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文字记录的信息从一种符号转化为我们可以理解的信息,这个过程使得信息的获得者从一个变为了两个或者多个。阅读又是汲取和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对智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指导阅读任何一篇课文,都是给学生智慧仓库里增添一笔财富;阅读教学中的任何一项训练都不同程度地起到开发学生智力的作用,进而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阅读能力;语文素养;学生;群文阅读;写作能力提升
一、什么是群文阅读?
所谓群文阅读,狭义的理解就是文章一组一组的读。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这种狭义的理解就是师生共同围绕着一个或者多个议题,选择一类或者几类文章中的几篇,把文章放在一起成为一组,然后师生共同围绕这个议题来进行阅读,并理解比较其中的含义,最后求同存异达成共识的过程。而广义上的群文阅读则是一种阅读形态,这是新的时期呈快速爆炸式发展的信息对读者提出的一种要求,传统的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状态下,阅读者要从不同的载体平台上,海量的信息中,纷杂的干扰中,对自己需要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提取和凝练,从而实现阅读者自我需求的满足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促进。
二、群文阅读发展历程
群文阅读这个问题如果要进行探讨,对它进行科学的阐释就是必要的前提,因此,进行科学的内涵阐释和内涵界定很为重要。教育界针对群文阅读这一问题进行了不同角度的阐释,虽然对它的认识并不能保证一致,但是基本上对它的发展历程和内涵特征已经明确。群文阅读的概念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学者对它的实践探索却是由来已久,根据惯例,学界一般将港台的多文本阅读和日本的群书阅读看做是对群文阅读的早起探索。
群文阅读和传统的阅读方式最显著的区别在于,阅读对象的转变,阅读的文本从单一转化为了群体(即所谓群文),一组或者一类的几篇文章放在一起,就成了群文阅读。这个区别导致了理念的深刻变革,例如在教学模式上更加开放,由原本的教师主导课堂变为了多元主体参与,共同探讨学习,不仅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也促进了学生自主思维的发展,深刻实践了课改的目标;
三、群文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教学中,课本的研读和内容的分析是由教师来完成的。每个课时中,一般只学习一篇文章,这种单篇文章的教学,是对一篇文章深入的分析和探究,教师在根据课标定制的解析中,重点的进行文章字词语句的训练,在单独的一篇文章中学生可以获得较有深度的收获,可以对文章的微言大义进行深入的挖掘,面面俱到地探寻课文的每个方面。但是缺点也是很明显的。这种模式下,教师是输出,学生则是输入,对于文章的把握与理解,学生的自由度很小,只能被动地来接受,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帮助并不是很大,对拓宽学生视野并无裨益。
群文阅读模式下,则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文章数量的增多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学生在阅读这些文本时,就必须学会自主学习和提炼信息,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高效阅读的方法;同时多文本的阅读使得学生必须学会和他人沟通交流,共同探讨文章的内涵和含义,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课堂的结构也大大简化,使得更多的时间被用在学生自主的自读自悟,教师的主要精力不再被教案占用,反而可以更好的进行文章的选择和主题的确定,改变了传统课堂中教师一言堂的状况;这些都大大提高的授课的效率,减轻了学生和教师的负担,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良好的变革。
四、如何在新时期的教学中实践群文阅读
(一)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课型
1.整组单元重组课型
现行中学教材一般是一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往往四五篇课文为一个单元,这为群文阅读的选文方面带来极大便利,更有利于群文阅读的开展。[7]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所选六篇课文都是围绕着战争选材,但反映的侧面又各不相同。第一课反映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第二课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老英雄形象,第三课反映反法西斯战争中南斯拉夫和苏联红军之间结下的深厚友谊,第四课时英法联军入侵中国,对圆明园造成的损害,第五课反映的是法西斯的残忍,及人民的勇敢。在教学中,我让同学们逐篇读出主题,然后找出异同点,这样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筛选信息的能力。
2.略读课文拓展
人教社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再三强调略读课文“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大意”、“主要靠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个人觉得可以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教略读课文,以一篇带多篇,效果更好,教学目标更容易达成,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3.综合性材料对比阅读课
