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喜爱词中说理的宋人如是写到。
即便古人常在喝了点小酒后有些类似“人生在世不称意”“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语无二三”这样的牢骚话,也并不妨碍他们在人生道路上的认知与探索。于是便有了苏子瞻在《水调歌头》里这番以月之圆缺喻人之悲欢的妙语。
说来有趣,中国人对于月有别样的喜爱。不必提满篇月色的《春江花月夜》,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云云者也不在少数。我想,若是单单把中国古典文籍中的“月”字汇成一册,也得需要几头牛才能拉得动吧!
同样,作为诗文中可信手拈来的物象,古人在谈论人世悲欢时,“月”常常与人的感情连结起来。月明则交欢,此时三五好友相邀欢饮达旦;月晦则低愁,心上如同蒙上一层蔽月遮星的阴云;月圆则相思,欲要借这轮月色把心意传达给千里外的故人;月缺则伤怀,又难免想起人生的不完美。
所以,我即便对于古代诗词远没有达到可以著书立说的境地,也想斗胆模仿静安先生拟定的三重境界,断章取义地拿有关“月”的诗词来表述我所窃以为的古人人生态度的三重境界。
第一层境界为“我寄愁心与明月”。即只看见人生单方面的意义,只看见生活单一的色彩,把眼前短效的乐与哀从人生的整体中剥离出来,构成自己人生的理解。处于第一层境界的人,往往容易限于当前的境地中,眼光透不过当下的境遇形成的雾气,就容易处于消极与被动的状态。
第二层境界为“月有阴晴圆缺”。即能够正确认识人生的曲折,较之第一层境界有更为开阔的胸怀,能够肯定悲伤与欢乐二者的存在意义,但是仍然缺乏一种超脱苦乐的精神。我们大多数人,都可以达到第二层境界,像这样在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中觅得处世为人之道,能克制自己并且挺过逆境,在苦痛的锤炼与喜悦的沐浴下收获成长。但我们仍然会因时而感伤、时而高歌,而是内心彷徨、徘徊不前。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从第三层境界的前贤身上汲取人生养料,才有机会打开“更上一层楼”的大门。
第三层境界为“惯看秋月春风”。即不管面对怎样的环境,都能泰然处之,心境平和。专注于自己的目标,不为外物所动摇,这才是真正能够创造人生意义的至高境界。受贬黄州受婢女启发写下“心安之处是吾乡”的东坡先生如此,“求古仁人之心”的范文正公亦如此,作下这首《临江仙》的杨慎更是如此。
人生的意义实际上是不可剥离的,剥离了苦与乐的人就落了一层境界的下乘。张晓风说:“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月的阴晴圆缺是不可分的,单独的每一个状态都不能称之为月,犹如人生不能大喜或大悲一言以蔽之。
《阿甘正传》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人生就像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滋味的。”月亮不是那弯柳眉,也不是那个圆盘,犹如人生不是那青莲芯子,也不是那蜜糖罐子。我们历尽千辛万苦,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原因,不正是人生的圆缺变化吗?
我不敢奢求自己能够拥有杨慎这样将古今之事都付于江流的胸怀,只记起老舍先生的叮咛:“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
能与亿万凡人生活在这个不为乌托邦的世上,一同品味藏在柴米油鹽、风雨阴晴后的滋味,倒不失为一件幸事。至少在无云的夜晚看看月亮,虽看不到玉兔嫦娥,至少看得到如同人生一般的阴晴圆缺。
即便古人常在喝了点小酒后有些类似“人生在世不称意”“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语无二三”这样的牢骚话,也并不妨碍他们在人生道路上的认知与探索。于是便有了苏子瞻在《水调歌头》里这番以月之圆缺喻人之悲欢的妙语。
说来有趣,中国人对于月有别样的喜爱。不必提满篇月色的《春江花月夜》,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云云者也不在少数。我想,若是单单把中国古典文籍中的“月”字汇成一册,也得需要几头牛才能拉得动吧!
同样,作为诗文中可信手拈来的物象,古人在谈论人世悲欢时,“月”常常与人的感情连结起来。月明则交欢,此时三五好友相邀欢饮达旦;月晦则低愁,心上如同蒙上一层蔽月遮星的阴云;月圆则相思,欲要借这轮月色把心意传达给千里外的故人;月缺则伤怀,又难免想起人生的不完美。
所以,我即便对于古代诗词远没有达到可以著书立说的境地,也想斗胆模仿静安先生拟定的三重境界,断章取义地拿有关“月”的诗词来表述我所窃以为的古人人生态度的三重境界。
第一层境界为“我寄愁心与明月”。即只看见人生单方面的意义,只看见生活单一的色彩,把眼前短效的乐与哀从人生的整体中剥离出来,构成自己人生的理解。处于第一层境界的人,往往容易限于当前的境地中,眼光透不过当下的境遇形成的雾气,就容易处于消极与被动的状态。
第二层境界为“月有阴晴圆缺”。即能够正确认识人生的曲折,较之第一层境界有更为开阔的胸怀,能够肯定悲伤与欢乐二者的存在意义,但是仍然缺乏一种超脱苦乐的精神。我们大多数人,都可以达到第二层境界,像这样在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中觅得处世为人之道,能克制自己并且挺过逆境,在苦痛的锤炼与喜悦的沐浴下收获成长。但我们仍然会因时而感伤、时而高歌,而是内心彷徨、徘徊不前。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从第三层境界的前贤身上汲取人生养料,才有机会打开“更上一层楼”的大门。
第三层境界为“惯看秋月春风”。即不管面对怎样的环境,都能泰然处之,心境平和。专注于自己的目标,不为外物所动摇,这才是真正能够创造人生意义的至高境界。受贬黄州受婢女启发写下“心安之处是吾乡”的东坡先生如此,“求古仁人之心”的范文正公亦如此,作下这首《临江仙》的杨慎更是如此。
人生的意义实际上是不可剥离的,剥离了苦与乐的人就落了一层境界的下乘。张晓风说:“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月的阴晴圆缺是不可分的,单独的每一个状态都不能称之为月,犹如人生不能大喜或大悲一言以蔽之。
《阿甘正传》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人生就像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滋味的。”月亮不是那弯柳眉,也不是那个圆盘,犹如人生不是那青莲芯子,也不是那蜜糖罐子。我们历尽千辛万苦,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原因,不正是人生的圆缺变化吗?
我不敢奢求自己能够拥有杨慎这样将古今之事都付于江流的胸怀,只记起老舍先生的叮咛:“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
能与亿万凡人生活在这个不为乌托邦的世上,一同品味藏在柴米油鹽、风雨阴晴后的滋味,倒不失为一件幸事。至少在无云的夜晚看看月亮,虽看不到玉兔嫦娥,至少看得到如同人生一般的阴晴圆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