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看到2009年第2期《河南教育》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举办的“当代河南基础教育标志性事件和不可忘却的代表人物”评选征稿启事时,我的心不禁怦然一动:在6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中,我那满头华发的爸爸妈妈,加上满头黑发的我,我家可是一直不曾离开过校园啊。现在让我家的三位教师(爸爸、妈妈和我)一齐打开记忆的阀门,回忆那一个又一个珍贵的记忆片段吧。
一、崭新的1949·初为人师
1949年,对于牙牙学语的爸爸妈妈来说,也许他们学的第一个词语就是“新中国”吧。1964年2月,妈妈作为耕读老师开始在村里耕读学校(当时城市有工读学校即半工半读,农村有耕读学校即半耕半读)上班。她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日常用品、粮食、蔬菜名字等的识字教学进行扫盲教育,学生年龄不一。当这些平日里熟悉的面孔不论长幼,一律成为妈妈的学生,跟着她学识字时,妈妈一下子就找到了当老师的感觉。知识就是力量,尽管当时妈妈的工资仅是生产大队记一个劳动力的工分外加国家的补助津贴每月3元钱,妈妈却干得有滋有味。一年后,耕读学校与村小学合并,妈妈又转到村小学任教。
爸爸是“老三届”,是当时村里数得着的知识分子。1969年3月,村里小学春季班招生时,爸爸开始了他每月5元钱津贴的教学生涯。当年9月,村里小学“戴帽办初中”,爸爸又转到初中任教。1970年,公社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把各村的戴帽初中撤并为几个村联办一所中学的联中,爸爸又到几里地之外的中营联中任教。直到1986年他考上许昌教育学院,离职进修。
十年浩劫,噩梦一场。随着邓小平的第二次复出,全社会形成了热爱学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健康风气,广大教师也迎来了春天。爸爸妈妈至今回忆起1977年参加禹县教育战线表彰先进大会的隆重场面,仍激动不已。
二、上下求索,敢问路在何方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开始实行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爸爸妈妈作为民办教师,自然分到了属于他们的那份责任田。从此,他们不再是专职教师,时髦点可以说他们那时就开始做兼职了,只不过是专职农民兼教师呢?还是专职教师兼农民呢?谁也说不清,说得清的是他们比以前更辛苦了。
我们现在一直在提教师专业化成长,其实,爸爸妈妈走过的民师转正之路,在我看来,是最具特色的教师专业化成长之路了。你看,1982年,他们参加民师整顿,1985年参加“现学现用的教材教法培训”(本来当时规定有20年教龄的教师可免考,但妈妈为了提高自己,也参加了培训,并考试合格)。
1987年到1990年间,妈妈又参加了教师专业合格培训,并以优异的成绩过关,取得了教师专业合格证书。妈妈曾指着证书上的语文成绩自豪地说:“当年的合格分是40分,我都考了60分呢!”
妈妈谈起当时学习普通话的经历,我们都忍不住开怀大笑。在当时民师整顿前,教师是不用考虑讲不讲普通话的。后来考试多了,标声调的题总是出现,让人头疼,于是妈妈参加了普通话学习培训班,那就是用河南语调的“妈、麻、马、骂”去推断普通话声调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据说准确率在80%以上。只是这个招术用在写上还可以,用在说上就太难为听者了,真是又别扭、又好笑,想笑又不敢笑,以至于他们的这种民师普通话被我们后来的小师范毕业生称为“滑丝普通话”。现在想起妈妈她们当年操着一口“滑丝普通话”在三尺讲台上认真地传道、授业、解惑,那种敢说敢练的劲头,真有李阳“疯狂英语”的味道,让我不得不佩服他们敢于“与时俱进”的勇气。
三、梦想成真
“转正”一直是爸爸妈妈梦寐以求的愿望。1986年爸爸参加了第一次全国统一的成人高招,考上了许昌教育学院,离职进修两年,1988年毕业后回到当时的小吕乡重点初中任教,1989年参加民办教师职务评审,被评为民办教师中教一级。同年由民办教师转正为公办教师,职称平移为公办教师中教一级。
与爸爸一鼓作气通过学历进修转正不同,妈妈是通过河南省统一选招转正的,她经历了更长时间的等待。
妈妈在1989年也参加了民办教师职务评审,被评为民师小教高级。1992年按河南省民师选招的条件,她可以参加选招考试了。1992年6月21日下午3点钟,在许昌市9中第10考场第11号座位就座的妈妈打开语文试卷,看到命题作文《民办教师的苦与乐》,回想起自己从教几十年来的点点滴滴——家里、地里、学校里已经使她忙得像陀螺一样了,还要挤时间学习——真是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头,下起笔来一气呵成,写到动情处,不禁湿了眼眶……
