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机械卓越工程师”培养实施方案进行探讨。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a)-0248-01
西南科技大学于2010年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于2011年作为试点单位,获得国家教育部的批准。西南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有关文件精神,借鉴国际、国内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依托“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省级重点学科、四川省特色专业、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借助绵阳科技城、董事单位的优秀资源,以培养“强实践、能管理、善创新”的未来优秀工程师为目标,以校企联合为平台,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培养掌握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系统理论的专门知识与关键技术的复合型拔尖人才为目标,通过深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采用“3+1”培养模式,制订本培养方案。
“3+1”培养模式,是指对本科学生而言,前三学年在校内学习,学完本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并完成生产实习、认识实习、工程训练、课程设计等除毕业设计(论文)以外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最后“1”学年根据学生志趣或学习的特长,结合市场人才需求状况,实施校内强化与校外实践训练相结合的多模式培养。
“机械卓越工程师培养”具有三个要求:一是知识要求,要求具备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力学、电工学、外语基础、人文社会素质科学和计算机及网络应用等公共基础知识;以及接受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训练,初步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二是能力要求,要求具有能适应进一步深造及终身学习需要的较强自学能力,解决制造业相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献检索等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三是素质要求,要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适应社会竞争与合作。
由此,我们必须在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师培养等方面改革创新,并在图书信息、校园文化、过程管理等方面加以辅助,才能真正达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的最终目的。
1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及工作方案的制定应总结吸收前人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充分发挥西南科技大学学科优势,增前沿意识、开放意识和国际意识。
培养方案突出机械专业导论、制造科学与工程专题课程群、工程应用类课程、工程训练、企业实践等教育内容,使学生有兴趣、有研究、有实践地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逐步地、系统地增长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教学方式方法上,改变以前理论先行的惯例,让实验先行或同步,在理论教学的方法上更加加强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每三个学生安排一个校内导师,建立个人培养档案,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从入试点班开始一直到本科毕业全程跟踪,企业实习阶段安排一个企业导师,结合工程项目和课题进行科研训练,完成毕业设计的相关工作。通过自主选课模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擅选择专项,确定自己在机械行业的发展方向。同時将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与专业、职业和就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均纳入成绩考核计算体系;部分保研生可提前修读硕士阶段课程。
2 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以及运行模式的改革
卓越工程师试点班学生在企业学习所得学分不少于36学分,累计40周。制订三门校企教师联合授课的主题特色课程6学分,顶岗实习16周(获得8学分),在企业制订的选修模块根据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制订,设置六个工程项目实践模块(设计、制造、控制、材料、过控、工业),每个模块6学分,第七学期进行,授课方式灵活多样,逐步构建由“课堂实验—专业实验课—核心的课程设计(校内或企业都包含)—机械金工专业实训(校内或企业)—专业认识实习(企业内)—机械工程生产实习(企业内)—机械工程毕业设计(校内或企业)”组成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在实践教学的运行模式上,我们采用开放型的运行模式,据自身的兴趣和特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因材施教,将实践与就业结合起来;并形成局部的企业化运行模式,使学生能够以特定的企业角色在参与企业生产运营中,基于工程项目而学习知识,锻炼实践能力。
3 师资队伍的建设
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师资队伍是关键。进一步加大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力度,提升每位教学一线专业教师的工程能力素养,强化工程背景。学院选派2~4名青年教师在第7、8学期带队参与企业的联合培养,教师在企业带领学生全程服从企业的作息时间,参与企业各部门的实际工作第一线,不断提升自身的工程意识,早日成为“双师”型优秀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并认真做好学生的学习、生活、健康和安全管理,以保证学习的顺利进行;根据教学大纲,会同企业有关人员,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企业学习阶段执行具体计划,拟订日程表,提前印发给学生,报教学办备案;企业学习阶段结束前,应与企业导师一起认真做好实习成绩的考核工作,并将全面考核的学习成绩提交教学办。学院给予带队教师全年满工作量的待遇。同等条件下,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公派出国、教改项目申请等方面享有优先权。设置专项奖励,对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取得的成果以及涌现的先进个人进行奖励。同时,吸引来自企事业单位的高级技术人员一起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从而保证实践教师队伍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素质。
4 加强企业学习过程的管理
在企业培养过程中,指派带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以企业培养环节各部门的主管监督为主,教师的监督为辅。要求学生针对所学每天写工作日志,记录当天的生产实践概况,特别是学习了新的工艺内容,遇到的工程问题,以及采取的解决方法等;要求学生每周写出一份报告,对一周的学习进行总结与思考,分别提交给企业部门主管与校方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对于重大问题提出参与讨论。
要妥善处理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与学生找工作、报考研究生之间的矛盾,在企业培养中,在保证培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可以采用更灵活的时间安排,如有松有紧,有条不紊地规划和落实企业培养环节的内容,达到企业培养的目标。
5 结语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多方面因素加以思考,加以探索和改革,而且必须结合本学科的特色优势以及参与企业的大力配合,和学校多方面的政策、经费的支持,才能达到培养实施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2] 张炳生,刘雪东.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4(2):48~50.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a)-0248-01
