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婚姻的烦恼
在5000年前的地球上,一群年轻男子正在夕阳中飞奔向相邻的部落,在那里,为首的青年男子将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抢到了他心爱的姑娘,在此以后,姑娘便被认为是青年男子的妻子……抛开更为原始蒙昧的群婚不说,抢婚是最早的婚姻形式,男女关系,第一次形成了两个人的事情,它也解释了为什么“婚姻”的“婚”字里包含着黄昏的意象,同样,西方名画《强劫琉西帕斯的女儿》也成为了人类早期婚姻史的一个小小注脚。
讽刺的是,与此同时,婚姻的潜在威胁——妓女也在巴比伦王国诞生了,在汉谟拉比王当政时,神殿里除了男祭司、佣仆、工匠之外,已经有了不少受人尊敬的女祭司,她们是在神与祈祷者之间服务的“圣职妓女”,她们的收入似乎是神殿主要的经济来源。在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笔下,妓女、宗教、婚姻已经混在了一起:“每一个当地的妇女在一生中有一次必须去神殿,坐在那里,将她的身体交给一个陌生的男人——直到有一个男人将银币投在她的裙上,将她带出与他同卧,否则她不准回家——女人没有选择的权利,她一定要和第一个投给她钱的男人一起去。当她和他共卧,尽到了她对女神的职责后,她就可以回家。”
在人类的婚姻里,男人和女人是永远难以说清的话题。曾经有首流行歌里唱道:“男人大可不必百口莫辩,女人实在无须楚楚可怜。”可见在传统的婚姻与爱情里,男女的关系总是难以平衡的。公元1世纪的一场婚姻几乎决定了现代社会形成之前,婚姻应该是什么样的。结婚的男方是罗马帝国的凯撒,而女方人数很多,包括与他同列罗马“三雄”的庞贝与克拉苏的妻子。后来,凯撒远征埃及,于是女方的名单里又加上了艳后克娄巴特拉。凯撒的有恃无恐其实在于罗马的法律,身为仲裁者的凯撒制定了一夫多妻制,认定凯撒与任何他认定的女子交合为合法。他和克娄巴特拉成为合法夫妻,生下了一个孩子,也生下了后世无穷无尽因为婚姻带来的烦恼。
当然在漫长的中世纪里,这种烦恼似乎是女子“专享”的,有一个欧洲小国的皇帝给皇后做了一副贞操带,因为频繁的十字军东征令在外的男人内心不安;而在民间,男人还发明了各种辅助办法检测处女,没有通过体检的女人将受到严酷惩罚,而男人是否为处男却不必接受考验。
在东方,人们开始用古老的阴阳符号来解释女人和男人,中国人也从道与德的层面为婚姻找到了一套理论,女人要贤良、不妒,并要三从四德,守寡能为她们赢得贞节牌坊。从以周、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为例有据可查的史料里,为夫殉节的女子数量分别是7、19、35、29、122、383、8688、2841。
明朝的8688人触目惊心,但当这些血腥的事实发生的时候,西方社会正面临着巨大的婚姻变革。
英王室,变革者
制造麻烦的家伙就是英王亨利八世,他原本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也被称为当时世界上最英武的君王。他喜怒无常、喜新厌旧,在位38年,先后娶了6位王后——是王后,而不是纳入后宫的妃嫔。这也就意味着,这个精力充沛的君王需要多次面对繁复的教会手续,为了能有个儿子继承王位,他决定跟多年无子的凯萨琳王后离婚,但被罗马教廷拒绝了。亨利八世终于爽快地作出决定:跟教廷决裂,宣布自立山头,创立一个可以离婚的宗教——新教。在经历了第一次离婚后(被历史学家认为是现代社会上第一桩离婚案),王后凯瑟琳被杀死,只留下一个女儿玛丽。
讽刺的是,当时英国的社会中有不少不愿离婚的死硬派,他们最终被亨利八世驱逐,乘坐着“五月花”号去到了新大陆,他们的后人缔造了现代美国:今天世界上离婚率居高不下、公民婚姻方面颇为混乱的国家之一。
亨利八世一心想要个儿子继承王位,即便最终如愿以偿,但那个羸弱的男孩只做了6年皇帝就死了,玛丽接管了王权:正因为她是人类现代社会第一桩离婚案的受害者,她展开了可怕的报复:恢复天主教的统治和中世纪的一切做法,对新教徒展开了残酷镇压。短短3年,她就在伦敦等地烧死300多人,获得了“血腥玛丽”的称号。
