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反对一味的死记硬背,这毋庸置疑;但是学生语文素养中“语文知识”这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还是需要一定的记忆积淀,这也是毋庸置疑的。作为“应试教育”的热衷者,那当然是从挤时间上“题海”之中找出路,以反复“灌”甚至“罚”为方法,一句话,就是采用高强度、大消耗、长时间的战术,不顾及其他学科和学生接受能力,更不顾及学生终身发展需要,仅以能够获取当下高“考分”为全部目的——攻“分”一点,不及其余。
譬如教学“度”与“渡”。一种办法是搜集大量的包含“度”或“渡”语素的词语,编织成一道道或一组组的测试题,接着就是认认真真地紧盯着学生操练,什么“课课练”“周练”“双休练”“月月练”诸如此类的劳什子,就是这么鼓捣出来的,在各类名目的“练”中,学生做错了就严加督促纠错;然后再搜集整理学生普遍有错的,再次编织试题试卷,再次训练,如此往复,成年累月师生都是辛辛苦苦地沉浸在“题海”之中,气喘吁吁地攀爬于名目繁多的“练山”道上:整个儿“教”与“学”的生活痛苦万分!更有一些出格“认真”的老师,可能还会对掌握不太好的学生采用“罚”的手段,一旦操作过度,还可能激化师生矛盾。这种办法就属于“应试教育”。
还有一种办法不是这个样子,在对“度”与“渡”经过一番追根溯源的琢磨探究后,这位学生可能会终身不忘这两字的区别了。
“度”与“渡”在其他义项上一般不会相混,只有同表“过(经过)”的意思时,两字很容易写混了。比如国庆、春节,好多单位门口就挂着“欢渡国庆”“欢渡春节”,这个“渡”就写错了。其实,在现代汉语中,“度”与“渡”同表“过(经过)”的意思时,“度”是指“在时间上经过”,与“水”无关,如“度假”;而“渡”则指“由此岸到彼岸”,一般与“水”(包括实体的、比喻抽象的)密切相关,如“渡河”、“渡过难关”(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是说像由此岸到彼岸一样,通过困难的关口)。这样一来,学生就怎么也不会误将“欢度春节”写为“欢渡春节”了,这位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会再挂“欢渡春节”的标牌。
在探究归纳出“度”与“渡”义项同为“过(经过)”的词语运用区别规律基础上,再来安排适量的习练,加以检测和巩固学习成果。比如设计一道题目:
请将“度”或“渡”填入下列各个词语或句子的括号内
欢( )五一 ( )假 不虚( )年华 皇览揆余初( )兮
远( )重洋 泅( ) 强( )大( )河 ( )过难关
(说明:上行均填“度”,下行均填“渡”)
这一下学生不但可以准确区分,还可以享受到自己探究出规律后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也就是享受到学习的愉悦了。
当然,上述教学过程也不要仅用老师一味“灌输”的简单办法,可以叫几位学生上黑板先默写一些分别有“度”“渡”语素的词语或成语、名言警句,然后请同学查字典根据义项一一分辨。一句话,上述“‘度’指‘在时间上经过’、‘渡’则指‘由此岸到彼岸’”的结论,应该由学生们经过一番“犯错”—“思辨”—“讨论”—“归纳”的过程。这个老师“设局”、学生“钻套”的过程并非教学游戏,而是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工具书纠错、如何进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考概括,并知晓仅仅写对一个字之于社会生活的意义等等。这样的追根溯源、思考分析、概括总结、寻求规律的学习体验过程,始终伴随着“思维训练”,同时也是非常符合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的,也就是说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不觉得枯燥乏味;不会忍受语文知识学习的“煎熬”,相反也可以有语文知识积累的“享受”。这一种教学办法就是属于“素质教育”。
综观上述第二种办法,其教育过程大体如下:
1.锁定“度”与“渡”的区别为语文课堂教学内容;
2.进一步锁定“度”与“渡”的义项同为“过(经过)”时区别为教学重点、探究点;
3.采用“引导”而不是一味“灌输”的办法,让学生由“犯错”到“知错”(包括错误原因)再到“纠错”,进而概括出区分规律,也就是上升为理性认识;
4.辅以适度适量的练习,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笔者将上述语文知识教学的办法,视为“语文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其依据如下:
1.讲究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这是避免“题海战术”高耗能低产出的基础;
2.讲究知识点突破口的准确锁定,每论“中的”,少有甚至没有无谓的课堂讨论学习,这是避免“题海战术”高耗能低产出的关键;
3.讲究原理的探究,规律的总结与把握,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用理论武装头脑,用理论指导知识的运用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这是避免“题海战术”高耗能低产出的捷径;
4.讲究启发“引导”,让学生“愤悱”,激发探究兴趣,培养思维能力,饱尝成功的喜悦,这是避免“题海战术”高耗能低产出的保障。
显而易见,这第二种方法大异于第一种短视狭隘简单粗暴高耗能低产出的语文知识教学办法;这第二种方法始终有“思维训练”伴随,有学生“主动探究”驱动,最后规律得出,运用奏效,还能尽享学习的快乐,并且于学生终生发展有益。
长期以来,专家们把“素质教育”搞得太玄乎了,好像它是一种悬浮于一线教学上空可望而不可即的神圣之物。其实并非如此,“素质教育”扎根于实际,扎根于一线教育之中,扎根于各门学科教育的土壤之中。数学、英语、语文等各科老师均可以也均应该有自己学科的“素质教育”。
