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汉
『红色引擎工程』
为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和基层治理能力,夯实党在城市基层的执政基础,武汉市深入实施“红色引擎工程”,以“八个红色”为主要内容,系统集成基层党建有效创新。
强化“红色引领”,建强市、区、街、社区(村)四级党组织,探索组建区级党建大联盟、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规范各级党建联席会运行机制。创新“红色物业”,选聘5000余名优秀党员大学生投身到“红色物业”,评选表彰34家市级红色物业“五星级企业”。培育“红色头雁”,在“选育管用”上出实招,按照“双好双强”标准集中选任年轻化专业化社区(村)书记队伍。激活“红色细胞”,开展“千名局级干部联系服务千家企业”“万名机关党员干部联系服务万名困难群众”“万警进社区”“双进双服务”等系列活动。掀起“红色旋风”,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扶贫领域突出问题治理为契机,打好专项整顿整治系列组合拳。建设“红色阵地”,注重在“建”上强投入、“管”上求规范、“用”上重集成。繁荣“红色文化”,开办党员夜校、道德讲堂,举办“社区(村)文化艺术节”等。创设“红色基金”,建立以党内捐助为主的资金筹集机制,关爱帮扶困难党员。
在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座谈会上,“红色引擎工程”做法被中组部主要领导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有思想、有温度、有色彩”;省委书记蒋超良专题调研并充分肯定,要求在全省总结推广;人民日报、新华社、中组部《组工通讯》专题聚焦推介。
行业系统基层党建
近年来,针对行业系统基层党建薄弱问题,武汉市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全市行业系统基层党建工作责任体系的实施意见》,着力加强行业系统基层党建工作,并把律师行业党建作为突破口,率先推动组织有效覆盖、工作有效开展、作用有效发挥。
压紧压实行业党建责任。成立市律师行业党委,由市委组织部直接指导,管理122个律所党组织。建立行业党建年度重点项目清单、行业党委书记公开承诺和基层单位党建任务指导书“一单一诺一书”机制。持续夯实基层组织体系。开展“百日攻坚”“百日巩固”“百日提升”专项行动,明确从业人员30人以上的律所100%有党员、有党员的100%建立党组织、没有党员的100%选派党建指导员“三个100%”的目标,推进党的组织和工作在357家律所全覆盖。分层分类举办律所党支部书记和党务工作者培训班。推进“律师进社区”,1237个社区、1883个村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参与调解纠纷5万余件。
市律师行业党委成立以来,得伟君尚所党委和维力所支部被授予全国律师行业先进基层党组织,2名律所党组织书记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员律师。2018年7月,武汉作为唯一副省级城市代表,在时隔10年再次召开的全国律师行业党建工作座谈会上作交流发言。
互联网企业党建
为激发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扎实提高互联网企业党建工作质量,武汉市把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贯穿互联网企业发展全过程,一手抓组织体系建设,一手抓活动载体创新。
一貫到底健全工作格局。成立全市互联网行业党委,建立健全由统战、公安、经信等10个涉网部门组成的互联网党建联席会议机制,实行精准指导,做到业务监管与党建指导同步部署、同步推进。紧扣特点创新活动载体。以互联网思维抓互联网党建,创设“武汉互联网党建”微信公众号,推出“互联网党建巡礼”系列宣传报道30余篇、“互联网企业党员风采”120余篇,培育争创“网星先锋”等一批特色党建品牌;打造互联网行业“网上党群服务中心”,选树“十大行业党建示范基地”。加强引领净化网络环境。引导企业党组织创作“红色动漫”作品,创设教学课程模块,研发党史小游戏,把红色元素有机融入产品和服务,有效提升党建工作吸引力影响力,推动党的主张成为网络空间最强音。
2018年9月,武汉作为唯一副省级城市代表,在首次召开的全国互联网企业党建工作座谈会上作交流发言;2019年4月,在全国网络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交流会上,武汉互联网企业党建工作被评为“2018全国网络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十大优秀案例”;《中国组织人事报》等重要媒体专题聚焦推介。
干部政治素质标准化评价
近年来,武汉市积极探索政治素质考察的具体标尺、有效路径、科学方法,研究起草《加强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实施办法》,推动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具体起来、考得出来、落得下来。重点突出“三个明确”,为考准考实干部政治表现提供科学遵循。突出政治性这个特点,把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等5个方面情况作为政治表现的主体内容。结合干部日常行为中的表象特征,梳理政治表现的5条正面清单和10条负面清单,划定政治表现负面问题“红线”。重点强化“四种考核”,努力把政治表现考准察实。以平时考核为基础,经常性、近距离地考察班子和干部的日常政治表现;以年度考核为重点,在年度考核述职时,要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如实报告政治表现,并接受民主评议;以关键时刻考察为补充,注重在完成重大任务、应对重大事件的关键节点考察干部的政治能力、政治担当;以任前考察为核心,在考察环节开展政治表现情况民主测评,对测评结果异常且经组织考核认定确有问题的,终止干部选拔任用程序。重点做到“三个挂钩”,着力发挥政治考察的导向作用、教育功能、带动效应。建立重要岗位干部政治考察档案,将政治表现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首要标准。根据政治考察结果,采取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实践锻炼等方式,加强干部政治能力训练和政治实践历练。 『狮子型』干部选用
为进一步树立担当作为的鲜明导向,武汉市从2017年开始大力选拔使用“狮子型”干部,以“狮子型”干部的带头冲锋陷阵来引领改革创新、破除发展阻力、创造更优业绩。出台《武汉市“狮子型”干部常态化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提出“狮子型”干部要“忠诚干净、思想解放、善谋能干、敢于担当、实绩突出”,凸显“狮子型”干部在谋事、干事、成事上的特征,强调气质特征和实绩导向。通过专项调研、日常发现、组织推荐等方式,发现储备“狮子型”干部人选。原则上每年开展一次专项调研,同时注重在年度考核、日常考核等工作中发现识别“狮子型”干部人选。各区各单位在充分调研和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可负责任地向市委推荐“狮子型”干部人选。坚持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对综合素质好、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公认度高、比较成熟的“狮子型”干部,及时选拔使用到全市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和急难险重岗位工作。近两年累计发现掌握479名“狮子型”干部,已使用221名。对“狮子型”干部有针对性加强跟踪管理,经常谈话提醒,勉励干部扬“狮子”之长,补“狮子”之短,努力在新的岗位争创一流业绩。对出现“思想境界滑坡,进取精神减退,工作状态不佳,能力素质不适应,干部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等情形的,不再作为“狮子型”干部管理。
高质量发展人才体系
