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文本折射生活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owe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是生活的反映与归纳,是老师教学的教材及工具,是学生感悟生活的导师。学生可以通过对教材的认知,在老师的引领与自身的解读下,达到认知生活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文本的同时,应当适时地联系现实生活。透过文本了解生活,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反过来通过生活感受升华对文本的认识与理解。
  一、透过文本认知生活,引导学生客观正确地看待社会
  文本是生活的反映与归纳,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于学生认知社会、学会生活、建设美好生活有指导意义。我们在学习《送行》这篇文章时,起始被比尔·博姆的幽默风趣所吸引,觉得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也觉得非常的不可思议。然而仔细地想一想,却又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我们不能片面地教导学生说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是个金钱社会,是个连感情都需要购买的社会,你看那个社会是多么地冷酷。诚然,在物欲膨胀的年代,在经济主导社会的阶段,人们为了生活四处奔走,淡薄了亲情,丧失了友谊,缺少了关爱,没有了温暖。但是人们对真情地渴望始终没有终止,勒罗的“真情”表演与美国小姐雇人送行,反而说明了人们需要真情。爱,是生活的主题;没有爱,地球就变成了荒漠。在现实生活中,有人陪聊,有人租个女友回家过年,有人家死了人请人代哭……这些都是生活一部分,应该正视它。
  二、联系生活阅读文本,感受生活悄然发生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中国的社会发生了深刻地变化,人们的思想也在与时俱进。有的在过去我们极力批判的东西,现在却要一分为二地看,有的甚至反过来看,并且要找出其中积极的因素,从而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积极的影响。《多收了三五斗》反映地是旧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生活图景:洋货充斥市场、洋米洋面大量涌入、苛捐杂税繁重、社会动乱、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社会经济萧条等。该文的主题是“丰收成灾,谷贱伤农”,作者在作品里指出“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下,谷即使不贱农也得伤”,一语中的。弄清文旨之后,是否应该联系现实做一些延伸拓展呢?比如说,现在大商场里也有很多洋货,而且很多中国人也喜欢买洋货,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如今许多中国制造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价廉物美,深受外国消费者的欢迎,然而却引来了多国反倾销的高潮,今昔对比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他们在本质有何区别?又比如说我国的农业生产已连续多年丰产,有没有出现过“谷贱伤农”的现象?(有过)现在政府是怎么保护农民的利益的?(补贴、最低保护价、农资供应优惠、绿色通道等)通过探究与思考,学生收获的不仅是不忘过去,更应着眼未来。
  三、发掘文本内在美,教会学生慧眼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篇文章也能反映生活的色彩,文学作品中人物事件无不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本不只是揭露社会上的一些阴暗面,一些假丑恶的东西;更多的是展示人性光辉的一面,一些真善美的故事。因此阅读文本应更多地宣扬善的内容,传承真理,熏陶学生,塑造美好心灵。唯有具有美好心灵的人才会发现生活中美的人物、美的事件、美的瞬间、美的细节。《童年》中的外祖母是那样的温暖、宽厚、仁慈,同样我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就是《童年》中的外祖母的原型。正是因为有他们的乐观、坚毅的性格,有无比宽厚的爱,才使我们走出心理黑暗,健康的成长。我们这些因父母外出打工而成为留守儿童的孩子恐怕最有深切的感受吧!《甜甜的泥土》中的小亮虽然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但是他的生母始终牵挂着他,他的周围也被暖暖的爱意笼罩。生活中不是有不少离散家庭的孩子,很多留守儿童被社会、学校还有许多好心人关爱着。
  四、领略文本描绘的自然风光,体味大自然对人的感染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绘自然风光的作品,它们不仅展示自然风光的清幽秀丽或辉煌壮观,而且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不仅彰显了大自然蕴藏的勃勃生机和魅力,而且阐明了大自然对人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当我们沐浴在春风中,行走在原野上,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朱子清的《春》。春的蓬勃向上,春的活力引导着我们向前去;当我们漫步在夏日的浓荫里,非常地认同《夏》(梁衡)的热烈、节奏的明快;当我们穿行在金黄的田野上时,自然一扫《秋声赋》的愁怨,承载着丰收的喜悦;当我们阅读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时,心里立刻泛起阵阵暖意,立刻勾起在对家乡冬天的回忆,浪漫而又温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尘脱俗、悠然自得令人神往。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教学的外延就有多大”。语文教学应敞开教室的大门,让自然的风吹进来,让温暖的阳光洒进来,甚至让雨雪飘进来。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学习尝试,此可谓既“导流”,又“开源”,一举数得。
其他文献