英国王室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着人类的婚姻观,无论是21世纪凯特王妃的婚纱左右着人们对结婚礼服的讲究,还是在16世纪让人们意识到婚姻背后潜在的价值。1558年上位的伊丽莎白女王一世是亨利八世的私生女,她统治英国45年,一手打造了“日不落”大不列颠王国。在光辉的背后,却蕴含着婚姻的潜规则:每当英国需要某个国家的支持或缓和关系时,女王就开始放出消息,打算寻找意中人,让那些王公贵族忙活好久,耗费许多钱财,而女王却赢得了喘息之机。把婚姻当成最宝贵的筹码,从中获取丰厚的利益,伊丽莎白女王一世无意中为后来功利式的婚姻树立了“模范”。
差不多一个世纪以后,英王查理二世的御医发明了保险套。这在当时是一件轰动全球的大事,也给后来的婚姻带来了巨大的革命:人们有了享受性和偷情的最根本保障,私生子大规模减少、红杏出墙掩人耳目。
在科技与新发明不断出现的时候,人们的婚姻观也面临着巨大的变化,1857年,法国作家福楼拜写出了《包法利夫人》,当时的拿破仑三世政府迅速作出反应,对福楼拜与这本书的发行人提起公诉,指控他们蓄意侮辱道德。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当时的舆论对虚构的包法利夫人表现出来的,却是深深的同情,再加上律师的雄辩,最终拿破仑三世居然败诉,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小三的胜利。在此以后,性与婚姻的阴暗面成为当时小说流行的元素。
五彩的民国时期
当时人们的婚姻观就像萨尔瓦多·达利笔下有着细长的腿,却身躯巨大的庞然大物,随时都会从高处掉下来,摔成粉碎。
伴随着对婚姻失落的情绪,1870年到1900年间,美国的离婚率增长了6倍。易卜生著名的《玩偶之家》也诞生在这段动荡不堪的日子里,当时的保守人群以“新女性”妻子与“惨遭蹂躏”的丈夫为题材大加讽刺,只有少部分的人预料到,“娜拉”会成为女性觉醒的代名词,代表女性试图从玩偶转为人类社会“正式公民”的挣扎。
远在东方的中国与当时的世界脱节不小,不过在1903年,还是迎来了一个不小的轰动。在无锡,一位姓宣的女性由她的哥哥作主,许配给当地一位姓裘的举人。女郎当时在上海一所女子学堂当教师,临近举行婚礼时哥哥才通知她。女郎在与哥哥发生争执,并觉得逆转无望后,便直接写信给那位举人。好在裘举人也通情达理,双方便解除了婚约。这在当时报纸上引起大讨论,时人称之为中国“女权主义之发端”。 中国人婚姻观的改变悄无声息,却发展迅猛,20多年后,一桩结婚和一桩离婚将农耕时代的中国式婚姻观冲得七零八落:1927年,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昆山路宋家举行基督教的结婚仪式,接着又到豪华的大华饭店举行中国最传统的婚礼。与著名的报道“中美合作”相比,上海有3家英文报纸的标题无疑显得更加朴实:这是中国人的一个显赫的结婚仪式。
4年以后,中国最后一代封建君主夫妇溥仪和文绣在法院外协议离婚,报纸的标题是《妃子革命》,不过“离婚的5个条件”中的最后一条:“经双方协商,文绣离婚后不准再嫁人。”——远没有中国第一例西式离婚案文明。那是在1922年,离婚案主角是徐志摩和他的妻子张幼仪。
婚姻观渐趋多元
1950年,周恩来与邓颖超结婚25周年,在那张纪念合影里,他们的爱情被看成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完美体现。而同样是1950年代,《花花公子》隆重登场,鼓动男人们“享受女性必须提供的快乐,而不必涉及感情”,当然也包括了婚姻。
在中国“文革”期间,中国第二次离婚高潮出现,离婚人数高达180多万对,大多因为政治原因。电视剧《幸福像花儿一样》之所以曾大热,是因为再现了从1949年到1980年代初漫长30年间的婚姻观:人们婚姻自由,但婚姻观简单质朴。封建制度早已废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渐渐淡去,在真空中忽然渗透进来的阶级革命感情开始令婚姻受到阶级观念影响,但婚姻问题也相对较少。但其中也不乏异类,例如在《幸福像花儿一样》里,就有不乏看重金钱、地位的女性,在那个年代,无异于离经叛道之徒。