近年来,武汉市着眼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機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和举措,探索出“科教培养人才、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子。完善“一盘棋”人才工作体系,制定出台《关于建立完善人才工作体系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及配套政策,整合优化全市原有人才计划、政策和载体,形成“武汉黄鹤英才计划”,针对不同层次人才推出政策福利“套餐”,提高各类人才获得感。探索市场化引才用才机制,发挥企业引才用才主体作用,探索建立用人单位举荐人才制度,构建基于职业成就和业绩贡献的人才评价体系,通过定向邀约靶向引进战略科技人才,通过用人主体举荐产生产业领军人才,通过“单位举荐 个人申报”产生优秀青年人才。培育最优人才发展生态,持续优化人才落户政策,探索大学生长租公寓、共有产权政策,建设长江青年城,建立市级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构建全市人才信息化服务平台,开通“武汉人才服务网”,建立重点企业人才服务备忘录制度,建设国际人才自由港,推动人才服务水平跻身全国最优行列。目前,全市集聚诺奖得主8人、“两院”院士67名、国家特聘专家527人、武汉“城市合伙人”116人、“武汉黄鹤英才”324人、“黄鹤专项计划”入选者698人、高技能人才39万人,武汉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人才荟萃高地。
知事识人考核评价体系
2018年以来,武汉市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先后出台《绩效管理和党政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以及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为目标的四个专项《考评办法》和《市管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实施办法》等“1 4 1”制度规定,探索建立了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的“知事识人”考核评价体系,为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组织保障。《人民日报》、中组部《组工信息》推介了相关经验做法,在中组部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培训班上专题交流了相关工作经验。
该体系将绩效目标考核与班子考核联动,考人与考事结合。坚持分类考评,将区域单位分为中心城区、新城区、开发区、功能区4类,将市直单位分为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城市建设管理、党群综合、高校院所、垂直管理等6类,差异化设置考核目标,分类评定考评等次。加强动态考评,每月对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动态监测,每季度进行量化计分,采取亮灯督办、预警督办、约谈等方式,及时督办落实。年底综合运用个别访谈、实地查核、民主测评等方式,统筹开展绩效目标考核以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将绩效考评结果按80%和60%,分别计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得分,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能上能下的重要依据。
通过构建精准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系统,武汉绩效考核和干部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干部高扬干事激情,迸发奋进力量,投身到武汉拼搏赶超大发展之中。近年来,武汉市经济规模和质量效益同步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国同类城市前列,近三年年均增长7.9%,高于全国、全省增长速度,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8万亿元。产业结构优化成效显著,发展新动能加速集聚,2018年“三新”经济增加值占经济总量比重超过27%,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
新时代校友经济
2017年以来,武汉市充分挖掘“武汉校友”独特资源,探索创新“大学 ”发展新模式,创造性实施“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在全国打响了“新时代校友经济”第一枪。全国首创“双招双引”新模式,创造性举办百万校友资智回汉高校、区域、国际、产业专场活动20多场,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百余人,促成一大批创新性、标杆性、引领性重大产业项目、智力项目落户武汉,签约项目总投资突破2万亿元。全国首推“校友招商”新举措,先后聘请120多位知名校友担任武汉“招才顾问”“招商大使”,为复兴大武汉出谋划策、奔走代言。全国首设跨高校“校友之家”,成立82所在汉高校加盟的“在汉高校校友总会联盟”,深化市校全面战略合作,构建起“武汉 母校 校友”同心圆。全国首建校友服务体系,在国内设立武汉校友北京、上海、广州服务中心,在国外建立武汉校友巴黎、德国、东京、釜山服务工作站等服务站点60多个,构建起覆盖国际国内的武汉校友服务网络。“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不仅为武汉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更提升了武汉影响力和知名度,《光明日报》、人民网等80多家新闻媒体、网络新媒体聚焦报道武汉校友经济,上海、深圳、成都、西安等30多个城市前来考察。当前,武汉已成为国内外高度关注的投资“风口城市”、人才集聚“磁场城市”、创新创业热点城市。
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 “党建主导型”的城市小区治理新模式获评2018年“湖北十大党建品牌”,为全省105个县市区中的唯一。治理经验先后被中组部、中央党校、人民日报社、新华社等单位和《半月谈》等媒体向全国推介。
培育乡村振兴『生力军』
鄉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为着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当阳市不断拓宽村干部选人渠道,加大培训力度,舍得真金白银投入,采取多种措施提升村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培养出了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村干部。目前,全市能人治村比例达到90%以上。
从2017年开始,当阳市实施学历津贴、学费补贴政策,博士生补贴1000元/月,硕士研究生补贴800元/月,本科生补贴500元/月,专科生补贴300元/月,连续补贴三年。2年来,全市累计为200多名村干部发放津贴补贴100多万元。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2017年以来,当阳全市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村级后备干部285人。这批人学历较高、见识较广,有的在外创业有成,积极回乡任职,打破了原来村干部只能在本村“矮子里面拔将军”的困局。
2018年村“两委”班子换届,360名“能人”新进“两委”班子,为推进当阳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强大动力。
打造『磁铁支部』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要将党的一切工作严到支部、落实到支部。但如何才能夯实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2014年4月,宜都市五眼泉镇弭水桥村刘大卫回村当书记。4年来,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排名倒数的三类村一举成为全市闻名的先进村,该村先后被评为宜昌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北省旅游名村,刘大卫个人也被评为宜昌市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劳模、中国好人。
成绩的取得关键在于该村探索形成了一套契合实际、务实管用、简便易行的支书工作法。核心要义就是“五句话”:“家家到、户户落”,“群众反映的事半个小时到”,“第一时间抓落实”,“执行政策一碗水端平”,“公家钱不乱用”。为了把经验固定下来,宜都市及时总结推广弭水桥村“磁铁支部”先进做法,发挥先进支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市营造向先进看齐、向标杆学习的浓厚氛围,真正把“磁铁支部”核心内涵、精神实质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今年以来,“磁铁支部”强大的引力效应不断显现,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全面提升,源源不断地给宜都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中国谜语村青林寺、土家山寨吕家坳、梦里桃源全心畈等一批美丽村庄闪耀宜都。
