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这门课如何在教学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重在让学生理解、感悟,从而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学生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的理解、感悟,再内化为行为,树立品德。作为长期兼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我来说,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就特别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重视理解文本,让学生理解、感悟,从而让教学日益符合时代发展和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一、重视课前的资料收集,引进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只是一个范本,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量在课前让学生去收集相关的资料,从而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多的了解,这样就充实、丰富了教学活动,教学中学生就能充分地表现自己,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如,教学《科技是把双刃剑》一课时,课前,我先让学生收集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哪些方便,同时也带来了哪些弊端。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科技产品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和弊端,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畅谈科技为什么是把双刃剑,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自己的认识,从而让学生明白了除书本列举的电脑、农药等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便利和不当使用时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之外,科技的发展还带给我们许多诸如此类的情况。在课堂上回归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二、从生活中引发共鸣树立品德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近年来,人们提出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其责任感。
1.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
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
如教学《男生和女生》,我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内容,结合平时的实际,让学生说说如何来夸奖同学,同学之间交往如何不烦恼,好男孩、好女孩形象设计大赛,等。这样,大家才会感受到被人们欣赏的快乐。同学之间相处久了,也了解对方,表达起来入情入境,对学生的触动较大。
2.利用学生熟悉的人和事,进行价值引导
利用学生熟悉的人和事,进行价值引导。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含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如教学《朋友之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我们来开一个好朋友推介会,把各自的好朋友介绍给大家。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价值引导。学生在推介会上尽情夸奖朋友的优点和缺点,从而明白在和朋友相处时,好的行为和做法不仅能给双方带来快乐,而且还有益于友谊的进一步发展,一些不好的做法和行为,不仅给朋友带来烦恼,还会伤害朋友之间的友谊。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什么是真正的朋友,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三、将课堂延伸至课外,获得体验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与课堂外的生活延伸,使教学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从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学校课堂上、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須拓宽到社会上去,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呢?上课前让学生开展环境调查,上网收集资料的行动。让学生实地考察,网上收集的资料,掌握第一手情况,探寻人们破坏环境的各种原因;想想提高环境整洁的方法,人人都设计出一套保护环境的方案,在课堂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能够自觉地去爱护环境。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把学生与自己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自己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才能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回归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的理念,实现品德与社会教育的最终目的,达到育人的目的。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以课本为主线,充分理解、感悟课本的教学内容,以学生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学生,让学生走进生活,让品德社会融入生活,树立良好的品德。
【作者单位:武夷山市吴屯中心小学 福建】
一、重视课前的资料收集,引进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只是一个范本,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量在课前让学生去收集相关的资料,从而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多的了解,这样就充实、丰富了教学活动,教学中学生就能充分地表现自己,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如,教学《科技是把双刃剑》一课时,课前,我先让学生收集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哪些方便,同时也带来了哪些弊端。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科技产品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和弊端,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畅谈科技为什么是把双刃剑,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自己的认识,从而让学生明白了除书本列举的电脑、农药等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便利和不当使用时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之外,科技的发展还带给我们许多诸如此类的情况。在课堂上回归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二、从生活中引发共鸣树立品德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近年来,人们提出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其责任感。
1.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
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
如教学《男生和女生》,我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内容,结合平时的实际,让学生说说如何来夸奖同学,同学之间交往如何不烦恼,好男孩、好女孩形象设计大赛,等。这样,大家才会感受到被人们欣赏的快乐。同学之间相处久了,也了解对方,表达起来入情入境,对学生的触动较大。
2.利用学生熟悉的人和事,进行价值引导
利用学生熟悉的人和事,进行价值引导。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含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如教学《朋友之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我们来开一个好朋友推介会,把各自的好朋友介绍给大家。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价值引导。学生在推介会上尽情夸奖朋友的优点和缺点,从而明白在和朋友相处时,好的行为和做法不仅能给双方带来快乐,而且还有益于友谊的进一步发展,一些不好的做法和行为,不仅给朋友带来烦恼,还会伤害朋友之间的友谊。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什么是真正的朋友,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三、将课堂延伸至课外,获得体验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与课堂外的生活延伸,使教学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从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学校课堂上、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須拓宽到社会上去,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呢?上课前让学生开展环境调查,上网收集资料的行动。让学生实地考察,网上收集的资料,掌握第一手情况,探寻人们破坏环境的各种原因;想想提高环境整洁的方法,人人都设计出一套保护环境的方案,在课堂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能够自觉地去爱护环境。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把学生与自己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自己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才能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回归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的理念,实现品德与社会教育的最终目的,达到育人的目的。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以课本为主线,充分理解、感悟课本的教学内容,以学生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学生,让学生走进生活,让品德社会融入生活,树立良好的品德。
【作者单位:武夷山市吴屯中心小学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