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在海外的留学人员掀起了一轮回国热潮。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是,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而中国经济一枝独秀,连续几年保持在7%左右的增长率。尤其是在那一时期,有两个重大历史事件令人们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普遍持乐观态度:第一,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WTO);第二,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这两个重大事件先后发生,让中国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海外华人也必然受到这一趋势的感染和影响,改革开放初期留学海外的各类人才开始涌动回国的热潮。
2002年,人民网在“五年成就100词”专栏中,对“海归”一词进行了全面解释:“海归是相对在国内学习、工作的本土人才而言的,指有国外学习和工作经验的留学归国人员。近几年,海归一词日益成为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词汇。”
实际上,从那时起,中国海外留学人员一直处于程度不同的回归过程中,近五六年来所出现的新一轮归国潮,使这一持续的过程达到一个新的热度。以至于英文媒体也借用中文里对海归的戏称“海龟”(sea turtle)来介绍中国的人才回流。
中国大规模出国留学最初始于近代,留学大潮的兴起从一开始就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息息相关。1847年,19岁的广东青年容闳赴美求学,并于3年后考入耶鲁大学学习法律。1854年,容闳从耶鲁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成为中国首位留美学生。容闳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出国留学第一人,也是官派留学的首倡者。他作为海归,回国之后主持了“幼童赴美留学计划”,组织了近200名幼童赴美接受西方教育。早期的中国留学生满怀报国之志,刻苦学习,他们的坎坷经历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
根据150余年来中国人赴海外留学的历史,有人对海归的不同历史阶段进行了各种代际划分。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著有《海归时代》《人才战争》等书。根据他的归纳,近现代中国留学归国人员可分为五代。
第一代海归以容闳、詹天佑、茅以升等为代表,他们回国之后有的参加了中法海战和中日海战;有的成为中国铁路、电报、矿山的开山鼻祖;有的是李鸿章的幕僚……总的来说,第一代海归是推动中国近代化的洋务运动的主力。
第二代海归主要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回来的留日学生和赴欧学生,属于“留学救国”的一代。他们中有革命家黄兴、秋瑾、陈天华、蔡锷,以及一大批民国时期和国共两党的政治家、军事家。首届南京临时政府内阁成员18人中,海归占16人;民国初年的国会议员中,超过一半是海归;在从法国回来的1600余名海归中,则包括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陈毅等人。
第三代海归主要是从欧美留学回来,以学习科学技术为主的人才。他们在自然科学各领域获得国外的硕士、博士学位。这些人中包括钱学森、钱三强等在内的许多人都成为声名卓著的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成为新中国社会发展与国力提升的栋梁。
第四代海归是从苏联和东欧留学归来的人员。从1950年到1965年,中国向苏联,以及东欧等地区的20多个国家派出留学生1万余名,其中向苏联派遣8000多人,约占80%。这些人主要在国外学习工程技术和实用科学,回国后都成为五六十年代建设新中国的中坚力量。这一代海归中包括一些有政治背景的技术人才,江泽民、李鹏、邹家华、李岚清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第五代海归是指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出国接受过多元化教育的留学归国人员。这段时期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留学热潮,留学生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校长中有78%是留学归国人员,博士生导师中海归占63%,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研究基地(中心)、重点实验室主任占72%,54%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有留学经历。与前四代留学的先辈相比,第五代留学归国人员是全新的国际化人才群体。
第五代海归精英特有的多重文化和学习背景、国际性人脉和全球化视野都是难能可贵的。他们跨越东西方文化,依赖现代化的交通和信息传播手段与世界全方位接轨,使他们更具国际化色彩。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大潮里奋力拼搏的创业意识,也是当代中国留学归国人员区别于以往任何时代的海归的最鲜明的特征。
可以说,前两代海归是中国近代革命的重要力量;第三、四代海归引领中国走向现代化之路;而第五代海归则令中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真正融入到全球化和现代文明体系之中。