工夫不负有心人,有平时的不懈努力做后盾,妈妈最终把握住了这次难得的转正机会,成为1992年禹县小学民师选招的29人之一,实现了她梦寐以求的转正愿望。
四、接力棒传到我手中
1985年9月10日,爸爸妈妈和他们的同事一起参加了全乡教师在当时岗马影剧院举行的第一届教师节庆祝活动。佩戴红花的教师们趁着锣鼓喧天的欢庆场面,手拿优秀教师证书和奖品用力挥舞,一脸的成就感。是呀,咱教师们今儿呀真高兴,咱以后可是有自己的节日了呀。
我当时刚上初中二年级,一方面被爸爸妈妈他们的幸福感所感染;一方面被当时小中专热的潮流所吸引,萌发了考师范的念头。1987年初中毕业后,我考上了许昌师范,成了一名准教师。
与爸爸妈妈他们的成长历程相比,我的成长是一帆风顺的。我1990年师范毕业后,就成为了一名公办教师。不论我大专、本科的学历进修,还是参加河南省“百千万工程”的省级骨干教师培训,都是在没有悬念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每当妈妈戴着老花镜翻看《河南教育》《小学教学》等杂志时,都会用羡慕的口气提醒我:“学无止境,好好学,好好干。”是呀,对于年富力强的我来说,正是好好干的年龄,我一定会好好干!好好学!
60年,对于历史来说,只是转眼即逝的一瞬间,可是对于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个体来说,却是在时钟的每一嘀嗒声中一步步穿越时空隧道的。就像每一朵浪花都代表大海的微笑一样,我知道虽然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个家庭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一个国家的力量却是无限的!我相信,这一刻我的关注已超越个人、超越家庭,而我们的教育事业定会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一路走好!
(责 编 流 水)
一、崭新的1949·初为人师
1949年,对于牙牙学语的爸爸妈妈来说,也许他们学的第一个词语就是“新中国”吧。1964年2月,妈妈作为耕读老师开始在村里耕读学校(当时城市有工读学校即半工半读,农村有耕读学校即半耕半读)上班。她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日常用品、粮食、蔬菜名字等的识字教学进行扫盲教育,学生年龄不一。当这些平日里熟悉的面孔不论长幼,一律成为妈妈的学生,跟着她学识字时,妈妈一下子就找到了当老师的感觉。知识就是力量,尽管当时妈妈的工资仅是生产大队记一个劳动力的工分外加国家的补助津贴每月3元钱,妈妈却干得有滋有味。一年后,耕读学校与村小学合并,妈妈又转到村小学任教。
爸爸是“老三届”,是当时村里数得着的知识分子。1969年3月,村里小学春季班招生时,爸爸开始了他每月5元钱津贴的教学生涯。当年9月,村里小学“戴帽办初中”,爸爸又转到初中任教。1970年,公社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把各村的戴帽初中撤并为几个村联办一所中学的联中,爸爸又到几里地之外的中营联中任教。直到1986年他考上许昌教育学院,离职进修。
十年浩劫,噩梦一场。随着邓小平的第二次复出,全社会形成了热爱学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健康风气,广大教师也迎来了春天。爸爸妈妈至今回忆起1977年参加禹县教育战线表彰先进大会的隆重场面,仍激动不已。
二、上下求索,敢问路在何方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开始实行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爸爸妈妈作为民办教师,自然分到了属于他们的那份责任田。从此,他们不再是专职教师,时髦点可以说他们那时就开始做兼职了,只不过是专职农民兼教师呢?还是专职教师兼农民呢?谁也说不清,说得清的是他们比以前更辛苦了。
我们现在一直在提教师专业化成长,其实,爸爸妈妈走过的民师转正之路,在我看来,是最具特色的教师专业化成长之路了。你看,1982年,他们参加民师整顿,1985年参加“现学现用的教材教法培训”(本来当时规定有20年教龄的教师可免考,但妈妈为了提高自己,也参加了培训,并考试合格)。
1987年到1990年间,妈妈又参加了教师专业合格培训,并以优异的成绩过关,取得了教师专业合格证书。妈妈曾指着证书上的语文成绩自豪地说:“当年的合格分是40分,我都考了60分呢!”
