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小说《窗》以“窗”为焦点,讲述了一个狭窄病房中的两位重病人:靠窗病人和不靠窗病人,对他们所持态度的描写,表现了美与丑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灵,批判了自私狭隘的心灵。这篇小说反映的不仅是美与丑、正和反等问题,更引人深思的是人性。透过这扇《窗》,写出人类的心灵之窗,折射心灵之窗的病痛。在作者看来是一篇拷问人性的佳作,是一篇真实反映人性弱点的力作。
关键词: 《窗》 心灵之窗 人性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小说《窗》以“窗”为焦点,讲述了一个狭窄病房中的两位重病人:靠窗病人和不靠窗病人,对他们所持态度的描写表现了美与丑两种截然不同心灵,批判了自私狭隘的心灵。小说《窗》虽然只有1200余字,但内涵十分丰富。所以,当其译文在1987年7月号的《外国小说选刊》发表后,不久即选入中学教材。初读此文,觉得它像一泓清泉;再读之,则如橄榄在口,愈嚼愈有滋味。如译者刘根龙所言:“这篇小说文字简洁、短小精悍、寓意深刻,读来确实耐人寻味。”透过这篇小说,不仅反映美与丑、正和反等问题,更引人深思的是人性。在我看来这是一篇拷问人性的佳作,是一篇真实反映人性弱点的力作。
病房中有两个境遇完全一样的人:同样是病重之人,同样待在同一间狭窄的病房里,同样只能躺在病床上等死。但是,只因为墙上多了一扇窗,这个平衡被打破了。两个人的境遇便有了悬殊:靠窗者经院方允许,在护士的帮助下可以仰做外观,其心态从容安适,心理上有一定的优越感。他不顾自己病重,将窗外美好的景色描述给同伴听。而不靠窗者只能静静躺在病床上,倾听靠窗者对窗外美好景色的生动描述。就像公共汽车或地铁上,有位子坐和没有位子坐的人一样。
随着时间推进,景色总是那样美好、生机勃勃。当量变累积到一定程度,发生了质变。试问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最渴望什么?是健康,是生命。但现实很残酷,健康、生命近在咫尺,却不能亲眼所见。就在一天下午,不靠窗者突然萌生了这样一个念头: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的那个人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可见,“享受”一切美好慢慢演变成“羡慕”,然后是“嫉妒”。但是他为自己这种想法感到惭愧,可见他本也是一个明是非的人。他竭力地克制,但是越克制越强烈。心中的恶魔挥之不去,欲望一步步膨胀。最终,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潜台词就是为什么靠窗的不是我,而是他?这种困扰加重了病情。“嫉妒”已经完全升格为“恨”,“恨”命运的不公,恨自己没有靠近那扇窗,以致恨那个靠窗者。由“享受”到“羡慕”再到“嫉妒”,最后到“恨”。一路心理演变、扭曲的过程是多么真实,发人深省。
“恨”才会做出“卑劣”的事情。一天晚上,机会来了。靠窗病人大声咳嗽,危在旦夕。不靠者照例盯着天花板,可见他还在纠结老问题。这时,他并不是没有听到同伴的声音,但是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为他正深深地陷在仇恨之中,无法自拔,所以他纹丝不动,见死不救。作品真实地再现了一个本有良知、明是非的人如何一步步堕落成为一个自私狭隘、冷酷无情的人。
传统评价有赞誉“靠窗者”是善良、高尚、无私的,他不惜以自己生命为代价,直到病重死亡。我不否定这个说法。但是,请大家试想一个生命垂危的重病者最渴望什么?是健康、生命。他靠在窗口,讲述的一切仅仅是为了不靠窗者吗?我认为他同样是为了自己。他把他最渴望的东西通过语言表述出来,鼓励自己活下去。当然,他懂得分享是一种快乐。也就是说,他通过给不靠窗者讲故事赢得快乐与幸福。
对这篇小说,不同的读者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文章具有巨大的张力。这部作品中,大家可以看到真实的人性,追求美好、光明的一面,也有自私卑鄙的一面。当你没有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欲望,你将失去理智,逐步成为一个恶魔。
近日,在《窗》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与学生就泰格特《窗》的写作意图展开了探讨,教学过程实录如下:
师:通过分析,我们了解了两位病人的性格,那标题为什么不是《病人》、《病房》、《善与恶》,而是《窗》呢?《窗》有什么作用、含义呢?请同学们从情节角度、人物角度、或作者写作意图角度出发进行探究。
生1:《窗》是小说的线索,小说是围绕窗写的。
师:是的,很好。还有补充的吗?