社会学家认为,婚姻的变革受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策以及婚姻家庭价值观影响,所以,在改革开放之前甚至改革开放的初期,人们的择偶标准较低,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择偶标准中经济因素的成分日益增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高,思想观念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在婚姻方面人们的择偶标准、生育观、性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震惊一时的遇罗锦与蔡钟培离婚案一时间闯入人们视野,因为牵扯到阶级、利益、户口……这个案件给那些陈旧的婚姻观致命的一击。
1981年离婚的遇罗锦,是因《出身论》而受极刑的烈士遇罗克的妹妹,她在离婚后把自己和前夫婚前所希望的一一记录下来,还在报告文学中记录下自己的家庭、经历和婚恋,甚至大胆地写出自己的婚外情,当事人男方则坚称“她实际上是想把婚姻当作实现自己目的的一个个跳板”。这例轰动一时的离婚闹剧,如同一股强大的风,把时人对革命婚姻的憧憬吹得七零八落。
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新的《婚姻法》,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原《婚姻法》自新法施行之日起废止。新《婚姻法》颁布后,一场持续10年的离婚潮开始了。
到这时为止,至少在离婚问题上,中国终于和世界同步: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正是世界第二次离婚浪潮,离婚率在美国就上升到了50%。而1965年在美国诞生的相亲节目,直到1996年才诞生于中国台湾,两年后,上海台相亲节目《相约星期六》开播。
婚姻开始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标榜:随着商品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婚姻与经济、住房日益密切联系。家庭观念逐渐淡薄,婚姻问题屡见不鲜,离婚率逐年提高。
在崇拜金钱的世俗时代,“混得好不如嫁得好”开始成为一种信条:“我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也并不愿骑着自行车笑。”多数人们不相信爱情,更注重物质追求,认为爱情只是生活的小调剂,有它不多,没它不少,更多人则迷失在肉欲的海洋。
几乎没有人认为“婚外恋”是不可宽恕之事,而“小三”也是可以“理解”的,甚至堂而皇之以胜利者的身份登堂入室。房奴、车奴、剩男剩女成为这个时代的婚礼背景音乐,人们的择偶标准在不断变化,在一部分人的眼中,婚姻开始变得和理想、责任甚至爱情无关。
在国外,研究人员曾分析了30年来女性对离婚的态度:往往经历离婚潮一代的子女的婚姻观要相对保守,理由很简单,因为许多人目睹了父辈离婚给家人所造成的伤害。就像在这个婚姻动荡的年代,有人在“我再也不相信爱情”和“我又相信爱情了”之间徘徊不定。
(实习编辑李佳蔚对本文亦有贡献)
链接
中国旧式休书
1.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还本道,愿娘子相离之后,重梳婵鬓,美扫娥黛,巧呈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这是敦煌莫高窟出土的盛唐时期的一份休妻书。
2.立永绝休书。李海山,有妻姜氏,年二十五岁。因不孝翁姑,不睦宗族,败坏门风。夫妻反目,惩戒不俊,屡经劝导,毫无度日之心,故夫妻情乖。同亲族议定,决意休默,永远离决。自休之后,任嫁张李,与李海山毫不相干。自此离婚后,永断葛藤。倘有悔心或亲族狡辗,有离婚书为凭。叔父:李凤歧(左手食指斗)舅父:赵延禄 遇字人:东山 壬子年三月初六日立休书 李海山(左全手其)