『第一书记』下基层
2012年4月,远安县首次向全域村、社区选派“第一书记”,坚持“指导不领导、帮扶不包办”,每月到村工作2天以上,全年走访群众不少于100户。定向选派,因人因村,缺什么补什么,117名党政“一把手”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实现资源“供、需”有效匹配。目标引领,细化措施,晾晒实事承诺,将“基层组织建强、集体经济增收、基层治理创新”作为评价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捆绑考评,问题导向,双向督办奖惩,构建“第一书记”全力帮带扶持、村党组织书记自我加压提升的互动格局。
2012年9月,该经验做法在“全省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现场会”上交流,在全省推广。2013年至2015年,以“第一书记”为核心,“第一书记联络员”、“第二网格员”、“经济顾问”等“1 X团队”派聘模式逐步成熟。在“第一书记”帮扶下,关爱留守儿童“阳光家园”模式成型远安,推向全国。2016年,“第一书记”团队规模覆盖全县干部资源,3353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连心结对”农村党员、困难群众。2017年至2018年,临近脱贫大考,“第一书记”率队赴一线攻坚拔寨,平时指导,战时应战,五天四夜,吃住在村,远安在全省率先脱贫摘帽。“全省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培训会”在该县召开,远安县经验在全省交流。
襄阳
『三安行动』
2019年,襄阳市以流动党员、退役军人党员、破产改制企业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年老体弱党员等五类群体党员为重点,广泛开展“组织安家、岗位安业、思想安心”行动(简称“三安行动”)。通过组织全市基层党组织采取电话联系、上门走访、联络亲属等方式,统筹用好户籍、学籍、社保、医保等平台,精准掌握各类党员底数,分类建立精细台账,目前已统计摸底五类群体党员120008人,帮助1905名党员理顺组织关系,实现“组织安家”;通过开展技能培训、举办专场招聘会、落实优惠政策,探索设立“拥军车间”“拥军工厂”“安业见习基地”、发展专项资金等方式,促进“岗位安业”;通过建立县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1 5”结对帮扶机制(即每名县乡班子成员结对帮扶1名在外流动党员、1名退役军人党员、1名破产改制企业党员、1名生活困难党员、1名年老体弱党员),促进“思想安心”。
“三安行动”开展以来,“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熊子勋、吴明刚等一批先进典型被挖掘出来。近日,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印发的《退役军人工作典型经验做法汇编》读本收录了全国各地创造性开展退役军人事务工作的十大典型案例,谷城县“三安行动”案例入选,是湖北省唯一入选的案例。
隆中人才支持计划
2009年4月,襄阳市在湖北省各市州率先实施“隆中人才支持计划”,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来襄创新创业。2017年7月,襄阳市出台《关于深入实施隆中人才支持计划的意见》,打造隆中人才支持计划“升级版”,采取“无偿资助 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对入选项目给予50-350万元无偿资助,对产业发展有巨大带动效应的,“一事一议”给予支持;对处于种子期、初创期、成熟期的企业,股权投资金额分别可达100万元、300万元、2000万元,对产业发展有重大贡献的,股权投资最高可达1亿元。2018年5月,经第三方专业组织机构评审,共遴选28个“隆中人才支持计划”(C类)和13个“隆中人才创新团队”项目,资助总额1790万元。其中19个项目已开始产业化,实现销售收入14.87亿元,上缴税收2374万元,申报知识产权303项,获得授权73项。2018年底,创新“以赛代评”模式,举办首届湖北襄阳“隆中对”创客大赛,总决赛获得一、二、三等奖并在襄阳落地的项目,直接入选“隆中人才支持计划”(C类),给予首年50万元奖励资助。大赛共签约引进26个高层次人才团队,协议投资总额51.69亿元,形成了“引进一个领军人才、打造一个创新团队、攻关一项核心技术、带动一个新兴产业”的良好态势。 汉江创客
“汉江创客”是襄阳市委组织部近年来打造的党建品牌,包括《汉江创客》党建电视栏目、汉江创客微信公众号、汉江创客网(襄阳党建网)和汉江创客英雄汇系列活动四大平台。“汉江创客”通过打造集电视、网络、移动新媒體、线下活动于一体的党员教育管理现代信息化平台,引导全体党员干部人才带头带领创新创业创优,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和基层党组织创优动力。《汉江创客》党建电视栏目主要对优秀党员干部人才典型进行深度报道,每月2期,全年24期。2018年以来,该栏目被评为全省党员教育电视片评审电视栏目类一等奖,拍摄制作的《胡忠成:让贫困户真正变股民》获得中国梦·扶贫攻坚影像大赛一等奖;“汉江创客”微信公众号建成覆盖汉江流域13个主要城市和57个县(市、区)的汉江流域党微矩阵,2018年阅读量首次突破千万人次,影响力位居全国党建类微信公众号第一方阵、全省前列。截至目前,襄阳市委组织部已连续举办4届汉江创客英雄汇和一届汉江流域创客英雄汇。汉江流域创客英雄汇得到流域主要城市积极参与,中央电视台2套、4套和新闻频道分别从不同角度予以报道,《人民日报》《湖北日报》给予整版专题报道。
双晾 轮值 三进
今年以来,襄阳市委组织部按照“建五型机关,做担当表率”的要求,不断优化支部主题党日形式,丰富活动内容,使主题党日主题更突显、效果更明显,进一步激发部机关党建工作活力。在支部主题党日中,增加党员“双晾”环节,让每名党员晾晒本月最满意的工作和最不满意的工作,营造相互学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目前“双晾”活动已在全市推广。采取党员轮流主持支部主题党日的方式,突出党员在组织生活中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组织生活中支部书记唱“主角”、党员成“听众”的死板现象,让党员“动”起来、当主角。结合工作实际,组织党员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围绕“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深入企业了解所需所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助推企业发展壮大;围绕“共驻共建”,深入联系点社区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为社区党员讲授党课,帮助解决社区居民关心关注的生产生活等问题;围绕“精准脱贫”,深入扶贫联系点南漳县肖堰镇观音堂村联合开展支部主题党日,对联系的贫困户进行走访慰问,向其宣传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帮助谋划发展思路,解决实际困难。
干部赛区竞赛制
近年来,枣阳市在109个市管单位(包括18个乡镇和91个市直部门)中建立干部赛区竞赛制。年初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突出重点、便于操作的原则,分别为乡镇和市直部门确定竞赛项目(乡镇竞赛项目包括经济指标、环境保护、乡村振兴等18项,市直部门竞赛项目包括精准扶贫、城市管理、业务工作等13项),并精心制定竞赛实施办法和细则。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各市管单位的特点和基础条件的不同,将各市管单位划分为10个赛区进行竞赛,其中乡镇划分为3个赛区,市直部门划分为7个赛区;年中通过跟踪督查记实、媒体宣传通报、市“四大家”领导实地视察督导等形式,加强对竞赛过程的监控,营造浓厚的竞赛氛围,确保竞赛有序进行;年终按百分制进行单项竞赛考核打分后,再进行综合竞赛考核打分,最后依据综合竞赛考核得分和赛区排名情况,确定各市管单位的竞赛考核等次。近两年来,枣阳市依据竞赛考核结果,共提拔重用37名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对12名实绩较差、不胜任现职的领导干部采取交流、改任和降职等方式予以调整。
『一报告两评议』制度
