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锤炼的准确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使诗作锦上添花,千古流传。那么诗歌中的炼字该如何鉴赏呢?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寻找诗眼
优秀的诗作常锤炼字词、设置诗眼来表露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诗眼多在诗作的结句中,有卒章显志或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结句中的“相思”既点题又言明思念之情,卒章显志,这就是诗眼。李白《静夜思》“床前明夜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故乡”三字把诗人的思想感情表露得一览无余,它们就是这首诗的诗眼。孟郊《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首诗写登科之后的无限喜悦和志得意满。然而这种心情并未直接点明,而是借“春风得意”烘托显示,所以第三句中的“得意”即是诗眼。诗眼是诗歌中最关键的部分,能找对诗眼就能高屋建瓴,准确把握诗作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等,因而鉴赏诗歌的炼字可以从寻找诗眼入手。
古人写诗,常以一字一词领起一部分或者提挈全篇,使诗思明朗、诗意突出。2005年高考天津卷中要求阅读汪元量的《湖州歌》后分析“望”字的作用。“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因为“望”字后面都是景物的描写,很明显这些景物都是“北望”所见,所以“望”就起到了对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四句诗句句都在写雨的好:首句写其智,次句写应时,第三句点善解人意不扰人,尾句是润物不求人知。这样“好雨”就总领了这四句。鉴赏诗歌时能找出这样起领起作用的字词,对清晰明确地把握诗作内容大有帮助。
二、发现关键词
1.传神的动词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描摹景物时选用恰当的动词会使景物格外形象、生动、鲜明。最经典的当属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绿”本是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化静为动,形象鲜明地写出了春风的精神。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红”字和王诗中的“绿”字异曲同工,不同的是它形象鲜明地摹写出秋色之艳。同样锤炼动词使景物颇具动态神奇的还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的“穿”字。这个“穿”极富动态,突出山崖陡峭、高插云霄的情景。鉴赏写景诗时,抓住动词鉴赏景物的特点是鉴赏诗歌语言的重要途径。
2.精当的形容词
写景诗中,诗人常锤炼出精当的形容词,具有丰富的表现力。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和“圆”就是这样。“直”表现出孤烟劲拔、坚毅之美,“圆”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二字画面感极强,突出了沙漠奇特壮丽的风光。王维《观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中,“疾”既显示鹰眼锐利,又意味猎物很快被发现;“轻”则显示出猎骑迅速追踪而至的情景:这两个字体物极为精细,诗味隽永。王湾《次北顾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正”字蕴涵颇丰,兼“顺”与“和”的内容,表明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因而帆才能“悬”。这个字使描绘的小景已相当传神,但它更妙是在于“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夔诗话》卷上)——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也表现出来。像这样的形容词在诗歌鉴赏中很值得我们深入品味。
三、分析修辞
诗歌炼字时常融入修辞,以使景物有形有色有情有趣生动形象。千古绝唱“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一“闹”字卓绝千古,用比拟尽显盎然春意,生动有趣。 杜甫《绝句二首》“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燃”字语带夸张,显出鲜花红艳无比、绮靡灿烂。王实甫《西厢记》“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醉”用比拟修辞,烘托出离人深重满怀的惆怅悲伤。所以鉴赏诗歌炼字可以从分析修辞的种类及其作用入手。
四、留意蕴含感情的字词
诗人常借景抒情,如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轻舟”之“轻”透露出诗人得赦后的轻松欢快之情。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皆”暗示春江水涨、江波浩渺,描绘出秀丽可爱的居住环境;“但”明言日日来的只有群鸥,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但无其他来访者,也过于单调!作者用这二字相呼应,寓情于景,表现了自己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
诗人抒发感情时,常锤炼副词达到情溢纸上、力透纸背的效果。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个“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下面的诉说制造出悲愤气氛。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空”显示壮志未酬,“已”点明岁月不居、壮岁已逝,这两个字宣泄了诗人满怀的愤激和辛酸,令读者也为之扼腕叹惜、痛愤。像这样的副词在诗歌语言鉴赏中绝对不可忽视。
中国是诗的王国,古人炼字劳心费力, 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适值水上》)卢延让“吟得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苦吟》)我们必须深入赏析才能领略其中的神韵与妙处。经常品味古人留给我们的这些诗歌经典,语文素养会大大提高。
