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叙文的语言赏析考查历年来备受各方面的关注,推究其原因应该有这样两点:一是把着眼点放在了语言文字的操作层面上,考查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的掌握运用情况。二是将着眼点放在了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上,考查学生对于文本透露出来的作者的情感态度的理解能力。
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语言赏析教学虽然受到老师们足够的重视(我也是一样),结果却并不理想,这从历次中考或平时阶段性的考查中可以发现——此项得分率不高或很低,其结果并没有和老师的重视程度呈正相关。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有了一点心得,今天把它整理出来和诸位同行交流交流。我把它概括为六个字,即“找角度,表态度”。这或许能撬开文本语言赏析的大门,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什么叫找角度呢?文本的语言赏析有它的切入点,那个切入点就是我说的角度,找角度就是找到切入点。什么叫表态度呢?就是表达文本中作者的相应的观点。就是说,面对一道语言类的赏析题,我们既要找到作者操作层面的技巧之类的东西,还要结合文本说出作者利用语言文字的某些操作技巧是什么目的。再简单一点说就是:作者利用什么手段,表达什么情感。
记得有一年,句容市初二年级年底语文期末考试《最美的善举》一文练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
对下面句子中划线部分进行简要赏析。
“尤其是到了中午,他总是喜欢买回五六个酱紫色的猪蹄儿,啃得啧啧作响,弄得那张原本就腻乎乎的脸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
仔细阅读本文之后,我觉得可以从以下角度着手:①抓住动词“啃”进行赏析,“啃”这个动词很形象的写出了“络腮胡子”吃相很不雅。②抓住叠词“啧啧”来赏析,文章运用叠词,很生动地写出了“络腮胡子”在啃猪蹄时发出的声响,使人身临其境。③抓住夸张的修辞手法来赏析,“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很夸张地写出了“络腮胡子”满脸油腻的样子。④抓住内容来赏析,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络腮胡子”吃相不雅,从不喜欢掩饰自己,大大咧咧的特点。⑤抓住细节描写来赏析,这句话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络腮胡子”不拘小节、大大咧咧的特点。⑥抓住神态描写来赏析,“腻乎乎的脸像是从油锅里浸过一般”准确地写出了“络腮胡子”啃猪蹄儿时的神态……在市里改试卷时,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提及了①、②、③这三种类别的切入点,对后面的三种(或其他言之有理的)在试卷中则很少提及,因为学生在答题时较少有人提到。什么原因呢?学生善于从修辞类着手(而不从其它角度),对语言进行赏析,这可能跟我们平日教学时的强调程度有关。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启发学生找角度应该多角度去找,而不能思维单一化。
那么,怎么表态度呢?这里牵涉到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变化学生应该有个全面认识。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说了这样一句:“从第一次踏进这间病房时起,我便有些讨厌3号床那个陪床的男人”,而这个男人就是“络腮胡子”,接着下面先从正面写了“络腮胡子”的不良表现:大大咧咧、说话嗓门大、吃饭时满嘴油腻、将空床占为己有、睡觉鼾声大等,后又从侧面来表现“络腮胡子”:“同络腮胡子形成对比的是1号床的那对母子,他们总是安安静静的”。由此可知作者对“络腮胡子”是厌恶的。后来作者得知“络腮胡子”通过收买蝉蛹暗中帮助1号床病友并使被帮助的1号床得到尊重这件事,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心头忽然涌起一股别样的温暖”,内心对“络腮胡子”充满了敬意。那么作者的感情线索应当是:由厌恶到感动。而文中的划线句恰恰就是表达了作者对“络腮胡子”的厌恶之感。
所以,划线句答案的第二点应该是:表达了作者对“络腮胡子”的厌恶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年底改试卷我很有幸被分到改这一题,句容市初中二年级的大部分学生的这道题目都是我改的。这道题目有两个得分点,第一个得分点(找角度)较多数学生拿到分了,但第二个得分点(表态度)大约只有十分之一的学生得到分数。
那么,学生找到角度了却为什么不能表达作者的态度呢?这使我想到语文教学中时常提到的“意”“象”“法”了,“意”“象”“法”这三个字分别代表了“写作目的”“写了什么”“怎样写的”,其中“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这两块学生分析得比较好,但是却忽视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这一方面可能是学生没有认真研读文本,没有能联系上下文综合思考,常常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阅读能力实在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可能是我们老师强调的不够或是强调了仍然没有效果。