2005年以来,谷城县委探索实践了以县委常委会向全委(扩大)会报告干部工作并接受评议和对提拔干部实行民主测评为主要内容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一报告两评议”制度。每年年底或下年初,县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一次干部工作情况,凡是提拔使用的乡科级党政正职干部,均要由全委会进行评议。在评议时,除县委委员、县委候补委员外,全委会扩大到县人大、县政协党员领导干部、县纪委委员及乡科级领导班子党员主要负责人参加,以更广泛地接受干部群众的监督。提拔使用副乡科级干部,由县委责成县委组织部派出工作组,组织提拔干部所在单位的全体工作人员和下属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民主评议。乡科级单位党委(党组)选拔任用干部的情况,要向单位全体干部职工报告,接受其评议。“一报告两评议”制度的推行,将谷城县选人用人工作置于“阳光”之下。
2008年8月初,县委主要负责同志在中组部会议上作了关于谷城干部选拔任用实行“一报告两评议”制度的发言,得到大会肯定。2010年3月9日,中组部印发《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民主评议办法(试行)》,“一报告两评议”制度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四项监督制度之一,正式上升为全党的单行制度规范。2019年3月、5月,中央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新出台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办法》,分别将“一报告两评议”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纪律和监督重要内容,把严格执行“一报告两评议”作为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监督的一项重要制度。
票决制讨论干部任用
2000年8月,谷城县委组织部按照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积极推进干部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实行了讨论任免干部无记名投票表决制度。为了保证此制度的落地和推行,谷城县委组织部先后通过深入实际调查,征求干部群众意见,常委会专题讨论,制定出台了《乡局级党委(党组)讨论任免干部无记名投票表决制度》和《县委常委会讨论任免干部实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制的意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明确了乡局级党委(党组)讨论决定股级干部任免、向县委呈报乡局级干部人选和县委常委会讨论任免乡局级干部,都要实行无记名投票表决的范围,提出了“印制表决票→召开会议→介绍情况→讨论酝酿→无记名投票→形成决议”票决程序,依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规定了票决的效力。此项制度突破了口头或举手表决等原有规范和固有模式,有效规避了讨论任用干部中“民主意识不浓”“保密性不强”等弊端,创立了干部讨论任用的新方式,得到了省委组织部和新华网的推广,写进了2002年颁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
谷城县是一个山区县,农村无职党员占农村党员总数的71%。针对农村无职党员人数多、分布广、影响大而作用难以发挥的实际,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该县在无职党员中建立实施了设岗定责制度。制度按照“组織搭台、党员唱戏”的思路,运用组织手段为有能力的党员确定一个合适的岗位,明确规定岗位的职责和任务,引导激励无职党员立足岗位发挥作用。根据农村工作现状和实际,按照因地制宜、因事设岗的原则,适当设置带头发展、纠纷调解、党务村务监督、政策宣传等10类岗位,让每个无职党员可根据各自能力和自身条件选择适当岗位,可以一岗多人,也可以一人多岗,一人多岗的岗位不能超过3个。村党组织对岗位职责进行细化后,根据当年工作重点和要求,每年初与上岗党员签订履职责任书。履职考核时对照年初签订的责任书要求,采取个人述职、党员评议、村党组织审定的方式,按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年度党员目标管理、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依据之一。谷城县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经验先后被《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和《湖北日报》报道,并写入中央保持党员先进性四个长效机制文件。
黄石
『党建引领·活力村庄』
2016年以来,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弱化、基层治理虚化等问题,大冶市坚持党建引领为核,群众自治为基,在不改变现有行政村设置格局前提下,以自然湾为基本单元,将全市322个行政村2027个村民小组重组为2609个村庄,作为新的自治单元。同时,同步成立村庄党小组和理事会,延伸基层党组织触角,吸收农村先进力量参与村庄治理,全面加强对农村自治组织的领导,切实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构建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体系。
“党建引领·活力村庄”改革起源地大冶市茗山乡华若村,2015年还是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村、省级重点贫困村,信访矛盾突出,5年换了7个支部书记。通过改革,该村由后进变先进,2016年脱贫出列,集体经济从无到有,达到15万元以上,连续两年“零非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2017年,改革在大冶全市所有行政村铺开,建立形成了一套规范化制度和可复制的经验,并在黄石地区全面推广。
大冶市“党建引领·活力村庄”改革先后得到了国家相关部委充分肯定和国家省级媒体关注,并获得湖北省首届改革奖、湖北省全面深化改革优秀案例。大冶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供全国各地学习借鉴。
『党建引领·院落自治』
黄石市开发区·铁山区友爱街社区党委以党建引领为抓手,建立7个“友爱”主题院落(互助院、亲和院、爱心院、亲情院、运动院、牵手院、公仆院),大力弘扬友爱本土文化,凝聚自治能量。
在7个院落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和自治组织,形成了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院落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体系;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院落自治联盟-院落理事会-院落楼栋小组的自治体系。以院落为点,发挥院落党支部、驻区单位党组织的带头示范作用,调动院落理事会、社会团体的能动性,充分整合资源。以“七院合力”推进社区多元共治,逐步形成“党建引领·院落自治”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良好格局。
“党建引领院落自治工作法”被湖北省民政厅评为“首批优秀城乡社区工作法”。
党建带群建促社建
黄石市下陆区坚持以党建带群建促社建,认真贯彻“一核为主,多元共治”的工作理念,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的积极作用。
孵化培育,把组织建起来。按照“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尊重居民意愿、一切为了更好服务居民”的基本要求,成立了全市首家社会组织培育中心和首家街道社会组织联合会,培育和发展各类社会组织267家,其中注册的37家、备案的230家。
多方联动,让组织动起来。积极发动党代表进社区、加入社区社会组织,指导帮扶社会组织开展活动。利用社会组织特色和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志愿服务及文艺汇演活动。
公益创投,使组织活起来。成立“党建 公益创投”活动领导小组,近年来实施公益创投项目30个,组织社区参加各级公益创投大赛,获得省级、市级多个奖项以及扶持资金50余万元。
这些年来,下陆区共计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公益活动1100余场次,活动参与人数达10余万人次,推动了社会共建共享共融,扩大了社会组织的影响力,提高了服务居民的能力与水平。
十堰
『一诺三评创十星』