应考压力下语文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就是这么简单、朴素而踏实;我们每位语文老师立足于自己的课堂,是完全可以进行“素质教育”的。
作者简介:苏州大学研究生院在读研究生,苏州市望亭中学高中语文教师,中学二级。
譬如教学“度”与“渡”。一种办法是搜集大量的包含“度”或“渡”语素的词语,编织成一道道或一组组的测试题,接着就是认认真真地紧盯着学生操练,什么“课课练”“周练”“双休练”“月月练”诸如此类的劳什子,就是这么鼓捣出来的,在各类名目的“练”中,学生做错了就严加督促纠错;然后再搜集整理学生普遍有错的,再次编织试题试卷,再次训练,如此往复,成年累月师生都是辛辛苦苦地沉浸在“题海”之中,气喘吁吁地攀爬于名目繁多的“练山”道上:整个儿“教”与“学”的生活痛苦万分!更有一些出格“认真”的老师,可能还会对掌握不太好的学生采用“罚”的手段,一旦操作过度,还可能激化师生矛盾。这种办法就属于“应试教育”。
还有一种办法不是这个样子,在对“度”与“渡”经过一番追根溯源的琢磨探究后,这位学生可能会终身不忘这两字的区别了。
“度”与“渡”在其他义项上一般不会相混,只有同表“过(经过)”的意思时,两字很容易写混了。比如国庆、春节,好多单位门口就挂着“欢渡国庆”“欢渡春节”,这个“渡”就写错了。其实,在现代汉语中,“度”与“渡”同表“过(经过)”的意思时,“度”是指“在时间上经过”,与“水”无关,如“度假”;而“渡”则指“由此岸到彼岸”,一般与“水”(包括实体的、比喻抽象的)密切相关,如“渡河”、“渡过难关”(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是说像由此岸到彼岸一样,通过困难的关口)。这样一来,学生就怎么也不会误将“欢度春节”写为“欢渡春节”了,这位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会再挂“欢渡春节”的标牌。
在探究归纳出“度”与“渡”义项同为“过(经过)”的词语运用区别规律基础上,再来安排适量的习练,加以检测和巩固学习成果。比如设计一道题目:
请将“度”或“渡”填入下列各个词语或句子的括号内
欢( )五一 ( )假 不虚( )年华 皇览揆余初( )兮
远( )重洋 泅( ) 强( )大( )河 ( )过难关
(说明:上行均填“度”,下行均填“渡”)
这一下学生不但可以准确区分,还可以享受到自己探究出规律后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也就是享受到学习的愉悦了。
当然,上述教学过程也不要仅用老师一味“灌输”的简单办法,可以叫几位学生上黑板先默写一些分别有“度”“渡”语素的词语或成语、名言警句,然后请同学查字典根据义项一一分辨。一句话,上述“‘度’指‘在时间上经过’、‘渡’则指‘由此岸到彼岸’”的结论,应该由学生们经过一番“犯错”—“思辨”—“讨论”—“归纳”的过程。这个老师“设局”、学生“钻套”的过程并非教学游戏,而是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工具书纠错、如何进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考概括,并知晓仅仅写对一个字之于社会生活的意义等等。这样的追根溯源、思考分析、概括总结、寻求规律的学习体验过程,始终伴随着“思维训练”,同时也是非常符合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的,也就是说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不觉得枯燥乏味;不会忍受语文知识学习的“煎熬”,相反也可以有语文知识积累的“享受”。这一种教学办法就是属于“素质教育”。
综观上述第二种办法,其教育过程大体如下:
1.锁定“度”与“渡”的区别为语文课堂教学内容;
2.进一步锁定“度”与“渡”的义项同为“过(经过)”时区别为教学重点、探究点;
3.采用“引导”而不是一味“灌输”的办法,让学生由“犯错”到“知错”(包括错误原因)再到“纠错”,进而概括出区分规律,也就是上升为理性认识;
4.辅以适度适量的练习,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笔者将上述语文知识教学的办法,视为“语文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其依据如下:
1.讲究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这是避免“题海战术”高耗能低产出的基础;
2.讲究知识点突破口的准确锁定,每论“中的”,少有甚至没有无谓的课堂讨论学习,这是避免“题海战术”高耗能低产出的关键;
3.讲究原理的探究,规律的总结与把握,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用理论武装头脑,用理论指导知识的运用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这是避免“题海战术”高耗能低产出的捷径;
4.讲究启发“引导”,让学生“愤悱”,激发探究兴趣,培养思维能力,饱尝成功的喜悦,这是避免“题海战术”高耗能低产出的保障。
显而易见,这第二种方法大异于第一种短视狭隘简单粗暴高耗能低产出的语文知识教学办法;这第二种方法始终有“思维训练”伴随,有学生“主动探究”驱动,最后规律得出,运用奏效,还能尽享学习的快乐,并且于学生终生发展有益。
长期以来,专家们把“素质教育”搞得太玄乎了,好像它是一种悬浮于一线教学上空可望而不可即的神圣之物。其实并非如此,“素质教育”扎根于实际,扎根于一线教育之中,扎根于各门学科教育的土壤之中。数学、英语、语文等各科老师均可以也均应该有自己学科的“素质教育”。
应考压力下语文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就是这么简单、朴素而踏实;我们每位语文老师立足于自己的课堂,是完全可以进行“素质教育”的。
作者简介:苏州大学研究生院在读研究生,苏州市望亭中学高中语文教师,中学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