生2:通过《窗》,我们看到了两位病人的内心世界,我认为这扇窗是一扇心灵之窗。
师:生2的分析很好,给了我们启发,透过这扇心灵之窗,我们看到这两位病人不仅身体有病,是不是都有心病?
生3:远窗的病人内心有病,不正常。
师:那么近窗的病人有心病吗?
学生迟疑了一些时间,若有所悟。
生4:也有病,他编织美景,既是为了远窗的病人,又是为了自己,从这个角度看,他也有病,是不正常的。
师:如果把小小的病房看做一个世界的话……
生齐声说:那么,通过窗我们看到了每个人都有心病。(生笑)
生:也许作者通过这扇窗想要揭示整个世界都是病态的吧。(生笑)
师:窗的含义到底有多少、有多深,我想这需要我们对文本进行多元化、个性化解读。老师觉得窗就是真实人性的表现。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好、光明的一切。但是,当你没有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欲望,你将失去理智,成为一个恶魔,只能看到光秃秃的墙,将成为一个“有病”的人。正如大家说的这是心病。老师的理解是作者想透过这扇心灵之窗启人深思。正如有人说“初读此文,觉得它像一泓清泉;再读之,则如橄榄在口,愈嚼愈有滋味”。生陷入深思中。
综上所述,靠窗者虽然只能通过窗看到一堵光秃秃的墙,然而他并不抱怨生活,也不仇恨一切,他的心态平和美好。而不靠窗者心态失衡、自私狭隘、处心积虑。即使他如愿以偿地靠近那扇窗,最终还是享受不到美景。这是作者在拷问人性,拷问人性的弱点。作者大声地歌颂高尚者,有力地批判了卑劣者。其实,高尚与卑鄙只有一步之遥,控制好你的欲望,你的灵魂将高尚。
参考文献:
[1]朱广盛,刘孝焱.互为表里,相选相生——《窗》的艺术辩证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严育洪.“事”说师生关系.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郑桂华.听郑桂华老师讲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王家伦,高群.作文就是生活.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
[5]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余映潮.听余映潮老师讲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王家伦.作文就是联想与想象.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 《窗》 心灵之窗 人性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小说《窗》以“窗”为焦点,讲述了一个狭窄病房中的两位重病人:靠窗病人和不靠窗病人,对他们所持态度的描写表现了美与丑两种截然不同心灵,批判了自私狭隘的心灵。小说《窗》虽然只有1200余字,但内涵十分丰富。所以,当其译文在1987年7月号的《外国小说选刊》发表后,不久即选入中学教材。初读此文,觉得它像一泓清泉;再读之,则如橄榄在口,愈嚼愈有滋味。如译者刘根龙所言:“这篇小说文字简洁、短小精悍、寓意深刻,读来确实耐人寻味。”透过这篇小说,不仅反映美与丑、正和反等问题,更引人深思的是人性。在我看来这是一篇拷问人性的佳作,是一篇真实反映人性弱点的力作。
病房中有两个境遇完全一样的人:同样是病重之人,同样待在同一间狭窄的病房里,同样只能躺在病床上等死。但是,只因为墙上多了一扇窗,这个平衡被打破了。两个人的境遇便有了悬殊:靠窗者经院方允许,在护士的帮助下可以仰做外观,其心态从容安适,心理上有一定的优越感。他不顾自己病重,将窗外美好的景色描述给同伴听。而不靠窗者只能静静躺在病床上,倾听靠窗者对窗外美好景色的生动描述。就像公共汽车或地铁上,有位子坐和没有位子坐的人一样。
随着时间推进,景色总是那样美好、生机勃勃。当量变累积到一定程度,发生了质变。试问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最渴望什么?是健康,是生命。但现实很残酷,健康、生命近在咫尺,却不能亲眼所见。就在一天下午,不靠窗者突然萌生了这样一个念头: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的那个人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可见,“享受”一切美好慢慢演变成“羡慕”,然后是“嫉妒”。但是他为自己这种想法感到惭愧,可见他本也是一个明是非的人。他竭力地克制,但是越克制越强烈。心中的恶魔挥之不去,欲望一步步膨胀。最终,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潜台词就是为什么靠窗的不是我,而是他?这种困扰加重了病情。“嫉妒”已经完全升格为“恨”,“恨”命运的不公,恨自己没有靠近那扇窗,以致恨那个靠窗者。由“享受”到“羡慕”再到“嫉妒”,最后到“恨”。一路心理演变、扭曲的过程是多么真实,发人深省。