1997年以来,十堰市竹山县等地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在借鉴“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经验的基础上,持续开展“十星级党员”和“十星级党组织”争创活动。分层分类设“星”。建立“共性星 个性星”的体系,把宗旨星、法纪星、学习星等作为共性“星”,结合不同领域行业特点、岗位实际设定若干个性“星”。同时,根据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及时调整“星”的标准。依岗公开诺“星”。每年初,由党组织和党员根据设定的“十星”内容标准,结合岗位职责、工作职能、能力素质作出具体实在、切实可行、体现先进的承诺事项,由所在党组织审定或上级党组织审定后对外公示。民主考评定“星”。建立“自评—民主测评—组织评定”的评定程序,在党员(党组织)自查自评后,由党组织组织党员群众结合日常表现和履责践诺情况进行民主测评,最后召开党组织会议,综合各方面的评议结果,确定“星级”评定结果。奖惩并举用“星”。将星级评定结果作为评先表优、公务员年度考核、党建先进单位创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对连续3年评定为5星以下的党员,与民主评议党员和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相结合,给予相应组织处置。“双十星”争创活动得到了中组部、省委组织部的肯定推介,《中国组织人事报》专题实地采访,获评2018年度湖北十大党建案例。 『一卡双找三代』
近年来,十堰市创新“一卡双找三代”为民服务模式,以“便民服务卡”为载体,广泛开展“有困难找支部、要办事找干部”活动,引领党员干部为民代言代理代办。“一卡”开启民意直通车。以乡镇(街道)為主体,统一定制“便民服务卡”,注明乡镇干部、涉农单位负责人、村(社区)干部的姓名、职务及联系方式,群众遇到困难或有事要办,可随时随地联系上党员干部,不跑冤枉路,有效提升群众满意率和认可度。“双找”架起干群连心桥。探索户户走到上门找、专人值守随时找、征集心愿集中找、逢“四”说事定时找、用好平台网上找、包联帮扶带着找等“双找”渠道,对收集的民生问题和群众诉求,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现场能办的立即办,需要协调的商量办,努力做到问题在一线解决、矛盾在一线化解。“三代”解决群众烦心事。在市县乡建立便民服务大厅,在村(社区)党群中心建立便民服务站,在村民小组、社区网格设立代办工作点,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做群众的代言人;帮助办理证照、申请、审批等手续,做群众的代办人;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提供信息、技术等服务,做群众的经纪代理人。
贫困村『红色引擎』工程
近年来,十堰市围绕服务秦巴山片区脱贫攻坚重大任务,大力实施贫困村“红色引擎”工程。聚力基层基础基本,筑牢战斗堡垒。推行乡镇干部“岗位在村、阵地在村、责任在村”工作机制,所有乡镇干部联村驻村工作。创新“八个一批”模式,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强化村干部能力素质。市、县整合资金,全面提档升级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聚力选人育人管人,壮大骨干队伍。注重向脱贫一线选派干部,推动干部人才资源向贫困地区流动。强化村干部培养培育,实施党员致富“双带”计划,对农村无职党员开展技能培训。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每个重点贫困村至少培育1名大学生。聚力爱民为民利民,激发内生动力。全面推行“一会两票”民主决策机制,落实农村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广泛开展“有困难找支部、要办事找干部”活动,为群众代言、代理、代办。聚力务心务实务事,夯实基本保障。比照副乡镇长工资水平落实村主职干部工作报酬,按照村主职干部60%标准落实村副职干部工作报酬。实施村干部专职化管理,依据考评结果发放工资报酬,引导村干部从严履职尽责。聚力主责主业主绩,压实工作责任。推行县乡村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项目化管理,明确年度任务,并纳入年底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对县乡基层党建工作进行专项巡察,督压紧压实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政治责任。2014年至2018年,全市累计脱贫65.9万人,出列贫困村346个,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5.5万人,丹江口市、张湾区、茅箭区顺利脱贫摘帽;十堰连续五年在全省扶贫工作成效考核及责任制考核中被评定为优秀等次。
『负面清单』管理
近年来,十堰市建立干部选拔任用、日常监督、考核评价“负面清单”,构建“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从严管理的长效机制,激发干部致力“出活”、防止“出事”、担当作为。建立干部选任“负面清单”,严防带病提拔。制定出台实施意见,聚焦干部选任过程中的动议、推荐、考察、讨论决定、任职5个关键环节,从“家庭美德缺失、参赌涉赌、搞迷信活动”到“不守纪律、不讲规矩”,从超职数整治到干部档案专审,设置29条“不得”情形。建立日常监督“负面清单”,织密监督之网。注重把“工作圈”管理和“社交圈”管理衔接起来,推进日常监督、会诊、提醒。出台《关于建立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实施意见》,明确了纪委监委、信访、公安等14家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规定了51条重点监督信息沟通责任清单。建立考核评价“负面清单”,倒逼担当作为。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出台了考核评价实施办法和考核细则,对领导班子列出6条考核评价负面清单,对领导干部列出10条“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情形的负面清单,凡在履职尽责考核中发现“负面清单”所列情形,一律不得评定为优秀等次,并从严依规问责。
鄂州
『红色质检』与『红色体检』
2018年,鄂州市把“红色质检”与“红色体检”相结合,给村党支部搞“质检”、候选人搞“体检”,选准配强基层“领头雁”。
“红色质检”:把脉问需。着眼补齐基层党组织建设短板和弱项,对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换届重难点村实施精准整顿。纪检监察、组织、审计、财政、农经等部门联合成立审计工作专班,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村(社区)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各区(开发区、街道)党(工)委书记、组织部长(组织委员)全面调研村“两委”人员结构、作用发挥等情况,摸清问题短板和选配需求,制定村换届选举工作预案。
“红色体检”:对症配方。各区主要领导带队,面对面与村支部书记交流,对村“两委”成员、党员开展“红色体检”。建立村“两委”成员候选人区级联审机制,首先由各乡镇党委对照有无违纪违法、有无涉黑涉恶等13个方面,对村“两委”现任班子成员及候选对象“过筛子”审查,然后由纪委监委、组织、民政、公安等14家单位进行审核。针对“质检”“体检”中暴露出的问题,鄂州市及时处理了一批问题线索和人员,对症下药,精准施策。2018年11月29日,在全省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上,鄂州市鄂城区交流了开展“红色体检”、选准红色头雁的经验。
『党旗领航·社区创新』