——这是辽宁档案馆珍藏的一份旧式休书,时间是1912年。
3.各同志对于中正家事,多有来书质疑者,因未及遍复,特奉告于下:民国十年,原配毛氏与中正正式离婚,其他两氏,本无婚约,现已与中正脱离关系。现除家有二子外,并无妻女。唯传闻失实,易滋混惑,特此奉复。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申报》《新闻报》《时事新报》连续三天刊载“蒋中正启事”,了断与毛福梅、姚冶城和陈洁如三人的情缘,以便顺利迎娶宋美龄。
4.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为因身犯重罪,断配沧州,去后存亡不保。有妻张氏年少,情愿立此休书,任从改嫁,永无争执。委是自行情愿,即非相逼。恐后无凭,立此文约为照。
——《水浒传》中林冲被发配沧州前,给妻子写下休书。
中国旧式婚书
1.下签名人赵元任和杨步伟同意申明他们相对的感情和信用的性质和程度已经可以使得这感情和信用无条件的永久存在。所以他们就在本日,十年六月一日,就是西历一九二一年六月一日,成终身伴侣关系,就请最好朋友当中两个人签名作证。
本人签名 杨步伟 赵元任
证人签名 朱 征 胡 适
——1921年,自由恋爱的语言学大师赵元任与杨步伟决定秘密结婚。他们邀请好友胡适和朱征做证婚人,在赵元任写的婚书上签字。第二天北京《晨报》以特号大字标题《新人物的新式结婚》刊登喜讯。后来赵元任问罗素先生:“我们结婚的方式是不是太保守?”罗素答:“足够激进。”
2. 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生,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按胡兰成的说法,他与张爱玲两人都在婚书上写了两句,他补了后面两句。但张爱玲在《小团圆》里说到,她只买了一份婚书,把它搁在箱子底,婚书没有用。
在5000年前的地球上,一群年轻男子正在夕阳中飞奔向相邻的部落,在那里,为首的青年男子将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抢到了他心爱的姑娘,在此以后,姑娘便被认为是青年男子的妻子……抛开更为原始蒙昧的群婚不说,抢婚是最早的婚姻形式,男女关系,第一次形成了两个人的事情,它也解释了为什么“婚姻”的“婚”字里包含着黄昏的意象,同样,西方名画《强劫琉西帕斯的女儿》也成为了人类早期婚姻史的一个小小注脚。
讽刺的是,与此同时,婚姻的潜在威胁——妓女也在巴比伦王国诞生了,在汉谟拉比王当政时,神殿里除了男祭司、佣仆、工匠之外,已经有了不少受人尊敬的女祭司,她们是在神与祈祷者之间服务的“圣职妓女”,她们的收入似乎是神殿主要的经济来源。在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笔下,妓女、宗教、婚姻已经混在了一起:“每一个当地的妇女在一生中有一次必须去神殿,坐在那里,将她的身体交给一个陌生的男人——直到有一个男人将银币投在她的裙上,将她带出与他同卧,否则她不准回家——女人没有选择的权利,她一定要和第一个投给她钱的男人一起去。当她和他共卧,尽到了她对女神的职责后,她就可以回家。”
在人类的婚姻里,男人和女人是永远难以说清的话题。曾经有首流行歌里唱道:“男人大可不必百口莫辩,女人实在无须楚楚可怜。”可见在传统的婚姻与爱情里,男女的关系总是难以平衡的。公元1世纪的一场婚姻几乎决定了现代社会形成之前,婚姻应该是什么样的。结婚的男方是罗马帝国的凯撒,而女方人数很多,包括与他同列罗马“三雄”的庞贝与克拉苏的妻子。后来,凯撒远征埃及,于是女方的名单里又加上了艳后克娄巴特拉。凯撒的有恃无恐其实在于罗马的法律,身为仲裁者的凯撒制定了一夫多妻制,认定凯撒与任何他认定的女子交合为合法。他和克娄巴特拉成为合法夫妻,生下了一个孩子,也生下了后世无穷无尽因为婚姻带来的烦恼。