西南科技大学于2010年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于2011年作为试点单位,获得国家教育部的批准。西南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有关文件精神,借鉴国际、国内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依托“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省级重点学科、四川省特色专业、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借助绵阳科技城、董事单位的优秀资源,以培养“强实践、能管理、善创新”的未来优秀工程师为目标,以校企联合为平台,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培养掌握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系统理论的专门知识与关键技术的复合型拔尖人才为目标,通过深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采用“3+1”培养模式,制订本培养方案。
“3+1”培养模式,是指对本科学生而言,前三学年在校内学习,学完本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并完成生产实习、认识实习、工程训练、课程设计等除毕业设计(论文)以外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最后“1”学年根据学生志趣或学习的特长,结合市场人才需求状况,实施校内强化与校外实践训练相结合的多模式培养。
“机械卓越工程师培养”具有三个要求:一是知识要求,要求具备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力学、电工学、外语基础、人文社会素质科学和计算机及网络应用等公共基础知识;以及接受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训练,初步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二是能力要求,要求具有能适应进一步深造及终身学习需要的较强自学能力,解决制造业相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献检索等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三是素质要求,要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适应社会竞争与合作。
由此,我们必须在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师培养等方面改革创新,并在图书信息、校园文化、过程管理等方面加以辅助,才能真正达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的最终目的。
1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及工作方案的制定应总结吸收前人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充分发挥西南科技大学学科优势,增前沿意识、开放意识和国际意识。
培养方案突出机械专业导论、制造科学与工程专题课程群、工程应用类课程、工程训练、企业实践等教育内容,使学生有兴趣、有研究、有实践地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逐步地、系统地增长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教学方式方法上,改变以前理论先行的惯例,让实验先行或同步,在理论教学的方法上更加加强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每三个学生安排一个校内导师,建立个人培养档案,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从入试点班开始一直到本科毕业全程跟踪,企业实习阶段安排一个企业导师,结合工程项目和课题进行科研训练,完成毕业设计的相关工作。通过自主选课模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擅选择专项,确定自己在机械行业的发展方向。同時将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与专业、职业和就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均纳入成绩考核计算体系;部分保研生可提前修读硕士阶段课程。
2 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以及运行模式的改革
卓越工程师试点班学生在企业学习所得学分不少于36学分,累计40周。制订三门校企教师联合授课的主题特色课程6学分,顶岗实习16周(获得8学分),在企业制订的选修模块根据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制订,设置六个工程项目实践模块(设计、制造、控制、材料、过控、工业),每个模块6学分,第七学期进行,授课方式灵活多样,逐步构建由“课堂实验—专业实验课—核心的课程设计(校内或企业都包含)—机械金工专业实训(校内或企业)—专业认识实习(企业内)—机械工程生产实习(企业内)—机械工程毕业设计(校内或企业)”组成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在实践教学的运行模式上,我们采用开放型的运行模式,据自身的兴趣和特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因材施教,将实践与就业结合起来;并形成局部的企业化运行模式,使学生能够以特定的企业角色在参与企业生产运营中,基于工程项目而学习知识,锻炼实践能力。
3 师资队伍的建设
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师资队伍是关键。进一步加大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力度,提升每位教学一线专业教师的工程能力素养,强化工程背景。学院选派2~4名青年教师在第7、8学期带队参与企业的联合培养,教师在企业带领学生全程服从企业的作息时间,参与企业各部门的实际工作第一线,不断提升自身的工程意识,早日成为“双师”型优秀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并认真做好学生的学习、生活、健康和安全管理,以保证学习的顺利进行;根据教学大纲,会同企业有关人员,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企业学习阶段执行具体计划,拟订日程表,提前印发给学生,报教学办备案;企业学习阶段结束前,应与企业导师一起认真做好实习成绩的考核工作,并将全面考核的学习成绩提交教学办。学院给予带队教师全年满工作量的待遇。同等条件下,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公派出国、教改项目申请等方面享有优先权。设置专项奖励,对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取得的成果以及涌现的先进个人进行奖励。同时,吸引来自企事业单位的高级技术人员一起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从而保证实践教师队伍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素质。
4 加强企业学习过程的管理
在企业培养过程中,指派带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以企业培养环节各部门的主管监督为主,教师的监督为辅。要求学生针对所学每天写工作日志,记录当天的生产实践概况,特别是学习了新的工艺内容,遇到的工程问题,以及采取的解决方法等;要求学生每周写出一份报告,对一周的学习进行总结与思考,分别提交给企业部门主管与校方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对于重大问题提出参与讨论。
要妥善处理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与学生找工作、报考研究生之间的矛盾,在企业培养中,在保证培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可以采用更灵活的时间安排,如有松有紧,有条不紊地规划和落实企业培养环节的内容,达到企业培养的目标。
5 结语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多方面因素加以思考,加以探索和改革,而且必须结合本学科的特色优势以及参与企业的大力配合,和学校多方面的政策、经费的支持,才能达到培养实施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2] 张炳生,刘雪东.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4(2):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