“恨”才会做出“卑劣”的事情。一天晚上,机会来了。靠窗病人大声咳嗽,危在旦夕。不靠者照例盯着天花板,可见他还在纠结老问题。这时,他并不是没有听到同伴的声音,但是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为他正深深地陷在仇恨之中,无法自拔,所以他纹丝不动,见死不救。作品真实地再现了一个本有良知、明是非的人如何一步步堕落成为一个自私狭隘、冷酷无情的人。
传统评价有赞誉“靠窗者”是善良、高尚、无私的,他不惜以自己生命为代价,直到病重死亡。我不否定这个说法。但是,请大家试想一个生命垂危的重病者最渴望什么?是健康、生命。他靠在窗口,讲述的一切仅仅是为了不靠窗者吗?我认为他同样是为了自己。他把他最渴望的东西通过语言表述出来,鼓励自己活下去。当然,他懂得分享是一种快乐。也就是说,他通过给不靠窗者讲故事赢得快乐与幸福。
对这篇小说,不同的读者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文章具有巨大的张力。这部作品中,大家可以看到真实的人性,追求美好、光明的一面,也有自私卑鄙的一面。当你没有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欲望,你将失去理智,逐步成为一个恶魔。
近日,在《窗》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与学生就泰格特《窗》的写作意图展开了探讨,教学过程实录如下:
师:通过分析,我们了解了两位病人的性格,那标题为什么不是《病人》、《病房》、《善与恶》,而是《窗》呢?《窗》有什么作用、含义呢?请同学们从情节角度、人物角度、或作者写作意图角度出发进行探究。
生1:《窗》是小说的线索,小说是围绕窗写的。
师:是的,很好。还有补充的吗?
生2:通过《窗》,我们看到了两位病人的内心世界,我认为这扇窗是一扇心灵之窗。
师:生2的分析很好,给了我们启发,透过这扇心灵之窗,我们看到这两位病人不仅身体有病,是不是都有心病?
生3:远窗的病人内心有病,不正常。
师:那么近窗的病人有心病吗?
学生迟疑了一些时间,若有所悟。
生4:也有病,他编织美景,既是为了远窗的病人,又是为了自己,从这个角度看,他也有病,是不正常的。
师:如果把小小的病房看做一个世界的话……
生齐声说:那么,通过窗我们看到了每个人都有心病。(生笑)
生:也许作者通过这扇窗想要揭示整个世界都是病态的吧。(生笑)
师:窗的含义到底有多少、有多深,我想这需要我们对文本进行多元化、个性化解读。老师觉得窗就是真实人性的表现。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好、光明的一切。但是,当你没有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欲望,你将失去理智,成为一个恶魔,只能看到光秃秃的墙,将成为一个“有病”的人。正如大家说的这是心病。老师的理解是作者想透过这扇心灵之窗启人深思。正如有人说“初读此文,觉得它像一泓清泉;再读之,则如橄榄在口,愈嚼愈有滋味”。生陷入深思中。
综上所述,靠窗者虽然只能通过窗看到一堵光秃秃的墙,然而他并不抱怨生活,也不仇恨一切,他的心态平和美好。而不靠窗者心态失衡、自私狭隘、处心积虑。即使他如愿以偿地靠近那扇窗,最终还是享受不到美景。这是作者在拷问人性,拷问人性的弱点。作者大声地歌颂高尚者,有力地批判了卑劣者。其实,高尚与卑鄙只有一步之遥,控制好你的欲望,你的灵魂将高尚。
参考文献:
[1]朱广盛,刘孝焱.互为表里,相选相生——《窗》的艺术辩证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严育洪.“事”说师生关系.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郑桂华.听郑桂华老师讲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王家伦,高群.作文就是生活.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
[5]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余映潮.听余映潮老师讲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王家伦.作文就是联想与想象.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