党的十九大以来,鄂州市确定“党旗领航·社区创新”总体思路,打破街道社区原有框架,将全市40个城市社区和12个城中村调整整合为33个城市社区,将原城中村的社会管理职能就近并入社区。统筹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互联互通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服务面积全部达1000平方米以上。 结合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工作,制定《鄂州市社区党组织工作事项清单(试行)》《鄂州市社区居委会依法履行职责事项清单(试行)》等制度,不断完善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的制度体系。抓实社区环境改造,拆除社区特别是老舊小区违章建筑20余万平方米,安装消防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污水管网改造、架空管线杆线管网整合等。将便民服务事项下沉社区,25项便民服务事项可在社区办理。建立和完善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小区(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格局,着力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思想上引领、决策上把关、组织上保障和持续推动的根本作用。常态化推进区域化党建,印发《市直机关常态化参与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实施方案》,通过“双报到、双报告”,推进市直单位与社区联点共建、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奉献,全面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社区基层治理等工作。
入党积极分子积分制考评
2018年7月,鄂州市出台《鄂州市入党积极分子积分制量化考评管理办法(试行)》,严把党员发展“入口关”。
分层精细量化。划分日常管理和民主测评两大部分,突出日常考核权重,占85%,明确思想政治、能力素质、道德品行、作用发挥4个类别17个项目;民主测评占15%,注重群众和入党介绍人整体评价。对“严守政治规矩”“遵守法律法规”和“不参与封建迷信活动”3项重点实行“一票否决”。
动态跟踪问效。党支部搭建党性锤炼实践平台,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学习教育、民主议事、创先争优等活动。个人提供实绩佐证,填写《入党积极分子积分申报表》。党支部每年至少召开一次积分评议会议,核实申报表情况,集体评议分数。考察培养期满后,召开党支部全体党员和群众代表会议进行民主测评。
严控质量底线。明确80分以上的可列入发展对象,80分以下的作为继续培养对象,连续三年未达到80分的取消入党积极分子资格。目前,全市已有9000余名入党积极分子被纳入积分制管理。
从运行情况看,入党积极分子自我约束更严了,发展党员质量更高了,用“尺子”量出来的党员让人心服口服了。2018年通过积分考评,23人取消入党积极分子资格;2019年,30人取消入党积极分子资格。
荆门
农村集体『三资』清理
2012年以来,荆门市在全市农村推广钟祥市湖山村“三资”清理经验,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组织党员群众以法治手段清理“三资”,以市场办法盘活“三资”。
清理中,做到“五法清权”:对照确权证书清,集中收取农户二轮延包土地确权证书,严格按照登记面积逐户清查;依据合同查账清,对照合同进行账面清查,对长期借出或者未按规定手续租赁转让的,清理收回或者补办手续,改无偿为有偿,改低价承包为合理承包,改一次性缴纳为年度滚动缴纳;干部带头自报清,村“两委”发动党员干部带头自查自报,从自己入手,从亲戚入手,清理归还占有的“三资”;组织专班核查清,采取村民分组交叉监督丈量的方式,一把尺,一班人,丈量一户,公示一户,确保丈量结果公开透明;运用法律强制清,对极少数村民将侵占的“三资”拒不上交集体的,运用法律手段收回。清理后,加强对集体“三资”的管理使用,在承包、租赁、出让等环节严把关口,采取承包经营、入股分红等方式,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逐步建立起村集体积累稳定增长机制。
湖山村作为农村集体“三资”清理经验的起点,从负债近90万元的贫困村蜕变为资产千万的富裕村,得到中央、省委肯定推介。2014年,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省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撰的《专送参阅件》,全面推介湖山村的经验。湖山村党委书记郑雄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
『分类定级、晋位升级』
2012年以来,荆门市连续7年开展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晋位升级”活动,一年一标准、一年一摸排、一年一授牌,软弱涣散党组织逐一建立问题台账、明确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实现精准整改、滚动升级。在农村,复制推广彭墩、马岭、湖山等“五种发展模式”,推动农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农村干部专职化管理,选优育强带头人队伍。推广“党员积分制管理”和“小微权力清单”,创新基层治理方式。在城市,深入推进新型综合社区建设,探索在新形势下以党建引领服务阵地建设的“五种途径”。中心城区61个社区中,已有54个落实1000平方米以上服务综合体。在机关,持续开展“机关创品牌、支部创红旗、党员创五星”活动,推行机关党建积分制考核管理办法,治理机关党建“灯下黑”问题。在国企,严格落实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稳步推进“党建入章程”,全市国有企业中党组织书记、董事长100%“一肩挑”,完成湖北宝源集团29家党组织关系划转工作。在“两新”组织,严格落实“百日攻坚行动”“百日巩固行动”“百日提升行动”,在全市2348家“两新”组织中建立1388个党组织,实现应建尽建。7年来,荆门市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晋位升级活动多次被中央及省级媒体推介。
党员积分制管理
2015年以来,荆门市在农村、社区全面推广党员积分制管理机制,利用积分管理、动态考核、奖优罚劣,将合格的标尺立起来,将党员的形象树起来,有力地严肃了党内政治生活,推动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党员积分管理过程中,坚持正面导向,列出党员在政治表现、执行纪律、品德修养、发挥作用“四个合格”方面的具体表现,赋予合理分值。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年龄、不同身份党员的特点,分层分类制定积分细则,体现差异性,不搞一刀切。从领域上来说,分农村(社区)、机关事业单位和“两新”组织党员三个类别制定不同细则;从年龄上来说,村(社区)党员分“65岁以下”和“65岁以上”两个层次、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分在职和离退休两个层次制定细则。 积分情况一月一公示,一季一考核,先进落后一目了然。基层党组织运用积分结果,将社区“两委”班子待遇与干部积分挂钩,将“五星”党员评定与党员积分挂钩。特别是对无职党员,积分高的给予免费体检等表彰奖励,积分靠后的进行诫勉谈话并组织学习教育,有效改变了以往“干部忙得团团转,无职党员靠边看”的问题。党员积分制管理经验多次被中央及省级媒体推介。
新型综合社区建设
2018年7月以来,荆门市坚持以城市党建引领社区建设,重点探索五种阵地建设方式:驻区单位合作共建式。整合驻区单位闲置的土地、房产资源,共建共享服务综合体,一次建设、多方受益。国有资产划拨整建式。对辖区内国有资产较多的社区,积极争取中省企业移交资产、市属国企闲置资产和国有收储土地,新建、改扩建服务综合体。小区资源整合延伸式。对辖区内有大型物业小区的社区,充分运用小区售楼部、楼栋架空层等闲置场所,打造居民家门口的服务阵地。房产项目开发配建式。对辖区内有在建房地产项目的社区,要求楼盘开发企业严格落实社区服务用房配建政策,社区服务综合体与新建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现有服务阵地提升改建式。对阵地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但格局老旧、功能不全的社区,坚持以服务功能为核心重新进行功能分区,“微改造”后投入使用。截至目前,61个中心城区社区中,已建成1000平方米服务综合体并投入使用的有27个,正在建设、处于装修阶段的有32个。社区探索的“小区自管工作法”入选全国100个优秀社区工作法,并获“全国和谐示范社区”“全国充分就业社区”“湖北省文明社区”“湖北省卫生社区”等荣誉称号。
孝感
『二三四』服务管理模式
孝感市孝南区袁湖村党支部为有效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和服务群众,主导组建了村务理事会和专项协会,通过“三步理事”程序,强化“四重保障”措施,构建了农村群众“我为人人服务、人人互相服务”的治理新格局,较好地解决了新时期农村群众谁来服务、如何服务等难题。民主组建“两会”,搭建参与平台。在村“两委”换届时,采取“三荐三选”的办法,以常年在家的“五老”人员为主体,同步选举产生村务理事会成员。实行“三步理事”,规范理事程序。对村民急需解决的重大事项,按照村“两委”谋事、村务理事会管事、专项协会办事等三个步骤进行。强化“四重保障”,即强化党组织引领、强化制度保障、强化监督约束、强化考核激励。通过把群众认同的党员推选进村务理事会,建立《村务理事会章程》、村务理事会议事规则、专项协会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开展民主评议、村务公开等活动,增强党员群众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实现干部与群众同心协力、良性互动。“二三四”服务管理模式2014年入选“全国党的群众路线工作法优秀案例100例”,2016年在省委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上交流推广。