当然在漫长的中世纪里,这种烦恼似乎是女子“专享”的,有一个欧洲小国的皇帝给皇后做了一副贞操带,因为频繁的十字军东征令在外的男人内心不安;而在民间,男人还发明了各种辅助办法检测处女,没有通过体检的女人将受到严酷惩罚,而男人是否为处男却不必接受考验。
在东方,人们开始用古老的阴阳符号来解释女人和男人,中国人也从道与德的层面为婚姻找到了一套理论,女人要贤良、不妒,并要三从四德,守寡能为她们赢得贞节牌坊。从以周、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为例有据可查的史料里,为夫殉节的女子数量分别是7、19、35、29、122、383、8688、2841。
明朝的8688人触目惊心,但当这些血腥的事实发生的时候,西方社会正面临着巨大的婚姻变革。
英王室,变革者
制造麻烦的家伙就是英王亨利八世,他原本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也被称为当时世界上最英武的君王。他喜怒无常、喜新厌旧,在位38年,先后娶了6位王后——是王后,而不是纳入后宫的妃嫔。这也就意味着,这个精力充沛的君王需要多次面对繁复的教会手续,为了能有个儿子继承王位,他决定跟多年无子的凯萨琳王后离婚,但被罗马教廷拒绝了。亨利八世终于爽快地作出决定:跟教廷决裂,宣布自立山头,创立一个可以离婚的宗教——新教。在经历了第一次离婚后(被历史学家认为是现代社会上第一桩离婚案),王后凯瑟琳被杀死,只留下一个女儿玛丽。
讽刺的是,当时英国的社会中有不少不愿离婚的死硬派,他们最终被亨利八世驱逐,乘坐着“五月花”号去到了新大陆,他们的后人缔造了现代美国:今天世界上离婚率居高不下、公民婚姻方面颇为混乱的国家之一。
亨利八世一心想要个儿子继承王位,即便最终如愿以偿,但那个羸弱的男孩只做了6年皇帝就死了,玛丽接管了王权:正因为她是人类现代社会第一桩离婚案的受害者,她展开了可怕的报复:恢复天主教的统治和中世纪的一切做法,对新教徒展开了残酷镇压。短短3年,她就在伦敦等地烧死300多人,获得了“血腥玛丽”的称号。
英国王室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着人类的婚姻观,无论是21世纪凯特王妃的婚纱左右着人们对结婚礼服的讲究,还是在16世纪让人们意识到婚姻背后潜在的价值。1558年上位的伊丽莎白女王一世是亨利八世的私生女,她统治英国45年,一手打造了“日不落”大不列颠王国。在光辉的背后,却蕴含着婚姻的潜规则:每当英国需要某个国家的支持或缓和关系时,女王就开始放出消息,打算寻找意中人,让那些王公贵族忙活好久,耗费许多钱财,而女王却赢得了喘息之机。把婚姻当成最宝贵的筹码,从中获取丰厚的利益,伊丽莎白女王一世无意中为后来功利式的婚姻树立了“模范”。
差不多一个世纪以后,英王查理二世的御医发明了保险套。这在当时是一件轰动全球的大事,也给后来的婚姻带来了巨大的革命:人们有了享受性和偷情的最根本保障,私生子大规模减少、红杏出墙掩人耳目。
在科技与新发明不断出现的时候,人们的婚姻观也面临着巨大的变化,1857年,法国作家福楼拜写出了《包法利夫人》,当时的拿破仑三世政府迅速作出反应,对福楼拜与这本书的发行人提起公诉,指控他们蓄意侮辱道德。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当时的舆论对虚构的包法利夫人表现出来的,却是深深的同情,再加上律师的雄辩,最终拿破仑三世居然败诉,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小三的胜利。在此以后,性与婚姻的阴暗面成为当时小说流行的元素。
五彩的民国时期
当时人们的婚姻观就像萨尔瓦多·达利笔下有着细长的腿,却身躯巨大的庞然大物,随时都会从高处掉下来,摔成粉碎。
伴随着对婚姻失落的情绪,1870年到1900年间,美国的离婚率增长了6倍。易卜生著名的《玩偶之家》也诞生在这段动荡不堪的日子里,当时的保守人群以“新女性”妻子与“惨遭蹂躏”的丈夫为题材大加讽刺,只有少部分的人预料到,“娜拉”会成为女性觉醒的代名词,代表女性试图从玩偶转为人类社会“正式公民”的挣扎。