妈妈谈起当时学习普通话的经历,我们都忍不住开怀大笑。在当时民师整顿前,教师是不用考虑讲不讲普通话的。后来考试多了,标声调的题总是出现,让人头疼,于是妈妈参加了普通话学习培训班,那就是用河南语调的“妈、麻、马、骂”去推断普通话声调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据说准确率在80%以上。只是这个招术用在写上还可以,用在说上就太难为听者了,真是又别扭、又好笑,想笑又不敢笑,以至于他们的这种民师普通话被我们后来的小师范毕业生称为“滑丝普通话”。现在想起妈妈她们当年操着一口“滑丝普通话”在三尺讲台上认真地传道、授业、解惑,那种敢说敢练的劲头,真有李阳“疯狂英语”的味道,让我不得不佩服他们敢于“与时俱进”的勇气。
三、梦想成真
“转正”一直是爸爸妈妈梦寐以求的愿望。1986年爸爸参加了第一次全国统一的成人高招,考上了许昌教育学院,离职进修两年,1988年毕业后回到当时的小吕乡重点初中任教,1989年参加民办教师职务评审,被评为民办教师中教一级。同年由民办教师转正为公办教师,职称平移为公办教师中教一级。
与爸爸一鼓作气通过学历进修转正不同,妈妈是通过河南省统一选招转正的,她经历了更长时间的等待。
妈妈在1989年也参加了民办教师职务评审,被评为民师小教高级。1992年按河南省民师选招的条件,她可以参加选招考试了。1992年6月21日下午3点钟,在许昌市9中第10考场第11号座位就座的妈妈打开语文试卷,看到命题作文《民办教师的苦与乐》,回想起自己从教几十年来的点点滴滴——家里、地里、学校里已经使她忙得像陀螺一样了,还要挤时间学习——真是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头,下起笔来一气呵成,写到动情处,不禁湿了眼眶……
工夫不负有心人,有平时的不懈努力做后盾,妈妈最终把握住了这次难得的转正机会,成为1992年禹县小学民师选招的29人之一,实现了她梦寐以求的转正愿望。
四、接力棒传到我手中
1985年9月10日,爸爸妈妈和他们的同事一起参加了全乡教师在当时岗马影剧院举行的第一届教师节庆祝活动。佩戴红花的教师们趁着锣鼓喧天的欢庆场面,手拿优秀教师证书和奖品用力挥舞,一脸的成就感。是呀,咱教师们今儿呀真高兴,咱以后可是有自己的节日了呀。
我当时刚上初中二年级,一方面被爸爸妈妈他们的幸福感所感染;一方面被当时小中专热的潮流所吸引,萌发了考师范的念头。1987年初中毕业后,我考上了许昌师范,成了一名准教师。
与爸爸妈妈他们的成长历程相比,我的成长是一帆风顺的。我1990年师范毕业后,就成为了一名公办教师。不论我大专、本科的学历进修,还是参加河南省“百千万工程”的省级骨干教师培训,都是在没有悬念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每当妈妈戴着老花镜翻看《河南教育》《小学教学》等杂志时,都会用羡慕的口气提醒我:“学无止境,好好学,好好干。”是呀,对于年富力强的我来说,正是好好干的年龄,我一定会好好干!好好学!
60年,对于历史来说,只是转眼即逝的一瞬间,可是对于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个体来说,却是在时钟的每一嘀嗒声中一步步穿越时空隧道的。就像每一朵浪花都代表大海的微笑一样,我知道虽然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个家庭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一个国家的力量却是无限的!我相信,这一刻我的关注已超越个人、超越家庭,而我们的教育事业定会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一路走好!
(责 编 流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