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从来都是美好的

来源 :分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q2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很多人对慈善越来越“心冷齿寒”的时候,我们不妨从两张生动的面孔说起。
  那是宁夏盐池县小女孩李涛涛脏兮兮的脸。
  在她的家乡,三年只下了三场雨。她每天都要赶着驴车,和又聋又哑的妈妈走三个小时的路程去打水。打来的水又苦又涩,可就是用这样的水,她们做饭、熬药、洗脸,然后喂鸡。由于一年也洗不上一次澡,她们的头发里生满了虱子。
  然而,从天而降的1000元就像那根撬动地球的杠杆,改变了这家人的命运。
  当母女俩从受助修成的水窖里打上满满一盆水时,她们忍不住哭了:“原来洗干净了,自己跟电视里的人一样。”
  对着镜头,腼腆的女孩没有说“感谢政府,感谢捐赠人”的话,可她每天打水时,都会看到刻在水窖盖子上的捐助人的名字。那个陌生又熟悉的名字,她在本子上写了一遍又一遍。
  没有一支温度计能测量慈善的温度,但这个孩子的笑脸,是这个时代最好的慈善晴雨表。
  此时此刻,我们再现、放大这张孩子的脸,是想重申很多人原有的立场:慈善从来都是美好的。
  让我们再来看看另一张孩子的脸。
  北京女孩解喆惠,今年9岁,用自己的压岁钱每年捐助一口“母亲水窖”,这成了她成长的一部分。去年8岁生日时,她举办了一个主题生日会,让更多的小朋友及家长一起关注“母亲水窖”。这是一个远没到能大谈慈善理念年龄的孩子,可她用行动注解了含义非常复杂的“慈善”二字。
  比起因“捐得越多越可疑”而转身离场的姿态,更优雅的姿态是“继续痛苦地爱”。重燃这些爱,才能理性地对慈善事业刮骨疗伤,让它肌体健康。
  当我们行走无力时,请想想那两张稚嫩的面孔吧。
  责编/梅子
其他文献
第二十二条军规  “如果你能证明自己发疯,那就说明你没疯。”源自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1961年根据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亲身经历创作的黑色幽默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这部小说太有影响了,以至于在当代美语中,“第二十二条军规”已作为一个独立的单词,使用频率极高。用来表示人们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或者是一件事陷入了死循环,或者跌进逻辑陷阱等。  布里丹毛驴  出自14世纪法国哲学家布里丹的寓言。有一头
所谓静气,不仅仅是指让我们的身体安静下来,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心灵也安静下来。  静气的对立面是俗气与躁气。让我们欣赏仓颉苦心所造的“俗”与“仙”两字,“俗”就是人往谷底走;“仙”就是人往山上走。大多数人都往谷底走了,《弟子规》中说得好:“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走到谷底那个熙来攘往的嘈杂世界,人心就容易与静气绝缘。被物质操控的浮躁生命,很难体味到精神飞升起来的快感。  我喜欢一位记者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