驻村帮扶工作长效机制
孝感市全力打造“不走的扶贫工作队”长效机制:统筹干部资源,把队伍派硬。市、县两级四大家领导带头上阵,从市直单位在编在岗干部职工中抽派10%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实现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全覆盖。着眼履职尽责,把责任压实。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军令状,明确履职尽责清单、明确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和月度计划清单。营造干事氛围,把保障做好。市级制定驻村工作经费补助办法,建立轮训制度,强化理论武装和业务指导,注重在脱贫攻坚一线火线提拔干部。强化管理手段,把作风抓严。构建以指挥部为主体组建综合督导组、以职能部门为主体组建专项督导组、以纪委监委为主体组建扶贫领域作风专项督导组,对驻村工作各方面开展真督实导。突出业绩导向,把考核做实。注重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通过更严格的考核和更强硬的问责倒逼履职尽责。坚持党建引领,把组织建强。选好配强村“兩委”班子,大力实施村主职干部专职化管理,建强村级带头人队伍。坚持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保障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人才需要。
荆州
『红色阵地』建设
近年来,荆州市聚焦“红色阵地”建设,着力打造党员群众生产离不开、生活离不开、感情离不开的综合服务平台,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打造旗帜鲜明讲政治的党务中心。累计投入18亿元强力推进“红色阵地”提档升级;合并行政村767个,精简村干部3700多人,强力推进合村并组。打造实施乡村振兴的推进中心。推广公安县“党建引领三社发展”模式,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实施“三乡工程”,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新型职业农民、农村高技能人才培育计划,加强农村人才储备。打造引领乡风文明的文化中心。加快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持续推进移风易俗,荆州市重拳整治“人情风”的做法被中央纪委网站全文刊登,并被编入《纪检监察监督工作实践探索》一书。打造凝心聚气的信息中心。53653个“红色广播”终端覆盖所有村组,“四议两公开”制度有效落实,沙市区“居民说事”做法、江陵县“夏夜话家常”活动全面推广。打造便民利民的服务中心。率先实现政务服务“一张网”省市县乡村五级联通,持续深化“岗位在村、重在服务、责在连心”工作机制,推动便民服务“触手可及”。2019年6月,《半月谈》以《“红色引擎”提速荆州乡村振兴》为题,全面介绍了荆州市近年来加强“红色阵地”建设的做法和经验,网络点击量超过70万次。
基层党建『三大工程』 近年来,荆州市以“头雁工程”“堡垒工程”“服务直通工程”三大工程为载体,全面提升基层党建整体水平,推动了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头雁工程”配强带头人。全面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制度和专职化要求,选优配强带头人,涌现出誓让旧貌换新颜的全国人大代表、监利县新沟镇向阳社区党支部书记顾想平和打造乡村振兴“三堰淌”样板的全国人大代表、松滋市刘家场镇三堰淌村党总支书记吉明东等一批先进典型。“堡垒工程”筑牢定盘星。2017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近18亿元,新建高标准党员群众服务中心907个,改扩建561个,截至目前,全市阵地达标率可达93%。同时,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公安县“党建引领三社发展”模式入围“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案例”。石首市党建领航催生“富集体”现象在《湖北日报》2018年8月3日头版头条刊发。“服务直通工程”提升满意度。完善“一网覆盖、一次办好”政务服务系统建设,下放审批事项446项,累计为群众代办事项16万余件。深化乡镇干部“岗位在村、重在服务、责在连心”工作机制,推广松滋市“李文全服务队”、洪湖市民政“三直达”等经验。2016年7月8日,《中国组织人事报》、人民网等中央媒体重点报道了荆州市实施“三大工程”的经验和做法。
『雷锋互助社』
“雷锋互助社”是荆州市荆州区荆东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也是社区“一居一品”党建特色。自2002年8月成立以来,互助社发展志愿者近3000名,储蓄好人好事5万余笔,完成志愿积分兑换12000分,一大批志愿者用真心真情真行动诠释了“关爱他人、勇于奉献”的新时期雷锋精神。不断健全组织网络。设立居民互助所,负责志愿者的招募和登记,分别组建了法律援助、绿化、医疗、家政、文化服务、新社会阶层人士等6支志愿服务小分队,其中党员志愿者100多名,法律、医学和教育等方面的专业志愿者60多名。着力构建服务平台。试点成立“希望家园”,开办“快乐四点半学校”,为双职工家庭孩子和留守儿童提供服务。结合“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与共建单位共同壮大志愿服务队,联手开展各类主题活动。成立雷锋艺术团,发展团员80多人,下设京剧队、合唱队、舞蹈队等,先后几十次代表社区参加各种公益性文化活动。准确把握价值导向。自建社以来,先后采用“储蓄卡”、积分兑换等形式筹集捐款10万余元,帮助428户家庭解决问题500多个。互助社先后涌现“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刘建平、“荆州女杰”赵升琴等一批先进志愿者。2015年3月,“雷锋互助社”被中宣部授予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网等20余家新闻媒体进行过专题报道。
党建引领下的『三个合作社』
近年来,公安县推进村集体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劳务合作社、资本合作社,有效激活农村土地、人力、资本等要素资源,农村党组织组织力和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夯实。坚持集体创办、村社合一。由村集体创办合作社,实行村党组织领导下的理事会负责制。坚持多元合作、利益共享。探索形成集体自主经营管理、社社协作互助发展、社企合作股份经营三种稳定模式。坚持遵守底线、严防风险。在产业选择上做到扬长避短,在合作对象上要求专业规范,在运行机制上强调风险规避。截至目前,通过支部领办、村社合一、三社联动,公安县共创建土地股份合作社243个、劳务合作社144个、资本合作社5个,共有4.9万农户入股土地53.9万亩,引进通威集团、四季绿等9家市场主体落户,土地流转率达到72%,实现村集体实力增长、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党组织凝聚力增强。公安县党建引领“三个合作社”发展模式受到中组部的关注肯定,并入围“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案例”,2018年2月27日,《湖北日报》以《公安县创新“三个合作社”探索新型土地流转》为题在头版头条进行了重点报道。
黄冈
基層党组织『五个基本』建设
2006年,黄冈市委在前期探索基础上,首次提出“基本队伍、基本阵地、基本活动、基本制度、基本保障”的“五个基本”建设思路,在红安、罗田等地开展试点后,2007年在全市推开。全市对各类型基层党组织“五个基本”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普查,全面掌握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制定科学可行的基层党建工作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注重从基层实际、领域特征、行业差异出发,加强分类指导,科学制定各类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标准和具体要求,形成工作规范,实行标准化管理。坚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五个基本”建设的重点是农村和社区,难点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薄弱点是机关和事业单位。
