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来源 :领导之友·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领导干部在家庭乃至家族中往往是核心人物,应高度重视家风建设,从严治家,从细管家,形成守德、守纪、守法的家庭风气。无数事实说明,良好家风是抵御腐败的重要防线,是做人为官的“保险栓”。
  (1)
  培育优良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纵览历史圣贤,无不看重家风建设。据记载,我国古代公开出版的家训就有120多种,包括《朱子家训》《章氏家训》《颜氏家训》等,流传至今。历代家风家训,都特别强调家国天下、积德行善、以俭治家、以廉养人的思想。“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莫营私利”“有德者皆由俭来”等,无不体现这一点。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而好的家风是家庭建设的定盘星。每个家庭成员都在家风的浸润滋养中,受到教育训导和打磨熏陶,明白为人处世之道,习得规矩方圆之理。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社会文明进步也才有不竭动力。
  (2)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他强调: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这不是习总书记第一次谈到家风问题。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他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他再次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如此重视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高度重视,落到实处。
  (3)
  领导干部的家风事关党风政风,须臾不可忽视。如果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那么家风就是社会风尚的“晴雨表”,它反映着党和国家的精神面貌,直接影响着党风政风。因为,一个社会的良好风尚是以千千万万家庭的良好家风为基础的,一个执政党的良好党风政风也与广大领导干部的良好家风密切相关。注重家风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曾要求子女树立平民思想,靠自己去努力、去奋斗。周恩来亲自制定包括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等内容的“十条家规”。罗荣桓元帅经常告诫子女说:“你们是老乡用高粱煎饼和地瓜喂大的,可千万不要忘本啊!”他教育孩子不能因为自己是干部子弟就有优越感,要和工农子弟打成一片。焦裕禄不准孩子“看白戏”,又建议县委作出“十不准”的规定。杨善洲20多年绿化荒山,建成价值3个亿的林场,而自己及妻女依旧过着朴素的生活。良好的家教家风,体现的是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尚情操。
  (4)
  家国情怀是立身养德之本。家庭是精神成长的沃土,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旨归,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融合为一,是古人的宏愿,亦是今人传承家风和家教的本分。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有一个共识,即身、家、国、天下在本质上是同构的。治国从治家开始,治国用国法,齐家用家规。家规是古代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以家规为载体形成的家风是家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集中体现,是个人成长的精神足印,是社会价值的缩影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国情怀”是共产党人共有情怀,是树家风共同的基础。只有让家庭成员懂得“有国才有家”“祸国就是害家”的道理,以“家国情怀”知廉耻,才能修得一身正气,不沾浊气,懂得做人的道理。每个家庭都以“家国情怀”培育家风,整个社会就会充满大爱、和谐文明、秩序井然,国家繁荣、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5)
  家风传统是干事创业之基。对领导干部而言,家风是砥砺品行、干事创业不可或缺的精神滋养。成长于克勤克俭、崇俭抑奢的家风环境,自会多一份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的主动;浸润于谦虚谨慎、严以律己的家教熏陶,也会多一些手握戒尺、心存敬畏的自觉。没有好的家风家教,既难以清白做人,也无法专心做事。从近年来查处的一些案件看,出问题的干部普遍家风不正、家教不严,家属亲属相互影响、恶性循环,形成了家庭式窝案、家庭式腐败。因贪污受贿等罪被追究法律责任的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苏荣,纵容家庭成为“权钱交易所”,他自己如何独善其身、专心做事?因贪污受贿而被追究法律责任的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教儿子“做人要学会走捷径”,当儿子开始弄权敛财,他自己怎么可能秉公用权?而像个别“官二代”“富二代”表现出的精神空虚、盲目炫富,莫不与家风不正、家教不严有关。由此可见,家风淳正是干事创业源源不断的正能量,家風腐化则是为人处世难以承受的负资产。
  (6)
  家风建设是作风涵养之要。家是浓缩的国,国是放大的家。个体从家庭走向社会,家风的影响亦会随之远播,成为社会风气和道德水准整体拔节的力量之源。良好家风,是优良作风之要,是抵御贪腐的无形“防火墙”。家庭始终是国家和社会的基本组成元素,只有家风建设好了,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国家才会更加稳定。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家风并不属于私域,更不是老人“托管”的小事、家属“自管”的私事。家风是作风的支撑,家风浩然敦厚,才有作风严实清廉,家风正才能作风正、律己严、行得正。家风与作风犹如并蒂之花,互相映衬、相映生辉。领导干部手握公权,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非同小可,自当从家庭做起,以家风建设助力作风涵养,以家庭和睦引领社会和谐。