人教版中学教材每册都安排了一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并提供了多篇“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与课文不一样,不能一篇一篇地教。我们可以运用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比较阅读中发现异同。
(二)如何进行群文阅读中,文章的“结构”组合
1.结构化意味着文章组合的“线索”更加丰富
现行教材“主题教学”文章的线索偏重人文,例如,对自然的关爱、对弱小的同情、对未来的希冀……。在群文阅读中,文章组合的线索更加多角度、多元化。例如把寓言放在一起,可以以“寓意”为线索,把友情类文章放在一起,可以以“人文主题”为线索,把励志的小短文放在一起,可以以“启示”为线索。我发现群文阅读“线索”的丰富性远远超出了想象,它考验着教师的视野、眼光、智慧和对文章的理解。
2.结构式地呈现文章,因而结构化“群文”之间的逻辑性更强
在许多读本中,经常能看到以“爱国”为线索的阅读单元,其中每一篇文章都是讲“爱国”的。在我看来,一些文章没做到完全的“结构化”,因为文章的关联性并不强,内部的逻辑性不明显。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结构化”呢?我曾经尝试编选过一组“爱国诗”群文,删选多次,最终确定了三首诗歌 :《春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望岳》。为什么最终选择了这三首诗歌?因为三首诗都是描写忧国忧民的主题,思想性极强极强,作者又都是杜甫。这三首诗不仅是在讲“爱国”,而且从不同深度讲述爱国这是杜甫在不同时期的作品。这样的逻辑可以帮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什么是爱国”,从而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对“爱国”的理解,这就是所谓的“结构化”。结构化的群文传达给孩子一种明确的信息 :不能只背零碎知识,而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关联。只要学会整合,那些看似散乱无序的信息便可以提升为系统化的知识。
3.结构化的“群文”更容易引发学生的自由探究
群文阅读追求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经历较高水平的探究性阅读,体验发现的乐趣。我在实践中发现课文明显的异同点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在名著导读阅读中,我提前让学生阅读《钢铁是怎样那炼成的》,再读《朝花夕拾》,最后读《骆驼祥子》虽然都是同一时代的作品,但承载的主题却各不相同。
(三)群文阅读,读写要结合
群文阅读读写结合,立足点是“读”,着眼点在“写”。读是因,写是果。只有读写结合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得到提高。我在群文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视写的培养。读明著要写读后感,读十个励志小故事谈启示,读课文,每一单元讲完要让学生整合知识。这样再读与写的交互进行中,学生的语文素养逐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晓军.步入群文阅读的艺术殿堂——我的群文阅读教研笔记[J].教育科学论坛 ,2015(10)
[2]王朔,李爽.群文阅读实践概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5(4)
关键词:阅读能力;语文素养;学生;群文阅读;写作能力提升
一、什么是群文阅读?
所谓群文阅读,狭义的理解就是文章一组一组的读。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这种狭义的理解就是师生共同围绕着一个或者多个议题,选择一类或者几类文章中的几篇,把文章放在一起成为一组,然后师生共同围绕这个议题来进行阅读,并理解比较其中的含义,最后求同存异达成共识的过程。而广义上的群文阅读则是一种阅读形态,这是新的时期呈快速爆炸式发展的信息对读者提出的一种要求,传统的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状态下,阅读者要从不同的载体平台上,海量的信息中,纷杂的干扰中,对自己需要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提取和凝练,从而实现阅读者自我需求的满足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促进。
二、群文阅读发展历程
群文阅读这个问题如果要进行探讨,对它进行科学的阐释就是必要的前提,因此,进行科学的内涵阐释和内涵界定很为重要。教育界针对群文阅读这一问题进行了不同角度的阐释,虽然对它的认识并不能保证一致,但是基本上对它的发展历程和内涵特征已经明确。群文阅读的概念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学者对它的实践探索却是由来已久,根据惯例,学界一般将港台的多文本阅读和日本的群书阅读看做是对群文阅读的早起探索。
群文阅读和传统的阅读方式最显著的区别在于,阅读对象的转变,阅读的文本从单一转化为了群体(即所谓群文),一组或者一类的几篇文章放在一起,就成了群文阅读。这个区别导致了理念的深刻变革,例如在教学模式上更加开放,由原本的教师主导课堂变为了多元主体参与,共同探讨学习,不仅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也促进了学生自主思维的发展,深刻实践了课改的目标;
三、群文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教学中,课本的研读和内容的分析是由教师来完成的。每个课时中,一般只学习一篇文章,这种单篇文章的教学,是对一篇文章深入的分析和探究,教师在根据课标定制的解析中,重点的进行文章字词语句的训练,在单独的一篇文章中学生可以获得较有深度的收获,可以对文章的微言大义进行深入的挖掘,面面俱到地探寻课文的每个方面。但是缺点也是很明显的。这种模式下,教师是输出,学生则是输入,对于文章的把握与理解,学生的自由度很小,只能被动地来接受,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帮助并不是很大,对拓宽学生视野并无裨益。