2005年5月,时任中组部部长贺国强对黄冈“五个基本”建设给予充分肯定,强调“湖北省委组织部可在湖北探索实践,总结推广”。随后,黄冈“五个基本”建设被《人民日报》、中组部《组工通讯》重点推介。2007年11月,时任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批示,“以‘五个基本’建设为内容抓基层、打基础,很好。请组织局研究可否在全国推广”。2018年,发端于黄冈的基层党组织“五个基本”建设经验,写进《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等多个中央文件。
整县推进支部建设
2016年开始,黄冈主动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的重要指示精神,探索形成以县域为单元,全地域、全领域、全要素、全功能推进基层组织建设的整县推进支部建设工作思路,以“整县推进、整乡提升、整村夯实”为载体,奋力打造“五个基本”升级版。3年来,黄冈市各级党组织强化主责主业,全员抓、全程抓的氛围初步形成;立足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目标,支部规范化水平大幅提升;着力补齐短板,整县推进支部建设薄弱领域和关键环节有效加强;做实“支部 ”文章,支部统领作用逐步彰显;探索建章立制,整县推进支部建设工作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时任中组部部长赵乐际多次到黄冈调研指导,对黄冈基层党建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近年来,黄冈市多次代表湖北省迎接中组部基层党建重点工作调研督导,得到中组部充分肯定;2017年,英山县石头咀镇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三在机制”代表湖北省在全国交流经验。黄冈市整县推进支部建设被评为湖北省2018年度基层党建“十大创新案例”。黄冈市在湖北省基层党建考核中,2017年度被确定为A 、并列一等,2018年度排名第3位。相关做法和实践经验,多次被《人民日报》、中组部《组工信息》报道推介。
直联村级党组织书记制度
2017年起,麻城市推行组织部直接联系优秀村级党组织书记制度,鼓励全市村级党组织书记干事创业、争创一流。以严格程序把直联书记选出来。经过“民主推荐、考核测评、乡镇决定、公开公示、市级审批”五步程序,每年从452名村级党组织书记中选出20名“直联书记”,接受组织部直接管理。坚持“能进能出”,动态调整,让直联对象有压力、有竞争。以严格制度把直联书记管起来。通过责任清单、公开承诺,把共性目标和个性目标项目化、具体化。半年进行一次集中述职,年终进行总结测评,倒逼责任上肩、任务落实。建立“直联书记”档案,人人有专档、村村有台账。建立分村指导督导制度,选派直联村指导员,一月一指导、一季一督导、一年一总结。以优厚待遇把直联书记用起来。坚持“四个优先”:表彰优先,7个“直联村”被市委表彰为“二十佳”;培训優先,推荐10名“直联书记”参加上级培训,组织20名“直联书记”开展外训;待遇优先,优先推荐15名“直联书记”为“两代表一委员”;扶持优先,优先邀请上级领导到村指导解难题。
直联村级党组织书记制度实行两年来,直联书记带头真抓实干,创先争优,引领“百花齐放、百村争鸣”。龙池桥黄狮岗社区李成波书记的典型事迹得到新华社、湖北日报等媒体的宣传报道。
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化经营』
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升村级党组织的服务能力,2014年开始,团风县大力探索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保护严格、流转规范、监管有力”的村级公司化运营模式,推动村级资产资本化、土地权益股份化、经济发展产业化。
采取村民或股民票决方式,选举产生公司管理人员和监事会成员,形成“制度管理、能人治理、村民监理”三位一体的公司治理结构。先期在10个村开展试点,按照“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的思路,集中培育一批成长型村级公司。大力实施“1231”帮扶工程,一名县领导,带领3个县直部门,利用2年时间,结对帮扶1个村组建村级公司。在项目、金融、税收等政策上支持村级公司发展,从简从快从优为村级公司办理规划许可、注册登记等各项行政审批手续,每年安排180万元资金,对集体经济增幅靠前和经济薄弱村进行奖励扶持。探索形成了产业带动型、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服务创收型、土地经营型、乡村旅游型、招商引资型、扶贫开发型等8种模式,发展特色富民产业。
5年来,团风县有115个村建立了村集体经济产业实体公司,其中有12个“空壳村”转变为经济发展强村,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16年,中组部《党建研究》(内参)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探索》为题推介团风县经验做法。2019年,河北保定、山东东营等地组织部门先后赴团风县考察学习相关经验做法。
咸宁
支部主题党日
2015年11月以来,咸宁全市5500多个党支部、13.8万余党员每月一期,连续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咸宁市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先后实行了以“六事联动”(诵读党章、缴纳党费、学习党规党情、开展组织生活、实行民主议事、落实公开制度)为标志的1.0版本,以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每月召开支委会会议、支部党员大会、党小组会,讲党课),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长效化为标志的2.0版本,以及以强化政治功能,提升“一率四性两力”(党员参与率,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党员内生动力和支部组织力)为标志的3.0版本。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的三次深化,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实、从实到优的跨越,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提供了实践经验和工作示范。2017年5月,原中组部副部长齐玉同志实地考察咸宁,对咸宁的经验做法给予高度评价,省委书记蒋超良等省委领导作出批示;中组部《组工通讯》先后2次刊登咸宁经验,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纷纷报道,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在全国各省(区、市)和中央部门单位全面推行;2018年10月,“支部主题党日”制度被写进《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
党代表联系日
自2017年9月以来,咸宁市委定期组织市县乡三级党代表深入基层群众,开展党代表联系日活动,打造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践平台,推动党代表由“会议代表”向“职能代表”转变、由“党员代表”向“代表党员”转变。搭建活动平台,构建党代表常态化履职机制。建立党代表联系基层服务党员群众机制,将市县乡镇7700余党代表编组联系70多个乡镇(街道)、1000多个村(社区),每月的第一周或第二周的周五安排半天以上时间进村入户开展宣讲、调研、走访、慰问、为民服务解难题等活动。深入开展“四下一送”,推动党代表在基层一线履职尽责。扎实开展“四下一送”活动,推动各级党代表沉下去巡回宣讲、沉下去交心谈心。健全完善机制,推动党代表服务群众活动长效化。实行“党代表联系日”首问负责制,建立代表工作室(站)和“党代表在行动”网上工作平台,每季度对党员群众反映的问题办理情况进行一次集中梳理、督办,落实专项工作经费和党代表活动经费,确保“党代表联系日”活动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该经验先后获人民日报、新华网推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