当前,一方面,中国年轻一代“出国潮”的热度不,而另一方面,西方社会经济发展前景不明朗、科技投入有所减弱,导致科技领域对国际人才流入的需求显著下降。在此情况下,“归国潮”也必然成为未来许多年的大趋势。始于改革开放政策、历经30余年的留学大潮,正在给中国带来更大规模的新一代人才回流。近年来中国出台的各种人才政策,直接推动了这一趋势的发展,它对中国真正融入现代文明体系所具有的历史意义,是一个需要未来解读的命题。
2002年,人民网在“五年成就100词”专栏中,对“海归”一词进行了全面解释:“海归是相对在国内学习、工作的本土人才而言的,指有国外学习和工作经验的留学归国人员。近几年,海归一词日益成为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词汇。”
实际上,从那时起,中国海外留学人员一直处于程度不同的回归过程中,近五六年来所出现的新一轮归国潮,使这一持续的过程达到一个新的热度。以至于英文媒体也借用中文里对海归的戏称“海龟”(sea turtle)来介绍中国的人才回流。
中国大规模出国留学最初始于近代,留学大潮的兴起从一开始就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息息相关。1847年,19岁的广东青年容闳赴美求学,并于3年后考入耶鲁大学学习法律。1854年,容闳从耶鲁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成为中国首位留美学生。容闳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出国留学第一人,也是官派留学的首倡者。他作为海归,回国之后主持了“幼童赴美留学计划”,组织了近200名幼童赴美接受西方教育。早期的中国留学生满怀报国之志,刻苦学习,他们的坎坷经历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
根据150余年来中国人赴海外留学的历史,有人对海归的不同历史阶段进行了各种代际划分。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著有《海归时代》《人才战争》等书。根据他的归纳,近现代中国留学归国人员可分为五代。
第一代海归以容闳、詹天佑、茅以升等为代表,他们回国之后有的参加了中法海战和中日海战;有的成为中国铁路、电报、矿山的开山鼻祖;有的是李鸿章的幕僚……总的来说,第一代海归是推动中国近代化的洋务运动的主力。
第二代海归主要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回来的留日学生和赴欧学生,属于“留学救国”的一代。他们中有革命家黄兴、秋瑾、陈天华、蔡锷,以及一大批民国时期和国共两党的政治家、军事家。首届南京临时政府内阁成员18人中,海归占16人;民国初年的国会议员中,超过一半是海归;在从法国回来的1600余名海归中,则包括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陈毅等人。
第三代海归主要是从欧美留学回来,以学习科学技术为主的人才。他们在自然科学各领域获得国外的硕士、博士学位。这些人中包括钱学森、钱三强等在内的许多人都成为声名卓著的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成为新中国社会发展与国力提升的栋梁。
第四代海归是从苏联和东欧留学归来的人员。从1950年到1965年,中国向苏联,以及东欧等地区的20多个国家派出留学生1万余名,其中向苏联派遣8000多人,约占80%。这些人主要在国外学习工程技术和实用科学,回国后都成为五六十年代建设新中国的中坚力量。这一代海归中包括一些有政治背景的技术人才,江泽民、李鹏、邹家华、李岚清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第五代海归是指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出国接受过多元化教育的留学归国人员。这段时期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留学热潮,留学生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校长中有78%是留学归国人员,博士生导师中海归占63%,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研究基地(中心)、重点实验室主任占72%,54%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有留学经历。与前四代留学的先辈相比,第五代留学归国人员是全新的国际化人才群体。
第五代海归精英特有的多重文化和学习背景、国际性人脉和全球化视野都是难能可贵的。他们跨越东西方文化,依赖现代化的交通和信息传播手段与世界全方位接轨,使他们更具国际化色彩。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大潮里奋力拼搏的创业意识,也是当代中国留学归国人员区别于以往任何时代的海归的最鲜明的特征。
可以说,前两代海归是中国近代革命的重要力量;第三、四代海归引领中国走向现代化之路;而第五代海归则令中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真正融入到全球化和现代文明体系之中。
当前,一方面,中国年轻一代“出国潮”的热度不,而另一方面,西方社会经济发展前景不明朗、科技投入有所减弱,导致科技领域对国际人才流入的需求显著下降。在此情况下,“归国潮”也必然成为未来许多年的大趋势。始于改革开放政策、历经30余年的留学大潮,正在给中国带来更大规模的新一代人才回流。近年来中国出台的各种人才政策,直接推动了这一趋势的发展,它对中国真正融入现代文明体系所具有的历史意义,是一个需要未来解读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