远在东方的中国与当时的世界脱节不小,不过在1903年,还是迎来了一个不小的轰动。在无锡,一位姓宣的女性由她的哥哥作主,许配给当地一位姓裘的举人。女郎当时在上海一所女子学堂当教师,临近举行婚礼时哥哥才通知她。女郎在与哥哥发生争执,并觉得逆转无望后,便直接写信给那位举人。好在裘举人也通情达理,双方便解除了婚约。这在当时报纸上引起大讨论,时人称之为中国“女权主义之发端”。 中国人婚姻观的改变悄无声息,却发展迅猛,20多年后,一桩结婚和一桩离婚将农耕时代的中国式婚姻观冲得七零八落:1927年,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昆山路宋家举行基督教的结婚仪式,接着又到豪华的大华饭店举行中国最传统的婚礼。与著名的报道“中美合作”相比,上海有3家英文报纸的标题无疑显得更加朴实:这是中国人的一个显赫的结婚仪式。
4年以后,中国最后一代封建君主夫妇溥仪和文绣在法院外协议离婚,报纸的标题是《妃子革命》,不过“离婚的5个条件”中的最后一条:“经双方协商,文绣离婚后不准再嫁人。”——远没有中国第一例西式离婚案文明。那是在1922年,离婚案主角是徐志摩和他的妻子张幼仪。
婚姻观渐趋多元
1950年,周恩来与邓颖超结婚25周年,在那张纪念合影里,他们的爱情被看成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完美体现。而同样是1950年代,《花花公子》隆重登场,鼓动男人们“享受女性必须提供的快乐,而不必涉及感情”,当然也包括了婚姻。
在中国“文革”期间,中国第二次离婚高潮出现,离婚人数高达180多万对,大多因为政治原因。电视剧《幸福像花儿一样》之所以曾大热,是因为再现了从1949年到1980年代初漫长30年间的婚姻观:人们婚姻自由,但婚姻观简单质朴。封建制度早已废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渐渐淡去,在真空中忽然渗透进来的阶级革命感情开始令婚姻受到阶级观念影响,但婚姻问题也相对较少。但其中也不乏异类,例如在《幸福像花儿一样》里,就有不乏看重金钱、地位的女性,在那个年代,无异于离经叛道之徒。
社会学家认为,婚姻的变革受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策以及婚姻家庭价值观影响,所以,在改革开放之前甚至改革开放的初期,人们的择偶标准较低,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择偶标准中经济因素的成分日益增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高,思想观念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在婚姻方面人们的择偶标准、生育观、性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震惊一时的遇罗锦与蔡钟培离婚案一时间闯入人们视野,因为牵扯到阶级、利益、户口……这个案件给那些陈旧的婚姻观致命的一击。
1981年离婚的遇罗锦,是因《出身论》而受极刑的烈士遇罗克的妹妹,她在离婚后把自己和前夫婚前所希望的一一记录下来,还在报告文学中记录下自己的家庭、经历和婚恋,甚至大胆地写出自己的婚外情,当事人男方则坚称“她实际上是想把婚姻当作实现自己目的的一个个跳板”。这例轰动一时的离婚闹剧,如同一股强大的风,把时人对革命婚姻的憧憬吹得七零八落。
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新的《婚姻法》,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原《婚姻法》自新法施行之日起废止。新《婚姻法》颁布后,一场持续10年的离婚潮开始了。
到这时为止,至少在离婚问题上,中国终于和世界同步: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正是世界第二次离婚浪潮,离婚率在美国就上升到了50%。而1965年在美国诞生的相亲节目,直到1996年才诞生于中国台湾,两年后,上海台相亲节目《相约星期六》开播。