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语言赏析教学虽然受到老师们足够的重视(我也是一样),结果却并不理想,这从历次中考或平时阶段性的考查中可以发现——此项得分率不高或很低,其结果并没有和老师的重视程度呈正相关。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有了一点心得,今天把它整理出来和诸位同行交流交流。我把它概括为六个字,即“找角度,表态度”。这或许能撬开文本语言赏析的大门,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什么叫找角度呢?文本的语言赏析有它的切入点,那个切入点就是我说的角度,找角度就是找到切入点。什么叫表态度呢?就是表达文本中作者的相应的观点。就是说,面对一道语言类的赏析题,我们既要找到作者操作层面的技巧之类的东西,还要结合文本说出作者利用语言文字的某些操作技巧是什么目的。再简单一点说就是:作者利用什么手段,表达什么情感。
记得有一年,句容市初二年级年底语文期末考试《最美的善举》一文练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
对下面句子中划线部分进行简要赏析。
“尤其是到了中午,他总是喜欢买回五六个酱紫色的猪蹄儿,啃得啧啧作响,弄得那张原本就腻乎乎的脸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
仔细阅读本文之后,我觉得可以从以下角度着手:①抓住动词“啃”进行赏析,“啃”这个动词很形象的写出了“络腮胡子”吃相很不雅。②抓住叠词“啧啧”来赏析,文章运用叠词,很生动地写出了“络腮胡子”在啃猪蹄时发出的声响,使人身临其境。③抓住夸张的修辞手法来赏析,“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很夸张地写出了“络腮胡子”满脸油腻的样子。④抓住内容来赏析,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络腮胡子”吃相不雅,从不喜欢掩饰自己,大大咧咧的特点。⑤抓住细节描写来赏析,这句话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络腮胡子”不拘小节、大大咧咧的特点。⑥抓住神态描写来赏析,“腻乎乎的脸像是从油锅里浸过一般”准确地写出了“络腮胡子”啃猪蹄儿时的神态……在市里改试卷时,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提及了①、②、③这三种类别的切入点,对后面的三种(或其他言之有理的)在试卷中则很少提及,因为学生在答题时较少有人提到。什么原因呢?学生善于从修辞类着手(而不从其它角度),对语言进行赏析,这可能跟我们平日教学时的强调程度有关。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启发学生找角度应该多角度去找,而不能思维单一化。
那么,怎么表态度呢?这里牵涉到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变化学生应该有个全面认识。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说了这样一句:“从第一次踏进这间病房时起,我便有些讨厌3号床那个陪床的男人”,而这个男人就是“络腮胡子”,接着下面先从正面写了“络腮胡子”的不良表现:大大咧咧、说话嗓门大、吃饭时满嘴油腻、将空床占为己有、睡觉鼾声大等,后又从侧面来表现“络腮胡子”:“同络腮胡子形成对比的是1号床的那对母子,他们总是安安静静的”。由此可知作者对“络腮胡子”是厌恶的。后来作者得知“络腮胡子”通过收买蝉蛹暗中帮助1号床病友并使被帮助的1号床得到尊重这件事,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心头忽然涌起一股别样的温暖”,内心对“络腮胡子”充满了敬意。那么作者的感情线索应当是:由厌恶到感动。而文中的划线句恰恰就是表达了作者对“络腮胡子”的厌恶之感。
所以,划线句答案的第二点应该是:表达了作者对“络腮胡子”的厌恶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年底改试卷我很有幸被分到改这一题,句容市初中二年级的大部分学生的这道题目都是我改的。这道题目有两个得分点,第一个得分点(找角度)较多数学生拿到分了,但第二个得分点(表态度)大约只有十分之一的学生得到分数。
那么,学生找到角度了却为什么不能表达作者的态度呢?这使我想到语文教学中时常提到的“意”“象”“法”了,“意”“象”“法”这三个字分别代表了“写作目的”“写了什么”“怎样写的”,其中“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这两块学生分析得比较好,但是却忽视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这一方面可能是学生没有认真研读文本,没有能联系上下文综合思考,常常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阅读能力实在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可能是我们老师强调的不够或是强调了仍然没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