(臧卫华,河南省漯河实验高中)
一、寻找诗眼
优秀的诗作常锤炼字词、设置诗眼来表露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诗眼多在诗作的结句中,有卒章显志或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结句中的“相思”既点题又言明思念之情,卒章显志,这就是诗眼。李白《静夜思》“床前明夜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故乡”三字把诗人的思想感情表露得一览无余,它们就是这首诗的诗眼。孟郊《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首诗写登科之后的无限喜悦和志得意满。然而这种心情并未直接点明,而是借“春风得意”烘托显示,所以第三句中的“得意”即是诗眼。诗眼是诗歌中最关键的部分,能找对诗眼就能高屋建瓴,准确把握诗作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等,因而鉴赏诗歌的炼字可以从寻找诗眼入手。
古人写诗,常以一字一词领起一部分或者提挈全篇,使诗思明朗、诗意突出。2005年高考天津卷中要求阅读汪元量的《湖州歌》后分析“望”字的作用。“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因为“望”字后面都是景物的描写,很明显这些景物都是“北望”所见,所以“望”就起到了对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四句诗句句都在写雨的好:首句写其智,次句写应时,第三句点善解人意不扰人,尾句是润物不求人知。这样“好雨”就总领了这四句。鉴赏诗歌时能找出这样起领起作用的字词,对清晰明确地把握诗作内容大有帮助。
二、发现关键词
1.传神的动词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描摹景物时选用恰当的动词会使景物格外形象、生动、鲜明。最经典的当属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绿”本是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化静为动,形象鲜明地写出了春风的精神。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红”字和王诗中的“绿”字异曲同工,不同的是它形象鲜明地摹写出秋色之艳。同样锤炼动词使景物颇具动态神奇的还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的“穿”字。这个“穿”极富动态,突出山崖陡峭、高插云霄的情景。鉴赏写景诗时,抓住动词鉴赏景物的特点是鉴赏诗歌语言的重要途径。
2.精当的形容词
写景诗中,诗人常锤炼出精当的形容词,具有丰富的表现力。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和“圆”就是这样。“直”表现出孤烟劲拔、坚毅之美,“圆”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二字画面感极强,突出了沙漠奇特壮丽的风光。王维《观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中,“疾”既显示鹰眼锐利,又意味猎物很快被发现;“轻”则显示出猎骑迅速追踪而至的情景:这两个字体物极为精细,诗味隽永。王湾《次北顾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正”字蕴涵颇丰,兼“顺”与“和”的内容,表明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因而帆才能“悬”。这个字使描绘的小景已相当传神,但它更妙是在于“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夔诗话》卷上)——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也表现出来。像这样的形容词在诗歌鉴赏中很值得我们深入品味。
三、分析修辞
诗歌炼字时常融入修辞,以使景物有形有色有情有趣生动形象。千古绝唱“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一“闹”字卓绝千古,用比拟尽显盎然春意,生动有趣。 杜甫《绝句二首》“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燃”字语带夸张,显出鲜花红艳无比、绮靡灿烂。王实甫《西厢记》“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醉”用比拟修辞,烘托出离人深重满怀的惆怅悲伤。所以鉴赏诗歌炼字可以从分析修辞的种类及其作用入手。
四、留意蕴含感情的字词
诗人常借景抒情,如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轻舟”之“轻”透露出诗人得赦后的轻松欢快之情。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皆”暗示春江水涨、江波浩渺,描绘出秀丽可爱的居住环境;“但”明言日日来的只有群鸥,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但无其他来访者,也过于单调!作者用这二字相呼应,寓情于景,表现了自己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
诗人抒发感情时,常锤炼副词达到情溢纸上、力透纸背的效果。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个“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下面的诉说制造出悲愤气氛。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空”显示壮志未酬,“已”点明岁月不居、壮岁已逝,这两个字宣泄了诗人满怀的愤激和辛酸,令读者也为之扼腕叹惜、痛愤。像这样的副词在诗歌语言鉴赏中绝对不可忽视。
中国是诗的王国,古人炼字劳心费力, 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适值水上》)卢延让“吟得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苦吟》)我们必须深入赏析才能领略其中的神韵与妙处。经常品味古人留给我们的这些诗歌经典,语文素养会大大提高。
(臧卫华,河南省漯河实验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