  (7)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要求党员干部,“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对领导干部来讲,树立好家风、培育好作风是人生的必修课。一方面,要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以自身清正为家庭成员做表率;另一方面,要立家规,继承老一辈革命家严格要求家属的优良传统,守好家中的“廉洁门”、筑牢家庭的“廉洁墙”,带头抓好家风建设,维护家庭正气,建设优良家风,切实管好家庭成员,真正把家庭建成清廉安全的港湾,防止“灯下黑”,以良好的家风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提供有力支撑。
  (责编 / 傅建芬)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担负着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因此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提升党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主题重要、意义重大、成果丰硕。最具标志性历史性意义的成果,就是明确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信息一经公开,党
党员干部学好哲学,拥有这个“精神武器”,能使我们在思考事情和处理问题过程中的主观思维更接近客观实际,对工作、生活和学习大有裨益。毛泽东是全党重视并下苦功学哲学的典范。1938年,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会在延安成立,毛泽东任组长、陈云任副组长,四五十名党政军主要负责人参加,学习地点设在中组部,每两周开一次会,每次半天。当时,毛泽东对哲学的研究,废寝忘食。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这样记述:“毛泽东是个认真研究哲
思想道德修养课(以下简称“思修课”)是提高学员思想道德修养的主要载体之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虽然思修课具有与学员工作、生活和思想实际紧密联系的特点,但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思修课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教育实效。如果在思修课中引入情景剧教学法,让学员化被动为主动,参与到思修课中,在情景剧的采编过程中,提高他们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从而激发他们对思修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红色文化、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红色文化、革命精神不仅要研究这一精神的科学内涵,更要挖掘这一精神不同于其他精神的内在的本质的东西,要避免"移花接
面对海外媒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担忧,在今年的总理记者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话语掷地有声,“我们这几年没有采取短期强刺激的政策,可以说运用政策的回旋余地还比较大,我们‘工具箱’里的工具还比较多。”   对2015年来说,除了降税减费、降息降准等财政和货币政策空间外,总理的政策工具箱里还装着哪些利器呢?长期参与重要文件起草的国务院研究室综合二司司长向东认为,消费方面启动六大消费工程,投资方面确定七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是各级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必须坚持严字当头、实字托底,做到严实结合、融为一体。   严以修身贵在正。严以修身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正人先正己”“己不正焉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记入党时庄严宣誓的誓
新时代有新任务,新形势有新要求。11月2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以下简称《准则》《条例》)正式发布。综观《准则》和《条例》,有七个方面鲜明特点值得关注。把握这些特点,有助于深入领会六中全会精神,有助于把《准则》和《条例》更好地贯彻执行到位,下面为您梳理。  特点一:以党章为根本依据  无论是《准则》还是《条例》,一个突出的特
2015年7月14日,中共河北省委党校以"努力成为鲜明的思想旗帜"为主题召开《领导之友》创刊30周年纪念座谈会。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刘忠昌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强调要坚持正确的办刊
晚清时期,西方发达国家经过长期发展,多已实行金本位货币制度。20世纪初,随着白银需求下降,国际银价严重下跌。1901年开始,国际银价一路暴跌23%。当时,清政府负担着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赔款共6.8亿两白银,还有大量到期外债,巨额本金和利息使其不堪重负。同时,庚子赔款以金价为基准,银价下跌致使清政府承担更多金银汇兑成本(镑亏)。如何解决财政危机,是清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  同时,清朝自身的货币体系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