貌。对于部分文献史料而言,该作者的所记录的文字资料以及个人看法,主要站在当时的背景环境下进行描述,在真实性上具有较高的准确度。比如在《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一单元的教学中,其中涉及东汉时期,教师在史料的选择上,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关注度,可适当选择具有文学意义的文献资料,如冯梦龙的《东周列国传》,作为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其主要涉及的朝代包括西周宣王时期直至秦始皇大一统时期,中间间隔了五百多年历史。概述在内容上主要通过古白话写成,较为容易被学生所理解。由此一方面通过史料的选择是学生认识到史料研究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内容直观、简练的史料选择,还可帮助学生积极参与至历史的教学过程中。
  (二)在教学中讲述史料真伪的鉴定方法
  部分史料由于年代、管理不善、外流以及遗失等原因,导致历史事件在复原、追溯的过程中存在断层。对此,在历史理论、内容的研究中演绎、推导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式之一。此过程中对于史料真伪鉴定具有关键性作用,其不仅影响史实的真实性、准确性,还影响历史结论的推断等。对此,教师应在教学流程中讲述史料鉴定真伪的方法,使学生在史料阅读的过程中明晰真实性、合理性,对于虚构、编造、不合情理的内容进行甄别,从而在一定基础上提升文化学习的素养。此外,由于现代与古代的行文方式和思维方式存在一定差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累必要的文言文知识,使学生在史料的阅读过程中可以甄选出关键性的理论内容。在锻炼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已确确定的历史事件进行史料鉴定的技能锻炼,使学生在史料阅读的过程中形成敏锐的观察力以及思维能力,进而改善学生的史料认知程度。
  (三)加强教学中的思维教育
  历史内容是不同时代的发展阶段记录,其事件性和场景性等因素在现阶段难以重现,对此需要借助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事件重现和场景还原等。由于部分历史文献资料存在作者的主观性,其不仅受限于时代观念,还受限与政治环境的影响。同时,由于年代性等问题,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容易受到观念变迁等影响。比如:《史记》在《吕不韦列传》和《秦始皇本纪》中对秦始皇的身世就明显前后矛盾,前者认为嬴政是吕不韦和赵姬的儿子,而后者认为嬴政是庄襄王的儿子。对此,教师在根据史料实证教学时,应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史料解读思维,使其敢于怀疑、敢于论证,从而提升历史教学的实施质量。
  (四)将生活实践与史料实证精神进行融合
  生活实践在教学的过程中属于现实因素,史料实证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属于理论因素。理论以及观念对于实践具有一定指导性,学生在史料实证的研究过程中可以形成良好的探究精神、实践精神以及文化观念等。对此,教师在教学的设施过程中应重视生活实践与史料实证精神的融合,使学生在史料实证中形成的思维可以有效作用于实际生活,同时改善学生在其他学科上的学习观念以及态度等。比如在历史题材的电影作品中,学生可通过史料的实证精神进行内容判别、思想学习等。
  三、结束语
  本文根据史料实证的内容、内涵以及在教学中的实施方式,结合教学目标、思想以及理论等方面的因素进行了综合的理论探究,并通过实践分析,旨在提高该方法在教学实施中的水平。现阶段的历史教学还存在一定不足,教师应加强史料实证在教学中的应用,由此提升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以及关注度。
  参考文献:
  [1]李玲. 史料实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文理导航(上旬), 2018(12).
  [2]刘航. "史料实证"素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 科教导刊, 2017(24).
其他文献
摘要:现有形式下,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培养越来越被重视,中学也应该加强中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从艺术表现力的角度来引导中学生参与实际课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中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我们通过艺术表现力在中学舞蹈中的广泛应用,可以推动中学舞蹈教学的改革,从而更好的促进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艺术表现力;舞蹈;培养策略;教学模式;  1研究意义  舞蹈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的艺术
期刊
一、分析与预测  (1)名词与代词类。近四年都是各出一题,分布在第32题和第33题的位置。早些年,名词代词考查比较侧重语法知识,如名词的数、性、格,代词的主宾格,形容词性的与名词性的物主代词的区分 ,现在越来越多地关注名词与代词的类别与词法功能,如 抽象名词,尤其是语境中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要体现新课标中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吧。估计2019年的名词与代词的考查也会与此相通的。  例析
期刊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浸透到血液中的精神内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无数中华儿女将其代代相传,绵延不断,靠的便是教育。它对人的一生都会有不可估量的影响。语文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有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使命。因此,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注入中华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自觉传承传统文化就成了教师必须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 语文教学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期刊
摘 要:美育又可以称为审美教育,是一种有效培养学生感受、欣赏和表现外在美的能力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主要组成内容的美育,是学生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学生整体学习过程中全面贯穿。茶文化有效综合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内容,因此茶文化是进行美育教育,塑造学生人格的主要媒介,所以,更加需要在美育教育中融入茶文化。本文主要分析了茶文化内涵,研究了茶文化美育功能,为茶文化在高职学校美育教育中推行提出合理化建议。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我国各项事业都处于发展变革的重要时期。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如今社会的日益发展,需要对传统教学方式适应改革。其中,在高中学习阶段英语一直是高中生学习的重难点问题,而高中生经常会在高中学习对高中英语产生一定的偏科现象。由于高中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自身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不同从而造成了一定的英语学习差距。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应该针对不同学生进行高
期刊
摘要:由于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近年来,一些学生觉得他人的关爱是理所当然,一味索取,不懂感激,甚至对关爱厌烦、逆反。 孩子不知道怎样去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师长的教诲之恩,感谢旁人的救助之恩,以及感谢祖国、社会的关爱和大自然的赐予之恩。本文主要针对这一现象重点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感恩教育,真正把感恩教育与学科教育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  关键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教育教学越来越注重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切人事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与分析,将课堂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并鼓励学生用怀疑的态度进行自由想象,大胆分析,检验所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这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大胆探索求证的勇气,从而形成活学活用的学习模式。  关键词:中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  引
期刊
摘要:数学新课程改革中,“自主”成了一大关键词,倡导学生生成自主意识,自主参与数学教学活动,自主探究数学知识,自主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然而,随着“自主”教学策略的推行,学生具备了自主预习、探究知识的意识,却没有养成自主复习的习惯。尤其是高中数学一轮复习中,学生的自主性表现太差,复习效果不好。面对这种情况,本文以高中一轮复习为环境探究了自主复习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中 数学 一轮 自主复习  高
期刊
摘要:本文从学科价值、课程标准、学段贯通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地理核心素养对初中地理教育的价值意义,使得学生可以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为今后的地理知识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 初中地理 价值意义  引言  教育部在2018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识和地理实践作为地理核心四大素养。由于初中地理教学综合性较强,因此地理核心四大素养
期刊
书籍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提升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理。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朱永新语)”作为一个文明的现代人是具有极高人文素养的,而提升这种素养唯一的有效方式,那便是与好书对话。让书香浸润的人生才是美好的人生、幸福的人生。   教师的阅读爱好决定一所学校的学风和校风。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其中最重要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