落实生本教育,关键要寻求一种简便实用易行有效的依托抓手,而这个依托抓手就是我们现在广为推行的“导学练案”。导学练案应集教案、学案、练案为一体,为了实现三维目标在课堂中的达成,根据教学实际,笔者认为语文导学练案的编写应做到”四突现”。  一、指导思想上突现”学生”  教师在编写导学练案时要“以生为本”,以学生学习为主,能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意识和良好习惯,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空间
期刊
议论文写作是初中作文教学的一个难题,因为学生的理论水平还不高、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尚未达到相应的要求,所以议论文教学往往费时不少、收获不大。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议论文作文水平呢?作为一名普通的初中语文教师,融合众家之长,我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导训练方法。  一、先抓两头,归纳方法  文章开头开的好,能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能抓住读者的心,文章结尾收的好,能给读者以完美的感受。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
期刊
古人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生如果学好三年的初中语文教材,在考试中能 “盘活”教材,有效发掘教材资源,也就能占领中考作文的制高点。纵观近几年的中考优秀作文,很多都是直接得益于语文教材,考生如果能把教材学好用活,在考场上就能信手疾笔,且文采飞扬,极易写成佳文。“盘活”教材,应从三个方面为作文增添亮点。  一、含英咀华,积累名句,注重品味语言。  现行语文教材是一座富矿,新选文章绝大多数文质兼
期刊
“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考得满意”一直以来是每个老师的愿望。然而考试使得语文教学除了学课本、就是做习题。学生读书的时间很少,而且根本没有多少书可读。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老师不厌其烦的讲解、学生大量的练习,老师口干舌燥,学生筋疲力尽。语文老师出力不讨好。尽管这样,语文考试也是大海捞针,语文教学的现状让我们在困惑中探索。  识字教学——感受汉字的博大精深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历史上,自从有了汉字便有了识
期刊
作文教学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在作文教学中采取一定的策略,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要想有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如善于发现作文的闪光点,用肯定的态度去欣赏并利用这些闪光点,让学生体验到作文成功的乐趣,激发写作的兴趣,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一、发现学生作文中精妙的词、句  着名教育家家叶圣陶认为:“学生作文中任何一点可取的地方,都应找出来,肯定他的想法和写法。”我们认为,学生
期刊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书、读得透,方能学有所得。在现代社会里,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下要学好语文,也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读书。读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语感,吸收祖国语言精粹,提高写作的水平,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培养自己的文化素质。  教师引导,由课内阅读导向课外阅读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书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多观察自然、观察社会,从而发现问题,产生了困惑,才会产生求知的欲望。只要有了想读的
期刊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文本总是存在着某些“空白”和“不确定性”,因而读者阅读鉴赏过程中有着充分的能动性,存在着自由发挥的极大空间;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不同,存在着主观的差异;其面对文本所使用的方法和表现出的兴趣与深度等也都因人而异,其鉴赏过程和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那么,如何有效进
期刊
首先谈谈快速写人。描写人物的方法其实很多,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等。快速写人的过程中,同样也会用到这些方法,但在运用到这些方法时一定要立足于快。其具体步骤是:  1.品德定向。因为写人的文章,主要是写出人物性格特征和思想品德。写正面人物,就要写出他的高尚品德,以此来教育人和鼓舞人。写反面人物,却要写出他的卑劣品德,使之成为反面教材,以此来鞭策人和警示人。因此只要一看到
期刊
一、严重影响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口语是学生在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使用范围最广的交际工具。在口语交谈中,要表达自己的心思,就要对构成语言的材料有所掌握才能进行灵活运用,要灵活运用就要有一定的语法知识才能使说话有技巧,表达才能有声有色、声情并茂。对于初中学生口语表达,放到平时说话的最低标准,最起码对构成语言的材料要组合到位。现在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老师时常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在训练中,就发
期刊
记叙文的语言赏析考查历年来备受各方面的关注,推究其原因应该有这样两点:一是把着眼点放在了语言文字的操作层面上,考查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的掌握运用情况。二是将着眼点放在了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上,考查学生对于文本透露出来的作者的情感态度的理解能力。  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语言赏析教学虽然受到老师们足够的重视(我也是一样),结果却并不理想,这从历次中考或平时阶段性的考查中可以发现——此项得分率不高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