婚姻开始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标榜:随着商品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婚姻与经济、住房日益密切联系。家庭观念逐渐淡薄,婚姻问题屡见不鲜,离婚率逐年提高。
在崇拜金钱的世俗时代,“混得好不如嫁得好”开始成为一种信条:“我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也并不愿骑着自行车笑。”多数人们不相信爱情,更注重物质追求,认为爱情只是生活的小调剂,有它不多,没它不少,更多人则迷失在肉欲的海洋。
几乎没有人认为“婚外恋”是不可宽恕之事,而“小三”也是可以“理解”的,甚至堂而皇之以胜利者的身份登堂入室。房奴、车奴、剩男剩女成为这个时代的婚礼背景音乐,人们的择偶标准在不断变化,在一部分人的眼中,婚姻开始变得和理想、责任甚至爱情无关。
在国外,研究人员曾分析了30年来女性对离婚的态度:往往经历离婚潮一代的子女的婚姻观要相对保守,理由很简单,因为许多人目睹了父辈离婚给家人所造成的伤害。就像在这个婚姻动荡的年代,有人在“我再也不相信爱情”和“我又相信爱情了”之间徘徊不定。
(实习编辑李佳蔚对本文亦有贡献)
链接
中国旧式休书
1.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还本道,愿娘子相离之后,重梳婵鬓,美扫娥黛,巧呈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这是敦煌莫高窟出土的盛唐时期的一份休妻书。
2.立永绝休书。李海山,有妻姜氏,年二十五岁。因不孝翁姑,不睦宗族,败坏门风。夫妻反目,惩戒不俊,屡经劝导,毫无度日之心,故夫妻情乖。同亲族议定,决意休默,永远离决。自休之后,任嫁张李,与李海山毫不相干。自此离婚后,永断葛藤。倘有悔心或亲族狡辗,有离婚书为凭。叔父:李凤歧(左手食指斗)舅父:赵延禄 遇字人:东山 壬子年三月初六日立休书 李海山(左全手其)
——这是辽宁档案馆珍藏的一份旧式休书,时间是1912年。
3.各同志对于中正家事,多有来书质疑者,因未及遍复,特奉告于下:民国十年,原配毛氏与中正正式离婚,其他两氏,本无婚约,现已与中正脱离关系。现除家有二子外,并无妻女。唯传闻失实,易滋混惑,特此奉复。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申报》《新闻报》《时事新报》连续三天刊载“蒋中正启事”,了断与毛福梅、姚冶城和陈洁如三人的情缘,以便顺利迎娶宋美龄。
4.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为因身犯重罪,断配沧州,去后存亡不保。有妻张氏年少,情愿立此休书,任从改嫁,永无争执。委是自行情愿,即非相逼。恐后无凭,立此文约为照。
——《水浒传》中林冲被发配沧州前,给妻子写下休书。
中国旧式婚书
1.下签名人赵元任和杨步伟同意申明他们相对的感情和信用的性质和程度已经可以使得这感情和信用无条件的永久存在。所以他们就在本日,十年六月一日,就是西历一九二一年六月一日,成终身伴侣关系,就请最好朋友当中两个人签名作证。
本人签名 杨步伟 赵元任
证人签名 朱 征 胡 适
——1921年,自由恋爱的语言学大师赵元任与杨步伟决定秘密结婚。他们邀请好友胡适和朱征做证婚人,在赵元任写的婚书上签字。第二天北京《晨报》以特号大字标题《新人物的新式结婚》刊登喜讯。后来赵元任问罗素先生:“我们结婚的方式是不是太保守?”罗素答:“足够激进。”
2. 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生,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按胡兰成的说法,他与张爱玲两人都在婚书上写了两句,他补了后面两句。但张爱玲在《小团圆》里说到,她只买了一份婚书,把它搁在箱子底,婚书没有用。