群文阅读模式下,则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文章数量的增多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学生在阅读这些文本时,就必须学会自主学习和提炼信息,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高效阅读的方法;同时多文本的阅读使得学生必须学会和他人沟通交流,共同探讨文章的内涵和含义,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课堂的结构也大大简化,使得更多的时间被用在学生自主的自读自悟,教师的主要精力不再被教案占用,反而可以更好的进行文章的选择和主题的确定,改变了传统课堂中教师一言堂的状况;这些都大大提高的授课的效率,减轻了学生和教师的负担,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良好的变革。
四、如何在新时期的教学中实践群文阅读
(一)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课型
1.整组单元重组课型
现行中学教材一般是一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往往四五篇课文为一个单元,这为群文阅读的选文方面带来极大便利,更有利于群文阅读的开展。[7]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所选六篇课文都是围绕着战争选材,但反映的侧面又各不相同。第一课反映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第二课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老英雄形象,第三课反映反法西斯战争中南斯拉夫和苏联红军之间结下的深厚友谊,第四课时英法联军入侵中国,对圆明园造成的损害,第五课反映的是法西斯的残忍,及人民的勇敢。在教学中,我让同学们逐篇读出主题,然后找出异同点,这样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筛选信息的能力。
2.略读课文拓展
人教社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再三强调略读课文“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大意”、“主要靠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个人觉得可以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教略读课文,以一篇带多篇,效果更好,教学目标更容易达成,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3.综合性材料对比阅读课
人教版中学教材每册都安排了一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并提供了多篇“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与课文不一样,不能一篇一篇地教。我们可以运用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比较阅读中发现异同。
(二)如何进行群文阅读中,文章的“结构”组合
1.结构化意味着文章组合的“线索”更加丰富
现行教材“主题教学”文章的线索偏重人文,例如,对自然的关爱、对弱小的同情、对未来的希冀……。在群文阅读中,文章组合的线索更加多角度、多元化。例如把寓言放在一起,可以以“寓意”为线索,把友情类文章放在一起,可以以“人文主题”为线索,把励志的小短文放在一起,可以以“启示”为线索。我发现群文阅读“线索”的丰富性远远超出了想象,它考验着教师的视野、眼光、智慧和对文章的理解。
2.结构式地呈现文章,因而结构化“群文”之间的逻辑性更强
在许多读本中,经常能看到以“爱国”为线索的阅读单元,其中每一篇文章都是讲“爱国”的。在我看来,一些文章没做到完全的“结构化”,因为文章的关联性并不强,内部的逻辑性不明显。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结构化”呢?我曾经尝试编选过一组“爱国诗”群文,删选多次,最终确定了三首诗歌 :《春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望岳》。为什么最终选择了这三首诗歌?因为三首诗都是描写忧国忧民的主题,思想性极强极强,作者又都是杜甫。这三首诗不仅是在讲“爱国”,而且从不同深度讲述爱国这是杜甫在不同时期的作品。这样的逻辑可以帮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什么是爱国”,从而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对“爱国”的理解,这就是所谓的“结构化”。结构化的群文传达给孩子一种明确的信息 :不能只背零碎知识,而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关联。只要学会整合,那些看似散乱无序的信息便可以提升为系统化的知识。
3.结构化的“群文”更容易引发学生的自由探究
群文阅读追求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经历较高水平的探究性阅读,体验发现的乐趣。我在实践中发现课文明显的异同点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在名著导读阅读中,我提前让学生阅读《钢铁是怎样那炼成的》,再读《朝花夕拾》,最后读《骆驼祥子》虽然都是同一时代的作品,但承载的主题却各不相同。
(三)群文阅读,读写要结合
群文阅读读写结合,立足点是“读”,着眼点在“写”。读是因,写是果。只有读写结合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得到提高。我在群文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视写的培养。读明著要写读后感,读十个励志小故事谈启示,读课文,每一单元讲完要让学生整合知识。这样再读与写的交互进行中,学生的语文素养逐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晓军.步入群文阅读的艺术殿堂——我的群文阅读教研笔记[J].教育科学论坛 ,2015(10)
[2]王朔,李爽.群文阅读实践概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